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时间:2021-11-09 17:04:35 资料 我要投稿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

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第一位,约为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我国的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第三位。

一、民族人口构成

1、人口特点:

中国各民族的人口数量很不平衡,不仅汉族和少数民族十分悬殊,各少数民族之间相差也很大。

据2000年人口普查统计,其中以汉族人口最多,共12.658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1.59%,其余55个少数民族的人口共1.0643亿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8.41%,比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高了0.40个百分点。由于汉族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其他民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中国习惯上把汉族大学网以外的各民族统称为少数民族。(民族人口数量见下表)

从各民族人口时期增长率看,20世纪90年代,全国总人口增长率为9.92%,55个少数民族人口增长率为15.37%,比全国高5.45个百分点,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人口增长幅度呈现出较大差异。

55个少数民族中,有31个民族人口增长高于少数民族人口增长平均幅度。其中,有5个民族的人口高速增长,分别是:高山族、羌族、毛南族、保安族和土家族,增长幅度分别达到55.06%、54.35%、48.08%、41.27%和40.23%。

有9个民族的人口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幅度,分别是锡伯族、达斡尔族、满族、怒族、赫哲族、壮族、朝鲜族、塔塔尔族和乌兹别克族。其中塔塔尔族(-3.44)和乌兹别克族(-16.21)呈现负增长趋势。

2、分布特点:(1)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我国的民族分布形成了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局面。一方面是汉族遍布全国各地,各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都有或多或少的汉族居民;另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又都有自己或大或小的聚居区,在汉族集中的地区又聚居或散居有少数民族,和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即使在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除有汉族居民外,也有其他少数民族居住。全国所有的省、市、自治区,均有少数民族居住,全国90%以上的县、市、区,都有或多或少的少数民族分布,只有西藏比较单纯,基本居民是藏族,整个自治区藏族241.11万人,占总人口的92.2%;汉族占5.9%,其他门巴、珞巴、回等各族占1.9%。比如上海、江西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少的两个省,但江西也有11.28万少数民族分布,占其总人口的0.27%;上海有10.41万少数民族分布,而且上海拥有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的53个,仅缺阿昌族和德昂族。而内蒙古、广西、宁夏三个自治区内,汉族居民还是占多数,比如内蒙古有汉族1882.39万人,占总人口的79.24%,蒙古族402.92万人,占总人口的16.96%,其他少数民族90.23万,

占总人口的3.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除主体民族维吾尔族以外,还有12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哈萨克、回、柯尔克孜、蒙古、俄罗斯、塔吉尔、乌孜别克、锡伯、塔塔尔、达斡尔、满等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汉族占总人口的61.66%,其他少数民族占38.34%。除主体民族壮族以外,还有11个民族与之杂居,有汉、苗、瑶、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民族。

形成的原因:(1)各民族之间的长期友好交往,贸易往来;(2)朝代的更替造成各民族分散、交错杂居;(3)历代王朝实行服役、屯田、驻防、戊边和开荒等政策,导致各民族人口相互迁徙;(4)各民族劳动人民为了谋生,追求耕田,寻找牧场而向其他民族地区迁徙流动;(5)民族压迫于民族内部和外部的斗争,以及外敌入侵而使力量较弱的部落和民族逃避战祸进行大迁徙。

(2)主要聚居在边疆地区,或靠近边疆地区。在我国的边疆地区,东北三省有满、蒙古、朝鲜、鄂伦春和赫哲等民族聚居区;内蒙古自治区有蒙古、鄂温克、达斡尔等民族的聚居区。我国西北的新疆、宁夏和甘肃等省、区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居住面积占三省、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我国西南的西藏、云南、贵州和四川等四省、区是藏、傣、彝、景颇、白、纳西、哈尼、布依、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我国南部的广西、海南两省、区是壮、瑶、黎等少数民族聚居区。

55个少数民族人口数构成(单位:万人)

此外,还有约75万人的民族成分尚待确定,例如僜人、夏尔巴人等。

(2) 云南各民族人口及分布概况

几个概念:

跨境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紧靠边境两侧,居住地直接相连,分居于不同国家中的同一民族。云南省有彝族、哈尼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怒族、德昂族、独龙族等16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

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在云南省世居的少数民族中,白族、哈尼族、傣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景颇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15个少数民族,8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云南省,称为特有少数民族。云南是全国特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

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少数民族:居住在云南的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独龙族7个少数民族人口在10万人以下,习惯上称为云南省人口较少的特有少数民族。

云南的特点“民族多、山多、边境线长”: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全省有24个少数民族,其中有哈尼、壮、傣、苗、傈僳、拉祜、佤、景颇、瑶、

布朗、德昂、怒、独龙等13个民族跨境而居。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疆,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部同缅甸接壤,南部与老挝、越南两国毗邻,边境线从最西北的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区开始,直至最东南部的富宁县田蓬区为止,共长4千多公里。全省有边境的县27个。如思茅与上述三个国家都接壤。云南又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属于青藏高原的南延部分,西部为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区,东部为云贵高原,南部为中、低山宽盆地区,省内多山间盆地和断层湖泊,还具有独特的立体型气候。

云南是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全省共有25个民族,据2000年的统计,汉族人口为2820.6万,占总人口的66.59%;少数民族人口1415.3万,占总人口的33.41%。24个少数民族中,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有3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彝族,470.5658万人,其次是白族,150.5644人;哈尼族142.4990万人。人口在百万以下,十万以上的有9个民族:壮族、傣族、苗族、傈僳族、回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人口在十万以下,一万以上的有8个民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怒族、阿昌族、德昂族、基诺族;人口在万人以下的有4个民族:水族、蒙古族、布依族和独龙族。人口最少的是独龙族,5884人。

云南众多的少数民族,从历史渊源来说,氐羌、百濮、百越三大族群,是先秦时期就居住在云南的早期居民,经过二、三千年的`民族融合和民族分化,氐羌族群逐渐形成藏缅语族中的各族,如白族、彝族、哈尼族、拉祜族、阿昌族、景颇族、傈僳族、纳西族、怒族、基诺族和独龙族等民族;百越族群逐渐形成壮侗语族中的各族,如壮族、傣族和水族等民族;百濮族群逐渐形成孟高棉语族中的各族,如布朗族、德昂族和佤族等民族。还有历史上逐渐嵌入云南的民族,从唐宋到元明清时期,逐渐嵌入云南的民族有藏族、苗族、瑶族、布依族、蒙古族、回族和普米族等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的分布居住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70%,全省17个地、州、市和128个县、市、区,没有一个是单一民族的。少数民族遍布全省各地,但又主要居住在边境一线和内地广大山区,也还有一些民族居住在边境和内地的坝区。其分布特点和全国的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一样,是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我省各民族的分布地域有:彝族除主要分布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自治州外,全省均有分布;白族主要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在滇中、滇西、滇西北各地也有分布;哈尼、壮、苗、瑶等民族主要聚居在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昭通等其他专州、的高寒山区也有苗族分布;傣族、佤族、拉祜族、景颇族、布朗族、德昂族、基诺族等主要分布在德宏、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等亚热带地区;傈僳族、纳西族、藏族、怒族、独龙族、普米族、等主要分布在迪庆、怒江、丽江等地高原平坝和高山峡谷区;蒙古族主要聚居在通海县;回族是大分散、小聚居,全省均有分布,多居于城镇或交通沿线坝区;还有尚未确定族系的克木人,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腊、景洪两县。

云南在少数民族方面有4个最多:

1、世居少数民族最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云南省有56种民族成份,全省总人口4235.9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415.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33.41%,少数民族人口仅次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居全国第二位。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世居少数民族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占全国最多。2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有470多万,人口最少的独龙族有5800多人。全国有22个人口在10万以下的少数民族,云南有7个。

2、民族自治地方最多: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建立了154个民族自治地方,其中,自治区5个,自治州30个,自治县(旗)119个。55个少数民族中已有44个实行了区域自治。云南虽不是自治区,但有8个自治州,29个自治县,共37个民族自治地方,是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最多的省份。云南民族自治地方辖79个县(市、区),国土面积达27.66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的70.2%。

3、特有少数民族最多:15个

4、跨境民族最多:16个

【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特点】相关文章:

中国城市地域分布的三个特点07-11

模糊语言的构成特点及其翻译07-05

中国的民族01-21

机电工程的构成及特点论文09-08

地理中国的人口和民族课堂教案09-10

中国的民族练习04-26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01-21

网络英语词汇的构成与特点探析10-03

商务外语云课程的构成、特点、理念与实践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