熏豆茶散文

时间:2021-06-18 09:13:56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熏豆茶散文

  美丽富饶的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河流交叉,鱼米之乡,更多的是瓜果黄豆荚,农家会用青黄豆熏制烘豆,制成熏豆茶。熏豆茶不仅味道鲜美,还有提神、通气、开胃、健脾等养生保健之功效,是湖州地区一种特色茶,它历史源远流长,风味一绝。

熏豆茶散文

  在我们湖州、德清、南浔一带,熏豆茶用以招待家中的贵宾。很多人尝了一碗还要再尝一碗,回去还带上一盒。那么,熏豆茶这样惹人喜欢,作为主角的熏豆,是怎么做成的呢?

  现在我们这里很少有人家制作熏豆了,还在我上中学的时候,祖母还在,我家也制作过熏豆。秋分过后,黄豆已经有七八分饱满,做熏豆正是时候,烘出来的熏豆口感更鲜嫩。带着些水汽的毛豆,剥起来更容易一些。所以晨露未干,父亲就拉着双轮车出门了,陇上饱满的豆荚还在微凉的风中酣眠。一棵棵毛豆植株被连根拔起,抖落泥土,整整齐齐叠放车中拉回家。

  毛豆株放在房前檐下的地上。家里的大人小孩都提着竹篮、箩筐来了,一节节豆荚,忽然被吵醒了,“啪嗒”声此起彼落。不一会儿,竹篮满了,箩筐重了,不到半个时辰豆荚采摘好了。你看那满框满蓝的毛茸茸的豆荚挨挨挤挤的,有的豆荚孕育了独生子,有的却是三胞胎,个个争着表现丰收的喜悦。

  晚饭后,厢房里灯火通明,两条长凳上架一张大的圆竹匾,周围一圈竹椅、小凳。来帮忙剥豆的三姑六婶和邻居大娘都到了。大家围在一起说说笑笑团团坐。哗啦一声响,无数豆荚从竹篮中箩筐中倒下来,小山似的聚拢在圆竹匾上。在家里长家里短的絮叨下,三姑六婶们手起壳落,椭圆的豆子,如春雨般落下。到县里广播结束时,豆荚全部出壳变成青豆子了。

  豆子剥好,放进竹淘箩中,到河边洗去薄薄的白膜,在开水中汆熟,加适量盐和味精,沥干水分。此时的`豆子胖胖的,煞是可爱。之后,用炭火焙烘,灶膛里是烧得红火火的炭,不见火花。父亲把豆子摊在铁丝网的筛子上,端到灶膛上,盖上青绿的茅草秆或金黄的稻草秆,透气又保温。

  每隔一定时间,用手为豆子翻身一次,否则很容易焦黄。母亲守在厨房,不断地用手翻豆子。豆子们在火力下慢慢瘦身,快速脱水。大约四、五小时后,当反复翻动至青豆干燥发出“索索”之声后,青豆水份蒸发微硬,表皮起皱,有香气逸出。只见颗颗熏豆,色如翡翠,这时,熏豆熟而不焦,酥而不硬,清香可口,余味无穷。

  清晨起来,我抓一把熏豆,当可口的下粥小菜。它小巧、清香,很有韧性,小孩子抓一把放进口袋,还是美味的零食。祖母把有些熏豆贮藏于罐内,用来短期内要吃的。还用碎花布缝制了一几小袋子,分别装入两斤左右的熏豆,将它放进石灰瓮中收燥。这样隔年都不会变质,留着明年慢慢享用。

  接下去,母亲与祖母又忙碌起来,收芝麻炒芝麻,摇桂花腌桂花,剥桔子腌桔皮,煮笋干切笋干,切丁香萝卜晒丁香萝卜干………等过年时亲戚们来做客,喝一碗熏豆茶,缤纷的色,清咸的香,这是色香味俱全的绝佳饮品,让人回味无穷。那是我记忆里最熨贴的味道。

  说起熏豆茶,这里还有它渊源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流传于湖州德清、余杭一带民间关于防风氏的传说。防风氏是与大禹同时的另一位治水能人,防风氏曾在浙江一带治水,当地百姓曾用橘皮、野芝麻泡茶,为他袪湿驱寒,另以土产烘青豆佐茶。防风氏性急,将熏豆倒入茶中,他连茶汤带熏豆一口吃。这样吃了以后,防风氏更加力大无比,治水业绩更加辉煌。这种饮茶习俗沿袭了两千八百多年,被一千两百多年的唐代茶圣陆羽所记载,从此,湖州、杭州、嘉兴等城乡吃熏豆茶越来越讲究。

  流传于太湖畔的江苏吴江一带关于伍子胥的传说。一千七百多年前吴国大将伍子胥曾在今吴江市庙港乡开弦弓村屯兵,当地百姓对伍子胥将军屯兵苦练,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自发地采集土产青豆烘干,以充军粮,慰劳伍将军吃力口干,就用开水冲泡,还加些茶叶,成了香喷喷、仙津津的熏豆茶,从此这种吃茶方法就在太湖沿岸流传成俗。

  吃熏豆茶的习俗,可是现在的德清东部水乡已经很淡忘了,但在德清的三合、余杭的东塘一带还是保持吃熏豆茶的习俗。熏豆茶还是我们德清旅游特色产品,招待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回忆小时候正月里走亲访友,吃熏豆茶,那些大人们围坐着谈天说地。小孩也捧着一杯熏豆茶凑热闹,尴尬的是喝到最后,还没有吃到沉入碗底的熏豆。于是,孩子用小手去扒出碗底的熏豆,吃完才露出笑容。熏豆茶从我记事起就早已经根植于我的记忆了,它弥漫了家乡和正月的味道。熏豆茶,这一别有风味的饮茶习俗与文化,不知在南太湖这块美丽而灵动的土地上流传多久?

【熏豆茶散文】相关文章:

一碗熏豆茶作文08-24

熏豆汤07-14

熏了又熏的岁月的散文11-11

茶豆物语的写景散文06-07

眉豆的散文11-01

梅豆散文10-21

熏夕05-30

豆儿香散文01-05

做豆丝散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