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咨询业 (1)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有数据显示:中国咨询业的营业额是美国的1/2000;近年中国咨询业营业额以每年30~50%的速度上升;未来几年的上升速度将在100%甚至更多……于是,蜂拥者络绎不绝,水货更是俯拾皆是,

反思中国咨询业 (1)

。同分这杯羹的有国际巨头,也不乏三两个人的草台班子,一时间咨询业内充满躁动与喧嚣。在美好愿景和极度亢奋面前,咨询界更需要的是冷静的思考!

    短短两三年的光景,大连新航道企业培训开始了迅速“抢跑”。

    人们一直抱着乐观的情绪,描绘咨询业的愿景。

    在美国,咨询业的年营业总额已达2000亿美元,而我们还只有可怜的1亿美元。在与经济社会拥有最强势话语权的美国相比,中国咨询业的巨大商机似乎值得翘首以待。

    的确,乐观的理由应该无比充分:国际化大潮的席卷、经济增长的持续、商业环境的成熟、企业竞争的加剧、同质化的提前到来等等,对咨询的需求,似乎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于是有了“乘势而上”,从政治口号到商业行为。

    于是有了“肥皂剧”和“肥皂泡”的迅速生成。

    热闹与喧嚣,躁动与亢奋,膨胀与跌落,机会与危机,诚信与失贞,希望与绝望,咨询业正在承受着其他产业经历过的“轮回”。

    遑论业界对咨询业处于的“黄金”、“白银”、“青铜”阶段划分的准确性如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咨询业真正的“黄金时代”还远未到来。

    省思中国咨询业几年来的历程,欣喜之余,更多的是理性的焦虑。

    “繁荣”的表象

    中国企业真正认识咨询、了解咨询、使用咨询,应该是近三四年间的事。

    从初始的“卖点子”,到“卖策划”,到专业咨询,聚焦一下中国咨询业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从肯定到否定,到迷茫,到归位的演变。

    当人们用“异样”的眼光考评具有中国特色的“策划”之时,却发现与“策划”的随意和肤浅相比,咨询实则是一个严谨、专业、科学的陌生领域,

管理资料

反思中国咨询业 (1)》(https://www.unjs.com)。

    先不说麦肯锡、科尔尼等大牌咨询公司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仅就对咨询行业的影响而言,起到的就是“导师”和“教科书”的作用。

    国际咨询巨头的中国抢摊,在“掘金”中国市场的同时,实质上间接起到了功不可没的铺路和教育作用。

    此起彼伏的MBA、EMBA热,一方面催生了中国企业管理的规范与升级,另一方面也催生了一批大大小小的咨询公司。

    中国人令人惊讶的复制速率运用到咨询行业,丝毫不比复制“盗版”来得慢。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各级工商局注册的咨询机构已达到几十万家。

    中国咨询服务类企业的种类可能是全世界最丰富的,仅从名称上看,就有 “咨询”、“策划”、“企划”、“智业”、“顾问”等等,不一而足;从服务块面上看,又分为战略咨询、管理咨询、财务咨询、法律咨询、营销咨询、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信息咨询、公关咨询、IT咨询、品牌顾问,等等;大而话之的就更有其人,不管你是什么行业、什么块面,统统拿来让我给你“策划”或“顾问”一把。而事实上,所谓“策划”、“智业”等称呼纯属本土“特产”,发达国家根本就没有这个行业名称;而所谓“营销策划”、“企划”等,严格意义上讲都应属于管理咨询的范畴。

    但不管怎么说,在眼前中国对咨询需求的市场还远未成熟的情况下,在不确定因素与信息不对称占有相当大权重的情况下,中国的咨询业确实呈现出了少见的“繁荣”,至少是“繁荣的征兆”。

    但这种“繁荣”无疑是由绝对数量累积起来的。一哄而上,带来的必然是泥沙俱下。

    咨询的“市值”被虚夸。

    静下心来,理一理国内近年来的咨询业“大牌”,用一句恰当的话来表述:“找不到北”。国内大部分咨询公司处于同质化的生存竞争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的“一骑绝尘”的“黄色领骑衫”出现。

    热闹的背后,是残酷的价格比拼,是无所不能的诚信失贞。

    初涉引进外脑的企业,面对的是一个缺乏控制、缺乏规范、没有标准、莫衷一是的咨询市场。

    一系列可能发生的、不可能发生的故事,竞相上演。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