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读后感

时间:2021-08-24 09:54:4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宿命》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宿命》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宿命》读后感

  《宿命》读后感 篇1

  《宿命》是东野圭吾的代表作之一,亦是他学做生涯的分水岭——从这部作品开始,他的笔锋日趋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情节跌宕诡异。这本书的情节环环相扣,每一个时间点的背景均不容有误,故事的架构几至匪夷所思的地步!这部涉及脑科学的推理小说,从主人公的孩提时代开始,涉及两代,讲主人公与一个十余年来彼此敌对却又互相牵挂的宿敌,被一起突发的凶杀案联系到一起。两人均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却是不同类型的人。主人公勇作,无论是读书、运动、绘画、书法均几乎不曾落在人后,成绩也是经过许多的努力才得到第一的宝座。但是,瓜生晃彦却轻松地夺走了它。虽然他们在不同的班,但是他们的视线总是会落在对方的身上,在意着对方的一举一动,即使他们不曾讲过一句话。命运总是爱捉弄人,两个互看不顺眼的人却被命运之线无形地紧紧地绑在一起...勇作在案件中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对方已是晃彦的妻子了——宿敌的妻子!

  案中,他查到了自己儿时很喜欢的早苗姐姐,知道了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到最后,他知道了案件的始末,却无法取得证据逮捕宿敌!事情不会总是跟着人的意愿发展,越不愿见到的人却联系得越紧,其实这也是生命的趣味!在小说中,反应出了社会的阴暗面、关注社会、探讨人性。为了脑科学的研究,文中的研究人员不惜斥巨资请处于社会底层、生活困难的平民参与充满着不确定性的实验,将一块相当于“定时炸弹”的晶片植入脑中...精神不太清醒的早苗,从红砖医院跳楼去世,没有人去询问理由、没有人去追究...这是社会的冷漠!

  《宿命》读后感 篇2

  最近阅览史铁生的《原罪·宿命》,颇有感触,略发拙见。

  该书讲述了准备出国深造的物理老师莫非身上发生的一系列荒诞的故事。仅仅因为一根茄子而导致了他整个人生的逆转。

  这是个有云的夏夜,莫非边骑车边哼着《货郎与小姐》中的咏叹调,他的内心充满难以抑制的喜悦,就在明天,他即将乘坐飞机飞往外国,开启不一样的新生活。他的怀里揣着已凑齐的护照,签证与一系列文件,这是历经两年艰苦奋斗所获得的,他的内心感到十分踏实。于是他开始在心里进行对未来的规划:他要去美国中部的科罗拉多大峡谷要去尼亚加拉大瀑布,要去胡夫大金字塔,要去看圣马可大教堂······这时的莫非沉浸在想象的美梦中,他却不知道,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会成为他一生的噩梦。

  他出了一场车祸,原因竟是自行车撞到了路中央的茄子导致他摔倒在地,这时恰好一辆车从远方驶来,事故就此发生。事后莫非心里的怨恨到了极点,他想起若不是因为之前遇到了一个朋友,与其交谈后才准备回家,他就不可能在那么巧的时间里同时碰上那根茄子和那辆车,他又想到在与朋友聊天前,他由于肚子饿而吃了两个包子,是的,整整两个!他为什么吃包子呢?因为学校的老太太给了他歌剧院的票子,而他在看完歌剧后回来的路上饿了。再往前呢?哦,他想起来了,遇到那个老太太是因为自己在课堂上惩罚了一个不停笑的学生,而那个学生出于愧疚心理而在他下班时把他叫住,向他道歉,这时他才遇到了老太太。他越想越气愤,那个学生为什么在上课时无缘无故地笑?正是因为他这一笑,自己出国深造,功成名就的理想就此破灭。他细想后又觉得玄幻,难道这个学生冥冥之中受到了神的指引?这一切都是注定的?

  这个问题,多年后终于找到答案。那时莫非已是当代文坛上一位炙手可热的作家。他用另一种方式实现了自己的成功。同学聚会时,莫非问学生:你当时为什么要笑?学生忸怩了一阵子,才开口,原来是他看到一只狗在学校标栏处放了一个屁。

  小说总喜欢放大并夸张现实,以荒诞的结尾来突出主角的可悲,同时反映出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引发读者思考。

  多么讽刺啊!这到底是谁的错儿?一切的发生都归咎到那只狗的身上,可那只狗是无辜的呀!如果是有预谋的事件还好,人就可以把自己的委屈和愤怒发泄在一个对象上,可谁告诉我,当这样的巧合来临,又应该去怪谁呢?就命运而言,有什么道理可言?

  我想起来古希腊一个著名的神话:西西弗斯这位神触犯了众神,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尽地做这件事,他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中慢慢消耗殆尽。后人评判这件事时,大多会嘲笑他的痴傻,而我却认为他是一个勇敢的英雄。他知道自己命数已定,无力改变,然而他在不可避免中仍保留着希望,他在极力反抗。他坚信:没有轻蔑克服不了的命运。

  我们应该与命运握手言和,去接受它,但同时也要尽自己所能去改变它,无论结果是好是坏。

  最后,我想引用《病隙碎笔》中的话作为结尾:“人不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向,意味彼岸的成立。走到,岂非彼岸的消失?彼岸的消失即信仰的终结,拯救的放弃。因而天堂不是一处空间,不是一种物质性存在,而是道路,是精神的征途。”

  《宿命》读后感 篇3

  偶然瞥到“原罪·宿命”四字,好奇心促使我读了下去。虽然文章内容并没有题目那样神秘,但也令我感慨万千。谈起它,也许大多数人会先想到面对苦难的坚强毅力,但令我感触更深的,却是梦幻与现实的交织。

  一开始读这篇文章,我就产生了一个疑问:在十叔的世界里,梦与现实是什么关系呢?在我摇摆不定之时,十叔的一段话告诉了我答案:人信以为真的东西,其实都不过是一个神话;人看透了那都是神话,就不会再对什么信以为真了。可你活着你就得信一个什么东西是真的,你又得知道,那不过是一个神话。这番话道破人生的无奈与挣扎,也点名了梦的重要性。也许有人嫌他太直白、太冷酷,但生活就是如此。很多科幻电影中,当人类面临危机时可以移民,可以逃离,总有英雄来拯救世界;但当你庆幸之后仔细回想,这又何尝不是一个梦?相比之下,也没必要嘲笑寺中和尚的“迷信”了。

  毫无疑问,现实是重要的。它永远不会只给你一个若有若无的印象。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但这并不能抹杀梦的作用,有人苦叹梦太美好,也太过虚幻。可梦本来就是虚幻的,正因为虚幻,它才能牵引希望,才能抚慰人心,才能在千千万万穷途末路之人的眼中迸发出光芒。梦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却是人活下去的必需品。倘若说,现实是波涛汹涌的海,浩瀚辽阔,阴晴不定,那么梦便是你紧抓的一块木板,永远给你依靠。

  这让我不禁想起了一本叫《根鸟》的书。在书中,少年根鸟为追寻梦中的峡谷与女孩四处旅行。他以梦为马,成长在现实与梦境之间,在梦幻中游走,在真实中体验人生。这一切,既扑朔迷离而又真实无比。迷乱、摇摆、清醒、执着,一往无前......正是通过梦与现实的交织,他才将成长的每一个历程如此生动地展示在我们面前。有人笑他痴,笑他傻,但这又何尝不是最好的选择?一个纯洁无瑕的梦,让他锁住初心,在这个势利纷杂的世界,勇往直前。

  同时,我又想起了沈从文的文字。他的创作总是带有一丝丝的梦幻气息,令人沉醉。这是这种梦幻般的意境,令人看见人性的纯真与美好,揭示人生的诗意与追求。“心中实充满作战雄心,又似觉一切已成过去,生命中仅存残余一种幻念,一种陈迹的温习”,梦与现实的交织,给人一种凄凉的温存。

  其实,生活就是梦幻与现实的交织之处。每个人都在现实中挣扎,在苦难中曲折向前;每一个人也都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成为梦想中的自己。无论如何,不要放弃梦,正如作者所说,人最重要的一个长处,就是能为自己讲一个能使自己踏实使自己愉快的故事。

  很多梦破灭的理由是现实的骨感,可他们却不知道,梦是现实不可或缺的部分。徘徊在现实与梦想之间,因着自己的长久的缺失而迷茫,生活终究会有份完美的希冀作为幸福的记忆永久地保存。

【《宿命》读后感】相关文章:

青梅竹马的宿命03-28

论曹雪芹的宿命观-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之诗词为考察中心06-29

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名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简爱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红岩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红与黑》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读后感范文 -名著读后感01-01

读后感而已 -名著读后感01-01

读后感(一) -名著读后感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