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时间:2021-12-19 18:07:1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By山妹儿发表于2011-4-26 16:38:00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

自98年毕业走上教师岗位至今已有十多年,如今偶尔读到了《大师的教书生活》,领略大师教书生涯中一路的绚丽风景,实属幸事。而当阅完全书之时,回首自己这十余年教书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更是感慨良多,深有感悟。

一、学而不厌。大师,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大师,还是自热科学的大师,对知识孜孜不倦的渴求,应该也必然是其成为大师的最基本因素,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没有学识的"厚积",没有真才实学,仅以几张文凭欺世盗名,大师们也难以名重至今。在这一点上,一生以"做学问"为本的钱穆先生以及"佩弦以自急"的朱自清等人所下的功夫自不消说。即便是仅仅只有小学文凭的"逃学大王"沈从文先生也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执著追求。正如《沈从文集.散文卷》中所言"我读一本小书的同时又读一本大书"。儿时的沈从文确实不像钱穆、顾颉刚等人小时候可以在"小书"面前坐得住,但他心里从未放下那本用湘西的自然人情写成的"大书"。

二、鸿鹄之志。这里所指的"志"并非陈胜希望出将入相的豪情

壮志,也不是一般世人对升官发财、飞黄腾达的热切期盼。套用一句烂熟于"世"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大师们能成就此番"大业"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自己能够创出一片精神的伊甸园,从而使心灵得到完满的归宿。这便是那个战火纷飞年代,一代大师的崇高志向。这也最终铸就了乱世中的文化"盛世"。如钱穆前去苏州中学执教之前,仅为中小学教员的他,治学眼界已从京城最高学府及全国学术名流竞相探讨的话题出发,且结合自己的'治学功底,形成了分量极重的主攻课题。又如鲁迅,在日本求学之际便弃医从文,抱定了以文学疗救国人精神愚昧与麻木的决心。再如陈寅恪,这位"全中国最博学的人"更是以其一贯独立的人格,抛开纷纷烦烦的人事,一心遨游于书山学海,显示了中国文化之伟大和教书人的"最高荣耀"。可见,正是大师们的一腔豪情和满怀壮志一直激励着他们自己无止境地西文化的巅峰攀登。

三、文化风气盛行。20世纪初正是风云变幻之际,国家亦是多事之秋,内有军阀混战外有列强欺辱。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内外交困的环境,文化上却是呈现出了名家辈出,学术繁荣的异常景象,堪称"文化盛世"。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开始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新文化运动风潮四起,新旧文化势力剑拔弩张,造就了20世纪初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氛围。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事业文化事业才得以蒸蒸日上。钱穆才得以屡逢"共学之人"。永远的陈寅恪与永恒的清华园才得以结缘。

当然大师的造就也非如此简单。但作为一个守着三尺讲台十余年的"凡夫俗子"在领略了大师们一路走过的风景之后,在自行惭愧之余,更多的该是从中撷取大师的智慧之花,执著之志。不奢求与大师一起名垂青史,但能学得其中点滴,以助自己在专业生活中越走越远,不愧对讲台下莘莘学子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

【《大师的教书生活》读后感】相关文章:

教育三思-读《大师的教书生活》有感07-12

大师10-24

当画画大师遇上搞笑大师 -作文01-01

关于大师的作文:走近大师们10-10

示安大师,示安大师王安石,示安大师的意思,示安大师赏析 -诗词大全01-01

赠安大师,赠安大师王安石,赠安大师的意思,赠安大师赏析 -诗词大全01-01

“幽默大师”03-17

幽默大师05-20

学者与大师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