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技术工人摘取国家科技大奖 靠真学实干

时间:2021-10-05 20:19:44 经验交流 我要投稿

技术工人摘取国家科技大奖 靠真学实干

    内容提要:对韩明明自己来说,专家不是一日炼成的。刚工作时,他是初中文凭,后来是利用业余时间修完高中课程,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高中文凭。

  在宝钢,韩明明是工人队伍“宝塔尖上的人物”;现在,全国的工人都在仰慕他:刚刚举行的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第一次出现了技术工人的身影,韩明明就是仅有两人中的一个。

  捧得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韩明明,因为激动脸孔涨得通红,“我的一个当大学教授的朋友说,国家科技大奖他追求了一辈子都还没有得到。”

  韩明明今年56岁,老家在浙江宁波,说话略带江浙口音。从插队结束进厂当了工人,他就一直守着设备维护的第一线,同冶金原料处理打交道。在设备维护、事故抢修、解决现场设备故障和检修难题、工程改造方面高招绝活很多,很早就是上海的十大“工人发明家”。

  获得国家科技大奖,韩明明申报的项目就是源自一线岗位中的实践。这项名叫“金属监测与自动除铁新技术”, 是在10年左右的时间中逐渐完善起来,最终博得了30多个答辩专家的青睐,在众多全国工人的科技创新项目中脱颖而出。

  “在炼铁原料处理过程中,我的这项技术能够去除煤、矿石等原料中夹杂的杂铁件,防止可能引起的停产事故,而且可靠性好、效率高、能耗低。”韩明明介绍说,而且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包含有4项发明专利和3项实用新型专利,对国外的除铁技术有颠覆性意义,使得我国该方面技术领先于国际。

  在韩明明嘴里,科技创新这个词很“简单”:“有的人打扑克牌都要动脑子,甚至可能动得比我还多,何不找一个对自己有益、对大家都有益的地方去动脑筋呢?”于是在看似“不过如此”、许多人不愿安心工作的生产现场,韩明明一屁股就坐了30多年。

  1974年开始在马鞍山钢铁厂做设备操作工人,结果因为爱琢磨,后来直接转成技术工人,“没当过学徒就做了师傅”。

  1983年作为技术骨干调到宝钢参加宝钢炼铁厂建设。设备全是国外进口,跨度大,擅长对设备“敲敲打打”的韩明明一下子有些发愣。但消化、吸收之后,韩明明不仅消除了对进口设备的陌生感,还开始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和改进措施来。

  在宝钢的数年中,韩明明对原料场的设备缺陷就进行了大小数十项的改造,完成了大量的备件国产化试制工作,主持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累计产生了数千万的经济效益。单单此次获奖的除铁技术项目,在2003年到2005年在宝钢产生直接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

  韩明明是宝钢的技能专家,这是宝钢工人所能获得的最高技术称号,在人数庞大的宝钢工人队伍中,也就15个人。在技术职称上,韩明明算是到了顶,但他想着把更多的人变成专家,“把最好的人工操作经验变成电脑程序,这样哪怕是新进厂的工人,按一个按钮他就是专家。”

  不过,对韩明明自己来说,专家不是一日炼成的。刚工作时,他是初中文凭,后来是利用业余时间修完高中课程,并通过自学考试取得高中文凭。到现在,韩明明简历上的最高学历依然是高中。但凭着长期刻苦自学,他的知识已经不是能用文凭来测量。“成才一定要读书,搞创新也一定要多学习。”这是韩明明的切身体会。

  韩明明每年要订1000多块跟专业有关的杂志,没事就翻翻,“现在的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得不断跟踪最近的科技进展。有时候碰到什么问题,一些知识一下子就能从脑子里冒出来。”

  “这次获奖,看起来是我一个人,其实是代表了企业和工人整体。工人要搞创新,企业是载体,而在我的身边,还有好多工人队伍里冒出的技术专家……”看似人人都会说的获奖感言,但韩明明说来,令人倍感真诚。

  人民网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