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母亲与混血儿子的较量-《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时间:2021-12-16 16:56:03 读后感 我要投稿

一个母亲与混血儿子的较量-《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仅仅用了一个晚上,我一口气读完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不是一本小说,是一本书信集.龙应台,是一个出生在台湾偏僻渔村,留学于美国,也曾扎根在德国,如今辗转于香港台北上海,游走在于书香飘逸的校园,徘徊在文人与政客交界线上的作家.在她身上,有丰厚的生活阅历,有苦难生活留下来的纯朴印迹,有宽阔的视野和胸怀,也有四海为家的无奈.   在众多人生角色中,也许母亲是她最愿意担当却也是最需要花心思的一份天职.因为她的出色,因为她与儿子们有不同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更因为工作使得母子曾经四年两地分隔,使得她扮演地非常辛苦.我们的作家在这两个欧洲年轻人面前,兢兢业业报着小学生的学习心态,试着通过他们的眼光去看世界,不断去学习怎样做一个母亲.   从这样一本母子书信合集里,我们可以窥视自己内心的”本我”和”自我”.我们不是西方人,我们不是混血儿, 虽然我们的唇舌早已灵活地操练着几国语言,我们也爱上了小麦肤色,也许我们还有了洋名,可我们还是中国人!是吗?我们是中国人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人可以是一个单纯的国籍概念,也可以是一个文化身份.是,我们是中国人,但我以为只凭每个人心中那颗萌动的爱国心,但对自己国家历史的生疏,文化认知的浅薄就不能被归为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中国是大国,地域是其横轴,时代是其纵轴,面对深远的历史和浩瀚的文化,中国人这三个字不是让人轻易说得很底气的).随着不同人生际遇,世界在我们的内心不再是大到没有边界,而我们的心理身份微妙地被修正着,我们需要不断去审视发现新的自己,同时距离祖国千里之外的我们,对”爱国”两字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也许正因为相隔万水千山,它倒反显得更清晰和真实.爱国里不应存在所谓的片面视角和朦胧之美,不是这样的吗?   所谓的文化差异,不仅仅是在夫妻友人间,龙应台恰恰在面对儿子的'时候遇到了最大的考验.试想,作为一个混血儿的母亲,能够站在一个同儿子谈古论今的高度去慢慢消除思想代沟与文化上的隔阂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翻着小小书页,目光游走在生动的母子对话里,你仿佛不是一个单纯的读者,是一个兴致昂然的主动参与者.他们的探讨的那些话题,可以是微不足道如懵懂少年失恋,考试厌烦症,音乐风格喜好,也可以是大到道德标准的定义,游行和抗议的自由与责任,衰老,遗憾和死亡的沉重人生参悟.同时,你会感到自己是一个不合格的啦啦队长---在某些论题上我们理解支持着作家妈妈,在另外一些上我们和安德烈称兄道弟地嘲笑着妈妈辈们的迂腐和过时,认同着小小年纪的菲利浦对香港地方文化的独到眼光.在这样善变的立场让我们感到乐趣无穷,也从这对母子的对话中明白当下我们的文化身份.在这几十余封书信中,明显可以感到安德烈的成长,和一个母亲从当初的不被接受和无从下手,到后来在角色里的游韧有余,我们作为子女,作为母亲(或未来的母亲),作为中国人,作为新欧洲人,当然其中的启发是多样性的.   网上有电子版本可以下载.

【一个母亲与混血儿子的较量-《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相关文章:

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02-10

《亲爱的安德烈》经典语录赏02-10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01-15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01-12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01-01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10-30

亲爱的安德烈心得体会01-12

《亲爱的安德烈》读书笔记摘抄01-01

一个母亲给儿子的毕业赠言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