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上帝”-《爱和自由》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7:09:4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谁是“上帝”-《爱和自由》读后感

2011-1-24 小懿出生于2008年12月23日,现在2岁24天了     我们一生能够给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孙瑞雪   最近一直没有更新博客,打算看完《爱和自由》后写一点感想。《爱和自由》这本书我读得很慢,经常读到后面,还会重新翻回去看前一章节,但是,好像这样让我对书的内容能够领会的更深些。 《爱和自由》一书里表达的是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不过因为是中国人写的,所以更好懂。下面是我摘录的一部分内容,以及自己的体会。 6岁以前主要进行感觉训练。因为儿童所有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儿童的感觉来自内部。6岁之前儿童是通过自己感觉学习的,孩子是从感觉走向概念,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之间的联系。心智发展的目的正是使感觉更清晰、更丰富。 认识事物的过程好比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种东西是智力。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周围的环境都是这样教的:  普通的“教”的本质了:让孩子把注意力转向什么,然后“教”什么。但注意力不是感觉,更不是深入的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看到的和大的时候看到的不一样,如果我们总是指引她看我们看到的事,那孩子大时可能就看不到小时候能看到的事物了。 在身边经常听到有的家长抱怨:“我一拿起书,没几分钟孩子就跑开了!”或者“我觉得这本书孩子会喜欢,可是一拿到孩子面前,孩子就说,我不要看。”这个时候我通常会问一句,“孩子不要看书的时候,在做什么呢?”家长的回答一般就是“他就是喜欢玩!”于是我回答:“那你就和他一心一意的玩呗。为什么一定要他这个时候和你看书呢?”当儿童有感觉的时候,将词语同他内在的感觉及时配对上,不要打扰,破坏他的感觉和观察。此时,词语捕捉了感觉,稳固了感觉,清晰了感觉,加深了感觉,使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成为清晰的属他的对象。 其实关于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提到的这一条,我自己觉得做的还是比较好的。我比较顺从孩子的意愿。小懿小的时候,我们带她出去玩,我通常很注意孩子的视角,关注小家伙在看什么,只要是孩子视角触及的地方,我都会轻轻的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当小懿在摸树叶的时候告诉她这是树叶。当小懿在看花的时候告诉他这是什么花。其他话暂时不要急于说出来,让他去感觉,但当孩子提问时,一定要准确明了地告诉孩子,不知道的就告诉孩子我查清楚了再告诉他。孩子看上去什么都不懂,但是我相信有天她能把这样的感觉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小懿说话比较晚,但是一开口说话后就能很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意愿,我觉得应该和她从小跟她说有关系。 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 我喜欢这句话,也坚定的按照这句话在做。孩子快乐,就能产生足够的安全感,才能为独立迈出坚实的步子。小懿能坦然接受打针不哭,小懿能在妈妈上班的时候镇定的说“妈妈再见”,小懿能独自一个人走进没开灯的黑暗的房间,小懿能在下楼梯的时候要求妈妈不要扶,然后一步一个自信的微笑传递给妈妈,小懿能独自一个人等在房间等妈妈下楼,小懿凡事都说:“我自己来!”的时候,我总是回答:“好的,你自己来。”……因为孩子和妈妈在一起很快乐,她爱着妈妈,妈妈也爱着自己,即便妈妈不是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身边。就这么简单。 因为人们并不懂教育。搞教育的不懂教育,管教育的更不懂教育也不想懂教育,是人类社会的通病。 看到这句话,我回忆起小学时一位女老师把一个粉擦努力的向班上一位学习不好的同学砸过去的情形;回忆起童年我的故事外婆用鬼故事把我吓的不敢回家;回忆起爸爸对我说,你这样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回忆起玩得满头大汗的自己被妈妈狠狠打了一顿;太多太多的故事让我下定决心,自己一定不能这样对待我的孩子。好多成人在自己有了孩子的时候,完全忘记了自己的童年,忘记自己童年的故事,忘记自己童年的愿望,忘记自己被束缚后慢慢被磨蚀的没有个性的痛苦!而又继续把这种痛苦施加的自己的孩子身上!虽然我的父母也爱我,但是回想这一路的爱,自己还是觉得有缺憾,虽然我也很爱很爱父母,但是我不能说他们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给予我自由的爱,宽容的爱和理解的爱!所以对下面的话我要谨记在心,学会怎样去爱。  什么是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有了爱,即使不懂教育,也能给孩子发展的基本权利,也能使孩子自由,让孩子经自由走向独立。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天下只有不是的父母,却没有不是的孩子。 在数字敏感期没有到来的时候,可以有意识的教孩子数楼梯,但不需要告诉孩子“1是棒子,2是小鸭子”。 在绘画敏感期没有到来的时候,可以把画笔交给孩子,但不要教他如何画,每个孩子都是艺术家。 孩子喜欢玩水,喜欢玩沙,喜欢玩土,那么少对他说:脏,不要玩,不要摸,不要碰,这么多的不要,只能使他动不得,玩不痛快,失去的是重要的探索精神。 当孩子闹脾气的时候倾听他陪伴他,笑的时候陪他笑,哭的时候安慰他,共同体验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从他的角度考虑他的感觉。 当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形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好的思考习惯。这个好,不以成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孩子的需求为需求。 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小孩子也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那么请当他是平等的人,而不是成人的附属。 看完《爱和自由》我好想送孩子去孙老师创办的教育机构,让孩子享受不一样的童年。更自己希望像巴学园的校长小林宗作先生一样,能够尊重孩子,理解孩子,热爱孩子。在生活世界面前,永远做一个学生,学习如何幸福的生活。

【谁是“上帝”-《爱和自由》读后感】相关文章: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2-10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1-1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4-28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8-20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1-01

可采与原禾:谁是谁的上帝? -管理资料01-01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01-11

看爱和自由读书笔记01-11

上帝和天使作文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