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重生的荆棘鸟 陈亚珍-晋中晚报记者张莉芬

时间:2022-01-04 10:42:2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浴血重生的荆棘鸟 陈亚珍-晋中晚报记者张莉芬

“读书时光”晋中作家系列介绍

  作家简介:

浴血重生的荆棘鸟 陈亚珍-晋中晚报记者张莉芬

  陈亚珍,女,1959年生于昔阳。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西晋中市作协副主席,《乡土文学》副主编、国家二级编剧。

  她做过售货员、开过大货车,职业生涯中工农商学无不涉猎,这些经历成为她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矿。苦难造就她的成长,也造就了她的成就。虽然她自诩是野地里不惧贫瘠、茁壮生长的蓬蒿,但在笔者看来却更像一只荆棘鸟,不断用重生来提高自己生命的高度与厚度,用痛楚、血泪造就着文学创作中的一次又一次绝唱。

  她认为写作最大的意义是为人类提供感情激素,以优秀的作品、健康的审美改善人的心性,支撑起人类的精神纬度、净化人的灵魂。所以她的作品总是给人以震撼和反思。

  自1982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有200余万字发表,多部作品获奖。长篇小说《碎片儿》获北方六省一市优秀图书二等奖、《神灯》获北方八省一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十七条皱纹》获赵树理文学奖。电视剧剧本《苦情》获华北地区第六届电视剧三等奖、《路情》获华北地区第六届电视剧三等奖、《唢呐魂》获中国戏曲灵芝奖二等奖、《地委书记》获山西省电视剧一等奖。此外还出版了散文集《玫瑰:撒下一地殷红》、长篇纪实文学《陈荣桂与陈永贵》,以及电视剧本《土岭纪事》等,都曾在社会上引发强烈反响。

  好书推荐:

  《羊哭了 猪笑了 蚂蚁病了》

  作者:陈亚珍

  出版社:燕山出版社(正在付印中)

  作品简介:二十多年前猝然死去的一个女人,二十多年后又在人世间出现,声言要追寻她的身份。她自称是灵魂,出入在对她有过记忆的人们中间。她追忆岁月带给她的负重,并由此展现出半个多世纪,一个村庄的历史,一群寡妇的隐秘……

  建国初期精神游戏驾空了人的思想,改革开放后的金钱游戏,侵蚀了人的灵魂,使人失去人的身份。人的身份的重要标志就是:爱与信念、思想与灵魂,丧夫了思想与灵魂,人还是人吗?

  作者认为该作品是自己书写“苦感文化,乡土命运”的顶峰作品,是她对人类的生存家园与精神取向进行的终极拷问。著名评论家雷达认为该作品视角独特,其中深切的人性情思,忠实地反映了民族的质朴精神!而作者对苦源的深思,使其独具强劲的根部力量!赵树理文学研究专家董大中则认为,这是一部需要一边读一边想的高品位的书,小说苦难的描述鲜为人知,达到撕心裂肺的程度。同时作品中为人类面临永恒的疑难问题寻求解答,表现出了艺术的活力与独立的见解。

  典语语录:

  人们总是善于站在得失的立场上看问题,但很少站在得失的合理与合法上审视。所以世界被不择手段、投机取巧所充塞。

  呼唤正义是知识分子的本分,改良社会风气却不是知识者能力所及。浊流中无法逆流而上,独善其身少一点浊气,也是贡献!

  放弃了名利的羁绊才知道自在的潇洒,内心建起了善的寺庙才体会到自由的欢乐!

  拥有权力者的成败兴衰无非是两种走向:道德由他律变为自律者得天下;道德由自律变为他律者失天下。

  世人往往对真诚的过失毫不留情,却对暗箭伤人,面善心毒的伪君子保持缄默。这是人心的危险。

  书评:

  带血的记忆,把人的灵魂撕成碎片

  陈亚珍的《碎片儿》震动了我,这种带血的记忆,让我看后几个月依旧印象很深。

  写文革以来的作品虽多,像它这样惨烈,这样深触灵魂的作品还比较罕见;写乡土女性的东西不少,像它这样写出了女主人公如此复杂矛盾的性格的作品却不多。苦难使人清醒,苦难使人变得纯净,许多人都写过苦难。但很少像它这样本真地把苦难写透,写到骨髓里去的。她的作品拥有创巨痛深的体验,小说中许多情节和细节都是陌生的,新奇的,不可重复的,是名作家大作家未必能编出来的,因为它们来自作者的生命和生存的体验。作者是个灵心善感,富于感伤气质的人。这本书是她一次生命的书写。很难说归属于哪种思潮,门派和流派,它是质朴的,甚至是笨拙的,它写的是蕴藏在民间的人性的高尚以及人性被外在的或内在的力量无情地撕成碎片的悲惨的过程。就这个意义说,它是超越了文革和具体时空的,现代人看《碎片儿》依然会感动。概括力很强,艺术张力很大,它是作品的客观意蕴大于作者的主观意图的作品。一切得益于作者忠于生活,忠于心灵,忠于真实,不怕重新撕开伤口也要还原真实的决心。尽管作者完全是以自我出发的,但由于真实的深度,就可能触及到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具有普遍意义。人被撕成碎片的不幸惨象,文革存在,今天同样存在,城市存在,乡村同样存在。我无意于无原则地夸大和抬高这部作品,我也知道作者没有什么名气,技术上还有许多问题,但当一个作者写出了深刻的真实整体的真实的时候,他就有可能揭示别人不一定能揭示出来的东西。

  《碎片儿》写了一个弃儿,家庭的弃儿和社会的弃儿,很多笔墨写了家庭的冷漠,甚至是仇恨。写她不平常的心灵历程,写她小小年纪受到的伤害,以至于灵魂被扭曲,被撕碎。成为女企业家发了财,仍然治愈不了伤痕。他回到家中为每一个人赠送的礼物,谁都不收,最后一把火烧掉,情绪推向极致,使读者的心都感到憋闷,感到被撕裂着疼痛。这是个倔强、自尊、敏感、虚荣、自恋、野牲、泼辣的女性。所谓犟闺女,惹祸的根。不屈服的孩子。

  幼年时给奶姐惠明抢奶吃,惠明终因饥饿抢喝一碗榆皮面糊糊烫死了,这个细节的惨烈,不是个体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是生命渴望生存的呐喊!作品以最小的细节,反映了最深刻的思想内涵,以最小的情节反映了最大的社会问题。“圆规”其人复杂,她是沈跃家的保姆,她本质是善良的,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成了个偷窃者,依然是由生存的严酷扭曲了她的心灵。但由于她窃后的忏悔,她泼辣的性格又保护了她们家。但最终依然敌不过生存的欲望,再次劫粮而奔。这个人物写出了人性中丑恶与善良的多重结合,实际上也是一场生存斗争中的心灵之战。到农村后姑父和姑妈是两个生不出孩子的人,性格复杂,他们既顽强又可怜,既有生存的手段又有生存的无奈。在当时的社会体制中,一般人很难找到生存策略,但这俩个人的生存伎俩却出人意料的,很多生存细节非常有趣,它不仅有趣而且是趣中有悲,是那种看不见血泪却能渗透骨髓的苍凉之感。作者采用漫画式的手法勾勒出了种种场面,读起来让人哭笑不得。这种生存的“智慧”透析了当时经济上的窘困。从而让人思考苦难背后的原因。当然,写的最好的是院长大娘,这个女性、厉害、凛然、硬骨头、敢作敢当,抱打不平,母老虎,最成功!当然她也偷情了。她人性中的顽强、尊严、精神是伟大的。她是冲破旧习惯势力的先锋。这个厉害的女人是沈跃心里的一盏明灯,是对幼小心灵的一点抚慰。

  回到城里,因为是乡下孩子被人歧视,成了两面夹击的人,在家里叫她是“虱子精”,在学校叫她是“乡巴佬”所以她要寻找自己的出路,学雷锋当好学生,曾经自己把自己搞成个大红大紫的人。为了入团她揭发了自己的`母亲,抵押了自己的灵魂,她在台上揭发,姐妹们在台下挨打,台上台下亲情间的对立场面冲击力非常大!看后惊心动魄,。但她最终是被当时的政治欺骗了,自己把自己称之为罪恶的十六岁!作者的很多细节是别的作品中没有的,是女性伤痛小说独树一帜的。另外,人称上有特点,童年、成人、作家的混合视角这么一个奇特的叙述方式。但能自圆其说,还很真实,

  我个人认为,陈亚珍的创作倾向是值得注意的甚至是该重视的!(作者雷达,系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著名评论家)

  读后感:

  字字珠矶句句情

  ——读《笑笑档案》有感

  我向来认为,小文章才最见作者的真功夫与真性情。

  在读作者的长篇小说《羊哭了·猪笑了·蚂蚁病了》时,我的胸中充溢着压抑、悲愤、苦闷、痛恨……这些情绪似要破胸而出,在天地间发出一声震天撼地的呐喊,以控诉 “生而为人却不能做‘人’”的世界,以发泄“生而为人却不能做一个真正的‘人’”的悲哀与愤懑。而这也是作者大部分小说给我的真切感受。《笑笑档案》却非如此。虽然没有怎样深刻的社会意义,但却更有人生意义,让我感受到了作者温情的一面,也感受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陈亚珍。

  作品记录的是小孙女笑笑的成长档案。在谴词造句方面,没有作者以往那种惊世骇俗的力量,以及让人感觉惊心动魄的张力,却总有脉脉的温情流淌在字里行间;在文章结构上,也未做刻意的构架,但那娓娓道来的叙述让人读来欢畅、舒坦,而其中时不时冒出来的思想火花,更可让人会心一笑,继而启人心智。

  作者对小孙女童言稚语、童真趣事的记录,时时让我笑得前仰后合。22则短文一则则读下来,一个聪慧、活泼、善良的小宝宝在我的脑海里渐渐丰满起来。刚出生时用微笑吓跑父亲、把肉乎乎的小脚丫当做手机与人通话、从自己的尿液中发现并欣赏一只睡觉的小狗……这样充满童趣的故事,不由让我喜欢上了这个只有两岁、从未谋面的小宝宝;看见毛巾破了哭喊“毛巾破破,毛巾疼”,不和玩具鸟抢凳子宁愿站着,要把卖火柴的小女孩领回家……这样善良、友爱的孩子,让人感动既而心疼;叠纸飞机上天摘月亮,把烂掉的苹果当作撒尿的苹果放进便池,把流水的水龙头当成流奶的奶咪咪……充沛的想像力简直让人目瞪口呆!当然也会有顽皮、逆反的时候:妈妈教《三字经》,“人之初”到她嘴里变成了“人吃猪”,“苟不教”引发她“猪也不叫”的联想,妈妈解释“苟不是狗狗的狗”时,她坚持“狗是狗狗的狗!”哈哈…

【浴血重生的荆棘鸟 陈亚珍-晋中晚报记者张莉芬】相关文章:

张曼莉10-27

送张芬东归,送张芬东归崔峒,送张芬东归的意思,送张芬东归赏析 -诗词大全01-01

黄莉珍 虎口藏宝教学反思10-21

张德芬经典语录01-18

张德芬经典语录09-10

张德芬经典语录01-01

张莉个人总结12-10

山中期张芬不至,山中期张芬不至李端,山中期张芬不至的意思,山中期张芬不至赏析 -诗词大全01-01

晚报小记者“秀”厨艺作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