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练习

时间:2023-11-20 11:46:24 兴亮 地理试题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国的民族练习

  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我们都离不开练习题,多做练习方可真正记牢知识点,明确知识点则做练习效果事半功倍,必须双管齐下。什么样的习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的民族练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的民族练习

  中国的民族练习 1

  一、填空题。

  1.我国共有(56)个少数民族。

  2.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

  3.我国各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汉族)。

  4.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

  5.我国一共有(56)个民族.

  6.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7.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

  二、选择题。

  1.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A)

  A.西南地区

  B.东部地区

  C.中部地区

  D.沿海地区

  2.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C)

  A.汉族

  B.回族

  C.壮族

  D.蒙古族

  3、满族主要分布在(D)

  A.东南沿海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北地区

  4.壮族主要分布在(C)

  A.河北省

  B.湖南省

  C.广西省

  D.上海市

  5.以下叙述正确的是(D)

  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沿海地区

  B.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没有汉族居住

  C.汉族居住的地方没有少数民族居住

  D.我国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在杂居小聚居”

  6.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D)

  A.西藏地区

  B.云南省

  C.黑龙江

  D.北疆维吾尔自治区

  7.彝族主要分布在(A)

  A.四川省

  B.广东省

  C.河南省

  D.河北省

  三、判断题。

  1.我国共有55个民族。(错)

  2.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回族。(错)

  3.汉族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2%。(对)

  4.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对)

  5.西藏自治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回族。(错)

  6.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中部。(错)

  中国的民族练习 2

  1.提出“实业救国”口号的近代工业家是()

  A.荣宗敬B.张之洞C.张謇D.范旭东

  2.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鼎盛时代是指()

  A.19世纪初B20世纪初C.19世纪末D.20世纪末

  3.你经常使用的《新华字典》它的出版社是近代中国历史最久、影响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它的名称是()

  A.商务印书馆B.京师大学堂C.中华书局D.人民出版社

  4.中国人自己设计和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

  A.京张铁路B.滇越铁路C.平汉铁路D.淞沪铁路

  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②日本给北京政府贷款③北洋军阀的分裂④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④

  6.从张家口乘坐火车到北京有时会途径一条“人”字形线路,这条铁路全线开通的时间是在()

  A.1906年B.1907年C.1908年D.1909年

  7.下列属于民族资本家的是()

  A.张謇B.李鸿章C.严复D.詹天佑

  8.中国第一家营业性的照相馆出现于()

  A.北京B.天津C.上海D.广州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9.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总的说来是很薄弱的,甚至连老百姓的日用品都要从外国进口,因此许多东西都带了一个“洋”字。如洋火——火柴、洋油——煤油、洋灰——水泥、洋钉——铁钉等。

  (1)从材料中可看出,中国近代工业的特点是什么?

  (2)为挽回中国利益,号召“实业救国”的实业家是谁?他有一个什么称号?

  (3)他有没有改变近代民族工业的面貌,原因是什么?

  答案:

  1.C2.B3.A4.A5.D6.D7.A8.C

  9.(1)总的来说很薄弱,对外国有很大的依赖性。(2)张謇,状元实业家。(3)没有。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夹缝中生存的,要改变落后的状况,就必须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

【中国的民族练习】相关文章:

中国少数民族星图12-13

介绍中国少数民族作文03-10

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国英语12-11

中国字民族魂作文04-29

中国穆斯林民族的割礼习俗与文化认同12-10

正视中国英语 体现民族特色02-06

中国少数民族双语的现状及对策12-11

中国汽车工业的民族之路12-11

中国上古神话与民族文化精神12-11

一幅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绚丽画卷-《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大辞典》评介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