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开学啦!新生,怎样才能有美丽的开始

时间:2021-10-05 15:41:01 家长之友 我要投稿

开学啦!新生,怎样才能有美丽的开始

    新学期即将开始,对于有孩子第一次入学的家庭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无论是三岁小儿或是要升小学一年级的孩子,都是家长们担心的对象,一要担心孩子是否适应陌生环境,二要让孩子不害怕学习……有人的第一次,因为准备功夫做得足,所以有美丽的开始。那么,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及自己一起适应“第一次”呢?请看本版报道——

开学啦!新生,怎样才能有美丽的开始

    孩子初入园哭闹很正常

    许多妈妈回想第一次送孩子入幼儿园的心情,仿如昨日,如今小孩已读幼儿园大班的钟女士告诉记者:“送孩子入园的第一天,听到孩子撕心裂肺的哭,我也跟着哭起来了。那段时间,我人在单位里上班,心却忐忑不安,满脑子是孩子哭泣、无助的样子。”温女士回忆起送孩子入园的经历,也是感慨万千:“孩子刚入园那段时间,总哭,孩子的外婆心疼外孙,让孩子上几天幼儿园,呆几天家里,许多孩子一两周就适应了幼儿园生活,我的孩子花了近一个学期才慢慢适应。”

    对此,幼儿园特高级教师、章贡区保育院院长曾杰深有体会,她说,对于陌生或不熟悉的事,连大人也会害怕,更何况是小孩?孩子第一次上幼儿园哭闹是非常正常的,家长千万别心慌,更别心软。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很好的照顾,家长尽可放心,幼儿园会结合小班孩子的特点开展一些新奇有趣、形式多样的游戏和活动,吸引孩子,让孩子忘记哭闹,体验和大家一起的乐趣。对新手父母来言,关键是要有信心,以恰当的方法,配合幼儿园工作,帮助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从事幼教工作25年的曾院长总结了几点经验,以供新手父母参考。

    1、把孩子送到老师手上,需要嘱咐的事情交待清楚后,果断地离园;千万不能藕断丝连、若即若离,给孩子离园回家的希望。

    2、家长千万别心软,特别是有老人带孩子的家庭。不能送两天,停两天,要知道,无论怎样,孩子都得过这个坎,送送停停,反而会拉长孩子的适应期。

    3、在家里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自理能力强的孩子过集体生活时,更不容易恐慌。

    4、刚入园那段时间,家长一定要准时接孩子,增强孩子的信任感、安全感。(郭红英 记者郭庆红)

    做足功夫,上小学不恐慌

    孩子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对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因为幼儿园是以“教保”为主,小学则是以“教学”为主,所以孩子要从一个备受老师保护的环境,从幼儿园时的轻松玩乐,晋升到需要更独立的学习方式——开始学更多的功课,写更多的作业,父母、孩子都会感受到压力,那么该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呢?记者采访了一些过来人,他们的经验也许会对你有所帮助。

    课堂效率最重要

    采访对象:非池妈

    非池:新学期二年级,就读赣州市红旗二校

    说起非池的学习情况,非池妈脸露欣慰的笑容,因为儿子非池顺利地完成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一年级学习成绩不错。非池妈告诉记者,孩子从幼儿园大班毕业后,她非常着急,曾打听赣州市有没有学前班,想让孩子上一个学前班再上一年级,因为孩子年龄偏小,也没上什么兴趣班,认字、算数都不怎么样,而周围很多同年龄小朋友识字、算术样样棒,这样孩子怎么跟得上啊?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当非池上了赣州市红旗二校后,不但跟得上,而且成绩优秀。当记者询问非池妈有何秘诀时,非池妈说自己没帮上什么忙,关键是老师好,老师很负责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非池在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维转。老师曾对非池妈说:“你家儿子,我真的很喜欢,我讲课文,讲到悲伤处,他会皱眉,讲到有趣处,他会高兴。”总结一年级要注意的事项,非池妈觉得课堂效率最重要。

    让孩子崇拜老师

     采访对象:子懿爸

    子懿:新学期四年级,就读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子懿爸爸是大学副教授,当记者就一年级新生要注意些什么向他取经时,子懿爸深有感触地说,孩子身体要好,快乐学习,能表达自己就行。子懿爸爸说子懿在学校表现还不错,人际关系也好,这与他使用的一个“绝招”有很大关系,“绝招”就是让孩子崇拜老师。子懿爸爸说,赣州市小学的老师素质都不错,很负责任,家长要绝对相信老师,不仅如此,还要想法让孩子崇拜老师,“孩子崇拜自己的老师,自然会跟在老师屁股后面转,这样孩子的学习就能跟得上学校的节奏。”让孩子崇拜老师,子懿爸爸介绍了一点方法,比如,他有时会对孩子说:“你的老师批改作业很认真,真负责任。”孩子会很得意地说:“你才知道啊!”有时又对孩子说:“昨天,我碰见你老师了,他谈起了你,我发现老师更注意你了。”除此之外,子懿爸爸会告诉孩子,除了学习好能引起老师关注外,劳动时抢着干活也能引起老师的注意。

    习惯的养成很关键

    采访对象:祎康妈

    祎康:新学期二年级,就读赣州市厚德路小学

    祎康马上就要读二年级了,总结一年级,祎康妈认为孩子行为、学习习惯的养成最重要,好的习惯养成了,就好比为孩子铺设好了前进的轨道,以后家长放开手,孩子也能沿着这个轨道前进。祎康妈说,放学后先做完作业再干其他事情的习惯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另外,祎康妈感触很深的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幼儿园老师与小学老师的教学方法真的有天壤之别,孩子要有一段时间适应,比如,幼儿园里有滑梯、蹦蹦床、海洋球、汽车等等玩具,大班最长的一节课也才30分钟,而且常常在游戏中学习,幼儿园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是哄啊、拥抱啊、近距离亲切交谈。到了小学,情形就有很大变化,小学操场上可能只有单双杠、乒乓球桌、篮球场之类的,而且一个上午四节课,每节课40分钟,课间休息不再是游戏活动,老师也有教学进度的压力,以教学为主,不再是“阿姨式”的呵护,对此有些小孩子可能不太适应,祎康刚入学也有点不习惯,可他学得很轻松,一段时间后就适应了。所以家长要有耐心。

    学前教育不要太超前

    采访对象:发发妈

    发发:新学期二年级,就读赣州市大公路第一小学

    发发在幼儿园表现得很优秀,各种奖拿得不少,拼音、认字、算数都不错,按理上小学一年级一点问题都没有,然而让发发妈没想到的是,上小学没多久,老师就对发发妈说发发较差,发发妈有点纳闷:哪方面差?原来发发在幼儿园学了很多东西,很多知识都已经掌握了,上课就没那么认真,经常开小差,老师就会批评他,批评多了,发发变得有点厌学,总觉得上学太累,后经老师与家长多次沟通,在大家共同的帮助下,情况才有所改善。其实,据记者观察了解,发发其实是很聪明的孩子,思维活跃,为什么上了小学就这么跌跌撞撞呢?对此,发发妈也颇有触动:幼儿园不要学太多超前的东西,幼小衔接一定要适当。即使孩子学得很好,可小学既不允许跳级,课堂上又不能做其他的事,孩子的节奏跟老师的合不上拍,事情反而更糟糕。(熊红 记者郭庆红)

    老师建议

    日前,赣州市文清实验学校校长周益华也提醒一年级学生的父母,一定要学会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对孩子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开学初还要帮孩子选好合适的文具,让孩子自己整理书包,通常,越有能力处理好自己事务的小朋友,越快适应群体的学校生活。父母可了解各个学科的特点,但不要充当孩子的陪读。

     进入中学,孩子就像个小大人,自我意识更强烈了,当他们踏入新的学习阶段而又不适应时,一方面要进行引导,另一方面可帮助孩子自己制定一个短期或长期目标——

    中学新生:制定目标向前进

    初中新生:加强思维训练

    初中阶段课程比以前更多,教学大纲难度也加大了,学生必须加强逻辑思维及抽象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增强对英语的语言运用能力。有部分学生因适应不了课程的变化而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时,只要应对得当,制定目标,情况可以得到扭转。

    实例:丽丽(化名)小学时成绩一直不错,学习也很轻松。但进入初中后,她明显开始感到学习吃力,尤其是数学成绩一路下滑。丽丽家长发现情况之后,没有责骂她,而是先跟老师进行了沟通,得知孩子学习上没有放松,只是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没有及时跟进,一时不适应造成的。丽丽家长于是经常与孩子闲聊,在闲聊过程中有意无意地表扬她,给她信心,同时告诉她,初中和小学不一样,需要投入更紧张的学习之中,并鼓励她多看一些利于思维训练的课外书。老师也经常在课堂上表扬丽丽的进步之处。第二个学年开始,丽丽的成绩出现了稳步回升。

    高中:关注心理问题

    因生理发育的变化,高中有些学生开始喜欢张扬个性,特别关注自己,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易接受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爱上影视媒体、网络言情小说,崇拜偶像,跟起时尚潮流,服饰喜欢奇形怪状。有部分学生会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好感,由于女生比男生发育更早,因此部分女生变得更多愁善感,思想也更复杂。作为学生家长和教师,要正视这种变化,既不能放任不管,又不能单一地压制,而应当适当引导。

    实例:某女生刚入高中时穿着朴素,成绩也较好。但不久受周围环境影响,变得特别关注自己,经常上课看言情小说、听MP3,甚至玩手机游戏,有时沉默不语,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成绩则急剧下降。

    开始,教师对其进行说教,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激起了她与教师的对立情绪。针对这种现象,老师改变了方法,先不批评她的行为不好,而是让她反思自己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如果她长期这样下去,会产生什么后果。她自己的人生目标究竟是什么。通过多次耐心的沟通、交流,这名学生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还主动与她的家长联系,了解她在家里的一些情况,家长也配合老师,不让她知道老师有过“家访”,以免她误认为老师是向家长告状,从而产生抵触情绪。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进步。

    不少老师表示,现在学生家庭条件较好,很多高中生有手机、MP3、MP4等物品,他们建议学生家长不要让学生把这些东西带到学校,因为这些东西对学生的学习、成长不利。(幸春明、记者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