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鸟趋林鸣

时间:2021-11-04 13:05:16 资料 我要投稿

归鸟趋林鸣

在集体研讨陶渊明《归园田居》的教学时,有老师说陶渊明为什么选择回到田园过归隐生活?是因为在官场中怀才不遇,退而求其次。陶渊明因为个人不能出名而苦恼,官场无路便转志从文以求扬名于后世。躬耕的目的是为了体察田园,从而写出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文,借助诗友“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的方式使诗文得以广泛传播。乍闻很以为然,随后翻阅《陶渊明集》,特别是品读他隐居后创作的《饮酒》二十首,认为以上观点是仁兄从功利主义出发得出的谬论。

“文如其人”是一句几成定论的老话。就像《陶渊明集》所附叶燮的诗评:“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入,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能为泉水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能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渊明多素心之语……”据此可知,陶渊明的诗文创作绝无功利可言。

既然陶渊明这只倦飞趋林的“归鸟”并非为名而“鸣”,那么他的创作动机是什么呢?我以为是其借以超脱孤独的方式,是其“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后对生命回归与更生的欢呼。

“云无心而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无论陶渊明的出入是多么顺其本性自然而然,他那独立特性的举措毕竟与世格格不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世人皆醉而我独醒”,这必然注定了他的孤独。在人类所有的心理障碍中,孤独时一种最为难治、也是最难以忍受的心理折磨。尤其是对文人来说,身体的苦难与折磨也许可以挺过去,但孤独却是最可怕的。为了解脱孤独,他们借助各种各样的方式,但仍不可避免地陷入消极和幻灭的'怪圈。嵇康的“延年术”,刘伶纵情于酒,同时代的王羲之“放浪形骸之外”,与陶渊明同为“浔阳三隐”的刘遗民索居山林……陶渊明也有相同的苦闷,《饮酒》其四就描画了他此时的心态:

栖栖失群鸟,日暮犹独飞。

徘徊无定止,夜夜声转悲。

厉响思清远,去来何依依。

因值孤生松,敛翮遥来归。

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托身已得所,千载不相违。

“日暮犹独飞”的“失群鸟”“徘徊无定止”不正是陶渊明与孤独抗争、寻找着自己的心灵的道路?“夜夜声转悲”写尽了寻路过程中内心孤独的煎熬。但陶渊明高于嵇康阮籍之处在于,他自始至终是个生活态度严谨、热爱生活的人。在他隐居的后半期,生活日益贫困且年老多病。但他“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坚定自己对人生的追求。旧宅失火后,他描画着“茅茨己就治”后“新畴复应畲”(《和刘柴桑》)的生活情趣,故而“未忍言索居”。他以优美的文笔、热爱生活的心与孤独作战,如实记录那平凡生活中的情趣,深情地描绘自然田园的美妙,真诚地书写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惑: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琢相思。

相思削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如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当陶渊明于春秋佳日“登高赋新诗”时,当他相信“里更不吾欺”时,他的诗和他的人就一起植入真实的田园。这是陶渊明诗被后人欣赏的原因,也使他超越了虚无的深远,到达自由的彼岸。当他和友人“奇文共赏之,疑义相与析”时,当他“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时,他已彻底摆脱了孤独,躬耕自资,诗书自娱,“衔觞赋诗,以乐其志”,在《归园田居》中唱出他超越孤独后的身心欢愉,俨然自然之子也。

看惯了“乱”和“篡”,如倦飞的鸟儿飘然的奔向田园,将自己的身体与心灵安顿于斯。“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的“翼翼归鸟”是那样的生机盎然,无忧无虑。他是大自然自由的精灵,不用担心遭遇罗网,悠然飞翔,快乐鸣叫。这“载翔载飞”的“翼翼归鸟”不正寄托了作者超越孤独自由自在的新生活的欢欣?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日入群动息”时,“归鸟趋林鸣”。这幅自然生态图澄明、宁静、温暖、欢欣,同时又充满着勃勃生机。归鸟交相和鸣,亲切而深情地歌唱那片生养他的树林,应和着田园中陶渊明自由的欢呼。这天籁之音是人类共有的历史回响和未来钟声,引领着我们于漫漫长路中上下求索,千载不违。

【归鸟趋林鸣】相关文章:

归鸟 陶渊明05-28

归鸟作文11-15

归鸟 其一,归鸟 其一陶渊明,归鸟 其一的意思,归鸟 其一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归鸟 其二,归鸟 其二陶渊明,归鸟 其二的意思,归鸟 其二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归鸟 其三,归鸟 其三陶渊明,归鸟 其三的意思,归鸟 其三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归鸟 其四,归鸟 其四陶渊明,归鸟 其四的意思,归鸟 其四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归故林别知己,归故林别知己贯休,归故林别知己的意思,归故林别知己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趋,趋韦应物,趋的意思,趋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浮萍塘中氮归趋模式模拟分析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