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时间:2021-02-08 16:41:37 读后感 我要投稿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1

  今天看完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受益匪浅。以前不断读书却总感觉不得要领的疑惑现在解决了,原来是阅读方法的问题。

  书中提到读书的三个阶段:粗略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三个阶段是相互包含的,大部分人是停留在第一阶段。只是将书从头到尾看完,而书的主题、作者的中心思想、情节设计都未有深入理解,如此阅读只能从书中吸收到极少的知识和信息。

  而分析阅读则是一句一句去分析书的情节、作者的意图、书的论述结构等,将书中的信息尽量挖掘出来。而主题阅读则更进一步,抓住一个主题,对相关主题的书进行分析阅读,并比较讨论。后面两个阶段很少人能够做到,而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阅读方式。这样的阅读才不会让你觉得毫无所得。

  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适合这般大费周章去做,我只是单指那些高价值的书而已。那些不怎么重要的书只需翻翻即可。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也提到要对书进行分类,判断书的价值。毕竟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书的数量浩如烟海,我们只需去认真阅读我们需要的书即可。

  另外要注意工具书的应用,有时灵活运用工具书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书的内容,进入作者的语境。

  最后要在阅读完一本书后要写读书笔记,把对书的理解和感悟记录下来,最好再对书进行全面的评价,形成自己的观点。

  求知路漫漫,愿始终如一。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2

  朱文君老师的这套《让课文遇见小古文》共分上下两册。每次都有十余个单元精选的主题小古文。比如下册的可爱的生灵单元,深情厚意单元,风俗如画单元等等,每个单元都有四篇同一主题的小古文。首先,这些小古文的篇幅都不太长,比较适合小学生。而且,在每篇小古文的上面,都标有拼音。这样的设计,让孩子们更容易接受。毕竟,古文里有那么多孩子们不认识的生僻字。接下来,有一个注释版块。在这个版块里,有一些对小古文里的字、词的现代文解释。我特别喜欢的就是这本书还有一个扫二维码“跟我读小古文”的版块,用手机扫开这个二维码,就有非常标准的女声朗读。不是机器人读的那种,反正机器人读的那种我听起来太受折磨了,接受不了。

  另外小古文后面还有几个版块——文白对读。在这个版块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题材差不多的名家选段。选段后面还附有思考题,帮助孩子们更加深刻的了解主题内容。

  “文化小讲堂”是一些对本课小古文内容的知识扩展或者师生小圆桌,或者课本剧表演。这些拓展对理解小古文有很好的帮助。

  这套小古文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跟教材联系紧密,很多小古文的选择都和孩子的语文课本有很大的关联。比如五年级课本的《落花生》、《珍珠鸟》、《牛郎织女》等等,这些课文都有相对应的小古文——《养竹记》、《鸟与人》、《牛郎织女》等等。这样的设计让孩子学习起来兴趣倍增,通过对比对照,更加容易了解理解小古文的内容。

  再好的学习材料,要用才能看到效果。愿这本书能知道我更好的改进课堂,改进教学。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3

  最近用了五个晚上的时间将陈彦老师写的长篇小说《妆台》读完。小说故事内容接地气,情节跌宕起伏,语言诙谐,有着地道的浓厚的陕西文化特点。

  作者曾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工作过23年,独占行业的优势,在工作的“素材库”里探寻和研究,以别样的视觉选择了一群幕后的几乎被人忽略的群体为题材展开描写。小说将主人公“妆台人”刁顺子在台上台下的生活及心理描写的淋漓尽致,将这个靠苦力生活的底层人群的特质活灵活现表现了出来,将人的喜怒哀惧爱恶欲的基本情绪运用到了极致。

  主人公的名字叫刁顺子,其实人不刁蛮,生活偏偏处处不顺,情感上一幕幕的.折磨和无奈,亲情关系错综复杂难以理顺,工作常常陷入各种困境,现实生活使人精神濒临崩溃,逼迫得几乎走投无路,但刁顺子还得面对现实,熬过了一个个难关,再经历更多的风雨。只要生活的锤子不把自己锤死,绝对不会服输和认命,即使爬也要爬着前行。

  华丽的舞台,炫丽的灯光是刁顺子这帮“妆台人”布置起来的,但没有人知道和了解这个群体,没有人知道他们背后付出了多少,他们常常被人遗忘,属于社会的边缘群体。

  他们的生命虽然渺小,但从未放弃过对待他人的温暖、托举、爱和责任,从未放弃过对待自己生命进程中的积极奋进和阳光乐观。

  他们是幕后英雄,有着不可忽视的对待生命的庄严感。

  其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在忙活着为自己布置各种舞台,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妆台人”。如何搭建自己的舞台,搭建什么样风格的舞台,我们在舞台中担当什么样的角色,是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要思考的问题。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4

  《如何阅读一本书》是美国作家莫提默·J·艾德勒和查尔斯·范多伦合著的一本教授阅读方法的书籍,被许多读者奉为阅读圣经。

  本书的开篇指出了任何一种阅读都是一种活动,因此必须要有一些主动的活力。很多人在阅读的时候,常常没读多久就开始出现双眼停滞、头脑昏睡的状况,这种精神不济的状态根本无法将阅读进行下去。作者认为,人们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阅读缺乏主动性。

  完全被动的阅读只会越读越疲惫,越读越乏味,直至放弃阅读。所以,预备开始阅读的人首先要认识到的是:阅读是一件主动的事情,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既然阅读是一种活动,那么也必有活动的目的。阅读的目的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为获得资讯而读,第二种是为求得理解而读。

  阅读与自身知识水平相当的书,那么阅读的目的就只是为了获得这本书所载录的信息而已。阅读高于自身知识水平的书,并试图读懂读透它,向自己现有的理解力发起挑战,则是阅读的另一种目的——提升理解力。

  这本书所针对的读者就是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在没有任何外力的帮助的情况下,只凭着内心的力量,玩味着眼前的字句,慢慢地提升自己,从只有模糊的概念到更清楚地理解为止。以一己之力来提升自我,从粗浅的了解推进到深入的理解,认知自我破茧而出。

  好的阅读者应该具备敏锐的观察力、灵敏可靠的记忆、想象的空间,以及训练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然而并不是所有阅读的人都拥有这些阅读能力,但好在这些能力和技巧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而获得的,答案和秘诀就藏在这本阅读圣经里。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5

  故乡,多么富有诗意的一个名字啊!但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你长大离开家乡,20年后再回到家乡的时候,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当你遇到儿时伙伴,他或她又是怎样一副形象呢?想必各位小学生们都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吧?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也没有想过这,他,就看着苍黄的天空和远近几处萧索的荒村,泪流满面。

  他因犯了伤寒而回到故乡,可人、物的变化却让他心里一阵悲凉,个性是他儿时的伙伴与仆人:闰土。闰土是鲁迅在他家办祭祀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的一位与自我年龄相仿的仆人。

  闰土虽然身为仆人,虽然没有鲁迅家里有钱,虽然没有鲁迅的这种高等待遇,但他却拥有鲁迅儿时所未拥有的东西,那就是自由。他会用胡叉捉猹,还会用斗笠和树枝抓麻雀,他还见过跳鱼儿

  可这回鲁迅先生回到故乡时,看到的却是另一个场景:啊,那是闰土吗?他身材虽然增加了一倍,可他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已经都肿的通红,一点儿也没有小时候可爱的样貌。他一见到鲁迅,立刻就跪着说:老爷!这样大的反差,让我不禁打了个寒战。可见,在当时的时代,人们的生活不是越变越好,而是越变越坏。在战争的侵犯下和ZF的无能下,人民群众过着悲惨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莫大的变化,而在当时人们的脑子里已经种植下了通用的关系,那就是主仆关系,否则,闰土怎样会发生那么大的变化呢?这真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文章最后一段中的一句话让我深思:我想期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然而在生活中何尝没有呢?此刻我们沐浴在新时代党的阳光下,人民群众只有社会分工的不一样,没有社会阶层的高低,人人都是平等的,与那时候相比,此刻真是天堂中的天堂啊!

【阅读一本书的读后感】相关文章: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02-1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0-1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范文11-27

怎样阅读一本书10-18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通用14篇)06-10

大学生《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1-29

多看一本书阅读答案01-13

读《如何阅读一本书》有感02-20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心得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