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管理资料

管理资料 时间:2019-01-01 我要投稿
【www.unjs.com - 管理资料】

   

    本来不想写这个题目的,写了怕对仲尼先师大不敬,

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想假若孔圣人泉下有知他老人家是不会怪罪我的。因为他老人家没想到会被后人(历代统治者)抬的那么高。

    在恍惚圈主的《道德经思想研究》圈子里看到了大道无形先生发表的“道德经倡导的思想是消极的吗?”新主题,随即附和如下:

    《道德经》是一部管理哲学专著。《道经》侧重于管理本源及组织管理,它倡导的组织管理思想是超前的,它的眼光不是停留在“治”上,而是比“治”更超前——“防”。故《道德经》的组织管理思想是“为无为,事无事”,“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德经》侧重于管理者的自我管理,就是人们常说的修身。老子的修身与孔子的修身对象是不同的,老子的修身对象是统治者即管理者,孔子的修身对象是民即被管理者。老子倡导的管理者修身标准是“无为”、“守静”、“示下”、“不争”等,归纳为“三宝”——“慈、俭、不为天下先”。孔子倡导的被管理者修身标准是 “德、仁、礼、义、忠、孝”等。

    老子思想在组织管理层面,孔子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层面,这个切不可弄混淆了。混淆了二者的作用会闹笑话的。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一个弥天大笑话。如果用骈俪体概括《道德经》和《论语》的作用的话应该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人”,道之一二治天下“事”。如果再加上一个横批就是“各司其职”。哈哈、罪过罪过”。

    回复后感到意犹未尽,恐怕还要与老板和管理者再唠叨几句。在企业界的确有不少人用“忠孝”治企业,效果如何恐怕老板们心里最明白。我们不妨再追根寻源往下问,用“忠孝”治企业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忠孝”的前提又是什么?如果连根据和前提都闹不明白的话,那可是拿企业作儿戏,

管理资料

半部《论语》治天下?》(https://www.unjs.com)。老子说治理天下(组织的管理)要“载营魄抱一”,也就是说管理者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要合于 “一”。这个“一”就是道(可以查查《说文解字》),道就是自然哲学,其核心就是规律。文字前用“太极图”表示,有了文字后用“一”表示。通俗地说就是不要违背规律、尽可能减少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对组织的干扰。

    老子对管理本源、组织管理思想、管理者自我管理思想及行为都给出了原则性的标准。老子对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没有给出标准,只是告诉管理者要顺应人性规律,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为什么老子没有给出被统治者以思想和行为的标准呢,因为《道德经》的受众是统治者而非被统治者。给被统治者制定思想及行为标准的工作则由儒家去完成了。可见儒家学说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层面的管理学说,它的中心是“人”,而道家学说是基于组织管理层面的管理学说,它的中心是“事”。

    儒学倡导的被管理者的行为规范标准是以国家和统治者的主观要求为出发点的,因为人性规律与组织需要之间有相对冲突的一面,如不加以引导就会给组织带来不利。出于组织及统治者(管理者)的愿望,十分有必要对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加以规范。儒家学说也是一种治国主张认为管理好人就能管理好国家。实际并非如此,自汉以降的中国自从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思想以后,在世界上无论文化或是治国再无汉唐之前的巅峰之势,其中的中兴盛世无一不与黄老之学有关,就是一个最好的诠释。

    半部《论语》治天下人是不错的,用管理人的思想去管理组织是一种越位管理,因此半部《论语》只能治天下的人而不能治天下事,治天下事只能尊重规律以“事”为中心。参透老子思想一二可治天下事。

    我们管理企业首要的任务是厘清自己的管理思想,其次用合乎规律的管理方法去管理企业,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实践证明离开了正确的管理思想,科学的管理方法也难以发挥作用,这就是西方科学管理方法在中国水土不服的原因。只有弄清了什么是组织管理思想,什么是人力资源管理思想,我们在实际管理中才不会迷失方向!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