从“幼升小”、“小升初”中读懂中国

时间:2021-08-05 20:48:09 幼教之友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幼升小”、“小升初”中读懂中国

  小升初”甚至“幼升小”的激烈竞争让夏天分外燥热。在养儿育女的过程中,每个中国家长,至少是城市中的中国家长都要经历这样的梦魇。在武汉,“小升初”择校正逐渐减少电脑派位的比例,因为“近年来择校热并没得到有效的遏制”、“众多家长仍要送孩子参加各种培优”;在北京,小学生从“跨学区入学增新门槛”,“学区房”成为关键”。与“小升初”有关的“择校费”、“学区房”、“奥数”已成为公众话语系统的热点词汇,而7月18日《经济导报》再次感叹:“小升初”,浓缩的是整个社会义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现实。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现实”。在一个精英和大众二元分立、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着精英治国传统的社会里,优势资源向少数人手中聚集是不争的事实。正因为这种资源稀缺且分配不均、分配不公,进入一个能享有和支配资源的阶层就显得尤为重要。优质教育既是这种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接受良好教育也是打通社会上升渠道、进而分享和利用其他优势资源的第一步。从这个角度讲,白热化的升学竞争并不能简单归结为“教育发展不均衡”或“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前者只是资源集中且分配不均的.表象之一,而后者则是家长对这种社会现实的应激性反应。

  社会阶层凝固化和社会资源被广泛圈占,是每个家长和孩子都必须面对的社会现状。在先赋性因素(如家庭背景、代际积累)一定的前提下,通过抢占优质教育资源进而找到进入精英层的路径,是每个孩子有限的、甚至唯一的选择。靠批评、反省、纾解家长的急迫心态来“熄灭”择校热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一连串的选择会将孩子们区隔开——区隔的结果并非“生活方式不同”这么轻松,而是关乎能否有尊严、有保障的生活。因此,在这上面,无论是孩子、家长,其实都没有自主的余地。

  得注意的是,择校竞争正日渐低龄化。中青报日前以《残酷学前班 疯狂幼升小》为题报道了残酷的“幼升小”战争:“笔试语文、数学、思维、英语(论坛)等,难度常超二年级综合认知水平”;“6岁孩子在规定的20分钟内,用计算机完成200道逻辑题——平均6秒钟做完一题”;“一些重点名校的考试中甚至会出现幼儿奥数题”。由于上升渠道的有限和逼仄,精英层的遴选已经从“起跑线”上开始。那句“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正反映着公众对于阶层差距的基本认知,对于任何体制转型下都能掌握资源的“不落空阶层”的清楚了解,以及对进入这个阶层的急迫和焦虑。

  将这种白热化竞争称为“中国特色”恐怕并不为过。在阶层凝固、资源集中、上升渠道单一、社会分配不均、社会保障无力的现实之下,按照天赋兴趣和教育规律自由成长,不仅是危险的,而且明显要付出“违规”代价,除非你有能力选择或再造一个孩子成长的大环境。对于大多数中国普通家庭而言,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任务,比较而言,教会孩子适应“丛林法则”恐怕要简单多了。

【从“幼升小”、“小升初”中读懂中国】相关文章:

北京幼升小、小升初新政新规02-09

幼升小面试分析:幼升小面试到底考什么08-22

幼升小面试技巧01-17

幼升小的体会及答疑03-02

幼升小实用经验09-23

幼升小自我介绍05-05

幼升小综合能力测试02-08

幼升小面试问题02-08

幼升小面试如何应对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