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

时间:2021-11-08 11:28:37 资料 我要投稿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书

刘惠娟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

2004

学生实验须知

1. 在规定时间准时进入实验室,入室前必须更换拖鞋,除有关书籍和文具外,其它物品一侓不准带入实验室。 2. 进入实验室后,严禁随地吐痰;严禁吸烟和乱抛纸屑,保持室内清洁和安静。

3. 凡与本实验无关的仪器均不得乱动。

4. 实验前,首先预习实验指导书,在指导老师的同意下方可使用仪器。

5. 严格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操作要细心。仪器的光学镜头严禁用手模或用手帕檫模。

6. 实验时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告诉指导老师,不得自行拆修。

7. 实验完毕,将仪器、被测工件整理好,认真填写实验报告,并将实验报告交指导老师审阅后才可离室 。 8. 实验成绩为期终考查之一,必须保存全部实验报告。 9. 凡遇不遵守实验规则时,指导教师可随时停止其实验。

目录

1实验二 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2实验三 形状误差的测量 2实验四 3实验五 4实验六 4实验七 4实验八 4实验九 5实验十

位置误差的测量

在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的各项参数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 齿轮周节偏差及周节累积误差的测量 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的综合测量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

实验二 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光切法测量表面粗糙度的基本原理。 2.练习用9J光切显微镜测量Rz、Ry及S的方法。

二、仪器及其工作原理

应用光切原理设计而成的测量表面粗糙度的仪器称为光切显微镜(或双管显微镜)。我国生产的光切显微镜有JSG—I型和9J型,光切显微镜适于测量微观不平度+点高度Rz 、轮廓的最大高度 Ry,以及较规则表面(如车、下、铣、刨等)的轮廓单峰平均间距S和轮廓微观不平度的平均间距Sm值。

9J型光切显微镜的外型如图3—1所示,仪器测量的微观不平高度范围为(0.8—63)um,其工作原理如图3—2所示。

图 3— 1

图 3— 2

由光源1发出的光线经聚光镜2和狭缝3,物镜4后,成为具有一定宽度的平行光束,以倾斜45?的方向照射在被测表面上。由于被测表面的微观不平度,表面的波峰在S点发生反射,波谷在S′点发生反射。通过观察显微镜的物镜,它们各成象在分化板5的A点和A′点,在目镜观察到的是一条与被测表面轮廓一致的弯曲亮带,通过目镜分化板与测微鼓可测出A点和A′点之间的距离R′,被测表面微观不平高度R既为:

R = R′? E ( um)

式中E—为仪器分度值,(与投射角(45 ?),目镜千分尺结构和物镜放大倍数有关。选用不同物镜的放大倍数时,E值不同。

三、实验步骤

1.确定取样长度与评定长度

由图样上给定的Rz值查表3 — 1,确定对应的取样长度。 评定长度的选择如下:

被测表面的均匀性较好(如车、下、铣、刨等)≤

5。被测表面的均

匀性较差(如磨、抛光、研磨等)>5。

表 3— 1 取样长度的选用

注:Rz、Ra以(um)为单位

2. 选择物镜 按表 3 — 2选择

如果取样长度小于视场直径,则在一个视场内便可完成测量。如果取样长度

大于视场直径,则需移动工作台,使被测表面顺次移入视场测量。

3.接通电源,擦净被测工件并置于工作台上,使加工痕迹与光带垂直,也与工作台纵向移动方向垂直。

4.旋松旋手5, 转动调节螺母4,使支臂3慢慢下降(注意:支臂下降时镜头不得与工件表面接触,以免被损坏),直到肉眼在工件上看到一条绿色光带后锁紧旋手5。

5. 用微调手轮6调节光带的清晰度,调节到目镜分划板上的光带影象最清晰为止。

6. 转动目镜,使分划板上十字线的横线平行于光带轮廓的中线(估计方向),然后固定目镜(图 2 — 3a)。

7. 进行测量

①.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 的测量

转动目镜测微鼓,使十字线的横线分别与取样长度内的五个最高点(轮廓峰顶)相切,记下读数 R2 、R ;4 、R 6 、R 8、R 10 ( 图3—3b )再使十字线的横线分别与五个最底点(轮廓谷底)相切,记下读数 R1 、 R3 、R 5 、R 7 、R 9 (图3——3 c ),

Rz =

?R2+R4+ +R10?-?R1+R3+ +R9?

?E (um)

5

在评定长度范围内,测出几个取样长度的 值,取其平均值为测量结果。

Rz =

②. 轮廓的最大高度 的测量

在取样长度内,轮廓的最大峰顶线与最大谷底线之间的距离,即为

Rz1+Rz2+ +Rzn

n

轮廓的最大高度 。

Ry = ( Rmax – Rmin) ? E(un)

其中 Rmax 为最大峰高值,Rmin 为最大谷底值。 在评定长度范围内,测出几个取样长度的Ry 值,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

既 Ry =

Ry1+Ry2+.......+Ryn

n

③. 单峰平均间距 的测量

用目镜分化板中的垂直线对准光影的第一个峰。从工作台的纵向千分尺上读出第一个数 ,纵向移动工作台,在取样长度内,用垂直线读出几个单峰后并对准。从纵向千分尺上读出第几个单峰的读数 。单峰平

S =

Sn

-S1

n-1

实验三 形状误差的测量

一、实验目的:

1、熟悉用框式水平仪测量直线度误差的方法。

2、通过用旋转法求直线度误差,掌握最小包容区域的作法。 3、掌握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及数据处理方法。

4、学习圆度误差的测量方法及用最小二乘法评定圆度误差的方法。

二、用框式水平仪测量导轨的直线度误差: 1、量仪说明:

框式水平仪是用来测量两点对大地水平线高度差的仪器,两点间距由所设桥板决定,其刻度为0.02mm/m。

2、测量原理和数据处理

框式水平仪的每一次测量都是测桥板上相距为的两支点相对于大地水平线的高度差,它的测量基准线应是大地水平线。

水平仪在如图4-1所示的测量位置时,水平仪的读数格数为n1,可求出1点比0点高:h1-h0=0.02(mm/m)xxn1,再将桥板前移,使两支点置于1和2上,同样测出水平仪的读数格数nz,求出h2-h1。顺次移动桥板的位置,即可测出被测线上各相邻二点相对于大地水平线的高度差。

求直线度误差的数据处理见表4-1。

设水平仪的刻度值为0.02mm/m,桥板两支点相距=200mm。

三.平面度误差的测量

1. 测量方法与数理

平面度误差的评定方法有:三点法、对角线法、最小包容区域法等。 下面以例说明平面度误差的检测及按最小包容区域法的数据处理。

为了便于读数,首先调整三个可调支承(见图4—2),使千分表读数在一范围内,然后按图所示测量九个点,并记取各点读数(见图4—3a),用最小包容区域法求平面度误差值。处理步骤如图4—3b、c、d所示。

(1) 测量记录(um) (2) 建立零平面

四 圆度误差测量

1. 测量步骤

① 将工件按装在两顶尖间。

② 将千分表测头与工件母线相接触,读出千分表的读数。 ③ 转动工件,每转30?时,记录千分表的读数。 2. 数据处理

最小二乘圆是指被测轮廓上各点到该圆的距离的平方和为最小的一个圆。以最小二乘圆的圆心为圆心,作包容被测轮廓的最小外接圆与最大内接圆,两者的半径差即为圆度误差。

设被测轮廓圆各点的半径为Ri ( i =1, 2,?,n ),其中圆心坐标为0(0, 0),则最小二乘圆的半径R0和圆心坐标为0′(a , b):

1

R0 =

n

∑Ri

i=1

n

a

2 = n

∑Ricosθi

i=1

n

2b =

n

∑Risinθi

i=1

n

式中θ

i

=(i-1)?

063n

为各点测点转过的角度。

被测轮廓圆上各点至最小二乘圆的距离为:

△Ri=Ri_- (R0+acosθi+bsinθi)

圆度误差 f0=△Rmax – △Rmin

例如. 测量—φ25mm的圆柱形零件某一截面的圆度误差,测点数n=12,

3600

=30 ,测量结果与数据处理如下表: θ=n

R0 =

1 n

∑Ri=25.0002

i=1

n

a

2 = n

∑Ricosθi =0.002

i=1

n

实验四 位置误差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平行度误差和垂直度误差的测量方法。 2. 了解圆跳动和全跳动的测量方法。 二、 使用仪器和设备

平板、心轴、角尺、千分表及表架、偏摆检查仪等。 三、 被测零件简图如图5-1所示。

1. 测量上表面C 对底面A 的平行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放置在平板上,取千分表在整个被测表面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作为平行度误差(图5—2)。

测量两孔 φD1 轴线对底面 的平行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放置在平板上,在被测孔中插入心轴,用千分表在相距为 L1的两处读得读数为 M 1与 M 2(见图5—3),

则平行度误差为:

L

f = L

//

M1-M2

1

2. 垂直度误差的测量

测量两孔φD1 的轴线对孔φD2 的轴线垂直度误差时,将被测零件设置在支承上,并在两孔 φD2 中插入基准心轴2,通过可调支承1调整心轴与平板垂直(利用直尺3,见图5—4),在 φD1 孔内插入心轴,用千分表在相距为L1 的两处读得读数为 M 1 与 M 2 ,则垂直度误差为:

3. 跳动的测量

被测零件简图见图5—5。

测量端面跳动时,将被测零件安装在偏摆检查仪的两顶尖间,用千分表指在端面 C上,在被测零件旋转一周的过程中,千分表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单个测量圆柱上的端面跳动(5—6 a ),按上述方法测量若干个圆柱面,最后取几个圆柱面中跳动量最大的作为该零件的端面跳动。

测量圆柱面 的径向全跳动时,在被测零件连续旋转过程中,同时让千分表沿基准轴线方向作移动(图5—6 b),在整个测量过程中,千分表的最大读数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该零件的径向跳动。

实验五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测量外螺纹各项参数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工具显微镜的用途。

2. 练习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测量螺纹的方法。 3. 练习查阅螺纹公差。

二、仪器说明

工具显微镜是工厂计量室基本仪器之一。它有小型、大型、万能等几种形式。其应用范围及附件虽有不同,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大体相似。它们除用来测量长度、角度外,还常用于测量螺纹、样板、凸轮、冲模等形状比较复杂的工件。由于工具显微镜附有专用测量螺纹的镜头及附件,应此它特别适用于测量螺纹的各个参数。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外形如7—1所示。

图7 — 1

在大型工具显微镜上,工作台6可沿底座8的导轨5、9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移动。测微鼓的分度值为0.01mm。测量范围为0—25 mm 。为了扩大测量范围,在测微鼓端头与工作台之间可放入量块15,于是纵向测量范围增大至0——150 mm ,横向则增至0——50 mm 。旋转手轮13,圆工作台16便可在水平面内旋转,转动的角度可由工作台的圆周刻度及游标读出,游标的分度值为3′。

操作手轮1可使悬臂24沿立柱2上、下移动,以粗调节焦距,移动完毕可用螺钉锁紧。为了准确地调节焦距,可用调整环19。立柱借旋转手轮17可绕水平轴左右倾斜,倾斜的角度可以从刻度读出,4为照明装置。

显微镜23上附有可更换的目镜头,图中20为测角目镜,目镜放大10倍,物镜也可调换,放大倍数有1、1.5、3和5倍四种,故总放大倍数为10、15、30和50倍。

仪器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线透射后反射,照亮了被测工件的外形轮廓,经显微镜的物镜放大后并成象在目镜米字线分划板上,应此它属于非接触测量。

大型工具显微镜的测量步骤基本上为:

① 调节被测零件,使被测部分(长度、直径或角度)的一个边界的影象与显微镜上玻璃刻线盘的一定直线或图形重合。

② 移动被测零件或旋转刻度盘,直到被测部分的另一个边界的影象与刻度盘上的同一直线或图形重合。

③ 读出零件相对与刻度盘的偏移。

测量螺纹时,可以使用轮廓目镜测角目镜,测角目镜的测量精度较高,其构造如图7—2所示。

图7 — 2

目镜中央有一玻璃圆盘,起上刻有一组细刻线,其中两条细实线夹角60?,

与中央圆盘装在一起的大度盘上有360条刻线,其刻度值为1?。借手轮5可使度盘旋转,4为反射镜,照亮了角度固定游标6及测角读数目镜3。从测角读数目镜3中,可以观察到分划板上0?—360?的度值刻线和固定游标分划板上0?——60?的分值刻线。

三、 实验步骤

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1) 视度调节:转动目镜2(图7——2),直到玻璃刻线盘上的刻线最清晰为止。调节时应使视觉神经放松,以免观察疲劳。

(2) 调焦: 将被测零件与显微镜工作台檫洗干净,在工作台上安装被测零件;转动手轮1(图8—1),使显微镜悬臂上下移动,作为焦距的粗调节,然后用螺钉锁紧;以调整环19(图8——1)进行细调节,直到最清晰为止。

(3)显微镜的倾斜: 在测量螺纹时,为了能清晰地看到螺纹轮廓,显微

p-1

镜立柱应作侧向倾斜调整。立柱的倾斜角δ= tg d 。

2 (4) 可变光栏的调整: 根据所测的螺纹尺寸,查出适宜的光栏直径,并调整好。当使用投影屏时,光栏应全部打开。

2. 螺纹各参数的测量 (1)中经的测量

测量中经时需将立柱顺着螺旋角方向倾斜一个被测螺纹的螺旋伸角Φ。

测量时使中央虚线 aa 线(图7——3 a )与螺纹轮廓一边对准,由横向千分尺记下第一次读数,然后将显微镜立柱反方向倾斜Φ角。横向移动工作台,使 aa 线与对面的牙型轮廓对准(注意纵向不动!!!),由横向千分尺记下第二次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为d 2 。

图7 — 3

为了消除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所引起的误差,需测出d2左和d2右,取两者的平均值为实际中经d2a。

d2a =

d2左 d2右

2

(2) 牙型半角的测量

测量时,旋转手轮5(图7——2),使中央虚线 aa (图7——3 )

与螺纹轮廓一边重合,从读数显微镜3(图7——2)中读出角度值,转动手轮5,使 aa 虚线再与牙型角的另一边重合,再读出角度值。

考虑到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应分别测量

( 图 7——4 ),并按下式计算半角数值。

将它们与牙型半角公称值(

aaa = - 2左2左2

a

)比较,则得牙型半角偏差为: 2

a

= a- a 2右2右2

图 7——4

(3) 螺距的测量

测量螺距时,使中央虚线

aa 与螺纹轮廓一边重合,并由纵向千分尺

记下第一次读数,然后纵向移动工作台(注意横向不动!!!),使aa线与相邻的同名牙型轮廓对准,记下第二次纵向千分尺读数,两次读数之差即为螺距P。

考虑到螺纹轴线与测量轴线不重合,应分别测出P左和P右(图7——5),取两者的`平均值作为实测结果P。 P =

P左

p右

2

图 7——5

3. 数据处理

将测量结果填入实验报告,并计算作用中经d2m

d2m = d2a + fp + fa

2

其中 fp = 1.732 [?ρ∑]

?ρ∑ - 旋合长度内的螺纹最大累计误差。

fa = 0.073P(K1△

2

aa

+ K2△)

2右2左

实验六 齿轮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齿圈径向跳动的测量方法。 2.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测量原理

齿圈径向跳动△Fr ,是指齿高中部的位置对回转中心间的最大变动量。它反映了齿圈对于回转中心的偏心,反映了齿轮在切齿时齿胚的安装偏心,这种误差引起齿轮传动的一周传动比发生变化。

测量时,必须以齿轮旋转轴线为测量基准(见图 8— 1 ),将测量头按次序插入齿间进行测量,从指示表上读出其最大变动量。

图 8— 1

三、 实验步骤

1. 将被测齿轮装在两顶针间顶紧,勿使轴向串动,锁紧顶针。

2. 将测头深入齿间,使指示表压缩1—2圈。

3. 顺序测量各齿,并把指示表的读书填入实验报告。

4. 处理测量结果,并与查表得到的Fr进行比较,判断被测齿轮的合格性。

实验七 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熟悉齿轮公法线长度及其变动的测量方法。

相2.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测量步骤

公法线是指一对平行平面与齿轮两个非同名齿廓齿面切时,两切点间的连线(图9—1)。

公法线长度可用游标卡尺、公法线千分尺或公法线千分表卡规测量。

图9 — 1 图9 — 2

公法线长度 W 可按下式计算:

W = [1.476 ( 2n-1 )+0.014Z]m

z

其中 n= +0.5 ( 取整数 )

9

( 适用于a=20°, ξ = 0的齿轮)

式中: m — 模数; Z —齿数;n—仪器量爪所夹的齿数。

为了保证齿轮在传动中获得测隙,可用减小外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的方法。公法线长度的上偏差Ews 与下偏差E wi可由公式计算出来

此外,在一个齿轮上,它的公法线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Fw ( 图9—2),是由于齿轮加工机转动系统,分度蜗轮的回转中心与机床工作台的旋转中心不重合而引起的。这一误差使同一齿轮上的基圆齿厚不均匀,从而影响齿轮在传动中传动比的变化。

应此,一个合格的齿轮,公法线的长度应在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并且齿轮在一圈内公法线长度变动量△Fw也应小于标准规定的公差值Fw。

三、 实验步骤

1. 计算公法线公称长度和跨测齿数。

2. 在四个等距位置上,测量公法线长度,求出其平均长度偏差△Ew。

3. 测量一圈中所有的公法线长度,记下公法线长度的变动范围,即公法线的变动量△Fw。

4.查阅公差表格,判断齿轮是否合格。

实验 八 齿轮齿距偏差及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熟悉齿距偏差及齿距累积误差的测量方法,学会数据处理方法。 2.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二、 量仪说明

图 10—1 为齿轮齿距检查仪的测量示意

http://http://www.unjs.coM/news/559CBB01E1F965B6.html

图。

测量时以齿根或齿顶定位,以任一齿距为基准,将指示表调零。然后顺次测量各齿距的相对误差。

图 10——1

三、 测量原理

齿距累积误差是指在齿轮的分度圆上,任意两个同名齿廓间的实际弧长与公称弧长的最大差值,以△Ep表示。它是评定齿轮传动准确性的指标之一,△Ep应控制在齿距累积公差Ep的范围内。

齿距偏差△fpt是指在齿轮分度圆上实际齿距与公称齿距之差。它是评定齿轮传动平稳性的指标之一,△fpt应控制在齿距极限偏差±fpt的范围内。

四、 数据处理

用齿轮齿距检查仪测量时,一般采用某一齿距作为相对基准,再量出其余各齿距对此相对基准齿距的偏差,然后通过数据处理来得到△fpt和△Ep。

例: 设某一齿轮齿数为18,测得数据见表中第二列。

将第二列中数据算出相对偏差的代数和记入第三列。若第一列齿距等于公

18

18

称齿距,则∑△fpt相对=u, 现∑△fpt相对=-18,说明第一齿距小于公称齿距,

i=1

i=1

其差为-

18

?fpt

i=1

18

=

-18

=+1um。将第二列数值均加上1um,为每一齿距对公称齿距18

的绝对偏差,记 入第四列。根据第四列的绝对偏差求代数和,记入第五列。

从第五列中可看出,∑?fpt7=+13um,此时齿廓位置为正向最大;

i=17

∑?pt=-16 um,此时齿廓位置为负向最大。应此△E=+13-(-16)=29

13

p

13

i=1

um。

从第四列可以看出,第12齿距的绝对值最大,偏差为-18 um,应此△fpt=-8 um。

五、 实验步骤

1. 将齿距仪与被测齿轮放在平板上,调节齿距仪使其两测头1与3大致在齿高中部的圆周上。然后伸出两定位爪 2与5,与齿根(或齿顶)接触,并固定定位爪。

2. 以任一齿距为基准,将指示表4调零。依靠定位 ,顺次测量各齿距。

3. 测一周后回到起始位置,检查指示表是否仍在零位,如相差较多,应找出原因并重新测量。

4. 数据处理后求出△Ep与△fpt比较,作出合格性结论。

实验九 在双啮仪上对齿轮综合测量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圆柱齿轮度量中心距变化的意义。

2. 掌握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的测量方法。 3. 练习齿轮公差表格的查阅。 4.

二、 仪器概述及测量原理

本实验室所用仪器为3101型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可检模数m = 1-10mm的齿轮。若装上一专用支架还可以检查锥齿轮和蜗轮的综合误差。

齿轮双面啮合综合检查仪通常用于验收检验,其测量结果由指示表指出或由记录器画成误差曲线,利用误差曲线对齿轮的误差进行分析。

测量简图若(图11——1)所示。被测齿轮装在主滑架5之心轴4上,测量齿轮装在浮动滑架2之心轴3上,浮动滑架借弹簧力靠向主滑架,使两个齿轮进行紧密的无侧隙的啮合。转动被测齿轮,其误差由百分表1读出。齿轮转动一转中双啮中心距的最大变动量即为径向综合误差△Fi″,它主要反映几何偏心。齿轮转动一齿中双啮中心距的变动量即为一齿径向综合误差△fi″,它是由齿距、基节及齿形等误差引起的。

图11 —— 1

三、 实验步骤

1. 擦洗测量齿轮与被测齿轮,并分别将其安装在心轴3与心轴4上(见

图 11 - 1)。

2. 调整仪器:把浮动滑架2的手柄放在中间位置,使百分表1压缩2—

—3圈,旋转手柄7,将被测齿轮压向测量齿轮,使百分表退回一圈,这时锁紧主滑架5,浮动滑架在弹簧的作用下,使测量齿轮与被测齿

轮作紧密啮合。

3. 转动被测齿轮,诼齿进行测量,按实验报告的要求记录数据。

(1) 被测齿轮转过一周时,百分表上所示的最大、最小值之差,即为

径向综合误差△Fi″,其数值不应超过公差值Fi″。

(2) 被测齿轮转动一齿时,百分表上的变动量即为一齿径向综合误差

△fi″,其中的最大值不应超过公差值fi″。

4. 查阅齿轮公差表格,并判断其合格性。

实验十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

互换性设计性实验的任务和意义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是在学生完成了基础的学习内容后,在实验教学中安排的包含实验设计训练内容的课程。

内容主要包括有:完成实验原理的自学;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和表格;实验方案和实验步骤的设计;学生要自主完成实验操作的全过成和实验数据的处理。设计性实验的核心是自主完成实验任务。

通过设计性实验,同学们要达到的目的:

1. 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

2. 强化新知识的接受能力。

3. 训练实验能力。

开设设计性实验使同学们在实践能力方面有较系统的训练,希望同学们珍惜机会,认真对待实验。

实验方案制定的基本方法

1. 设计性实验的基本过程

⑴ 设计阶段

实验者可按任务书指定的实验任务、实验要求以及实验提供的仪器设备,结合已做过的实验中所学到的实验知识和实验方法,在课外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实验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拟定实验方案。

拟定的实验方案可作为预习报告交指导教师审阅,基本符合要求后,便可进入实验阶段。

(2)实验实施阶段

根据设计的实验方案,选用仪器,按步骤进行实验。在实验中不断修改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直到测出合理的,符合精度要求的实验数据。

(3)书写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应是一份记录全过程的技术文件,它应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的阐述。包括测试系统的介绍,原始数据的记录和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实验结论。

2. 实验方案制定的要点

在制定实验方案前应仔细阅读实验指导书和实验任务书。设计性实验方案至少包括如下几项主要内容:

(1) 实验目的

实验目的的实验任务的具体阐述,是整个实验工作的纲领,所有

实验工作都是为了达到实验目的而进行的。在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实验数据及实验结果,都要符合实验任务书的要求。

(2)测量方案和仪器选择

测量对象和实验要求明确后,便可确定实验方案和选择仪器。

实验室具备任务书中各项实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实现一项实验目

的,可以有多种方法。制定测量方案时,应将各种实验方法进行比

较,确定其中一项“最佳”方案,并根据不同的测试方法,选择不

同的仪器。因实验室的测试仪器的种类及数量都有限,因此,只能

在指定的范围内选择。“实验指导书”的阅读能力是实验基本技能

之一。选择仪器时,应特别注意仪器说明(实验指导书)上给出的

有关仪器性能的各项指标和操作方法,以便正确使用。测试方案至

少应包括如下内容:

(ⅰ)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的说明。

(ⅱ)制定测量方案并明确所有要测量的内容。

(ⅲ)明确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如误差计算方法和数据精度要求。

(ⅳ)书写实验步骤提纲。如测量实验大致可按如下步骤进行:选择

测量仪器;设定测量范围;预调零;读取数据;整理数据;分

析数据等。

产品质量检验设计性实验任务书

一 实验目的:

1. 进一步加深理解技术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测试技术。

2. 掌握常用计量仪器的测量原理与正确操作方法。

3. 掌握公差表格的查阅和测量数据处理。

二 预习要求:

1. 回顾以前已做实验的实验方法。

2. 复习有关仪器设备的测量原理及其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3. 根据零件要求和已知仪器设备条件合理选择测量仪器设备。

4. 拟定检测方案。

三 可供选用的仪器设备:

1. LG―1立式光学计。

2. JSG―1光切显微镜。

3. JGX―2大型工具显微镜。

4. 6JA干涉显微镜。

5. MI干涉显微镜。

6. 齿轮跳动检查仪。

7. 齿轮周节检查仪。

8. 齿轮双面啮合检查仪。

9. 公法线千分尺。

10 游表卡尺。

11. 千分表。

四 实验要求:

1. 测量原理清楚。

2. 测量方法正确。

3. 测量数据可靠。

4. 会查阅公差表格。

5. 会处理测量结果。

6. 并写出实验报告。

五 注意事项:

1. 在接通电源前,要特别注意仪器要求的电压。

2 严禁用手触摸光学镜头。

4. 如仪器发生故障,应立即报告指导老师进行处理,不得自行拆修。

【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实验指导】相关文章:

提高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质量的思考论文09-09

实验指导教师的评语01-01

长度测量实验的改进07-15

实验速度场测量技术及对流边界层特征研究07-16

实验指导书模板07-29

测量技术与仪器01-13

加强实验指导 培养科学精神01-20

RTK测量技术对国土测量的应用论文09-15

测量技术实习心得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