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绿山水画

时间:2021-11-07 13:05:40 资料 我要投稿

中国青绿山水画

纵观中国青绿山水发展——《名画百篇赏析》第一章第一节一、教学设计思路 艺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 《名画百篇赏析》教材的着眼点是提高人的审美 素养,与人文素养整合发展。从地位作用看:本课是课本的第一章,是整本书是 否吸引学生的关键。因此教学上要重在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审美经验,为培养创 意思维的素养打下基础。从教学内容看:本课教材共分 2 节,分别介绍了人物画 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和特点。从学情分析看:职业学校学生总体对 反传统作品在审美上较难认同。因此要创设有趣的情景,通过问题、讨论、赏析 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反思性的学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中国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及其特征。 2.能力目标:感受中国青绿山水画与表达内心的体验。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绘画的审美习惯,拓展视觉感受的范围,增强 探索精神和民族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青绿山水画不同时期的特点,因为这是本节课的核心,对培养 学生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 2.难点:对于不同时期青绿山水画发展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的掌握。 如果不能理解, 学生就无法真正理解这幅画的用意与情感,导致无法正确欣赏作 品。便会难以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法与学法: 1. 教法 (1)情景教学法, (2)引导探究法。 2.学法 (1)自主体验法, (2)合作讨论法。 五、课时分配和教具准备 1. 课时:2 课时12.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课件。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采薇图》与《游春图》 。 问题一:两幅画有什么相通之处?又有那些区别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山水画是又人物画逐渐演变过来的。最早人物画 就是一个孤立的人物。后来为了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增加了人物活动的背景, 在人物活动的背景中包含了山水。山水为了表现人物,山水仅仅是人物轰动的背 景,就叫人物画;如是为了表现山水,山水诗人物的思想境界,就叫做山水画。 教师板书:人物画 山水画图 1: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 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 纵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的“产生”和“高潮” 发展脉络,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 1.“产生” (1)观赏:展子虔《游春图》 。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展子虔,约活动于 6 世纪后半叶,历经北齐、北周,至隋 为文帝所召,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等职。展子虔工于绘画,创作范围较 广,善画佛道、人物、鞍马、车舆、宫苑、楼阁、翎毛、历史故实,尤长 于山水。他曾辗转于大江南北,在洛阳、西安、扬州及浙江等地的寺观中2创作了许多壁画。所绘物象,生动而富情趣,颇受时人重视,与当时另一 画家董伯仁齐名,人称 “ 董展 ” 。 作品简介:此图描绘了江南二月桃杏争艳时人们春游情景。全画以自 然景色为主,放目远眺:青山耸峙,江流无际,花团锦簇,湖光山色,永 波粼粼,人物、佛寺点缀其间。笔法细劲流利。在设色和用笔上,颇为古 意盎然, 山峦树石皆空勾无皴,但线条已有轻重、顿挫的变化。以浓烈色 彩渲染,烘托出秀美河山的盎然生机。 这幅画的技法特点是以线勾描物象,色彩明丽,人物直接以粉点染。 其双勾夹叶法和点花法等对唐李思训一派青绿山水产生很大影响。 《游春图》的出现,结束了 “ 人大于山和水不容泛、树木若伸臂布指 ” 的 早期幼稚阶段,使山水画进入青绿重彩工整细巧的崭新阶段。 作品欣赏: 《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 画。标志着青绿山水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该画用青绿重着色法画 贵族春游的情景,用笔细劲有力,设色浓丽鲜明。图中的山水 “ 空勾无皴 ” , 但远山上以花青作苔点,已开点苔的先声。人马体小若豆,但刻划一丝不 苟。此画已脱离了为山水为人物画背景的地位,独立 成幅,反映了早期独 立山水画的面貌。虽然与发现的隋代壁画中的山水相比显得成熟一些,但 与记载并不相悖。历来史家皆根据隔水上的宋徽宗题签认定此画为展氏手 笔,今人则根据建筑等细节对此画的年代和作者提出质疑,认为此画的底 本在中晚唐以后,为五代摹本,但并未获得公认。图 2《游春图》 2.“高潮”3(1)观赏:王希孟《千里江山图》 。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王希孟〔北宋〕 ( 1090 — ?) ,可以称得上中国绘画引史上 仅有的以一张画而名垂千古的天才少年。然而史书中没有他的记载。王希 孟十多岁入宫中 “ 画学 ”为生徒,初未甚工,宋徽宗赵佶时系图画院学生,后 召入禁中文书库,曾奉事徽宗左右,但宋徽宗慧眼独具: “ 其性可教 ”,于是 亲授其法。经赵佶亲授指点笔墨技法,艺精进,画遂超越矩度。工山水, 作品罕见。徽宗政和三年 (1113) 四月,王希孟用了半年时间终于绘成名垂千 古之鸿篇杰作《千里江山图》卷,时年仅十八岁,此外再没有关于他的记 述,不久英年早逝。 作品简介: 《千里江山图》为大青绿设色绢本,纵 51.5 厘米,横 1191.5 厘米,气势辽阔超凡。全卷画面上层峦叠嶂、逶迤连绵,图中繁复的林木 村野、舟船桥梁、楼台殿阁、各种人物布局井然有序。画中山石先以墨色 勾皴,后施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烘染山峦顶部,显示青山叠翠。江河勾 出水纹,与没骨色彩形成反差对比。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不愧 是青绿山水画中的一幅巨制杰作。 《千里江山图》是王希孟 18 岁时作品, 也是唯一传世的作品。 作品欣赏: 《千里江山图》画卷表现了绵亘山势,幽岩深谷,高峰平坡, 流溪飞泉,水村野市,渔船游艇,桥梁水车,茅蓬楼阁,以及捕鱼、游赏、 行旅、呼渡等人物的活动。全面继承了隋唐以来青绿山水的表现手法,突 出石青石绿的厚重,苍翠效果,使画面爽朗富丽。水、天、树、石间,用 掺粉加赭的色泽渲染。用勾勒画轮廓,也间以没骨法画树干,用皴点画山 坡,丰富了青绿山水的表现力。人物活动栩栩如生。充满了作者对美好生 活境界的向往。 该图作者以 “ 咫尺有千里之趣 ”的表现手法和精密的笔法,描绘了祖国的 锦绣河山。画面千山万壑争雄竞秀,江河交错,烟波浩淼,气势十分雄伟 壮丽。山间巉岩飞泉,瓦房茅舍,苍松修竹,绿柳红花点缀其间。山与溪 水、江湖之间,渔村野渡、水榭长桥,应有尽有,令人目不暇接。在运笔 上,作者继承了传统青绿山水画法,更趋细腻严谨,点画晕染均能一丝不4苟,人物虽小如豆,却形象动态鲜明逼真。 万顷碧波,皆一笔一笔画出。 渔舟游船,荡漾其间,使画面平添动感。在用色上,作者于单纯的青绿色 中求变化,有的浑厚,有的轻盈,间以赭色为衬托,使画面层次分明,鲜 艳如宝石之光,灿烂夺目。布局交替采用深远、高远、 平远的构图法则, 撷取不同视角以展现千里江山之胜。此图无作者款印。清初梁清标签题为 王希孟作。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 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拓展人物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 学生理解人物画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讨 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李思训 李思训于唐高宗( 650 — 683 )时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朝( 684 — 704 ) 执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 705 — 707 )初年又出任宗正 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 713 — 741 )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 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卒后追赠秦州 都督。画史上称他为 “ 大李将军 ” 。 李思训其祖父为唐长平王李叔良,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唐武德 元年,叔良官拜刑部侍郎,并进爵为王。武德四年,突厥人入侵,李渊命 叔良率五军击之。叔 良被流矢射中而薨,死后被赠左翊卫大将军、灵州总 管,谥曰肃。 李思训的父亲名叫李孝斌,官至原州都督府长史。 作品欣赏: 《江帆楼阁》 江天阔渺,风帆 斥流,微风划过水面波纹粼粼。山径层叠,各样林木错落 参差,前景殿堂隐蔽于长松秀岭之间,松叶古意朴拙。画中人物数人,行旅骑马 于蹬道者头戴中唐以后 巾仆头。 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 与敦煌中晚唐壁画近似。此画与北京故宫所藏隋展子 虔《游春图》左半段构图几乎相同,两图实出于同一个底本,此图是挂轴,景物 保存原来手卷或屏风的一部份。 此图斗栱、柱、梁、枋用朱色粉刷,与青绿山水相间,金碧辉映。根据唐宋5屋舍之制:“非品官毋得起门屋,非宫室寺观毋得彩画栋宇及朱漆梁柱窗。”此建 筑级别较高,结构华美,故所画应为官员之乡间四合院宅第。中国在木材面上涂 饰起源很早, 《尚书· 书经》“若作梓材??,其惟其涂丹 ”所谓“白壁丹楹”、“朱柱 素壁”。唐代以前建筑色彩以朱、白两色为主,墙面一律用白色,木架部份一律 用朱色。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 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 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 究。图 3:板书设计第二课时(一)比较式导入 屏幕出示赵孟頫《鹊华秋色图》与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问题:这两幅画和我们上节课学的山水画有什么区别吗?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赵孟頫和董其昌这两位画家都是主张摹古。因此 这两幅画中都隐约感受到前人的艺术风格。6图 4:导入图示 设计意图:用直观画图导入,简洁明了,使学生进入人物画前有了清晰的引 导图,揭示人物画的开端。 (二)观中古青绿山水发展,沿着青绿山水画发展摹古阶段,与作品产生情 感共鸣 1.摹古阶段代表作品 1 (1)观赏:赵孟頫《鹊华秋色图》 。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赵孟頫(1254—1322) ,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又号水 精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元代著名画家, 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赵孟頫博学多才,能诗 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 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 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作品简介:赵孟頫曾任职济南,鹊、华二山就是济南所在的名山。 作品欣赏:此幅向为画史上认定为文人画风式青绿设色山水。两座主 峰以花青杂以石青,呈深蓝色。这与州渚的浅 \ 淡、树叶的各种深浅不一的 青色,成同色调的变化;斜坡、近水边处,染赭,屋顶、树干、树叶又以 红、黄、赭。这些暖色系的颜色,与花青正形成色彩学上补色作用法。运 用得非常恰当。 此卷画齐州(今山东济南)名山华不注和鹊山的秋天景色,画中平川 洲渚,红树芦荻,渔舟出没,房舍隐现。绿荫丛中,两山突起,山势峻峭, 遥遥相对。作者用写意笔法画山石树木,脱去精勾密皴之习,而参以董源 笔意 ,树干只作简略的双钩,枝叶用墨点草草而成。山峦用细密柔和的皴 线画出山体的凹凸层次,然后用淡彩,水墨浑染,使之显得湿润融,草木7华滋。可见赵氏笔法灵活,画风苍秀简逸,学董源而又有创新。图 5: 《鹊华秋色图》 2. 摹古阶段代表作品 2 (1)观赏:董其昌《秋兴八景图》 。 (2)赏识: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小结: 作者简介:董其昌(1555—1636)明代官吏、著名书画家。字玄宰,号思 白、香光居士。汉族,南直隶松江府华亭(今上海松江)人。万历十七年进士, 授翰林院编修,天启时累官南京礼部尚书,与兵部尚书袁可立相友善,其在 81 岁高龄时为袁可立亲笔撰写《节寰袁公行状》道:“要以风义交情,皎如白日, 知公者宜莫如昌。”以阉党柄权,二公相继请告归。崇祯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 事。有《画禅室随笔》 、 《容台文集》 、 《画旨》 、 《画眼》等。 作品简介:《秋兴八景图》为董其昌的精品之作,共八开,所写为作 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图中峻拔的山头,沉重的石块,深邃的 溪谷,弥漫的烟雾,各尽其态。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 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 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 色。每幅皆构图精巧, 意境高远, 韵味充足。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 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此处选刊两页供欣赏。 作品欣赏:董其昌的山水画渊源董源、巨然及二米,以黄公望、倪瓒 为宗,不重写实,而讲究笔致墨韵,画格清润明秀。皴法次序井然,层次 清晰,在浅淡的明晰中求浑厚,求变化。树干多以苍而毛的渴笔勾皴,然 后以各种 “ 混点 ” 点写,强调每一笔的独立性,秩序感很强,并着意于墨色由 浓及淡的渐变,显得 “ 幽深淡远 ” 。在用笔上,董其昌注意提、按、顿、挫的8行笔变化,在他的笔墨中体现出了 “平淡天真 ” 的禅学意味。董其昌主张书画 同体,讲究气韵,慕求风神,带有主观抒意,追求似与不似。他善于将古 人的结构、技法特点等加以归纳,使画面的疏密、浓淡、开合、虚实更有 规律,富有清润温雅、平和怡然的趣味,稚拙、简淡中带有宁静、自然的 中国青绿山水画文人之思。 《秋兴八景图》画册 8 开,作于万历四十八年,所写为作者泛舟吴门、 京口途中所见景色,当时作者 66 岁。画册有清宋荦、罗廷琛、张岳松、郑 孝胥等题外签。画前扉页有明曾鲸画董其昌肖像,项圣谟补图。全册均有 董其昌行楷题记及署款,未钤印,对幅均有吴荣光对题或和韵。画后有清 谢希曾等人题跋。此图册自注 “ 仿文敏(赵孟)笔 ”,具有学古而能变古的特 殊魅力。赵孟的娟逸娴雅,在这幅画中转为幽秀浑朴,体现出董画所特有 的平淡、酣畅、古雅、秀润。 图中景物山峦明秀,树石幽奇,芦荻苍黄,秋林丹翠,以及陂陀沙碛, 村屋扁舟,无不精妙,有气势雄伟之势,有意境恬静之势,更有深秋萧凉 之势。此图构图精巧,意境高远,韵味充足。笔力运劲、墨气苍润,干笔 皴擦、渲染入妙,明洁自然。设色以赭石、花青为主调,局部的林木、山 峦,施以石青、石绿和朱砂,浓重鲜丽而柔和统一,增添了秋意。《秋兴 八景图》是董其昌所谓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 以获致 “ 丘壑内营 ” 之功的一次 实践,在董其昌的影响下,集古成家成为后期文人画的一条重图 5: 《秋兴八景图》 2. 摹古阶段代表作品 2 设计意图:人物画众多,理清每个阶段的发展脉络,利于学生在发展 中寻找规律,然后在下一环节中拓展,认识人物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9(三)拓展青绿山水画的多样性 有了以上的欣赏方法, 学生理解青绿山水的前阶段的风格,可以让学生自由 讨论,表达自己有个性的观点,在人物画发展的历程中自由地鉴赏作品。 张宏 张宏(1577—1652)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 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 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 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另据史书称,张宏 92 岁尚健,仍在作画。 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 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 加以创新, 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 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创作背景 约自万历至崇祯( 1628 —1644 )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以张宏 为代表的苏州画家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 绘画作品。他们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回归自 然,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悟出了绘画的真谛。在画中体现出超 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使山水画活了起来。清康熙七年,邹喆曾为他的《山 水图》记年,悉知他活到了清初。张宏师法沈周,又重视写生,作品笔力 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丘壑深邃。他的画以石面连皴带染为特色。 此图就是张宏在师自然造化创作文人山水画的时期所作。 作品欣赏: 《青绿山水图》 画面的上层是村落后面起伏连绵的高山,峰群绵延无尽,云烟缭绕, 驻目其间,观者仿佛置身千岩万壑之间,不知其有几许遥远。此画构图深 远壮阔,笔法苍劲古拙,墨法苍润,格调苍劲秀雅,布局含蓄谨严。 画中 峰恋挺秀,烟雾弥漫,云光翠影,意境清新。岩头水边,古树丛生。一隐 士临溪席地而坐,仰视对山飞泉,一仆捧物而来。人物勾勒简明,形神兼 备,用笔简中见工,色彩清丽,乃文人山水画之极品也。 (四)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以青绿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两个阶段进行分析,使大10家对此有了大致的了解。人物画风格各异,各有千秋,给我们开创了广阔的追寻 空间。社会的发展需要历史的积累与沉淀。了解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及其重要的。 中国古代绘画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如果有兴趣大家还可以在网络上继续研 究。图 6:板书设计11

中国青绿山水画

【中国青绿山水画】相关文章: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10-10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10-11

(教案)中国山水画的透视02-23

中国古代山水画01-20

论中国山水画意境的营造论文09-09

中国写意山水画教案(1)「转」03-09

艾青绿教学反思05-13

青绿顶亚马逊鹦鹉11-16

青绿色简历下载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