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他的照顾者(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

。它产生于婴儿与其父母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是一种感情上的联结和纽带[1]。因而,最初的研究者把对依恋研究的注意力放在母婴相互关系如何随婴儿的成长而丰富和变化[2]。到了现在,一般研究者普遍认为[3],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因为它不仅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而且建构了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因此,依恋研究自本世纪60年代兴起至今,一直得到研究者的关注。

    自20世纪60年代 Bowlby 对依恋进行精细研究开始直到现在,依恋研究已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发展:第一个阶段从60年代至70年代中叶,是依恋概念的提出和理论构架建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由于测量工具的发展,使依恋的研究成为西方儿童社会化过程研究中最活跃的领域。深化了依恋本身的研究,并且同时开始进行了跨文化研究;第三个阶段从80年代后期至现在,是对依恋的心理机制进行深入研究的阶段,如开展的婴儿期以外不同年龄儿童的纵向研究;依恋与别的心理过程的相互关系和依恋的神经心理机制的横向研究;依恋在发展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以及依恋的跨文化研究等许多工作。本文旨在对第三个发展阶段的进展进行总结

    1 不同年龄儿童依恋的纵向研究

    最早的依恋研究源于精神分析理论对婴儿的观察。精神分析家认为,儿童形成对母亲的依恋是依赖母亲满足儿童的生理需要和这个时期特殊的口唇区刺激的需要;其后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则认为依恋行为是由于母亲反复降低儿童的饥饿,儿童习得了第二驱力造成的。然而,二战期间人们发现,孤儿虽然得到了身体上的看护,但仍然表现了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情况促使John Bowlby 对依恋开始进行精细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综合心理分析、认知发展、习性学和控制系统等理论的新的依恋理论[4],这个理论成为以后依恋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基础,

管理资料

依恋研究的新进展》(https://www.unjs.com)。

    Bowlby 认为,儿童的依恋是一个具有目标校正( goal-corrected )策略的行为控制系统,儿童应用"组织观点"来控制自己的行为,处理与母亲的关系。研究发展到现在,这个理论已得到很多的补充。现在的理论认为[5],一个婴儿会在与周围人和物不断复杂化的交往中,建立一个内部的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内化了对依恋对象和自己以及两者关系的内在表征。儿童在这个模型的指导下,根据依恋对象对自己日常需求的反应速度和方式来建立在不同情境里的反应方式。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保持自我稳定的倾向,并且会在行为主体(婴儿)的潜意识中起作用。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长期影响。

    由于对婴儿期儿童的研究有一套信度和效度很高的测量方法“陌生情境测验”[6],使得人们可以通过婴儿的行为来观察母婴关系的质量。研究表明[7],婴儿期影响依恋关系的因素与母亲和婴儿双方的特点有关。对母亲方面的影响因素的研究[8]表明,母亲的敏感性、合作性和接受度等特点对婴儿依恋关系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母亲参与照顾婴儿的质量和态度是影响母婴依恋关系的重要指标。另一方面,婴儿本身的特点,如气质也对依恋有重要影响。有研究[9]发现:婴儿的气质,如规律性和反应阈等气质特点影响母婴依恋关系。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因素外,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母亲与婴儿相互作用的吻合度(goodness of fit),研究结果[10]表明,安全性最高的母婴依恋关系,其相互作用的方式就是吻合度最高的行为方式。

    通过对前学龄期儿童的认知、社会认知和语言等方面的测验与依恋关系的研究[11],可以发现前学龄期儿童的自主和服从是自我系统发展的重要部分,而这与依恋的质量有着重要关系,儿童的行为问题也与婴儿期的不安全依恋有着密切联系。随着儿童环境的变化,母婴依恋的结构和作用形式也随着变化,它通过影响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作用着正在建构的儿童的自我系统。在对母亲和其它照顾者影响儿童发展的研究[12]中,结果发现,母亲依然是影响儿童依恋关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当母亲是不安全的因素时,儿童表现的不安全依恋最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