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舍的成长股”的读后感

时间:2021-12-17 19:16:54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有关“费舍的成长股”的读后感

[闲谈]有关“费舍的成长股”的读后感 — 兼谈小小见解 艾葳《声明:写给所有读我博客的朋友》  于2008年4月9日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非独立行为能力者请勿入内。另,非长期投资者建议不要看我的博客,这里得不到任何您所需要的信息。 本文纯属一个毫无远见和真才实学的小小散户的愚昧见解,仅供讨论。  参考文章:《2008-2010三年的投资机会》《一些简单但可能实用的估值逻辑》《应尽快让A股股价向H股看齐》 [开场白] 首先,非常感谢圈友“下雪怡人的天空”提供一篇好文章 — 《投资大师费舍的理论与实践》。非常惭愧的是,虽然很喜欢费舍的有关理念,但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认真阅读过费舍的著作,多数理解来源于偶然获得的一些只言片语。我想回头可能会找时间认真阅读,仅就此对上述文章写出一些读后感,浅薄看法令大家见笑了。因为并未完整阅读整篇费舍的著作,也没有认真研究过他的所有公开的投资理念,所以很有可能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请谅解。 …… [正文] …… 艾葳:我想,对于投资而言,无论如何“独立思考”应该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世界上一定存在着无数种可以在投资中获得成功的方法和理念,当然值得认真学习他人的成功经验,但我想更为重要的是建立一套“仅属于自己”的理念和方法。     菲利普·A·费舍(Philips·A·Fisher)是华尔街极受尊重和推崇的投资家。他1928年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旋即进入旧金山国安盎格鲁国民银行投资银行部充当证券分析师,开始了他的投资生涯。在美国股市大崩盘后的1931年,他年仅23岁时就创立了费舍公司(Fisher&Co.),主要从事投资顾问业务,并从此走上了一条投资大师的传奇之路。在此后几十年的投资生涯中,他成功地发掘出并长期持有了摩托罗拉、德州仪器等大型的超级成长股,不仅个人获得了巨大的财富,也为他在专业人士的圈子里面赢得了煊赫的名声。在他的投资生涯中,最成功的、也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就是1955年,在摩托罗拉还是一家无名小公司的时候,他就断然大量买入其股票并长期持有,在此后的20多年里,摩托罗拉迅速成长为全球性的一流公司,股价也涨了20多倍。 艾葳:首先知道他的成功案例的代表是“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我认为是阅读费舍的投资理念的一个前提条件。下面我想也会继续讲述对此的个人看法,对于挖掘不同类型的成长公司、以及追求不同形态的长期投资而言,我想有着不同的思考。据此,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投资理念,我想可能比什么都重要。每个人赚钱的方式不同,罗杰斯有罗杰斯自己明白的事情,他可以靠这个赚钱,彼得林奇如是、巴菲特如是、每一个成功的长期投资者几乎都有自己的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的“能力圈”。   作为一名一流的投资大师,费舍显得异常低调,几乎从不接受各种访问,以致于在一般投资者中并不知名;但是1959年他的名著《怎样选择成长股》一经出版,立时成为广大投资者必备的教科书,该书随即成为《纽约时报》有史以来登上畅销书排行榜的第一部投资著作;费舍现已被视为现代投资理论的开路先锋之一,"成长股"这一概念也随着该书的畅销而成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的名词,追寻"成长股"的"成长型投资"更是自此成为了美国股市多年以来的主流投资理念之一。  投资理念的核心:发现成长股,抓住它! 艾葳:投资“成长股”能赚钱,投资别的也一样能赚钱。个人的感觉是,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过分追求“成长股”可能风险会比较大,毕竟并不是多数人都具备发掘这些公司的能力,量力而行比较好,当然可以在这个方向上不断努力。比如“西格尔”(名字没有拼错吧?)所讨论的文章也很有参考价值。投资低市盈率和低增长的股票,也不见得不好,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而刻意追求成长股,那么就有可能需要承担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风险。比如,我觉得初期投资者可以从选择“傻瓜都能经营好的公司”开始。     在费舍的传世名著《怎样选择成长股》里,他对有关成长股的标准、如何寻找成长股、怎样把握时机获利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了全面而详尽的阐述。 ——什么是成长股?     费舍对通常进行的经济大势预测不抱什么希望,他说投资人更应该集中精力选择能够使自己以最小的代价和风险来获得最大收益的公司,这些也就是所谓的“成长股”。他提出了选择成长股的15个要点,他认为,一家公司如果能够符合其中相当多的要点,则具有比较高的投资价值,也就可以称为“成长股”。这15个要点大致围绕着以下的四个方面:      第一是公司面临的市场状态和它的竞争能力:这家公司的营业额在几年之内能否大幅成长?有没有优越的销售渠道?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判断一个公司是否值得研究的基本条件。      营业额的增长前景首先取决于需求增长的状况,公司的管理水平也必须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另外,对于企业销售能力的分析往往被忽视,绝大多数分析人员只满足于依赖一些粗略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的销售能力。费舍认为这些比率太过粗疏,根本不足以成为判断投资价值的依据,要了解一家企业真正的行销能力,必须要到其竞争对手和客户那里去做艰苦而细致的调查。 艾葳:这一点基本赞同。但我想对于外部中小投资者而言,有比较大的现实困难。我想与其努力了解销售能力,不如去了解“特许经营权”(或经济商誉、门槛一类)。彼得林奇的一些观点对中小投资者可能更有效一些,就是寻找身边的优秀公司,要么就是投资百年老店和傻瓜都能经营好的公司。      第二是公司的研发水平:该公司研发活动的效率如何?为了进一步提高总体销售水平,发现新的产品增长点,管理层推进研发活动的决心有多大?      费舍认为,一家公司财务稳健性的最根本的保证就在于能够不断开发新的、能够保证相当利润量的产品线,而这直接取决于研发活动的水平,观察研发活动有两个最重要的角度:一是研发活动的经济效益如何;再者就是公司高层对于研发活动的态度如何,是否能够认识到目前市场的增长极限并且未雨绸缪。 艾葳:我想,这个和我开篇处所述内容有关,也就是因为费舍投资案例是摩托罗拉和德州仪器,所以可能比较关注上述这些问题,比如产品线和研发等问题。对于中小投资者而言,首先是要先投资自己熟悉的领域,其次,正如巴菲特所坚持的观点那样,投资“简单”的公司。比如我自己从来不投资医药和科技以及少数化工类的公司,根本搞不懂这些公司。      第三就是公司的成本与收益状况:公司的成本控制水平如何?利润处在什么水平上,有没有采取什么得力的措施来维持或者改善利润水平?有没有长期的盈利展望?      费舍极为看中企业长远的盈利能力,他也一直在追寻那些净利润率持续高于行业均值的公司;他明确指出:“投资于利润率过低的公司,绝对无法获得最高的'长期利润。”他的理由是,利润率低的公司财务体质过于虚弱,抗打击能力弱,在经济不景气中最可能首先倒下。 艾葳:这一点完全认同。毛利率、销售利润率、资产结构,从这些角度寻找那些“强壮”的公司,而不是仅仅因为经济景气而获益的公司。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公司的管理水平:公司的人事关系、管理团队内部的关系如何?公司管理阶层的深度够吗?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还会继续发行股票筹资,现有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成长而大幅受损?管理层的诚信态度是否不容置疑?     费舍认为良好的人事关系(特别是管理团队内部的良好氛围)和管理层足够的深度是保证企业能够高效发展的基本保证之一;而对于公司的融资能力,他旗帜鲜明的指出:如果几年内公司将增发新股融资,而现有的每股盈余只会小幅增加,则我们只能有一个结论,也就是管理阶层的财务判断能力相当差,因此该公司不值得投资。     在所有判断公司是否值得投资的标准中,费舍把公司管理层的诚信状况作为最后一个,也是做为最重要的要点提了出来。早在1959年他就斩钉截铁地写到:“不管其他所有事务上得到多高的评价,如果管理阶层对股东无强烈的责任感,投资人绝对不要认真考虑投资这样一家公司。” 艾葳:对于外部中小投资人而言,有两个办法比较切实可行:(1)历史足够长的公司,可以从历史看现在(2)傻瓜都能经营好的公司,很难做假,一旦做假也很容易被发现。对于对外融资那一条,呵呵,其实“万科”是一个典型的案例。最为原始的投资人比较容易获益,每次再融资价格都比较高,后来者基本在再融资后的一段时间内要遭受痛苦,但这不改变万科的优秀特制(呵呵,个人的观点和做法是,绝对不参与万科的再融资。买入时机基本在两次再融资的中间时间段。)。 ——怎样找到它?     对这些要点了然于胸之后,如何从上千家公司中选出若干家符合上述标准的呢?对此,费舍的经验就是首先求助于富有经验的投资专家,但是专家提供的线索总的来说仍然只是原始资料,而要从其中迅速筛选出若干家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公司,则主要靠经验了。 艾葳:各有各的做法吧。比如我倾向于阅读所有上市公司的报表,当然有人喜欢“偶然发现”、也有人喜欢“到处查询”,没有什么优劣之分,只要能找到就好。“经验”,这一点我觉得还是比较有用的,以前也说过,读100份报表后的感觉和读过1,000份报表后的感觉不同,优秀的公司有着独特的基因,看得多了,自然会形成一种习惯。     心中有了被选对象的大致范围之后,费舍就开始了他称之为“闲聊”的过程,寻找尽可能多的信息

【“费舍的成长股”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点点”05-11

「读后感」:对教师的评价要“细”中有“粗”02-14

「转」关于“读后感”03-31

读后感“四字决”03-31

中国体育报“读后感”03-31

转贴:华中师大学友“读后感”03-31

“我交给你们一个孩子”读后感03-31

写好读后感活用“四字诀”及范文03-31

“茶壶”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