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隐性攻击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生活中,我们总有这样的体验,一些态度看上去不温不火的人,却总能轻易把我们搞得气急败坏,

生活中的隐性攻击

。特别是一个工作团队里面,很简单的事情,他们做砸了;答应的承诺,却永不兑现……总之,他们就是有办法上演各种不合作的逃避大戏令人窝火。

    不得不说,在微妙的人际关系中,每个人其实都充满了攻击性,而最令人头疼的,就是这种并不正面,被称为隐性攻击的秘密武器。

    拖延就是杀手锏


    生活经验和处世原则告诉我们,不论在哪种场合,我们都应该尽力避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注定会或多或少地形成一些不对等的关系。

    好比职场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不论竞争意识再良性,为人处事再周到,也不可能彻底拥有平等关系,彻底避开矛盾。

    34岁的方阳,在广州一家出版公司担任主编一职。图书公司流程明晰,有非常严格的制度,也具有根深蒂固的文化理念,于是,在最近的选题操作上,她就明显感觉到了下属的不满情绪。

    “我们总是要求图书编辑独立执行选题,我欣赏年轻编辑的冲劲和创意,但也必须把握执行方向及导向问题。上个月刚入职的一个85后小姑娘,在执行选题最初,很喜欢找我商量,表达她自己意见,希望能按她的想法去做书。年轻人做事,有时候难免缺乏全局观,而前几次谈话,大概我显得比较委婉,最后不得不直接否决小姑娘的一意孤行,并在指出她的不足后,彻底修改了她的方案。结果,在接下来的执行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了她对工作的拖延与敷衍。”

    的确,每个公司都存在一系列的等级关系,当上下级意见出现分歧时,在管理与服从、决策与执行方面,似乎前者就充满了强硬的意味。而下级如果感觉到各种受限,情绪又无处抒发,就很容易表现出消极抵抗。

    “由于不论我说什么她都回答‘好’,表面上看乖得不得了,但交出来的东西却就是敷衍了事,这让我感觉非常生气,却不知从何说起。”

    用拖延作为杀手锏表达无声的抗议,还带着“不让我好过,我就不做好”的赌气,事实上徐卓君已经遭遇了下属的隐形攻击,这甚至比正面冲突带来的伤害更大——工作缺乏效率,也毫无改进迹象,除了浪费时间外,谁都不可能获益。

    弱者的武器


    谁也不能信誓旦旦地说,我从来没被人攻击过,也没攻击过谁。特别是那些看起来脾气很好的人,更容易在失衡的人际关系中,展示出他们“别有用心”的攻击性。

    心理学上,隐形攻击也称为被动攻击。指当人们感觉到一些人攻击性太强,还不能直接表达愤怒,那潜意识就会通过犯下莫名其妙的错误,来给这些人一点教训。这就好比弱者的武器——“我不能当面反击,但我总有办法让你不爽。”说穿了,也就是弱势一方渴望达成自我情绪平衡的心理防御机制。

    有意思的是,这不仅仅是在职场,丈夫与妻子、父母与子女之间也相当常见。我们就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断转换着强弱者的角色。

    我们经常看到被妻子拉去逛街的可怜丈夫们,当被询问某件女装是否合适时,他们总是哈欠连连地接连说好;也会发现被要求成绩名列前茅的孩子们,干脆在父母的念叨时一声不吭,事后却总是考试失利……

    在强势的主动攻击下,任何人都会感觉到愤怒,并想还击,

管理资料

生活中的隐性攻击》(https://www.unjs.com)。麻烦的是,每个人都有碍于他人位高权重、掌握更多话语权的时候,弱势一方大多会以沉默不语、躲避责任、哭诉埋怨、离职离家等来进行自卫。

    这时,强势的一方则将感到自己被忽视、被冷落、被蔑视而生气。一些人还会为自己的攻击行动所带来的后果感到懊悔,从而采取某种弥补措施,并作出让步,使双方达成一定程度的妥协。

    从良性角度来看,隐形攻击有时也会对人际关系起到调节的作用。

    但如果强势方依然不顾他人内心需求习惯性让对方感觉到“强压”,另一方则很可能在一味趋避中转而自我攻击,认为自己一无是处,缺乏自我价值感与存在感,导致严重抑郁,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

    还有一种隐性攻击,并非是某人针对某人的格局,还很可能以团体排斥某人或某种现象的形态出现。每个人都有这种经验,我们总是对少数派不太友好,即便提醒自己内心宽容,也难免因为对方不符合团体标准,而看低或轻言对方的错误。于是,表面上什么都不说,暗地却集体孤立对方,也是一种杀伤力很强的隐性攻击,形成极不健康的关系模式。

    直接表达会更好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他的著作《灵魂的黑夜》中写道:“最好只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来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

    每个人都不例外,有了愤怒,一定会想办法表达。即便意识不到,潜意识也会做这个工作。不攻击别人,就会攻击自己。

    大连一家百货公司的楼管徐卓君,对此就深有感触:“刚进公司那会儿,所在部门的女人很多,整个氛围给我的感觉就是都很喜欢攀比。话题除了围绕比房比车比老公比孩子外,还经常比自己使用的各种名牌包和化妆品。”

    “我老家在河南农村,家里并不富裕,在大连念完大学就留在这里工作,吃穿住用上自然不可能跟条件好的同事比,一些同事在得知我男友虽然是大连本地人,却无房无车后,就从调侃我的穿衣打扮上,转而时不时地嘲笑我找男友没眼光。说实话,我当时自尊感真的很低,只能默默忍受。但晚上回家却总被各种念头折磨,觉得命运不公,让我没有资本和这些人抗衡,还经常和男友吵架。“

    说到这里,徐卓君不好意思地笑笑:“还好男友经常开导我,他说,我们起点是不如别人高,但这并不是我们的错,没有必要总是自我埋怨。幸福与否得看内心满足感,而那些人嘴里谈论的东西,我们可以通过努力打拼获取。只要现阶段比上一阶段好,一起努力过,就无愧于心。受到他这些观念的影响,我开始慢慢释怀,对于同事的冷嘲热讽,我也学习着勇敢地表达‘你们五十步笑百步但找错了人’的立场,并笑嘻嘻地调侃回去。最终,我找到了与她们相处的模式。”

    人际关系是否平衡,很多时候都取决于我们的内心是否能够坦然面对,并积极寻求解决方法。愤怒需要排解,但途径一定得正确,当我们感觉到被攻击,接纳现实,并找到方法直接向对方表达,而非迁怒他人,我们才会变得更好。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