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直面问题 风雨中和孩子同行

时间:2021-10-05 17:08:37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直面问题 风雨中和孩子同行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 刘 丽)   

直面问题 风雨中和孩子同行

  编者按:残疾孩子是不幸的,而帮助孩子战胜不幸、走向幸福的关键人物就是父母,尤其是母亲。母亲们为此付出了许多许多。做母亲辛苦,做残疾孩子的母亲更辛苦。在母亲节来临之际,“本期关注”特意为许许多多特殊的母亲选编了一组文章。谨向所有为残疾孩子撑起爱的天空的母亲们致以节日的问候!

  有的幼儿天生残疾,有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意外导致残疾。面对这样的幼儿,有些家长怨天尤人,有些家长悲悲戚戚,有些家长一筹莫展……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相反,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不经意间传染给孩子,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悲观、绝望、自卑……

  面对残疾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

  调整好心态 悲天悯人、自怨自艾都是要不得的心态,因为它们往往于事无补。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是唯一可取的做法。残疾儿童照样可以成才,这样的成功案例不少。美国历史上著名的罗斯福总统是小儿麻痹症患者;自学成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张海迪是高位截瘫患者。再看看残疾人运动会,你如何能把他们矫健的身姿与残疾联系在一起?残疾儿童虽然身患残疾,可他们却有着健全的头脑,这是他们不逊色于同龄人、完全能够成才的先决条件。当然,残疾儿童成才的道路可能更崎岖、更漫长,这才要家长的鼎力相助。

  把握好对孩子的态度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家长是孩子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对孩子的态度、评价等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评价,从而塑造着他们的自我概念。孩子年龄越小,家长对于他们的态度,对他们心理发展的影响就越大。家长在对待残疾孩子的态度上应避免下列两种倾向:

  歧视孩子。孩子身患残疾已是十分不幸,如果家长再歧视他们,那无异于雪上加霜。学龄前儿童有着强烈的爱和归属的需要,对家长的依赖心理很重。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是被接受、被爱的,那么他将体验到拥有整个世界的感觉。相反,他将有被整个世界抛弃的感觉,孤独、绝望的情绪就会蔓延开来。带着这样的情绪,孩子如何走完漫漫人生路?有人说:“爱是一剂良药。”从内心接纳孩子,给予孩子真诚的爱,是家长首先应该做到的,因为它给孩子奠定了心理健康发展的基础。

  怜悯孩子。与歧视孩子相反,有些家长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过分怜悯孩子。他们认为孩子太不幸太可怜,所以无意间给予孩子过多的怜悯。其实,这对孩子的心理影响也是不好的。当家长怜悯的态度传递给孩子时,孩子就会产生低能或无能的感觉,从而降低自我价值感。而自我价值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支柱,只有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价值感,孩子才可能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可能表现出积极进取的行为模式,才可能取得成就。在美国,当残疾儿童与家人一起外出旅游时,他往往与家庭成员一样背负着旅行用品,而不是被照顾。让残疾儿童感觉自己与别人一样,这有助于其自我价值感的增强。现代教育强调这一教育原则的运用,其实就是给孩子一个锻炼和表现自己能力的机会,证明自己是环境中的一个有效分子。在鼓励的作用下,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潜力,不断发展各种能力,成为生活中的成功者。

  重视孩子自信心和能力的培养 爱迪生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幼儿有了自信,就等于给他的心理系统安上了发动机,他将会因此不停进取,不停进步。相反,没有自信的孩子将会生活在自卑的阴霾下,表现出消极畏缩的行为模式。国外学者把自信比喻成“送给孩子的至高无上的礼物”。那么,对于残疾儿童来说,自信心的培养更是家长送给孩子一生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培养残疾儿童自信心方面,存在着比正常儿童更多的不利因素:儿童对自身残疾的知觉、别人的鄙视和讥笑等。由于自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值得为之倾注更多的精力:发展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鼓励孩子的点滴进步,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明白身残志不残的道理,正确面对别人不利的评价等。

  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及时帮助孩子调节情绪,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残疾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遭遇的尴尬局面和困难,往往是正常人难以想象的。孩子毕竟是孩子,当他们面对这些情境时,不良情绪往往就会不期而至。这时除了及时以自身的爱来化解孩子的情绪外,逐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旦孩子拥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么外面的各种不利因素对孩子的影响就会显得微乎其微,这是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包括:什么是有价值的?身体残疾就没有价值吗?身体健康就一定有价值吗?引导幼儿把身残与志残区分开来,把失败、身体的缺陷与自身的价值区分开来,把别人的不好评价与自身的价值区分开来。可以说,价值观、人生观教育对于残疾孩子来说往往是人生最重要的一课。有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武装,孩子才有可能抵御其漫漫人生路上的各种不利因素。当然,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一生的过程。另外,有关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不应是说教式的、讲大道理式的,而应结合孩子生活的实际,用孩子能听得懂的浅显语言讲明道理。比如孩子遭到别人的嘲笑时,常常会伤心地哭泣。哭,是因为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受到了伤害,而自我价值感受到伤害,多与孩子的价值观系统有很密切的关系。如果一个人不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而更多地依赖自我的评价;如果一个人能把自身的价值与自己的缺点区分开来,那么,来自别人的嘲笑、贬低则不会对他起太大的作用。我们可以告诉孩子,这是不值得哭的,因为别人的嘲笑不影响你什么,并不因为别人嘲笑了你,你就变成了一个毫无价值的人,你依然是原来的你。

来源:《幼儿教育》(家教版)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