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百万:中国股市不倒翁

时间:2021-11-09 16:52:14 资料 我要投稿

杨百万:中国股市不倒翁

从1988年国债市场到现在的股票市场,与杨百万一起入市的早期暴富或早期大款也有不少,但最终能随杨百万不倒的却无几人,他们中的不少人,要么血本无归,要么永离股市,要么再也不见踪影。杨百万始终不倒,不管股市整体的行情如何,但他照样有钱赚。2003年底,上海证券协会联谊会授予他“股市不倒翁”称号。杨百万开玩笑说,死了以后,骨灰也要撒到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大门口。      2万元起家      1988年4月21日,上海放开国债交易。那天上午,杨百万揣着2万元钱去了市场,108元买进,下午就成了113元,马上抛掉,1000元钱轻易就挣到了手。而当时的工资水平,是月工资60元左右。   实际上,杨百万是有备而来。他一直对金融相当有兴趣。在中国的证券市场还没开放的时候,就对香港证券指数的走向、黄金的价格,甚至美国的证券指数走向都很了解。这或许也注定了他以后在股市中的再次成功。   一次在上海图书馆,一个意外的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当时,全国各地的国债开盘价并不一样,落后地区的利息要高,发达地区的利息则比较低;杨百万算了算,差价居然有五六元。   杨百万突发奇想:如果从外地买进来,到上每卖出去,不就实现了1天1000块了吗?他把30多个省份的报纸翻了个遍,最终决定去合肥。当时,合肥的开盘价是104元,而且当地没人买。   这趟合肥行,杨百万赚了6000元!开创了异地交易的个人先例。   一年后,在国债交易上满载而归的杨百万又一头扎进了股市。当时的股票是保本的,每年有15%的利息,毫无风险,他一下子买了20万,准备坐享每年3万元的红利。   谁知,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开放,杨百万以每股91元买的“电真空”股票一下蹿到800元,100万稳稳到手。   杨百万具有江浙人特有的精明与金融意识,此后的股票市场上,谨慎果断的他一路绿灯,从而成为中国证券历史上的“股市不倒翁”。      股民偶像      杨百万在中国证券市场开创了许多第一:   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   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   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的个人。   第一个主动到税务大学网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的个人。   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的个人。   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的个人。   第一个走上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的普通人。   第一个被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的股民。   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的人……   十几年过去,想当年小散户们一听到杨百万三个字,真不谛听到神灵一般。而现在的杨百万真有点仙风道骨的架势。他炒股看盘的时候手里拨着一串木雕佛珠,十八颗珠大若弹子,分别刻有十八罗汉的面相,喜、怒、嗔、悲、静,形容各异。佛珠的底端,坠着小半个巴掌大的一块玉,刻有山林小鹿,玉雕的缝隙里已经被摩挲得成了黑色。问他信佛不?却又不信。   过了一会,说。“整天坐在电脑前,拨拨佛珠,活动活动手指头。”   他办公台上的装备实在不少,除去佛珠,另有三台手提电脑一字排开,两边备着毛巾、烟缸、浓茶、绿南京香烟……还匪夷所思地摆着一尊落满灰尘的小镜子。杨百万裹件老皮袄,笑眯眯地坐在这一堆琳琅满目之中。   他有点神神道道,有点夸夸其谈,但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很有口才的风趣的人,他的“弟子”常常放下手头的事情,聚到他的桌边听他说话,并不断报以笑声。他反应快,脑子活,具有典型的平民化的生存智慧。   “穷则思变,买卖国库券是很简单的,就像买卖大白菜一样,但买卖股票,就有学问了。”   杨百万文化程度不高,却爱读书看报,自费订阅报纸72种,没事就琢磨,捕捉信息,硬是把眼睛看成了五百度的近视。玩起股票后,苦啃经济学的书,1996年学会了用电脑。在他眼中,红红绿绿的数字,起起落落的曲线,都有关联、有意义、有乐趣。   “看这些数字很有意思,如果哪组数字变好了,高兴都来不及,还有什么枯燥呀!三个小时一下子就过去了。”   下午收盘回家,先倒头睡上一觉,让眼睛休息。五点左右起来吃晚饭,接着看《新闻联播》和《第一财经》,看上市公司的公告和中央台的经济新闻报道。这是杨百万必修的日课。   现在的杨百万拥有了自己的“杨怀定软件公司”,不少慕名来学炒股的人,其中有大学生,有硕士,甚至有博士。不白教,学期三个月,学费五千。这样的学生,他已经教了一百来个,仅学费收入就是五十多万。他教学生,只教方法,不包输赢,因为,“输赢是教不出来的”。他给北大、复旦、中山大学等学校的学生开过讲座,还曾在网上写了多年的股评,指点散户趋利避害、高抛低纳。      绰号的由来      杨百万本名叫杨怀定。   杨怀定对现在的资产总额始终守口如瓶,你问他,是否绰号该改成“杨千万”或者“杨上亿”了,他狡谲地避了开去:“名字不能改,这个名字是历史形成的。问我到底有多少钱?肯定超过一百万,但我不会说,说了对我没有好处,反正这辈子够花了。‘杨百万’也不是我自己叫的,是朱镕基在一个文件上这样叫我的。哪怕有一个亿,我还是‘杨百万’。”   其实,杨百万本名原来也不是杨怀定,而是叫杨怀新。离职下岗之前,他改了名,“当时怕丢人,万一失败了怎么办。一个人有虚荣心,是不成熟的表现,现在我锻炼出来了,不怕丢脸,要我去南京路睡大马路,我都敢!”   财富壮了他的`胆量,在杨百万看来,财富还能给他带来尊严、带来社会认同。老杨今年58岁,抱孙子的年纪了。“我生为散户,死为散户,股市已经成为我的生命,为了表示这个决心,我孙子出生后取名,我说我们一家人吃的、用的都取之于股市,股民爱什么?阳线!所以孙子就叫杨线,小名就叫涨停板。”      炒一辈子股      好心态不是一天养成的,为了挣钱,杨百万也着过急、吃过苦、发过狠。   刚开始炒国库券的时候,为了赶时间,24小时连轴转,最忙的一次七天七夜发有睡觉。上海晚上发车,天亮到合肥,马上到证券公司买上国债,然后合肥晚上发车,到上海天亮,再从车站直接到证券公司高价抛掉,再去车站,开始下一趟。没有点钞机,手工点钱要几小时,人亢奋地睡不着觉,靠吃安眠药打上一个小时的盹。   “火车轮子呼呼地转,每一转都是钱啊!当时一点都不觉得累,有钱赚怎么会累呢?”   当时他的理想是,挣满十万元,至于有了十万块以后要怎么花,却一点概念都发有。为了这十万元,年轻的杨怀定不惜以健康为代价。   “没有钱的时候,性格非常焦虑、浮躁,老想着要发财。现在心情就要平和多了。如果遇上抢劫,我身上带的一万块钱都被抢了也无所谓,因为我想着还有九十九万还没有花呢!但钱也给我带来过恐怖。在贫穷代表社会主义的时候,赚了钱就怕一下子被没收掉,所以我请了律师,还请公安当‘保镖’,诚惶诚恐的。这种不安全的感觉直到1998年的时候才没有,因为那时我知道市场经济、改革开放是不会再改变了!”   房子有了,车子有了,孩子出息了,现在,钱不再是目的,炒股成了日常消遣。不设定目标,就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也不打算投资其它领域,不熟不做,只做专业股民。这是杨怀定给自己总结的“快乐炒股法”。他的炒股工作室里,有花有草,有电视,还有一台时髦的“健美骑士”,杨百万乐呵呵地打算炒上一辈子。      责任编辑 冯 潇

【杨百万:中国股市不倒翁】相关文章:

听杨百万说股市风险 -管理资料01-01

中国股市与国际股市的差距比较01-20

杨百万经典语录语句01-18

中国股市操作体会02-17

中国的改革促进股市的繁荣08-27

浅析中国股市泡沫问题07-20

对中国股市的发展研究论文09-07

中国股市:泡沫之后还是泡沫07-07

中国股市转轨综合症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