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揭秘:我们为何要善待别人?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在《沉思录》(Meditations)中写下这样自我劝勉的话:“一日之始就对自己说:我将遇见好管闲事的人、忘恩负义的人、傲慢的人、欺诈的人、嫉妒的人和孤僻的人,

心理学揭秘:我们为何要善待别人?

。他们染有这些品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这是奥勒留用以塑造理性人生态度的方式之一。但即便斯多葛主义不是你的菜,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方式。对他人——无论是同事、商店老板还是爱人——保持较低的期望,当他们表现得自私、粗鲁、不体贴、有失公道或不忠时,我们也不会太过失望。如果我们发觉自己在怪某人不够理解或关心我们,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人往往是这样的,要怪只能怪自己期望过高。

    但这样想会不会是在纵容不好的行为?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等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人往往会根据别人的看法改变自己的行为。在研究人为何会有好的表现和不好的表现方面,津巴多走在了前列。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表扬一个人慷慨,这个人下次遇到献血活动时,主动献血的可能性会提高。

    因此,如果我们认为别人会善待我们,并据此对待别人,他们可能会真的帮我们的忙。反过来,认定别人会让我们失望并据此对待他们,他们可能真的会表现得很差劲。以恶意揣测别人可能促使不好的预期自我实现。不过,对别人友善不一定能获得同样友善的对待。保持一点怀疑比较稳妥。

    如果你做得到,那么诀窍是:想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但不要把人性想得过于美好。做到这一点不容易:如果遭受打击的次数太多,你就可能很难在这二者之间保持平衡。但我们最好避免走极端——怀疑一切,这会侵蚀我们对人的信任感,损害我们诚实坦率的性情。

    哲人

    人类怀着某种共同的道德感,这个看法得到了以下事实的佐证:不同的文化和道德理论都演绎出了“愿意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这一黄金法则的不同版本,

管理资料

心理学揭秘:我们为何要善待别人?》(https://www.unjs.com)。

    如果把这条法则中的“愿意”换成“预计”——“预计会受到怎样的对待,就怎样对待别人”,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

    道德的基础是愿望而非期望。我们善待别人,不是因为我们认为如果处境互换,他们也会关照我们,我们只是认为,如果他们会报答,那是好事。若非如此,所谓的道德就不会存在。

    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许多人认为,道德只不过是一种互惠的利他主义:你帮我挠背,我就帮你挠背。人类之所以发展出这种行为,是因为合作提供了双赢的机会。但既然我们知道,道德只是人们在相互挠背的时候实现的一种双赢,我们难道不应该确保只在可能获得回报的时候才“善待”别人吗?否则,道德就成了傻瓜的“特权”。

    诚然,我们不应一厢情愿地对别人好,不管他们会不会报答。但我们也不应完全根据我们对别人行为的预期来决定如何对待他们,原因有两点。首先,即便你认为道德规范只不过是一种合作策略,但假如相互猜疑成为人际交往中的常态,暗地里对于是否会获得回报的猜测开始主导我们明确的决策,那么道德规范就会失灵。彼此认为对方是可信的,合作才会建立,而在遭到背叛时,信任感就会消失。

    尽管道德一开始只不过是一种实用的解决方案,但我们不应混淆一种行为的起源和如今这种行为的价值所在。善待他人,不仅是因为希望受到同样的对待,这是使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能力。

    做有德之人,就要严于律己而宽于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精神科医师与哲人共同居住在英国西南部

    译者/吴蔚

    想要惊人注意力,就别死宅了

    源于基因,你信吗?反正我是信了

    个性测试:

    你的心机段位测试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