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读后感

时间:2021-07-16 09:39:36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定位》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定位》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定位》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

  《定位》读后感1

  1969年,《定位》的两位作者有一个预测,就计算机制造业而言,“任何公司向IBM公司业已占据的地位直接发起挑战都无望获得成功。”第二年,RCA公司向计算机业全速进军,直接挑战IBM,最后以失败告终。

  作者通过这个例子,是想告诉我们,行业里的跟随者要利用自己在预期客户头脑里业已占据的地位,将自己与行业中的一个新位置挂钩,只有这样才可能撼动那些行业里的巨头。

  在中国的互联网江湖,也曾有那么两个“挑战巨头”的故事,一胜一败,殷鉴不远。金山网络推出的金山毒霸,也曾向当时的360杀毒发出正面进攻,在PC端,360是中国最大的杀毒软件公司,最后金山失败了,改名猎豹移动,专门做国际市场了,放弃了国内的杀毒市场。

  金山为什么会失败呢?要知道金山网络是一个老牌的互联网公司,而360在当时只是一个杀毒市场上的后起之秀,靠着免费杀毒成功占据了消费者的心智。

  金山的杀毒软件当时在市场上只占据了极小份额,而大部分预期客户头脑里金山是什么呢,是WPS,是中国的OFFICE,这就是当年金山的尴尬之处。所以说,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另一个故事是酒旅预定业的,曾经中国市场上携程、艺龙、同程是行业里的老大,但美团就成功切入了这个行业。为什么美团会成功呢?

  我们先想想美团是什么,它在预期客户头脑中的定位是什么,我想就四个字:吃喝玩乐。它想要挑战和进入的行业是酒旅,酒店业很大一块是靠旅游收入,所以和“玩”字就挂上了钩。就这样,美团就顺利吃下了一大块市场份额。

  又想起一件事,前几年陆奇在百度的改革。陆奇在来百度之前,百度是一个迷失在市场上的巨轮,靠着广告收入躺赢,市值都快被当时的京东超过了。陆奇来了,干了一件重要的事,把百度外卖直接卖给了饿了么,大力发展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百度又重新回到了轨道上。

  中国网民聊天时,基本上把百度等同于搜索,虽然中国做搜索的公司也有几家,但百度靠着先发优势在网民头脑中牢牢占据着第一搜索引擎的地位。百度做外卖,明显是对自身定位的削弱,当你看着满大街百度外卖的送餐员时,你还能把百度与搜索直接挂钩吗?

  《定位》读后感2

  定位,什么东西要定位?如何定位?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很多人把这本书看做是营销的指南,也有人在这本书中看到了人生的定位,没错,其实不只是产品,我们每个人或许都需要定位。

  我现在做的工作其实就是从入门开始自己摸索的,曾经拍短视频,自己没头没脑的策划、写文案、拍摄、剪辑,这里面没有一样是我擅长的,最多是感兴趣,于是一边学习,一边拍摄。

  开始以为没什么大不了,自己一个人参与所有环节,但是后来才知道,根本不容易,结果也是差强人意的,完全达不到起初的预想,并且,通过这个过程才发现自己的能力是那么的小。

  《定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想就是,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定位,专注打造自己的强项能力。就像在团队中,我每个流程都想自己做,但是没有一件做得好,假如专注一个方面,把一个环节做好,在这个团队中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这应该就是大家所说的专业吧!

  也有人觉得,人生不应该被定位限制啊,人生不应该是有无数种可能的吗?是啊,在过去的成长经历中,你一定没少被人定位,被家长定位、被老师定位、被陌生人定位……有时会被这些定位限制,但那一定是因为,你从没思考过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从未认真给自己定位。

  难道学历低每个月就只能领不到三千的月薪吗?难道长相平凡就不能找个帅哥谈恋爱吗?难道家里没有矿就只能怨天尤人吗?不是吧!就算别人给你这样定位,你也只会嗤之以鼻,内心不服,凭什么!所以说,我们需要的是自己给自己一次认真的定位,不给自己限制,这才是人生有无数种可能!书中说,“定位”的最新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学会认识自己,给自己重新定位,并且相信外部力量的强大,就是一种心智的转变,老人总说一句话“等你长大就知道了”,说的不是个子长大,而是心智的变化,可想而知,心智的转变是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行动的。

  那么,就从第一个问题开始思考吧!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一起来重新定位自己吧!

  《定位》读后感3

  今天明白一个道理:那些营销的理论,什么4P啊,4C啊,USP啊,不过是给你提供一个思维的方式,一个简单、有效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用来背、用来炫耀的。你懂的理论再多,想问题时不晓得从哪个角度切入,仍然是两脚书橱一个。——实际上背书是最容易的一件事了,只要你下点功夫。我认为营销要吃透的是三个东西:市场、心理和文化。

  所谓市场,是指总体的概念,最根本的就是供需关系。心理,是指消费者的群体或个体心理模式,“共性”的心理(即人类共有的心理模式)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而“个性”的心理呢?就是文化了。不同文化造就不同的行为方式。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中国人讲人情,重亲情,美国人则重独立。这就难怪跨国咨询公司、广告公司在中国为企业服务时会屡屡碰壁了:他们有最先进的理论,但缺乏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定位(Positioning):定位是你对预期客户要做的事。换句话说,你要在预期客户的头脑里给产品定位。基本前提:传播过度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有它的历史性。定位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并很快风靡全美。其时,媒体的发展使得信息量大增——“传播过度”。市场上充斥着噪音,广告诉求不得不从早期的“说什么”“怎么说”转移到“怎样才能有人听你说”上面。

  理论支持:

  1、大脑处理信息的有限性人类的大脑不仅拒绝接受与其现有知识或经验不符的信息,它也没有足够的知识或经验来处理这些信息。……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博士的说法,普通人的大脑无法同时出来七件以上的信息单位。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列出必须记牢的事项时多半只列到第七项的原因。比如:七位数的电话号码、世界七大奇迹……P37——产品小阶梯(最多七层)当然了,最好是争当第一。

  2、大脑的“懒惰”性它喜欢把某个名字与某类特定的产品直接挂钩。举例来说,海飞丝=洗发水,你要是想出几款“海飞丝”沐浴露,“海飞丝”润肤膏什么的,那就等着吧,它们的销量准不高,还能把等式变成不等式,把可怜的消费者搞混,最后就等着蚕食自己的市场份额了。

  基本结论:

  1、不能由此及彼。承认在已确立第一位的市场里,你不可能推翻你的竞争对手。直接的发起进攻对你没什么好处。消费者一旦认同产品的“第一”地位,就会一直认同下去,除非产品本身出现了重大的问题。美国式的只要奋斗就能成为英雄的说法在这里不管用。当然,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如果你从一个合适的定位切入,完全可能以“替代者”的身份抢占市场份额——但不是直接竞争。

  2、领导者的定位。要第一个进入预期客户的头脑,让自己的产品与预期客户产品梯子上的第一层牢牢地挂上钩。然后保持,随时准备拦截竞争对手。

  3、跟随者的定位。跟领导者挂上钩,但要寻找它的空当。它“大”你就“小”,它“高价”你就“低价”;找不到空当的时候,可以给竞争对手重新定位。当然,实际的操作不是这么简单。

  4、名字的威力。在这个传播过度的社会里,名字自身就有强大的威力。它是引起人们关注、自由联想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避开“无名”陷阱,“搭便车”陷阱和“产品延伸”陷阱。

  5、如何定位:你处在什么位置上——你想拥有什么位置——谁是你需要超过的——你有足够的资金吗——你能坚持下去吗——你与你自己的地位相称着眼的不是产品,不是品牌,不是企业形象,而是“大脑”——预期客户的大脑。

  是的,这实际上是心理学而不是传播学、营销学的范畴。里斯和特劳特为什么能提出这么有影响力的理论?除了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外,最大的原因在于他们不是一味奉行已有的广告理论——恰恰是不受理论的干扰,客观地面对市场,才能从营销的角度转移到传播的角度上来。传播过度——怎样让消费者“不经意”地记住你的产品?——领导者理论和名字威力理论。当然啦,第一和易联想的东西总是容易被记忆的。

  《定位》读后感4

  所谓一本营销著作,我认为更像一种读心的书,定位对于每个人,每件事物都是不同。然而如何在其中抓到共同点,就好比书中所说抓住人的心智。

  所谓定位一件物。好比汽车的`品牌,宝马是动力,奔驰是商务,沃尔沃是安全。在之前,甚至有过每一种品牌的车经常出入场合的数据分析,这也是在做有关于车主的定位。所以通过事物也可以定位人,通过人也可以定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也改变了其定位。

  定位是某个时效中不断改变的。人的成长也是在每个时间段定位自己,不是一个人天生就是CEO,也是在不断经历,通过时间的累计所达到的。然而每个人也可以做CEO,但是对其的定位又有所不同。

  定位是每个环境中不断改变的,在环境的因素里,物是通过其环境而变。比方当下越来越多新能源的车,当下5G即将到来,又有很多新的物种诞生,然而如何给这些新的物种去定位,也是我们需要好好思考的。

  定位是对于人的心智的定位。所谓心智便是一个人的见识与成熟度。你去给小朋友推销汽车,他们不懂,你去给大人推销玩具,他们过了那个时候。

  所以在定位中,我们首先要定位事物的本身,包括自己。你才能定位他人,因为是由内而外的思考。我们现在太多人向外求,导致定位的不精准。就好比本身一个庞大的土木工程,有人认为工程赚钱不顾一切去接这个工程,反而适得其反。也是对自己定位不准确,对对方不负责任的表现。

  更多由内而外,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懂得定位是什么!

  《定位》读后感5

  《定位》这本书是同事在公司读书交流分享会上推荐的,“定位”这个词语当他提出来的那一瞬间便有种豁然的感觉。初衷只是觉得这本书可以对以后的职业规划会有更加明确并坚定的方向,读完之后才发现,原来收获最大的是思维的转换。

  本书核心观点是:“品牌时代,抢占用户心智。”以理论和实例相结合,阐述了定位的本质——将认知当成现实,也就是你看到的是你想看到的。这里的心智模式指的是大脑依据以往的见闻和思想构建的模型,用于影响人们对于外部现实世界的认知及行动。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日常生活对于同一件东西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们的心智模式不同。

  这是一本讲营销的书,原先我在这方面的想法一直是,先发掘用户需求,然后开发产品满足客户需求,但是却没有想过,在调研市场的时候,是不是也有可能竞争对手已经快一步得到相应的调查结果抢得先机?当然,这里并不是否认市场调研的重要性。反观这本书讲的是将焦点集中在潜在顾客而不是产品,由外向内分析。也就是从潜在客户的角度及市场竞争情况出发,围绕用户心智进行营销。而由内向外的思维则是从产品角度出发围绕产品营销。

  心智模式的特点之一就是“简化”。纵观我们目前的大数据传播时代,不可否认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便利和信息的共享,但正是因为庞大的信息体导致了传播过度和同质化的现象。我们会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家企业发现一个品类市场很好,那么接踵而来的就是同质化竞争;旅游景点模式的千篇一律,新建的仿古建筑、含括全国各地小吃的“特色小吃街”等等。就连人也同商品一样,陷入了同质化竞争。而“定位”其实也是同质化时代人的竞争之道。

  如会计行业来讲,其实很多企业在招收普通的基础核算财务人员门槛并不是很高,社会中很大一部分人对于财务的认知又是“每个公司都需要算账的”,前几年出现的财会热门专业涌出一大批高校毕业生,也就造成了目前基础会计人员的相对饱和。当然好的机会平台依然存在,但是竞争的激烈会出现僧多肉少的现象,其实这也就是缺乏准确定位的体现。同质化的竞争中想脱颖而出实属不易,我们认为的埋头苦干,努力踏实的把工作做好,这样就可以成功?当然不是!盲目从众的努力感动的只是自己罢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已经不适用于如今的竞争社会。那么这时候需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位自己,改变一下思维,找出属于自己的空位发展。个人定位和产品是大同小异的,同样是在预定客户脑子里占有一席之地。

  书中在“个人及事业定位”中谈到要去找属于自己职业的“六匹马”,其中一匹就是“一个想法”。我认为无论是哪个岗位缺少的不单单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而是会思考有想法的人。当然要骑上“想法”这匹马,必须愿意受人奚落和反驳,有的时候甚至需要逆流而上,任何值得做的事情都是需要去冒险的,我们要有承担错误的勇气和担当。

  这本书虽说主要是以广告业为例论述了企业战略定位的重要性,但是也阐述了个人发展过程定位的必要性。对于现阶段的我可谓是收获良多,在个人职业方向的思考以及思路的转换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我们人生中有很多选择和岔路需要我们去选择,定位不是说一蹴而就,需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擅长什么,先了解一下自己,然后便是定位选择,择一灯塔后只管砥砺前行便好。

【《定位》读后感范文(精选5篇)】相关文章:

《定位》读书笔记11-26

为人生定位_高中作文09-13

广告的定位要准确04-30

广告的定位要准确05-28

确定位置课后的教学反思范文(通用10篇)07-01

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03-05

《琐记》读后感精选范文04-01

精选感恩父母读后感范文02-09

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01-21

女人要学会给自己定位 -资料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