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意盎然说“风筝” -资料

时间:2018-12-31 12:00:00 资料 我要投稿

春意盎然说“风筝” -资料

 春意盎然说“风筝”

春意盎然说“风筝” -资料

文/袁文良 初春时节,大地复苏,正是放风筝的大好时光,

春意盎然说“风筝”

。于是,卖风筝的小商贩在街头巷尾支起了摊子,大人小孩纷纷结伴,在空旷广场或郊外村头,手拉细线,将五花八门的风筝送入晴空,这既是生活中很好的艺术享受,又是一项有益身心的体育活动。 风筝在我国南方称为鹞,在北方称为鸢,大约出现在公元前五世纪。放风筝是人们春天重要的游戏内容,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战国时期的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到了汉代,随着造纸术的发明和纸的广泛应用,便出现了用纸做的风筝,被称之为“纸鸢”。相传,韩信就曾用细竹枝做骨架,再粘贴纸和薄绢,做出了“纸鸢”,并牵线放飞高空。五代时李邺,曾在宫中与宫女一同以放风筝为游戏,并在鸢眼处镶绑上竹笛,放到空中经风一吹,便发出筝一样的声音,“风筝”之名也就由此而来并沿袭至今。 放风筝既然是自古以来人们春日游乐时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自然会引发文人墨客吟诗做画的雅兴。素有“大历十才子”之称的唐朝诗人司空曙于春日郊游时与友人一同放风筝,并以《风筝》为题赋诗一首:“高风吹玉柱,万籁忽齐飘;飒树难迟度,萦空细渐销。松泉鹿门夜,笙鹤洛滨朝;坐与真僧听,支颐向寂寥。”全诗一句一景,显得是那样的和谐优美,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唐朝另一位诗人高骈则把孩童夜间放风筝的`情景集于笔端,同样作了一首《风筝》诗:“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短短4句,就把带有竹笛的风筝在空中发出的声响描写得惟妙惟肖,读之令人产生翩翩联想。 北宋诗人王令春日里见人们自由自在的放飞风筝,诗兴大发而写了《纸鸢》一诗:“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资料

春意盎然说“风筝”》(https://www.unjs.com)。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遂为安;扶摇不起沧溟远,笑杀抟鹏似尔难。”作者在诗中不写风筝的形状、色彩,甚至也不写风筝是如何飞起来的,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力,以衬托、对比、夸张的手法,使风筝最本质的特性——拔高、善翔跃然纸上。明朝诗人兼画家徐渭,晚年游春时见不少孩童在郊外放风筝,便以此为主题作了不少图画,并分别在画面上题下诗章。其中在一幅牧牛归的图画上题有如下诗句:“春风语燕泼堤翻,晚笛归牛稳背眠;此际不偷慈母线,明朝孤负放鸢天。”从诗中可以看出放牛归来的牧童骑在牛背上盘算着如何偷出母亲的线,第二天好与伙伴们放风筝玩。此诗写得虚实相映,扩充了画面的内容。曹雪芹在《红楼梦》第22回中,写贾府的姑娘丫环一起猜谜语时,记叙了探春以“风筝”做谜底出的一谜:“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相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这更是把风筝的特点和儿童放玩时的神态刻划了出来,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当时清明节前后放风筝的情景。 至于说风筝的制作和样式,经过我国历代画家和民间艺人的创造发展,已形成了一套别具特色的风格和图案,其中以北京、天津、山东潍坊等地的特色最为著名。风筝的绘制图案大都取有吉祥祝福之意,传统的有以龙头蜈蚣为代表的串式风筝、宫灯式的桶式风筝、蜻蜓一类的软翅风筝、神话戏曲人物的硬翅风筝等。前两年,山东潍坊有人用丝绸绘制了一种“掌燕风筝”,其外形只有普通火柴盒大小,放在手掌上就象一只展翅欲飞的小燕子。现在人们在街头所见的风筝中有些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这一来起平衡作用,二来起到装饰作用,使风筝更为美观。 公元六世纪前后,我国的风筝开始流传到亚欧美各国,发展至今,已先后有40多个国家成立了风筝协会,经常组织相关的节会或赛事,使放风筝成为人们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的有益活动。   通联:(450052)郑州市淮河路53号院郑州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 袁文良  

【春意盎然说“风筝” -资料】相关文章:

1.风筝.人生 -资料

2.风筝的来历 -资料

3.友谊说 -资料

4.爱情说 -资料

5.网站作品欣赏:春意盎然美妙感受网站 -电脑资料

6.丝线上的风筝 -资料

7.春意盎然!美图秀秀打造春天照片 -电脑资料

8.风筝的制作方法 -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