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

时间:2021-07-13 09:47: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通用5篇)

  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通用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通用5篇)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1

  最初我对这本书感兴趣的原因只是单单因为于漪老师,因为她是改革先锋,而且现在91岁了还仍然活跃在与教育相关的岗位上。我很好奇这真的是干了一辈子教育,爱了一辈子教育的人,那么她究竟是怎样的呢?她是怎么想的呢?怀着这样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

  本书是以两代教育工作者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在交流中启发教育思想,传承教育理念。书中谈到了于漪老师对教育的理解、从教的感悟,个人成长的经历,教学改革的经验,办学追求的境界,教师队伍的建设,专业成长的坚守。让我看了一个一辈子为了学生、为了教师、为了教育,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偏偏乐在其中的师者境界。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我不由得反思自己,是否也可以像于漪老师一样这样沉浸和热爱教育事业。

  本书也让我更加透彻的理解教育。书中说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无论是“成人者“或是”受教者“,都是在教育事件中履行着不同的”知“和”觉“;无论是”成人之道“,还是教育过程中的”成己修为“,最终以”止于至善“为目的——就是”教人成人“。于漪老师说:‘大自然生生不息,教育也是生机盎然的图景。基础教育工作者不仅影响了一个人的成长,更影响着家庭、民族、国家的未来。让我深深感受到沉甸甸的责任,同时也无比自豪我能从事这样一份伟大的事业。

  于漪老师从来不排斥听课,欢迎任何人走进她的课堂。她说凭借的是改革的勇气、开放的心态、不怕出丑。课从来不十全十美,常伴随着问题,缺陷,不足,乃至错误,她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与同行交流,不讳过,不掩失,求其真,也许这获得了同行的包容和认可。“偶像“之说一直都是她的提醒和鞭策,不断自我反思,自我否定,自我修为,认真缩短”实“与”名“的差距。这开放学习、专注成长的淡然心态给我触动很大,面对不如中年的我,其实已经对公开展示课堂心存芥蒂了,无外乎担心的就是丢丑。看看于漪老师,谦逊学习的低姿态,我非常惭愧。

  于漪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她说人实有灵性的。“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教师视学生为”万物之灵“的”灵“,内涵丰富。它既是师生间平等关系的表达,也是对学生主体性、独立性、主动性和能动性的认知于尊重,更是对学生稚拙、粗糙、不完美的包容与理解,智慧的引导学生不断求真、求善,提升学习品质和人生境界。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人“。我看到于漪老师无微不至的对待学生,体会学生细小的情感变化,尽己所能帮助需要帮助的学生,哪怕危及身体和生命也在所不惜。而且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各种因素的干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十分不容易,坚守就更加不易,需要有远见卓识和相当的勇气。爱实学生成长的基本需要,师爱不是本能,而是素养,是要认真学习和修为的。师爱较之温暖无私的母爱,应更有深度,它是”恻隐之心的体现,美好人性的弘扬,薪火相传的担当,时代号角的呼唤“,应有更大的格局,要”心里装进学生,装进国计民生,装进教育社也,装进立德树人的使命“。

  于漪老师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长,对教育事业价值的深化,才又不自觉到自觉,到以心相许,以情浇灌,以自己有限的德、才、识、能作为他们前进德铺路石子,攀登高处的阶梯,托举他们称为初生的太阳。想想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级,有的时候看到素质高,能力强,又肯干的年轻人,就想多说两句,希望他们能够在年轻的时候确立方向,努力追求,书写无悔的教育生涯。我也会把我所有的经验和想法与他们分享,希望他们能够站在我的肩膀上,更快的成长,称为优秀的教师,拥有一个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涯。

  很多时候,我愿意把我的想法表达出来,是希望听到更多信息,感受更多成长的力量,能够享受专业成长带来的幸福,享受学生成长带来的成就感,无愧人民教师的称号。“落红本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看了这本书,对于漪老师的经历和思想有了更深的了解,她将成为我前行的明灯,我将用一生来追求”春泥“般的教育生涯。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2

  最近我读了于漪、黄音写的《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本书是以两代教育工作者对话的形式展开的,在交流中启发教育思想,传承教育理念。

  教育,是一生的牵挂;教师,是一生的职业。于漪老师在书中写到:教育,既是生命的演绎,也是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自觉的传承。忆往昔,看今朝,自省自励,回归初心,追求教育真谛。她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她现在91岁了依然活跃在教育相关的岗位上,她干了一辈子的教育,爱了一辈子教育的人。读完这本书,我深受启发。

  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于老师对于学生的态度,她认为学生是万物之灵。并从三点阐述:一、每名学生都是具有独立性的人,他们的成长发挥不是靠外力掌控,而是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生长。他们不是“物品”,不是“工具”,而是由主动性、有能动性的万物之灵--人。二、就人的本质而言,年长的“师”与年少的“生”是平等的,都是万物之灵,年长者对年少的学生应尊重、爱护、有悲悯之心。三、闻到有先后,年少的学生幼稚、粗糙、不完美,是未长成的常态,不能苛求,关键在年长的教师要练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他们身上闪光的东西,真心实意地欣赏、品评、激励。

  读到这里,我的眼前浮现了好多学生的面庞,大多是被我批评教育过的孩子,我在想,今后对于学生身上出现过的种种“问题”要用平常心对待,接纳他们的不完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尊重每一个学生。

  《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孩子们学习的目的就是彰显内心的善,,不断自新,达到“至善”的境界。教育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引导他们去除蒙昧无知,追求真、善的目标。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更何况是人?每个学生有他自己独特的'世界,我们应尊重儿童的人格,爱护他们的烂漫天真。回想自己的小学生活,也是怀有一颗稚嫩的童心,行为的不成熟,异想天开,没有负担地疯玩。有不同于大人的快乐。我能想到的都是驰骋课堂之外的愉悦,用自己的感官,再去接触学生,就能真正走进他们的精彩世界,才能看到多姿多彩的风景。

  想到自己这两年,下课在教室待的时间多了,就更能看到一个全面的学生,有的女学生很直率,她一张口,你就可以看到她的喉咙,她的洒脱,会让上一节课的我心情莫名好起来,有的学生很内敛,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尽管不表露,胸中仍有风云,这就要我们用敏锐的目光迅速捕捉。

  于漪老师说,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为教师肩负着人民的嘱托,国家的期望。老百姓把子女托付给你培养,寄托着幸福的期盼;国家把后代托付给你教育,寓含着高度的信任和无限的希望。生命的成长需要阳光温暖,雨露滋润,教师就是对稚嫩、可爱的生命撒播阳光的雨露的人。

  她带班级时,坚持榜样领航,以古今中外卓越人物、英雄人物,尤其是以中华民族的英烈为榜样,点燃学生心中理想信念这盏灯。人有了脊梁骨才能直立行走,,人无志不立,没有理想信念精神支柱,脊梁骨就不硬,立不正,站不直。唐代诗人李贺以诗句强调“少年心事当拿云”。志当存高远是中国人立身、立业的首要,我们教育青少年以立志开启人生之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自觉传承,在现时代闪光发挥。

  读这本书真是心灵的一次洗礼,我读出了学生童真,更读懂我们肩上所担负的责任,我们要努力做好教师这一生的职业。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3

  暑假期间,阅读《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后,我感触极深。结合之前的实习和见习经历,我深刻感悟到教育是一辈子的事,静静等,慢慢等,等待花开。然,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并不是无所作为的,而是采取措施、慢慢培养。朱熹曾说“天人所为,各自有分;天能生物,而耕种必用人;谁能润物,而灌溉必用人;火能焕物,而新爨必用人。”教育得先,促进个人进步,推进社会发展。

  教育教人成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待每一个孩子都应该给予春风般的师爱。无论是学习、生活还是物质、思想,都要用爱去浇灌、去养护。基础教育从事的是人的奠基工作,学生跟你学习的时间也许只是他人生中非常短暂的几年,但是这短短的时间往往能影响他们一辈子。如何打基础,怎样打好基础,十分重要。扣好第一颗扣子,领航学生进一步成长。可以采取榜样领航的方式,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信念。学生的成长来自于学生本身,没有人能够替代他们成长。用热情和爱,加上陪伴,为他们的前进打灯!榜样也可以选择古今中外卓越、英雄的人物,促进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古代圣贤如此多,在圣贤身上学习“少年心事能拿云”的志气。

  书中于漪老师的班级管理让我收获颇丰,让我知道如何在爱中智慧管理班级。在班级管理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习惯极为重要,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不断内化行为习惯。培养良好习惯,从点滴开始,以班规的形式展现。有哪些好习惯可以培养呢?比如:一天利用十五分钟时间练字、一周抽取一节课作为阅读课、及时订正作业、进班级入座及时安静、保持座位整洁干净等等。在培养良好习惯的同时,也要注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习惯。初中生不良习惯大多与电子产品有关,过多接触电子产品将导致其不听话、不主动学习。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家校合作极为重要。在家校联系过程中,全面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注重学生的精神建设。孩子们就像是花圃里的玫瑰花,要用心培育。既要关注到茎叶上的刺,也要夸夸其明艳的色彩。学生都是发展中的人,脾气秉性各有差异,如何对症下药解决问题十分重要。学校要成为学生补充精神营养的地方,班级几十位学生就是一个小小社会,在这里有人际关系、有学习、有生活,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学习十分重要。

  于漪老师班级管理的理念,让我想起了实习期间指导老师的管理方式。当时,班级里出现“爱闹”的学生:无论课上课下,无论教学课还是自习课,该生都极想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通过发出奇怪的声音、搞笑的话等,课上捣乱,影响其他学生学习。为了班级秩序,该学生当时换了三个同桌,而后无人愿意与他同桌。细心观察的班主任老师看到了他身上的优点——强烈的集体荣誉感。比如,在拔河比赛成为队伍顶梁柱,懂得如何调配,为了班级荣誉,不惜余力;在篮球赛上,积极投篮,发挥自己的独特魅力。班主任老师处理得当,我发现面对有个性的孩子要做到:多沟通、多鼓励,要对其行为加以束缚和引导,让其有事可做;还要“赋权而息”,给予一定的权力,让其发挥余热。一步步坚持后,该生就会把课堂注意力转移到教师上课内容上,而不是想着如何捣乱,引起他人注意。当然,班主任给予一定的权利和信任后,学生也会听得进去。关于同桌的问题,应该以全局为重,可以适当听取学生意见,为“潜能生”选择一位自制力强、成绩好,对他有约束力的同桌。

  不久后,该同学的行为习惯慢慢得到培养,学习成绩提高,甚至想挑战班长一职!我们将面对各异的学生,要用爱细心挖掘、品味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生活渐渐地作出了结论:只要整个学校、全体教师和全体学生作出努力,首先是教师努力教育,没有也不会有一个学生不能成为诚实正直、热爱劳动、坚强勇敢、无限忠于祖国和劳动人民的人。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还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

  我愿引导每一个学生变成发光体,走在基础教育的森林里,静静等、慢慢等,等待花开。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4

  于漪老师和黄音老师合著的书《穿行于基础教育森林》是年老的一代老师和年轻的一代老师的教育对话。这里有两代教师的观点的碰撞,心灵的交流,思想的共鸣。这本书,让我们读到了教育的困惑,忧思,也读到了教育的尝试和信念。

  教育,总是伴随着生命的成长,育人,育己,育生命的自觉。它像极了树,在广阔的原野上生长,沉着有力,生生不息。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人民教育家于漪老师,用“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的精神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被誉为“育人是一代师表,教改是一面旗帜”。

  今天,心怀对于漪老师的敬仰捧读这本书,走进基础教育的森林。时常被于漪老师的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启发着,感动着。此刻,最想说的就是:愿每位老师都成长为基础教育这片森林的一棵树,扎根于基础教育的沃土,用热爱和智慧舒展开自己的枝叶,为基础教育的森林增添一抹绿色。

  一、长成一棵树,让绿色在五彩斑斓的学生世界里跃动

  “眼中有人,心中有人”,是“以人为本”的最直接的表达。真正的教育者是促使灵魂的转向,实现人生的提升,引导学生从蒙昧无知的童子到成为现实主义人生意义价值的奉献者。做老师应该心怀大爱,看到千差万别的五彩斑斓的学生世界,并走进这个美丽的世界,做一棵大树,引领他们的成长。

  于漪老师的大爱就是把学生装进心里,把国计民生装进心里,把教育事业装进心里,把立德树人的使命装进心里。用这样的爱把每个孩子真心看成家庭的宝贝,国家的宝贝。用这样的爱看见每个学生的差异,懂得每个学生的需求,关心每个孩子的身体健康成长,更引领每个孩子的精神成长,从细微处做好教育。

  我特别感动于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于漪老师自己饿着肚子,把自己仅有的2两粮票给一个特别想吃面包的孩子买来面包,让这个学生温暖的记了一辈子。我也特别感动,于漪老师为一个生病的学生擦拭呕吐物,通大便,若干年后,有人告诉于漪老师的儿子,姐姐的命是他妈妈救的。这是怎样真实,绵延而深情的师爱生情。

  这些小事,听起来好像没有什么,似乎我们每个老师在那样的境况下都可以做到,但是一个老师经常的用这样一颗超越于母爱之上的心对待学生并且让学生一辈子深深记住,就真的是令人敬佩了。

  我自认为是有爱心的老师,做了30年老师,也被好多学生记得。但是如果要我的学生说出来为什么记得我,他们可能会说出这样的词汇:真诚,负责,严格,会写文章,有才华……但是很惭愧,我好像无法让他们说出记住我的具体的事来。我们的爱大多在于口头的影响,缺少细致入微的关爱。

  我想这就是师爱与师爱的差距。

  于漪老师的爱,是一种为人师长的大爱,是不自觉的付诸于行动的爱。所以,她能够看得见学生内心的五彩斑斓,能够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在于漪老师眼里,学生是孩子,是生命的个体,是国家民族的宝贝,是家国的未来。而像我一样的很多老师的爱,是小爱,这样的爱多是来自于责任,来自于良知,孩子在我们的眼里只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眼界有限,心界也有限,所以我们很难有深厚的情怀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里去,我们很难用心的去关心每个独特生命的成长。

  可以说,于漪老师的教育生活里在用爱长成一片森林。每个学生都是她心里的小树苗,她用温暖,深厚,长远的爱培育着他们成长。

  我们敬仰于漪老师,学习她,不妨先做一棵树,把根扎进泥土里,把叶伸展到天空里,给每个孩子撑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二、长成一棵树,让绿色在五彩缤纷的语文天地里跃动

  几年前,我有幸在杭州听过于漪老师的一节课。我深深记住了于漪老师在做报告时的一段话,她说:汉字是美丽的,是有灵性的,汉字是民族的精魂,一个方块字,就是一片天地,一段历史。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汉字与创造它的民族一起,穿越厚重的历史,书写千年的文字辉煌……

  今天从书中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于漪老师的音容笑貌又一次浮现在我的眼前。这位人民教育家,这位用生命在课堂上歌唱的语文老师,对我们民族的母语,怀着怎样的热爱,带领孩子去学习它,研究它,领悟它,传承它。

  于漪老师的课堂,是五彩缤纷的,她的课堂是开放的,是包容的。学生常常因为一个字,一句话生发出若干有意义的值得探索的问题。于漪老师深厚的文化底蕴,对课堂的认真和严谨,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无不让我深深叹服!她才是真正的语文老师,是真正的专家学者。

  书中用了无数个课堂教学的案例来向我们呈现生命涌动的课堂的模样,告诉我们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之根的教育,告诉我们语言和思维怎样去融合发展,教我们学会怎样点燃学生旺盛的求知欲,怎样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美的熏陶,怎样让学生练就一支灵动的笔。

  于漪老师说:“语言文字对外是屏障,对内是粘合剂,它蕴含着民族思维的方式,民族的睿智。我们语言文字形美以悦目,音美以悦耳,意美以悦心,其中有无限宝藏,陪伴人终生,青少年学生真正进入了这个宝库,能长知识,长能力,长智慧,吮吸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与人类进步文化的滋养,一辈子受益不尽。”

  这番话深深激发起我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良知,是啊,语文应该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最好的滋养品,语文老师应该把学生带进这样的精神天地,让他们尽情吸收精华。

  反思当今社会,科技,经济迅猛发展,但是因为文化底蕴的缺失和滞后,导致出现很多社会问题,也导致青少年精神世界的荒芜。如果我们能够肩负起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使命,就一定能够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贡献。

  于漪老师在课堂的一点一滴中,呈现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值得我们用心学习。于漪老师的课有大格局,但是她却把问题设计在最小处,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进行情感的养育。

  我一直对问题导引的语文课堂有点迷茫。语文课堂上,我一直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读了于漪老师很多课例后,我才明白,学生提出的问题无法预设,都是即兴生发,而老师如何把问题由浅入深,导出更多的语文故事和语文素养,才是真正的问题价值的生成。

  比如,学生在学习《木兰诗》的时候,有学生说: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那些人是傻子吗?洗脚的时候,脚丫子一露不就知道了吗?于是导出了那个时候女人裹脚了吗?女人是从什么时候裹脚的问题,于漪老师带领大家查阅了若干资料,终于找到出处。这样的有意思的问题,在于漪老师的课堂上时常出现。语文课堂也因此妙趣横生。

  于漪老师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最让我佩服的是知识的渊博和严谨治学的精神。一个语文老师应该是随时滔滔不绝的给学生讲故事的高手,不管是伟大的诗人的,文学家的,历史的,经典的,还是现代的,现实生活的…于漪老师就是这样的出口成章的高手,这个高手练就的背后是辛苦的付出,于漪老师为了把课堂语言练得丰富,精准,一次次写,一遍遍改教案,课堂的每句话她都要反复琢磨。于漪老师对待学科教学设计精益求精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学习。我们应该牢记于漪老师的一句话:备课是一辈子的功夫。

  三、长成一棵树,让绿色在精彩纷呈的教育生命里跃动

  教育,既是生命的演绎,又是生命的涌动和生命自觉的传承。我们选择了做老师,注定我们的生命就是教育的生命。教育,就是我们一生的牵挂,教师,就是我们一生的职业。

  于漪老师的睿智、坚守、勤奋、奉献,诠释了师者之境,告诉我们生命与使命同行。在人民教育家于漪教育思想研究中心揭牌成立的大会上,92岁高龄的于漪老师说了如下一段话:人是要有点气象的,教育的质量说到底就是人的质量,是教师和学生的质量。从事教育的人就要有点气象。在当今国内外复杂纷繁的形势下,教育者就更要有些气象,要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情怀博大,躬身践行,我们心中经常有天地之气在回旋,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气经常在胸中升腾,人就会高大起来,脊梁骨就会硬起来。当我们的老师正气凛然、德才全面提高的时候,学生就能终身受益,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就是最了不起的战略财富。

  教师的生命的高贵之处就是在于他身负这样的使命和学生的生命一起成长。它可以是一棵不老的树,永远扎根于教育的原野上,扎根于祖国的沃土上。

  当下,我们老师注定成为不了物质的富翁,那么我们就努力追求精神的富有。生命是一段历程,人生不易,来一次,有幸做了教师,有缘穿行在基础教育的森林里,就让我们用于漪老师的教育精神和教育思想激励自己前行。不忘师者的使命,让自己的人生因为奉献教育和成就孩子而有意义和价值。

  让我们努力成长为一棵扎根基础教育沃土的树吧。让绿色跃动在学生的五彩斑斓的世界里,跃动在课堂上,跃动在自己的生命里。只要我们每颗树都舒枝展叶,各美其美,那么教育的原野就将生生不息,美美与共。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5

  “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于漪老师的这句话很多人都非常熟悉。在书中,我还找到了她说的一句话:我上了一辈子语文课,上了一辈子令人遗憾的语文课。这就是于老师的胸怀。于漪老师来自一线,带着教育田野的泥土味道,带着青草的芳香,不断地吸收阳光雨露,始终扎根在教育的沃土中,于是形成了她独特的思想,独特的话语风格:创新但从不偏激,公允但从不守旧;切合实际,适度超前。整本书读下来,于漪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传递着教育人的初心与使命——教师这份职业,寄托着我们一生的追求与热爱。

  于漪老师的教育思想,说到底就是两个字,一个是“爱”,一个是“人”,合在一起就是“仁者爱人”。我们的教育要回归到“爱”和“人”上,帮助学生实现精神的提升,生命的发展。假如方之于物,什么才是合适的呢?想来想去,其实还就是这个“水”字。于漪老师的名字里也有“水”——漪者,波纹也,风生而水起。我想,这是一种美好的注定,于漪与教育紧密相融,惠及万千。今年已经是90岁高龄的于老师,仍然在忙碌着,如一泓泓清水,在传承和汇集中,润泽无限广阔的教育土壤。她操心着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师培养等等,从宏观到微观,从决策咨询到教材审定,从师德修养报告到课堂观课评课。这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本色!

  教育,既是生命的演绎,也是生命力量的涌动和生命自觉的传承。忆往昔,看今朝,自省自励,回归初心,追求教育真谛。在未来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我们如何应对面临的挑战?如何坚守新中国教师的本分,并将教师的教育情怀、个人成长与国家使命融合起来呢?要回答好这个问题,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今天的校长办学校做教育,要放在中国文化传统的脉络和长河里,来定位和表达当下的办学实践;今日的教师,要努力成为像于漪老师那样的,有中国文化底蕴、中国文化情怀的教师;要像于漪老师一样,始终在风雨兼程、努力耕耘,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锐意创新,勇于实践,以奉献精神投身基础教育事业。就如书名写的,穿行在基础教育森林,总有一份责任驱使自己不断向上,总有一份良知驱使自己不断向善,总有一份情怀驱使自己永不言弃!

【《穿行基础教育森林》读后感(通用5篇)】相关文章:

穿行济南市01-31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读后感(通用9篇)03-01

穿行在水色江南的作文850字04-12

森林报读后感 15篇02-11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01-01

森林报的优秀读后感作文06-02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15篇)04-10

《木偶的森林》读后感15篇02-17

小学森林防火作文(通用6篇)11-02

走进大森林作文(通用26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