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画面出错:出了错,为何人们不责怪反而求情?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央视《新闻联播》瞬间出现了播报失误,一开始,很多人还以为是自家电视出了问题,

《新闻联播》画面出错:出了错,为何人们不责怪反而求情?

。一向严格谨慎的“金话筒”也出现了有瑕疵纰漏,可面对《新闻联播》画面出错,为何大部分的网友反而为人求情呢?

    事件回顾:

    在8日晚直播的《新闻联播》中,其中一条新闻的画面正在播放,但还未播完画面立刻切换到了主播李梓萌身上。李梓萌调整了一下表情,又开始对下一条新闻进行播报。不料上一条新闻的画外音仍在持续,于是两个新闻便形成了几秒钟的“混音”。

    犯错了,不受到责备,反而替他求情?

    ——犯错误效应,不完美的人更受欢迎!


    按照我们平常的思维,犯错了,不是应该受到责怪吗?一般工作出现了纰漏,犯了某种错误,必然会遭致一些“惩罚”的,上个班迟到了,也许还会被罚款呢?可是,为何如今,央视《新闻联播》画面出现了纰漏,众多网友反而为其求情呢?

    其实,这是一个很常见的心理学现象,叫做犯错误效应。即小小的错误反而会使有才能的人际吸引力提高。也就是说,对于一个原本看上去很完美的人,他突然或者偶尔的小错误,不但不会有害于他的完美形象,而过来会增加他的人际吸引力,让人们会更加喜欢上他。

    央视《新闻联播》一直在人们心中是一个媒体权威的象征,每一次都表现的非常严谨,极少有出现错误的情况,是完美的象征。而突然“金话筒”的出错,对于观众而言,并不是一种犯错误,看上去反而更是一种“可爱”。原来,央视《新闻联播》真的是直播的,也是可能犯错的。所以,面对《新闻联播》画面出错,大家都是会选择原谅,而不是责怪。我们生活中常常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一些在各方面都表现优秀、近似于完美无缺的人,往往在人际交往中不太讨人喜欢;相反那些虽然很优秀,却偶尔犯小错误的人深受人们的青睐。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场竞争激烈的演讲会上,有四位选手,两位才能出众,几乎不相上下,另两位才能平庸.才能出众的一名选手在演讲即将结束时不小心打翻了一杯饮料,而才能平庸的选手中也有一名碰巧打翻了饮料.实验结果表明:才能出众而犯过小错误的人更有吸引力,才能出众但未犯过错误的排名第二,而才能平庸却犯错误的人最缺乏吸引力.

    所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的人并不一定招人喜欢,“断臂的维纳斯”则更富有魅力。如果你是一个强者,不要过于追求“锦上添花”,适当地“示弱”,适度地暴露些“瑕疵”反而会赢得更多的掌声,

管理资料

《新闻联播》画面出错:出了错,为何人们不责怪反而求情?》(https://www.unjs.com)。

    学点心理学:关于惩罚

    1、不要对同一个错误,进行重复惩罚!

    很多时候,人们为了避免再次出现某种错误,会在错误出现之后,给予犯错的人一定的惩罚,让人知道再一次出现这种错误是要遭受惩罚的。惩罚只是一种手段,当这种这种措施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时,我们应该换另外一种方式,而不是再一次的进行惩罚。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于是他决定1分钱也不捐。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被称之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常发生。如,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次、五次重复对一件事作同样的批评,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可见,妈妈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应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2、惩罚孩子时,千万别说“不要你了”

    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这样说“你再这样,妈妈就不要你了”、“你这样做,就不是妈妈的乖宝宝了”等等类似的话。其实,父母的这些话,对孩子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伤害。

    心理学家认为,家长假装遗弃孩子的做法,大大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发展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很小的时候,会强烈地依恋父母或其他的养育者,这种依恋关系会让儿童的心理得到安全保障,他们在探索外部世界时,会有一种安全感做支持。同时,当他们遇到危险,感觉到恐惧的时候,父母的怀抱又会带给他们抚慰和保护,为他们再一次去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如果假装遗弃孩子,那孩子会认为,最值得信赖的人都不要自己了,保护自己的人没有了,这对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很大的伤害。

    心理学大量研究表明,依恋关系遭到破坏的儿童,均会出现行为退缩、敏感、自卑、多疑、情绪不稳定、难以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等表现。因此,心理学家建议:惩罚孩子时千万别说“不要你了”。

    相关推荐:

    为什么我们的“性觉醒”那么晚?

    韩女主播穿肉色衣播报走红,你调侃了谁?

    36岁演少年康熙,李楠逆生长的传说被攻破

    校车司机 女生:如何拯救你,我的少女们?!

    据说是最准的图片心理测试

    你的性格中最闪光的是什么特质呢?

    你和哪个异性生活才能构成和谐?

    哪款情人是你的命中死穴?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