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丹尼斯女士主题单元教学法的实施

时间:2021-10-05 18:56:26 园长之友 我要投稿

丹尼斯女士主题单元教学法的实施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美国优秀幼儿教师丹尼斯女士主题单元教学法具体实施过程,分析其教学特点,并对我国课程改革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丹尼斯女士主题单元教学法的实施

  [关键词]主题单元教学法;区域活动;小组活动;小班教学

  丹尼斯女士(Mrs.Denise)是美国费城公立学校密钦尼(McKinley)学校早期开端项目(Head Start program,是美国联邦政府从1965年开始,为低收人家庭的幼儿提供综合发展的以课堂为基础的服务,其中包含大量的幼儿教育研究。早期开端项目不仅使亿万参加这个项目的儿童从中受益,还对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老师,也是费城学区早期开端项目的核心成员,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师培训工作。她从事幼教事业30多年,把幼教事业视为终身的至爱。本文较详细地介绍她的主题单元教学,以供读者参考。

  一、主题单元教学(Thematic unit)的含义

  主题单元教学是指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话题或主题展开的课程,如“季节”“动物”等。大主题下的次主题可能发展为某个项目活动。它的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连接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主题单元教学中,通常是由老师预先设计各个主题及其内容并在各区域活动中根据各领域的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及幼儿的兴趣,每天陆续投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组织幼儿分别在各区域进行探索活动。每个主题单元教学所需的时间应根据幼儿的兴趣及主题的内容而定。在主题单元教学中,侧重于幼儿通过材料的探索、操作活动,获得具体的概念、技能和问题的解决。

  二、主题单元的内容及制定

  主题的依据“主题”是单元活动的核心。它既表明幼儿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表明他们要从中获得的关键经验;同时又是教师选择设计活动材料、创设教育环境、展开活动过程的引航灯。因此,“主题”是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丹尼斯这学期(2004年2月—2004年7月)设计的主题单元的内容包括:“娃娃家”“饭馆”“童话故事”(《杰克和豆茎》、《三个豌豆》、《灰姑娘》、《三只小猪》)“恐龙”“美国东北部的土著人”“海边/海/鱼”“邮局”“洞穴”“洞穴/冬眠/熊”。这些内容范围广泛,有幼儿熟悉的日常生活、经典的文学童话故事、科学知识及美国的历史文化知识等。

  制定这些主题的主要依据是:各领域的课程标准;儿童已经了解了什么;教师怎样来利用他们的已有的知识;他们有哪些想法;这些主题或活动是否适合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这些主题儿童是否感兴趣;这些选择是否太一般化或太过宽泛;主题内容的知识点是否会影响幼儿今后的学习;是否有多元文化活动;教学计划是否灵活;能否适应突发事件或儿童的自发活动;教学单元是否为儿童创造了更多的探索和学习机会等。

  三、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

  主题单元教学的实施由四部分组成:集中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和个别辅导活动。集中活动是主题活动的发源地;区域活动是幼儿从不同领域方面对主题进行探索与体验的场所;小组活动是老师对该主题所需的知识与技能进行的小组教学,同时也是老师对每个幼儿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风格进行观察与记录的平台;个别辅导活动则是针对个别学生在某些能力方面的欠缺所进行的辅导。

  (一)通过集中活动及其角色游戏区精心布置的相关情景引发主题活动

  集中活动区是老师对全班幼儿进行集中教育活动的区域,老师每天教育的内容(主题活动内容: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以及出示道具等,引发幼儿对开展主题活动的兴趣)和幼儿活动的内容都是在这里发布的。集中活动区的教具是老师进行教学活动重要的辅助工具。教具主要有一块磁铁黑板、一叠白纸和一个百宝箱。磁铁黑板是老师进行随手记录的工具,板上长期贴着四张纸片,纸片上分别写着故事书的题目、书作者的名字、插图作者的名字和书的目录,便于老师每天给幼儿讲故事时使用。磁铁板旁边还立着一块“人字板”,上面搁着一叠大张的白纸。白纸有多种用处,既便于老师在讲述故事时系统地记下书的目录及主要的人物事件(幼儿讲,老师写,老师潜移默化地教会幼儿如何做读书笔记及写作提纲,为他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也是老师开展主题活动的重要助手(如当老师开展“邮局”主题中的“写信”小主题时,老师与幼儿一起把写信的步骤,逐条记录在纸上);白纸还是老师与幼儿共同创作故事或诗歌的忠实记录者。老师把与幼儿共同创作的故事书进行装订,在封面上写下故事作者的名字、插图作者的名字、书的目录等,俨然一本真正的书。小朋友特别喜欢这种“书”,经常翻阅它。百宝箱里放着老师每天教学活动所需的玩教具,如老师根据主题活动开展所选择的相应的故事书;在活动过渡环节时使用的教具(如一个袋子里装着1—30的阿拉伯数字,便于老师利用每天点名时间组织数字游戏或结合主题教学使用;其他两个袋子里分别装着不同颜色及形状的小卡片,便于老师在组织幼儿饭前洗手环节时使用,还可以根据教学需要灵活补充其他的教具)。

  角色游戏区情景的布置不是一成不变的“娃娃家”,而是根据不同主题的内容而创设和变换,这是丹尼斯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法的一大特色。如“海边/海钓鱼”主题的情景布置:户外大型太阳伞及太阳伞下的两把沙滩椅;椅子中间的篮子里放着各种点心饮料(很逼真的塑料玩具);两个浮在“海上”的浮筏;救生圈;救生员座椅;救生员穿的红衣服及使用的哨子;水下呼吸器;潜水衣;潜水镜;鸭脚板;游泳衣;太阳镜;浴巾;收音机;柜子上立着有关海底动物的书及各种各样的贝壳;墙上贴着有关海底动植物的图片和爱护大自然的标语以及幼儿在艺术区剪贴的各种海底动植物的纸片;天花板上还悬挂着一张鱼网。

  关于“海逊侮钓鱼”主题,老师在集中活动区讲述“海边度假”的故事拉开了活动的序幕。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与父母一起到海边度假,享受阳光,在沙滩上拾贝壳、玩游戏等海边趣事。故事的情节与直观形象的主题情景布置,激起幼儿对开展该主题活动的强烈兴趣。由于是第一天开展这个主题活动,老师请助理老师以角色的身份介入角色游戏区。这期间有两个男孩因争着要坐救生员座椅而发生争执。助理老师询问原因后,要他们自己商量解决,并建议他们可以用沙漏控制时间,使大家都有轮流坐座椅的机会。无疑,助理老师起着引导与协调的作用,为幼儿继续顺利地开展这个主题活动铺平了道路。

  (二)在其他各区域投放相关的材料供幼儿从不同领域进行操作与探索

  丹尼斯的教学理念及实践是建立在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基础上的。皮亚杰认为,要让幼儿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就必须创造条件引发儿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丹尼斯的教室区域创设除角色扮演区(Dramatic Zone)和集中活动区(Circle Time Zone)外,还有科学区(Science Zone Or Discovery Zone)、建构区(Construction Zone Or Block Zone)、数学区(Math Zone)、写作区(Writing Zone)、艺术区(Art Zone)、图书区(Library Zone)、计算机区(Computer Zone)、玩水区、玩沙区、木偶表演区(Puppet Theater)、音乐区(Music Zone)。丹尼斯注重平时在各区域投放丰富的材料,并根据不同的主题活动,在各区域增添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种操作材料。

  如,在“海边侮钓鱼”的主题活动中:

  在数学区,通过设计各种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操作过程中掌握分类(认识事物的异同,探索、描述事物的异同及特征;区别、描述事物的形状;以多种方式运用和描述事物,同时注意事物一个以上的特征;区别“部分”与“整体”;描述出某种事物所不具有的特征及不归属的类别)、爿≥序(产生系列和模式;比较事物的特征:更协更短,更打更小等;以一定的系列或模式一个个地摆放一些物体,并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力更尢镊大,纽篮红值;通过试误的方式将一组有序的物体与另一组有序的物体相匹配:小茶杯—小茶托冲等大小的茶杯—中等大小的茶托欠茶杯—大茶托)、数概念(比较两组物体的数目,知道哪一组“更多”“更少”或“一样多”,用一一对应配对的方式来摆放两组物体;点数物体)等数学知识。如方格图表,幼儿用具体的物体如贝壳、塑料小鱼等在方格图表上按照贝壳、塑料小鱼的颜色或造型进行分类、排序等操作学习;数学棋子游戏,如.“小章鱼找到家”,通过掷骰子,按骰子显示的数字在棋盘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让幼儿学习掌握数数以及数字与棋盘上格子位置之间的对应。

  在玩水区,增加了各种颜色、形状和种类的塑料鱼和小船供幼儿玩耍。

  在玩沙区,老师让孩子用湿沙建构海边城堡等建筑。

  在科学区,老师投放贝壳及有关海边的故事书,重点讨论如下问题:通过探索干沙与湿沙,了解它们的性质;讨论鱼如何在水中呼吸以及人类如何呼吸;观察活的鱼或解剖死的鱼;讨论什么样的生物寄居在贝壳里以及为什么;探索海星。

  在图书区,老师提供与海边有关的故事书、拼图、音乐磁带及手指游戏等,让幼儿以多种方式进行阅读并鼓励他们相互之间讲述个人有意义的度假经验。

  在写作区,老师在纸上画上贝壳、水桶、铲子、鱼,让幼儿写出相应的单词。在艺术区,老师组织多种形式的艺术活动(模画、添画、剪贴等),如在大张白纸上画上海边情景,让幼儿添画或剪贴与海边度假有关的人和物,如贝壳、小鸟、游泳或晒太阳的人。

  在音乐区,提供音乐游戏,如《划,划,划你的船》、《你钓过鱼吗》等。

  老师还巧妙地把数学统计知识融会在集中教学活动中,她在磁性黑板上写出三组:游泳、漂流、野餐,请小朋友报名自己想玩哪一项,然后引导幼儿进行数据统计:参加游泳的多少人;参加漂流及野餐的各多少人。

  通过该主题活动,幼儿在认知方面获得有关海底世界的基本知识,救生员的知识和潜水员的知识;在情感方面,老师营造了投入并通过扮演各自喜欢的角色而获得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的氛围;在身体方面,孩子通过模仿游泳、潜水等动作获得动作的协调;在学习能力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海底世界及其他区域的兴趣,幼儿继续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这个主题活动;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体会了有意义的“海边度假”,学会与人分享快乐的心情,强化爱护大自然以及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在美学方面,幼儿通过欣赏,自己动手制作鱼、海星及贝壳等的造型而获得欣赏美与创造美的感受。

  (三)小组活动是老师对幼儿进行知识技能指导、观察、评价的平台

  皮亚杰儿童发展理论的一个中心论点,是个体在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的、有创造性的。皮亚杰强调儿童认知结构的自发和自动的发展,认为儿童智慧起源于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这种循环往复的相互作用的动力来自于儿童自身。儿童内部的知识和认识能力是通过与环境之间的反复的、自动扩大的相互作用的循环而建构起来的,同化、顺应以及平衡化是建构认知结构的机制。因此,认知理论的学前课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反对注入式教学,倡导“主动学习”。丹尼斯把每个领域的知识技能物化为不同形式的操作材料,以游戏的方式出现在每天小组活动中。小组的人数每次控制在2-3人。每次小组活动的内容把各领域的标准巧妙地安排其中(涉及数学、文学、艺术等各领域)。如在“海边度假”主题活动中,其中的一个小组活动设计的内容是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结合——小朋友人手一本诗歌集,老师朗读一首关于海星的诗,小朋友要学会找到这首诗(学习查目录和根据字母发音找字母的技能),然后跟着老师读。读完诗后,从老师事先剪好的海星、海马等造型中选择一种,在纸上描画、剪贴,然后涂上颜色,写上动物的名称和自己的名字,最后布置在“海边度假”游戏区内。又如在“童话故事”单元主题(《杰克和豆茎》、《三个豌豆》、《灰姑娘》、《三只小猪》)中,老师设计了一张棋盘,棋盘上标有从1到10的数字,数字间的间隔用学过的童谣中的人物形象代替。老师请小朋友抓一个骰子并把它投到桌面,孩子数出骰子的数字,并在棋盘上根据数字把棋子走到相应的位置,如果正好遇到某个童谣中的人物形象,老师便与大家一起在童谣书中找出这个形象并一起朗读这首童谣。这种形式的教学有许多好处:首先,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老师巧妙地把各领域的知识融会在幼儿可操作的各种游戏材料中,让幼儿从中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外在的知识通过幼儿操作活动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同时,幼儿的主观经验也可以“外化”为态度、动作方式、技能等在操作活动中表现出来(幼儿如何思考和解决问题),并在活动中进一步得到完善、重组或改造。其次,这种教学能够照顾到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由于实行混合年龄教学,老师必须考虑到班上不同儿童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虽然是同样的操作材料,但老师根据不同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制定了不同程度的标准,所以能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第三,便于同伴之间的合作学习。并不是每个幼儿都能一次性地顺利完成每个操作任务,老师鼓励已经掌握的幼儿帮助那些暂时有困难的幼儿,这种操作材料便于幼儿边操作边对同伴做出解释。第四,便于老师观察每个幼儿的学习过程、“最近发展区”并及时地对每个幼儿进行记录与评价。通过直观地观察幼儿对材料的操作过程,老师可以了解每个幼儿在每个领域的学习风格、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其在操作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判断分析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而这些记录既是老师设计下一次活动的依据,也是老师了解每个幼儿学习能力及学习风格的重要依据。第五,这种操作材料设计灵活,使用方便。

  总之,在丹尼斯班上,主题单元的发生、发展和结束可以在角色游戏区得到充分的体现,而各区域活动则是该主题在各领域的扩展。教师组织的小组中的活动既为主题的开展提供知识技能的学习支持,也是教师深入地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学习兴趣、学习特点与学习能力和最近发展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利于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随时调整主题的内容、形式,并为下一个主题活动的制定奠定基础。

  四、丹尼斯主题单元教学的特点

  (一)善于利用幼儿自身及其身边的教育资源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对幼儿来说,最有效的学习就是他们感兴趣的学习,最有效的学习内容是他们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的内容,这种学习内容主要源自幼儿自己及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儿童及其周围的生活是丰富的、生动有趣的,生活中大量的人、事、物和活动都可以成为有效的教育资源,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抓住生活中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时机。

  利用幼儿自身的教育资源:如集中活动之前,老师让小朋友介绍自己身体的某部分或身上的衣服与鞋子。其中两个小朋友都愿意介绍自己头上的小辫子,老师借机引导班上的小朋友一起帮忙数辫子(数数练习),并说出哪个小朋友的辫子更多(比多少)。也有小朋友介绍自己穿的T恤是红黄颜色、横竖格子(对颜色、形状的认知)。利用幼儿身边的教育资源:针对几乎每个孩子都喜欢“吃”的特点,老师每周五上午安排了小组活动“食品的制作与品尝”。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不仅了解食品原材料的名称、制作的过程步骤以及它们的功能,还动手制作食品,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蕴涵了科学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又如老师在教过生日的孩子做生日蛋糕的过程中,教幼儿学会看说明书、数数、掌握面粉和水的比例等知识。

  利用同伴间的教育资源:由于是混合年龄,老师引导大孩子学会带小孩子;已学会的孩子教还不会的孩子。

  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社区中各行各业的人及各种类型的图书馆、博物馆、动物园、音乐厅、戏院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如有关动物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老师通过带领孩子观看戏院的宠物表演,使幼儿了解了宠物的风趣和可爱,激发了幼儿对研究宠物的兴趣和爱护宠物的情感。

  (二)区域活动是实施单元主题教学的重要途径

  不同的课程模式中,活动区的性质、地位和利用方式可以不相同。目前,我国幼儿园利用活动区的方法可以分为如下几种:把活动区视为分组教学的场所老师重点在某一区,如数学区、科学区、语言区、美工区中指导一组小朋友学习新内容,其余的小朋友或者在其他区域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按老师预先提出的要求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内容,然后交换);把活动区活动视为作业教学的“延伸”(考虑到集体教学不容易照顾和满足不同儿童的需要,故在集体教学之外,利用其他儿童的自由活动时间,在相关的活动区对那些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作些必要的辅导,有些主题活动教学内容需要多种活动形式配合或补充才能完成,可以在不同的活动区通过投放相应的材料来完成);把活动区看作自由游戏场所,看作在集体活动之外为儿童提供的一个自由活动环境。

  而在丹尼斯采用的单元主题教学中,区域活动则是完成该课程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与区域紧密结合。这种结合表现为:主题与角色游戏区的结合;主题与其他区域的结合,根据各主题开展的情况在其他区域陆续投放有关的材料。

  (三)运用仔细思考(Reflecting)、深思熟虑(Ponder-ing)、疑惑欲知(Wondering)策略,回答幼儿的问题

  教师与幼儿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问与答。老,师对幼儿的提问做出适当的反应但不是直接回答,让幼儿对自己提的问题进行再思考,从而引导幼儿从不同侧面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仔细思考、深思熟虑、疑惑欲知则是回答幼儿问题的有效策略。

  仔细思考: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对幼儿的问题保持中立的态度是很有效的。中立态度可以通过两种形式的提问来确立:一是引导幼儿对问题的不同看法或做进一步的补充说明——“这是一种想法,谁还有其他的想法?”“你能再补充一些内容吗?”“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二是重复孩子的问题(让孩子重新对自己提的问题进行仔细思考)——“我没听清楚,你能再说一遍吗?”“什么?”“我很惊讶!”

  深思熟虑:教师通过反问,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我还不确定,我们还能问谁呢?”“我不知道我们在哪里能找到?”“噢,你认为你要怎么做?”“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你认为怎样做才能更好地改变状况?”如大班的幼儿正在讨论什么样的动物适合作为班级的宠物。一个男孩建议:“猎豹。”老师不是直接反驳:“不,我们不能在班上饲养野生动物。”而是反问道:“猎豹,它能成为宠物吗?”孩子回答:“是的。”此后,老师通过组织班会,让全班的幼儿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和辩论。接着老师建议那些坚持将猎豹作为班级宠物的幼儿对猎豹进行深入的研究。几天过去,他们还是坚持原来的观点。老师又建议:“我们是否能咨询有关的专家呢?”幼儿咨询了当地的哺乳动物专家后,知道猎豹是濒临灭绝的动物。孩子这才放弃原先的决定。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已经学到许多有关猎豹的知识。

  疑惑欲知:教师对幼儿不同的意见不做正面回答,而是鼓励幼儿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证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如孩子争论:蝙蝠是鸟类还是非鸟类?针对孩子的争论,老师不是直接回答“蝙蝠是鸟类,我们继续讨论其他问题”,而是提出问题:“有些人认为它是鸟类,有些人认为它是:怍鸟类,我想知道哪个答案是正确的?你们能找到更多资料来说明吗?”老师还可以采用类似的问题:有些人要……其他人要……我们怎么做出决定?,我似乎以为……你认为我们可能……我看高年级的学生是这样解决这个问题,他们……我们能否也尝试一下?你家阿姨好像知道这个知识,我们是否能请她帮我们?

  由此可见,老师提问方式及倾听的态度不同,孩子的学习效果也不同。

  (四)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一日活动的每个过渡环节之中

  过渡是指从一个活动向另一个活动转换时的活动。过渡也是一种教学技巧。一个敏感的教师在日常活动中能够提前预知过渡时间,从而避免儿童长时间的等待,另外,还要合理有效地把教育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在一日活动的每个过渡环节之中。丹尼斯的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活动之间过渡衔接自然。她使用的过渡环节主要有:早晨进入班级时的签到活动;从自发的活动转向教师指导的活动;从动态活动转向安静活动,或者从安静活动转向动态游戏;从收拾玩具和洗手转向午餐;从午餐转向午睡;从室内游戏转向室外游戏或者从室外游戏转向室内游戏。如晨间的签到活动——早上每个幼儿要在门口的白纸上写上自己的名字并记住年、月、日、星期;从自发的活动转向教师指导的集体活动——在集体活动之前,老师把各种数学游戏融会在点名之中。比如,老师分给每个幼儿一张数字卡片,要幼儿报出卡片上的数字,并在地上找到相应的位置坐下(地毯上印着数字),老师在黑板上分组统计当天到班上的小朋友和没到班上的小朋友的人数,并请小朋友把他们的名字分别贴在两组下,结果,来的小朋友比没来的小朋友多5个,最后,老师引导小朋友说出:“来班上的小朋友比没来的小朋友多”,“没来的小朋友比来的小朋友少”;午餐前的准备时间——老师把形状色彩知识渗透在拍手游戏中。比如,“如果你拿到的是红色的三角形,请你去洗手,然后坐到桌子上准备吃午餐”;在午餐期间,老师还会简单地回顾当天班上发生的好事或坏事,比如,在“海边度假”的主题单元活动中,老师发现班上收集的一只海星断了一条腿,于是用伤心的表情语调说:“我感到很伤心,这是一颗很漂亮的海星,现在它的腿断了,我们班上少了一颗漂亮的海星,我希望今后大家在玩时,要注意,不要再发生这样的情况了。”老师的情绪深深地感染了孩子,他们纷纷表示以后一定注意。

  (五)自由和自制是班级管理的特点

  自由和自制不仅是建立有序与有效班级制度的基础,也是保证主题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儿童的自由应是一种秩序内的自由,而不是无限扩张的绝对自由,儿童的自制是建立在对规则的了解与内化的基础上的一种自律、自由。无自制的自由将导致班级的混乱,从而也使自由失去其内在的积极意义。自由与自制应自始至终相辅相成。丹尼斯在各活动区制定了规则,这些规则具体形象,幼儿易于理解。如通过采用进门挂牌、登记等方法规定进区的人数;通过图示法(照片或绘画等)规定使用操作材料的顺序;通过各种标志明确玩具的位置;通过提供辅助工具帮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如一个男孩在玩沙区玩沙,把沙子倒在别人头上,违反老师事先定好的规则。老师就对他说:“我不得不让你离开这个地方,希望你能另外找到你自己感到舒服的地方玩。”有时幼儿也会因对某个玩具太感兴趣而忘了收玩具,对此,老师坚持要他们先把玩具收拾好,再参加下一个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当某个幼儿违反规则时,老师经常会说:“你出局了。”孩子便自觉地坐到一边,等待老师请他回去。

  (六)通过各种途径,促进家园联系

  家长不仅是提供有关儿童信息的资源,而且是有关儿童的发展适宜性教育的决策者,家长参与是非常重要的。在美国,由于大家居住得很分散,有的和幼儿园的距离很远,再加上家长工作不定时,所以家园联系并不是很容易的事。但丹尼斯还是努力通过创设各种活动,把家长吸引到班上来。如:让家长通过担任志愿者,参与班上的半日活动;通过与孩子一起参加班上组织的每周一次的晨读活动,了解并学会如何为孩子讲故事;参与班上外出郊游活动——这学期组织了两次郊游活动,主题为“漫步在花园里”和“漫步在森林里”。在活动之前,老师发给家长每人一封信,上面写着希望家长与孩子在郊游活动时共同完成的几件事。如“漫步在花园里”要求完成——找一片树叶;找一棵开着花的树;观察一只小鸟;观察一只死动物;找到与你裙子颜色一样的鲜花;找一栋圆木房子;观察一只蚂蚁;找到你认为美丽的景物;寻找动物踪迹。这些事虽然简单,但巧妙融人各学科的学习要求。另外,由于家长事先明确出游的目的,所以家长与孩子都能很好地配合,共同完成任务,并体验到其中的乐趣。(注:本文作者2003年6月-2004年8月应美国费城Temple University邀请在该校做访问学者。)

  附:密钦尼学校开端项目每日日程安排表

  8:20-9:00幼儿陆续到学校,签到,到图书区看书,早餐,刷牙,在限制的某些区域里活动。

  9:00-9:30第一个集中活动。认识数字,唱问候歌,单词发音练习活动,讲故事,唱歌,手指游戏,身体运动(类似律动——作者注)。诗歌及其相关的活动(老师选择与主题活动有关的诗和孩子一起朗读,并对其中的词汇和相关的话题进行讨论,两周后孩子记住了诗。给每人复印一份请孩子带回与家人分享)。

  9:30-11:00小组活动(老师与3—4个孩子在一起进行的一对一教学活动),个别的(老师会抽几个在某些能力方面欠缺的幼儿进行个别指导)和独立的活动(幼儿在各区域的活动)。

  11:00-11:15幼儿整理收拾各区域材料,准备户外活动。

  11:15-11:45户外活动。

  11:45—12:15第二个集中活动。唱歌,手指游戏。图表分类活动。讲故事。

  12:15—12:45午餐。

  12:45—1:00讲故事,唱歌。

  1:00—1:15准备午睡期间的过渡活动。鼓励幼儿每人在睡前拿一本书放在枕边翻看。上洗手间,刷牙。老师和助手分别与个别孩子进行睡前交谈。

  1:15-2:15午睡。

  2:15-2:30午睡后的过渡活动和吃点心时间。

  2:30-2:45讲故事,唱歌。

  2:45-3:00家长与孩子一起借教室里的书,接幼儿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