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收购需要“本土化”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这是最糟糕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头,这是愚昧的年头……”

  《双城记》里开始的这一段话无非告诉我们一件事,事情的正反两面,

海外收购需要“本土化”

。就像经济危机之下,人们看到了“危险”,也看到了“机遇”。于是,“海外收购”大热起来。

  前两天看到一则新闻:隶属于中航工业集团旗下的西飞集团收购了菲舍尔先进复合构件股份公司(FACC),该公司是奥地利最大的波音飞机配件公司。

  这次收购,笔者推断,中航工业集团的目标应该不仅是要做中国大型客机的供应商,还要成为波音、空客飞机的供应商。要知道,FACC公司长期以来都是波音和空客飞机供应商。

  有理由相信,此次收购一是中航工业集团出于补短板的需求,二则当然是收购价格上的“抄底”。基于FACC公司2008/2009财报数据,“收入约2.77亿欧元,运营利润640万欧元,净利润亏损1960万欧元”。我们有理由相信,此时的价格相比于2007年,西飞集团亦在抄底,

管理资料

海外收购需要“本土化”》(https://www.unjs.com)。

  不过,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在阅读完这类“海外抄底收购”的新闻后总会有些担忧——收购到底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多大的价值?中国企业会不会被类似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等问题拖垮?

  其实统归起来,就是一个问题——被收购的外国企业能否“为我所用”?

  听过一些企业家抱怨,“老外管理者的工资比企业一把手的工资还要高;外国员工动不动就拿劳动法来和公司抗衡;外国人搞的工会动不动就和企业老板谈福利待遇”等等。

  有人把这个归结为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很多中国公司也在跨国收购后一蹶不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无外乎“本地化”不够。

  很多企业收购完成后,基于中国传统模式,通常会派驻自己的管理团队,一则节省开支,二是自己人好说话

  殊不知,这样反而会产生负面的影响,更不容易为我所用,至少有以下两条理由,一是外国管理团队更了解外国人自己的想法;二是外国管理团队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市场资源是其天然优势。外国企业的技术和人才,市场和销售渠道,这也应该是中国企业家收购的最初目的吧。

  换个角度想想,当下在中国生意做得好的跨国公司,大部分都已经很“中国”了。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