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作文二: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下)

时间:2021-12-16 13:28:33 寒假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寒假作文二:关于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下)

寒假作文二:关于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下)作者:林曦

四、关于相信和目的地证悟是一种很难描述的状态,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概念。如果试图描述,那么一个佛教世界观持有者可以对于事物同时看到生的部分也看到灭的部分,看到有意义的部分也看到无意义的部分。

寒假作文二:关于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下)

回到创巴仁波切所描述的:"一个人若以充实自我为修行的出发点,那是修行上的唯物主义。"如果修道上的唯物主义背离了佛法,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目的激发我们趋向佛法。

如同前文所讨论的,除了能够提供点"高深"和与众不同的感觉,其实谈恋爱比学佛好玩儿;学艺术也比学佛有意思;研究科学或者是伪科学比学佛显得更容易接近宇宙真相;创业和经营企业比学佛刺激;不打着佛教旗号的公益事业更容易受到赞美;与道教改善生活质量的技术宝库比起来,佛教望尘莫及;基督教的归属感和天堂保证要比佛教吸引人好多;遍布中华大地的术数高人比佛教大师的占卜改运技术专业很多…基本上大多数正当的事业都比学佛有意思,更好打发时间和获得成就感。

所以,既然又要花时间,有时还会被告知是无法想象的"多生累劫",我们本着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为什么不一次性问得更直白些:"学佛有什么好处?成佛有什么好处?我们为什么要成佛?"相信此话一出,很多资深佛教徒的头顶滴下了汗水。

我问过很多自认为很虔诚佛教徒,"先别跟我传教了,你说的那些我听不懂,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相信你能成佛吗?"遗憾的是,敢说他必定往生净土的都没一两个,敢说他能成佛的就基本没有了。换作是别的领域,你觉得你会从事成功概率这么低的事情吗?如果你投资一个项目,连挣钱的希望都很渺茫的话,你还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热情,这是否很背离常识?

目的准确是重要的,如同一场战争,你必须要知道任务是什么,你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和训练,你的敌人是谁,战场在哪里,以及如何取得胜利以及判断胜利的标准。坦率的说,我无法理解很多智商情商都不低的人,在学习任何学科的时候都知道锁定目标,做功课和思考,质疑以及练习,为什么一进入心灵或是某个"神圣"领域就缴械投降,完全依靠人肉传播获得知识和讯息,好像问题多了就与"虔诚"绝缘。

在佛法的传统里从来就是鼓励"质疑",如果佛陀不对他生活的合理性和生老病死的现象产生质疑的话,基本上就没有后来的所谓佛法了。所以,就不奇怪总是有人忐忑地悄悄问我,"如何才能真正地相信呢。"其中经典问题有:"你又没死过,你怎么能相信轮回呢?"或者我问别人:"万一临命终时,你去到的净土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你会不会有点后悔?"

相信或者不相信,在佛法体系中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从来也不是一个产生罪恶感或是自卑感的来源。你不用一边热爱着佛所描述的这套对世界的看法,一边看着种种宗教腐败问题而犹豫要不要承认自己是个喜欢佛教的人,这两者一点都不矛盾。佛从来就没有说,谁不信我说的话就要受到惩罚,反而欢迎你的质疑,正是因为我们缺乏对一切都是真实的坚固的质疑,以及对自我的质疑导致了恒久的`迷惑。

在南传佛教的巴利文经典中,佛法就被称作ehipasika,意思是"来看",不是"来相信。"那么,我们需要看到什么呢?什么是佛陀的"得净法眼"的正见呢?

"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据说,这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成佛的证悟。这句话中包含了我们的目的地、敌人、战场、陷阱、作战方法和最终胜利的全部描述。

1、我们的任务:我们失去了本来有的"如来智慧德相",现在要去"发觉"回来。2、战斗的原因:导致我们不能成为具足智慧和福德的觉者的是我们的"妄想执著"。3、敌人的描述:这些执着包括了我们对于"自我"和自我感知到的一切真实与稳固,这种"真实感"造成了人类世界无所不在的二元对立,这种对立的开始被称作是"无明",造成了轮回的假象。4、敌人的标志:随时出现在我们内心的贪求、期待、恐惧和傲慢。5、战场的位置:这些二元对立的建立和消失都是在"心"的内部完成。6、战斗过程:我们的修行是对"心"的调伏。所有修行的方法,都围绕在"一心"中消除人根本性的二元对立来进行。7、战斗必需装备:戒律、禅定、智慧。8、粮草后勤:福德、善缘、成熟。9、胜利的描述:二元对立的最终消除,即是解脱、觉悟、禅定、涅盘,或他们的总称"智慧"。10、如何判断胜利:我们功课和目标是从两方面获得"智慧"--不只是认识到,还能经验到这个二元对立消除的过程。从这个任务清单来看,需要准备的功课的确不少。

也不难看出,以加强自我的良好感觉为动机的"修道上的唯物"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更好的保护和激发了对自我的执着,与成佛"觉悟"任务中要破除对"自我"的执着的初衷似乎有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让不同的人都贴着"佛教"的标签,但是看上去像是两个宗教,常常让人想说,你信的和我信的不是一个佛法。如同不同旅程的设计,最终的目的地很难一致,所谓的殊途同归是一种安慰的幻想。当然,"改变路程最好的方法是改变目的地"。

证悟是一种很难描述的状态,因为它超越了我们的概念。如果试图描述,那么一个佛教世界观持有者可以对于事物看到生的部分,同时也看到灭的部分;看到有意义的部分,同时也看到无意义的部分。"当悉达多看到一个人走过,即使他很健康,悉达多所看到的是此人的生与灭同时发生。你也许会认为这样的人生观不太有趣,但在生命的旅程中能够同时看到一体的两面,可以是非常奇妙,而且可能会有很大的满足感。这不像在期待与失望的云霄飞车忽上忽下。"

五、见地,见地,见地正面的无常带来变化,四时更替,让善的种子成熟,让我们能逐渐进步。负面的无常,带来持续的不安全感…"见地就是你如何看待事物,不管你觉察到没有,我们都有某种见地,也就是我们心中对于事物是如何如何的一种看法。"

如果你觉得日子过得很好,无常离你很远,恒久的幸福无处不在,那么我觉得你不用选择佛法。同样的,你觉得日子苦得掉渣,不好的事情永远发生在你一个人身上,好日子永远等不来,那么你也不用选择佛法。还有呢,你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人死如灯灭,得过且过,赶紧及时行乐,坏日子反正来了也躲不掉。那么也不适合选择佛法。这些见地从佛法的角度来说,被称作是"断灭见",违背了无常变化的真相。大多数人持有的见地,从佛法角度来说,叫做"无明",即认为"自我"和自我的持续感是无比真实的,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思维纠缠在大和小,主体与客体,成功和失败,富有和贫穷,精英和草根,时间和空间,牺牲与获得…在数不胜数的二元对立中来回,如同游戏中的撞珠一样。

选择佛法的标志,是我们需要先了解佛教的见地,或者它的另一种说法,世界观和价值观。接受这种见地,和你是谁,从事什么职业,受过什么教育,有多少钱,穿什么衣服,抹什么面霜,一点关系都没有。

当然,接受并且能基于一种见地决定自己的行为,估计是世界最有难度的事情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接受一个见地相当于同自己的本性较劲。当然这也不妨碍我们先假装或是练习正确的见地,就像是上战场之前的演练,或是大考之前的模拟考试。

常常忘了,再常常记起,同时记得常常提醒自己。

佛法中作为一切的基础的见地,被称作"三法印"或是"四法印",用以印证正法和参考自我的行为是否恰当的标准(藏传佛教多出了诸漏皆苦)。即:1、诸行无常,(一切和合的事物皆无常)反之,有某些概念和元素是恒常。2、诸漏皆苦,(一切情绪皆苦)反之,有些情绪是纯然愉悦。3、诸法无我,(一切事物皆无自性)反之,有事物本具自性而存在。4、涅盘寂静,(涅盘超越概念)反之,证悟存在于时间,空间,能力或场域之中。(我使用了宗萨仁波切《正见》一书的汉译法,如果对四法印有兴趣一定要看这本书。)

佛法是基于这四种见地,一套完整的心性训练。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觉悟。可惜不是拯救世界,或是更个人英雄主义的形容,这个觉悟,说得直白一点,就是你能够愉快地、坦然地面对各种人类渺小如同沙砾一样的失望。很幸福地,面带笑容地告诉自己在"果"的面前,"其实你什么都做不了",只能从种子开始。道出市面上"修道唯物"真相的创巴仁波切是我看过最不给面子的佛法老师,宗萨仁波切和他还真是有一拼。他在每一本书里面强调见地的重要性。在一个课程结束的时候,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早上在市场上看见一条狗,专注地,长时间地盯着一块肉,如同禅定一样,我想知道,我和那条狗一样吗?"宗萨仁波切说,"如果缺乏见地,那么坐在那里数着呼吸,你和它没有特别的不同。"

其实,不只是密宗的传统。在整个佛法体系中,见地都是核心的问题。因为佛教的"信"不是"相信"的信,是"知见"的信,是建立在了解、觉知的基础上的认识。

宗萨仁波切在另一个演讲中说:"了解生活徒劳无功的那面就是见地","了解到这是徒劳无功并不意味着你该辞去工作,你应该继续你的工作,如果你有机会成为百万富翁,为什么不呢?你应该只管去做,但始终知道真实的身份,始终记得处境的真相。"

那么,什么是佛法一直让你记得,并时刻警觉的真相呢?两个字,"无常"而已。一切都是可转化,相互依存的。无所谓悲观、乐观,只是如实。正面的无常带来变化,四时更替,让善的种子成熟,让我们能逐渐进步。负面的无常,带来持续的不安全感,这个就数不胜数了,这就是人们企图用佛教或是灵性修持来解决不安全感的荒谬,因为,佛从来没有告诉你,这个可以被解决,从来没有说过一个方法可以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