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的解释散文随笔

时间:2021-08-26 17:59:48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安徽的解释散文随笔

  “安徽”一个地名而已,有什么好琢磨的呢?无非是安庆的“安”字,加上徽州的“徽”字,明白如清水一望到底,合理地拒绝了我们的好奇心,仿佛除了地理名词外,其它的解释都是多余的。

安徽的解释散文随笔

  但我要撇开这种纯粹地域名称的叠加,将“安徽”当成一个动宾结构的名词重新解释。这样做并非想标新立异,而是出自一个安徽人对“安徽”的本能的关切。故乡之为故乡,家园之为家园,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圣位置。这是上天赐予的,也是祖先遗留的,这样双层眷顾聚合而成的神圣,我们才称之为故乡,称之为家园,颂曰“安徽”。

  重新解释,不是要在新的.解释之际,废弃它的地理名词的功能。仿佛要来一次过火的望文生义,找出点异乎寻常的东西,遮在地理名词之上。我们只是在重新解释中倾听。盼着能听出,那也许早就暗含在这耳熟地理名词之内的,被我们习焉不察的,祖先命名这块土地的郑重用心。

  “安徽”按动宾结构来说,它当可转换成“安于徽”。“安于”即不动。“徽”者,徽章也,古人用以喻旌旗之标志。于是,“安徽”就有了“不动的标志”的意思。

  此解并不曲折古怪,得来仿佛不费功夫。仿佛一次简单的智力测验,并未给予什么更多的启示。然而这并不曲折古怪的新释,仔细想来,却多少暗合着某种曲折的命运,古怪地久住于我们的故乡我们的家园,我们颂曰“安徽”的这块土地上。

  在上个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安徽”的命运似乎注定就是这“不动的标志”。多少人物多少事件都已包含着印证着这一“不动的标志”。

  “安徽”,不动的标志,它透露出先锋之“安徽”和落后之“安徽”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它是首先到达者,但并非长久领先者。它不保守,如我们惯常所认为的那样,否则成不了先锋,何以是徽章?但它落后,象我们时时刻刻被逼迫的那样,因为它在行进中,总一再地只成为标志而标志,于标志方向时而不动……

  “五四”运动中国现代史开始。鲁迅先生说的“五四”运动的两杆大旗,便是安徽的陈独秀和胡适。开创性的陈独秀和胡适,他们的命运似乎就在这“不动的标志”里转圈。第一任党的领袖陈独秀,并没有革命到底,他不动于第一任领袖的徽章而已。而胡适,先锋性地出了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就在现代诗史里消失,大诗人的名头绝对论不着他。做诗如此,学术生涯也虎头蛇尾,半截子的哲学史,为一个好开头而自足,再也没有下文了。

  文化人如斯,在政治经济领域,似乎“不动的标志”也并未丧失命中率。改革开放,也是“安徽”初为天下先的。凤阳小岗村承包协议书上的血手印一按,中国便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然而新时代热闹如斯的今日,“安徽”并无突出于全国的综合实力。小岗村的魅力闪烁于前,今日落后之“安徽”蹒跚于后,如此对比,情以何堪?

  任何一个领域都可以找到“不动的标志”的“安徽”影子。

  体育界拿奥运金牌,也是“安徽”实现了中国人零的突破。那是1984年;时隔16年之久。在此期间安徽便似乎再也不打算拿金牌了。如果没有2000年的一个京籍皖人弄个半块金牌,“安徽”似乎真要不声不响地做一个中国奥运史的“不动的标志”了。

  这样看来,我们的祖先命名这块土地时,也许早已知道“安徽”的宿命?因此用心良苦地暗示后人。先锋与落后纠缠着的命运,也许并非名字完全能道尽的。“安”字与“徽”字,也各有美好的意思,但于此文中我并不罗列。长辈给孩子起名,固然会有眷顾之心,但砥砺之意更厚重些。尤其这样一种给故乡的命名,要让后人肃然起敬,深感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使命和责任,更该是祖先悠远的心事。

  爱“安徽”的人,能否我们一起思索,一起倾听这命名中深厚的部分?我们故乡,我们家园,颂曰“安徽”……

【安徽的解释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安徽省的意思, 安徽省的解释05-03

安徽民居05-27

安徽合肥特产05-05

安徽户籍改革02-10

安徽低保标准01-13

安徽高温津贴01-11

安徽工程大学01-14

安徽高温补贴01-17

安徽征集志愿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