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伤害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美国心理学家米尔格莱姆(Milgram)在1970年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

间接伤害

。在实验室中,他让普通市民用电击的方式,惩罚一个在学习过程中给出错误答案的人,并且,随着错误次数的增加,要求他们增强电击的幅度,从5伏逐渐增加到400伏。米尔格莱姆想看一看到底有多少人会无条件服从命令。

    结果出乎他的意料,竟然有60%的市民遵照实验者的命令,“无视”被电击者的极端痛苦状态,一路将电击的电压增加到了400伏。人心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面对令人沮丧的研究结果,他做了深入思考,最后,分析得出:试验参与者之所以敢下此“毒手”,可能是因为他们只是在执行实验者的命令,自己并不需要承担太多的道德责任。

    因此,米尔格莱姆设计了另一个实验,对上述实验情景做了小小的改变。这次,他让普通市民担任下命令者,而让另一个人执行命令,直接去电击那个给出错误答案的人,从而观察有多少人会下命令,并将电击幅度增至400伏。没想到结果更出乎他的意料,此时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60%。可见,不需自己“亲自下手”,只下命令反而更加容易。

    现在,我们把时间快进到2008年,看到中国的“毒奶粉”事件。全国有22家乳业公司,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以增加其蛋白质的指数,而使消费者患胆结石甚至死亡。此事件所牵涉的人数之多之广,不仅使人质问:难道中国人真的已经丧尽了天良,为了赚钱竟然开始了自相残杀?我的答案是:这绝对不符合事实。

    大部分的民众都是有良知有道德的,“害人之心不可有”可是中国人的古训。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悲剧呢?这与“间接伤害”直接有关。

    间接伤害,指的是由于你自愿或非自愿、有意或无意的行为参与,造成了某个事件的发生,而在这个事件中,有人受到了肉体或精神的伤害,

管理资料

间接伤害》(https://www.unjs.com)。你的行为只是整个事件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本身并不可能导致该事件的发生。间接伤害的后果是责任感的弥散,参与者的良心自责会大大减弱,从而使伤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在“毒奶粉”事件中,如果让奶农直接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并卖给需要哺乳的婴儿,恐怕没有一个奶农下得了这样的毒手。同样的道理,如果蒙牛生产的牛奶全部来自自己哺育的奶牛,并且用自己的生产线加工,每一道工序都由自己公司的员工监管,最后自己装箱把牛奶运往各大商场,那么,它也不可能在牛奶中加入三聚氰胺。因为在这两个例子中,奶农和蒙牛都是直接伤害者,需要对受伤害者负全责。

    而在现代工业中,生产任何一件商品都有一长串的参与者,专业术语叫做供应链。生产毒奶的供应链包括奶农,购奶中间商,三聚氰胺或尿素供货商,牛奶公司,使用牛奶作原料的食品加工公司等等。这条供应链中的连接者越多,参加间接伤害的相关者就越多,责任的弥散程度越大,就越可能造成恶性“事故”的发生。

    对奶农来说,我是加了一点,但我把货交给了中间商或牛奶公司,他们应该会把关的,而且,最后牛奶或奶制品是以该公司的名义出品,他们应该会负责任。对牛奶公司来说,他们“好像”听说了此事,但因为不是自己干的,而且能够得到如此低价的原奶,对公司的利润会有很大的好处,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不知。更何况,人喝了这样的奶,吃了这样的奶制品,又不会立刻发作,等到发作时,谁又能追溯回去,发现是三聚氰胺造成的呢?在这里,不仅供应链绵长,时间链也不短,致使犯罪的动机加剧。

    反过来,从被害者的角度看,我们又会对那些施害者有什么样的看法。回到米尔格莱姆的实验,想象一下,如果被电击的人是你自己,你会更“痛恨”那个直接电击你的市民,还是那个给市民电击指令的实验者?到毒奶事件,你是更“恨”奶农,众多的中间商,还是牛奶公司?或者因为涉及到的人太多,结果每个都“恨”不起来?心理学家曾经做过系列实验来探索给民众造成“间接伤害”的公司,其道德名誉受损的程度及原因。他们让一组被试者看以下案例并做道德判断: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