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3:13:59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读后感

周末我在翻阅在2010年18期《读者》偶读《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这篇文章内容深深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柔软.... 一生操劳的母亲,从没有走出过塔河这个偏远的村庄,在行至人生终点时,她渐渐燃起一个愿望,那就是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母亲展开的地图上,母亲用瘦弱手指画了一条斜线,从塔河到拉萨............这是两个老人的旅行,这是年过七旬的老人对百岁母亲的约定,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真实故事,这是作为一个儿子陪母亲完成最后的心愿。 第一次旅行,王一民老人74岁,他的母亲99岁。一辈子生活在塔河这个山区没走出一步的母亲想去西藏,这是她最后的愿望。王一民老人决定用自制的一辆装了车篷的小三轮车,带着母亲,从中国最北端的塔河出发,去西藏。用了近3年的时间,单凭一辆三轮车,他们到达了中国最南端的`海南岛。为了母亲的身体健康,他们在众多好心人的帮助下,飞回了黑龙江老家。这个极之奢侈的梦,被极之朴素地实现了,用一辆脚踏三轮车,用900多天的时间,用餐风雨露,饥寒交迫,汗水泪水,艰难而壮丽地实现了。 第二次旅行,是在母亲去世之后,王一民老人已经80多岁。为了老母亲在去世之前留下的遗愿——要把她的骨灰撒在西藏的土地上,老人再次上路,带着母亲的骨灰盒,放在三轮车上,就像当年他和母亲的第一次旅行一样。 有人说,王一民老人是“本世纪最后的传奇孝子”和“现代大孝子”。而老人自己却说,“我不知道什么是孝,可我知道什么是不孝。我只是不想做一个不孝之子。仅此而已。” 我想,对于王一民老人来说,能让母亲走出大山,亲眼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就是幸福的。艰苦的旅途中,能亲手做母亲爱吃的刀切面给她吃,能让母亲在小小的车篷中遮风避雨,哪怕自己在车外淋得瑟瑟发抖,就是幸福的。能看到母亲脸上的笑脸,再远的路程都是值得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为人子女最大的遗憾。王一民老人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刻,陪母亲完成了这个看似不可能的愿望。5万多公里的路,留下了支支呀呀的三轮车的痕迹,留下了儿子对母亲的爱的痕迹。

【《和母亲的最后约定》读后感】相关文章:

最后的约定650字作文06-15

最后的约定400字作文09-02

约定HR、约定坎坷、约定鲜花和掌声01-15

和外婆的约定作文11-30

我和阳光的约定 -作文01-01

我和雪花的约定作文08-15

作文 和幸福做个约定07-24

母亲最后的日子散文06-28

和天神的约定作文350字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