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认识论》读后感及困惑

时间:2024-03-26 17:45:30 晶敏 读后感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教学认识论》读后感及困惑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认识论》读后感及困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认识论》读后感及困惑

  读罢此书,我的感受如下。

  第一、 该书作为方法论指导丛书,我感觉阐述有些过于理论化。如果风格稍微再活泼一点,并且补充与之相关的教学案例,作为一线教师的读者,他们是否会更加喜欢阅读呢?

  第二、 文中要表达的主旨。从阐述教学认识的基本概念到教学认识的主客体、教学认识的领导,介绍了师生以及课程教材之间的关系与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的作用;继而是教学认识的方式和检验标准,指出教学认识的方式主要是掌握,那么学生到底掌握的好不好,作者提出考试是检验标准,对于这点,我是不太赞同的,也许,那时即1985年左右,其检验标准相对单一,而今多样的检验标准,如过程性评价的档案袋评价方式,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家长评价等多元方式均可以作为考量学生学习结果的途径,也就是说,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寻求更加有效和优化的教学,促进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实现自我超越。最后三章,教学认识的活动机制、社会性以及教学认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作为本书的补充部分,是基于时代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或者说教育随时代发展所做的改变吧。对于教学认识的社会性,认为交往是其主要形式。文中所说的教学交往指在教学认识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现实的交往,在教学认识活动中,还有一种交往,就是教师与学生通过教材与古今中外的人物所进行的交往,这种意义上的较为,是很广泛而深刻的,但目前还非常缺乏研究,那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缺乏研究呢,是应试教育导致的吗,因为我觉得师生都忙于提高成绩,哪有功夫穿梭时空与古今中外的任务交往呢,也就是说,这种与古人会话根本不具备深度和广度,这种说法成立吗?

  第三、 对文中提及的教育与现代的教育做比较。尤其显而易见的是,教学认识的检验标准是考试,那么当今所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是这样的吗?查阅了王策三和锺启泉的一些文章,他们两人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同。王策三发表《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一文,抨击现代的素质教育;而锺启泉作为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提倡者作了积极的回应和辩驳,认为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宣告了凯洛夫教育学时代的终结,引用高尔.多夫的话说到,“以往的课程灵魂必须摆渡到永不回归的彼岸安息,而在此岸的我们则需要新的灵魂”。但是二者孰是孰非,抑或他们提倡的应然,其实然如何呢?目前,我也不甚清楚。

  第四、 三个困惑。

  (1)第一章提到“进入中学阶段后,学生的认识能力有了很大发展,他们的认识动机从直接性、近景性向间接性、远景性转化。”其近景性,远景性意思是什么?

  (2)第四章教学认识的领导提到“教学认识是教师教学生认识的认识”是何意?

  (3)第七章教学认知的活动机制,中国教育界又普遍将“凯洛夫教育学”的“六段教学法”改为“五个环节”?刘良华在《有效的教学》一文提到“可能是受了20世纪初学习日本教育学的影响”,果真如此吗?其原因何在呢?

【《教学认识论》读后感及困惑】相关文章:

困惑的作文10-03

不再困惑作文11-12

走出困惑作文09-26

我的困惑作文10-14

关于困惑作文09-16

困惑的心作文08-01

关于困惑的作文08-06

成长的困惑作文02-27

走出困惑作文09-21

关于困惑作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