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1-11-05 18:47:28 资料 我要投稿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当今世界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总体比较,结合苏州实际情况,根据当前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提出符合经济发展运行规律、适应苏州市情的现代服务业发展路径,从而推动苏州产业转型升级。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0-0-02

现代服务业(modern service industry),是与作为传统服务业的批发零售、贸易餐饮等行业相对立、相区别的一个概念。当今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服务经济时代,尤其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向服务业的加速渗透,使之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蓬勃生机,发展现代服务业成为实现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成为区域和城市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选择。

地处长三角的苏州,是江苏的经济、对外贸易、工商业和物流中心,是苏南地区的工业中心。苏州文化底蕴深厚、人杰地灵,发展现代服务业基础良好,区位优势明显。苏州现代服务业注重规划布局,彰显优势特色,突出高端引领,是全省服务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区。“十一五”期间,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7.6个百分点。根据《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苏州市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为实现苏州市“两个率先”目标,全市将致力于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力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总量实现翻一番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50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服务业地方税收占比达到65%左右,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达到35%左右,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45%左右。201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168.9亿元,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00.6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1.7:57.7:40.6。“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5.7%,2010年达到3819.3亿元,占GDP比重达41.4%,比2005年底提高8.4个百分点,在全国大中城市中列第6位。服务业投资达到2044.6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56.5%,完成税收总额564.7亿元,占各项税收总额的34.9%,对全市税收增长贡献率达到50.9%,居三大产业之首,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超过35%,在本地新增劳动力就业人数中,服务业吸纳人数占50%。

苏州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情况,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增加。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趋势,第三产业比重呈总体上升态势。1978年三次产业比例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务业占比超过第一产业,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9∶60.7∶20.3,呈“三、一、二”排列。此后,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2008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62∶36.4,到2010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7:56.9:41.4。

2.内部结构持续优化。传统行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新行业、新业态发展迅速,服务外包、商务会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家庭服务、公共服务等服务业新业态不断涌现,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55%以上。

3.就业比重不断增加。根据苏州统计局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城乡从业人员523.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万人。其中,第一产业29.58万人,第二产业314.33万人,第三产业180.01万人。2010年末,从业人员中三次产业比例为5.0∶59.6∶35.4。

4.新兴产业亮点频现。服务外包产业初具规模,已拥有1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城市、6个省级示范区。软件、动漫、第三方物流、金融会计、人力资源等方面服务外包企业约有500家,从业人员5万人左右。全市3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吸引入驻企业近万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2010年省市两级服务业集聚区达60家,其中省级19家,服务业集聚区入住企业14余万家,从业人数120多万人,实现营业收入4269.7亿元,完成投资290.2亿元,利税170.7亿元。以苏州工业园区保税物流中心、张家港保税物流区和苏高新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的“一园二中心”保税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5.发展环境不断优化。近几年,苏州市相继出台各项政策措施,加大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力度,主动适应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需要,在财政、金融、税收、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励服务业快速发展。如《关于印发苏州市服务业布局规划的通知》(苏府【2006】57号,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印发关于鼓励制造业企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苏府规字【2010】9号,2010年3月23日),2012年上半年又出台了《苏州市专项服务产业项目建设用地出让实施意见》等政策意见,进一步完善了服务业发展环境、政策框架和服务体系。

虽然2010年苏州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3.7%,苏州第三产业占江苏第三产业的22.3%,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1.4%,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困难和挑战,如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性转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偏低。虽然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2009年苏州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到39.4%,但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45%的平均水平,这与苏州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前列相比形成较大反差。   2.服务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偏低。从内部结构看,具有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规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服务业发展滞后。

3.辐射能力有待提高,市场化程度不高。面向国际和全国的服务能力不强,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的服务产品不多。外资所占比重比较小,还有很多服务业领域没有完全放开。民营经济发展缓慢,有些行业垄断经营,一些重要的服务领域缺乏竞争的动力和发展活力。区域发展不平衡,除平江、沧浪、金阊三个城区基本形成服务经济产业结构外,其他地区服务业占比仍偏低。

4.苏州传统的产业结构及自身特性制约了苏州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苏州制造业规模庞大,第二产业仍把持全市经济命脉,转型升级任重道远。此外,服务品牌和规模企业相对缺乏,没能有效地培育出大批有竞争力的大型现代服务业企业和企业集团,高端人才紧缺,企业竞争力不强。

为使苏州现代服务业进入快车道,必须完善发展环境,加强规划和引导,进行适度政策扶持,加快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构筑服务业人才高地,具体措施为:

1.在优化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发展“世界工厂”与“世界办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继续优化生产力布局,重点在“两轴三带”上谋发展,以沪宁交通线东西发展轴和苏嘉杭高速公路南北发展轴,作为苏州未来经济集聚成长的中枢系统,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沿长江岸线着重发展基础产业和物流业,沿太湖主要发展生态旅游及相关绿色产业,沿沪浙地区要发展成为苏州承接上海辐射、吸纳外来资本的前沿阵地。

2.大力发展服务业,重点在现代服务业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将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加快工业园区CBD、高新区科技城、太仓港、花桥国际商务城、软件园建设。二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培植发展文化创意、商务会展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商贸等传统服务业,突出抓好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现代物流重点企业、大型产品交易市场、服务业品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企业和服务外包企业等,努力提升苏州服务业规模水平。三是调整优化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代表的先进制造业,发展生物医药、精密机械、汽车及零配件等支柱产业,培育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基础产业为支撑的现代工业结构,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实现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加快实施现代服务业跨越计划,在提升产业竞争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创新发展公共服务业。按照服务业新一轮跨越发展计划,推动金融、现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务、文化产业、商贸、旅游、商务服务业、房地产等服务业专项发展计划的全面实施,推动商贸中心区的加快发展。以规划为引导,以项目为抓手,大力推动园区金鸡湖东商贸核心区、古城商圈(观前、南门、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乡商贸首位度。大力发展区域性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在苏州设立区域性总部,提升苏州在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设,在提升文化影响力上有更大突破。

4.出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政策。一是放宽市场准入。除国家法律、法规禁止进入的领域,其他投资领域各类资本均可进入。二是实施普适性税收优惠。大力支持物流业发展,支持服务产品的研发和生产,促进现代生产服务业发展。对于开发区的配套生产服务业集聚区内的.生产服务业企业,比照开发区工业企业给予税费优惠。三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设立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建立旅游“绿色通道”等。四是保障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对现代物流、研发、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项目用地实行与工业项目用地等同的供地方式。五是规范服务业管理。建立服务业发展的预警、预测和信息发布制度;建立服务业发展绩效考核制度。

5.大力引进和培养人才。当今服务业的竞争更多地取决于技术和知识的竞争,而人力资本的素质是构成服务业竞争能力的生产要素。服务业发展滞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约。同时还有必要通过引入个人和企业等社会投资方式,调动各方面尤其是人力资本投资对象的积极性,以有效提高投资效率。要鼓励服务部门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加大对企业人员知识素养的培训力度,促进企业专业化发展。

总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制造业发展有所不同,它对外部环境、制度背景、相关产业发展以至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城市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城市经济发展所缔造的经济基础、社会结构、产业网络、人才体系等基础条件,而且对外部知识、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对全球市场的依赖更大。

参考文献:

[1]邓于君.发达国家现代服务业发展策略及其启示[J].未来与发展,2008(9).

[2]陈眉舞,向俊波,张京祥.苏州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3.

【苏州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相关文章: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对策思考07-02

重庆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发展预测分析07-06

杭州中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7-11

体育舞蹈教学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10-07

浅析留守儿童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04-10

浙江高校专利工作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07-02

江苏环保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12-30

沈阳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性及对策11-30

我国高校体育社团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