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的作文

时间:2023-10-09 15:36:57 学会欣赏 我要投稿

欣赏的作文精选9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还是对作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欣赏的作文9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欣赏的作文精选9篇

欣赏的作文 篇1

  悠悠的品一杯香茗,执起手边的书卷,穿过漫漫历史长河,我遇到了你,让我欣赏的你,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你父为你取名为轼,其意在与教育你为人低调而又可或缺,你是知道的。但在你的人生中,你却活出了一份明艳与精彩。许是因为这点,你的明艳,让我欣赏。

  遥想当年,意气风发少年时,你踌躇满志,站在朝堂上,锐气毕现。无奈,朝堂之上早已形成了两大派别,初入朝堂,你已被卷入其中。然你却坚持本心,心怀苍生,不畏强权。由这,你让我欣赏。

  不久,两派之争已是越发严重。两派人员明争暗斗,刺杀,诬陷,朝堂已经黑暗了。你自请调离开封,可你知晓,这一调,你就在没能回到开封去。至此往后,杭州、湖州、黄州、惠州,儋州······辗转各地。你好似天地客一般,漂泊无依,纵使身入尘埃里,却也持有那一份淡泊与执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的这一份豁达让我欣赏。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我欣赏与你的深情,文采。纵阴阳相隔,多少年了,你仍如最初一般深情款款。这怎能不让人欣赏?

  还记那年,你又被贬至一地,王安石又恰好骑驴来迎,曾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的`二人,在这一瞬间抛却前尘恩恩怨怨,一笑泯了恩仇,此般豁达,令我欣赏。

  还记得你的老友章惇吗?就是那个为了两派之争,以你的字为由将你发落至儋州的他吗?但在之后,他也被贬时,你却写信至其子,告诉他那里的风土人情,注意事项,一一详尽列举,好似你们从无隔阂过。这般大的肚量,轻轻将手中书卷放下,阖眸,又似见你那般令人欣赏。苏轼,你是我最欣赏的人!

欣赏的作文 篇2

  今年的春节,母亲是在泰安过的。

  为减轻她心灵的漂泊感,从节前购买年货到过节时的礼仪习俗,我们都尽量注意去适应老人传统的习惯。坐在客厅聊家常的时候,我也会想办法找些陈年话题,帮着母亲去捡拾那些清苦却温馨的岁月记忆。

  按照妻子开玩笑的说法:有具备大学校长身份的儿子xx,研究员职称的儿媳妇做饭,再加上哈佛大学博士的孙子视频请安,我们接待老太太的规格应该还算可以,估计她这次多过几天没有问题。

  实事求是的说,因为我们的努力,母亲的心情一直很愉快。除夕的时候,老人家一直坚持着看完春晚,等我放过了鞭炮,摆上供品,上好香,她面对泰山磕了个头,才去睡觉。

  初三的时候,三弟和三妹一家都过来吃饭,老太太自然很高兴。初四初五气温上升,天气比较暖和,她一个人出去,到小河边转了转,看了看整个大院的环境。回来和我们聊起自己的所见所闻,也表露出少有的主动开朗的神情。

  抓住这一机会,我就劝她,现在住宿条件好了,至少住到过了十五再换地方。她听后还是过去那句话:来过个年就行了,不能多住。再继续劝说,她便不置可否地答应着:到时候再说吧。

  初六那天,妹妹和妹夫又过来了,说是来接母亲去他们家。按照过去的习惯,母亲换了地方,就不再回来了,到三妹、三弟家住几天,接着就会回老家。

  “不是说好在这里多过几天吗,怎么今天就来接了?”我问三妹。

  “过多少才算多哎,这就不少了。”三妹还没回答我的话,母亲急忙就把话头抢了过去。

  我明白了,看来初三聚会时,老太太早就私下把来接她的日子给三妹说好了。早晨吃饭的时候,我们还劝她过了元宵节再挪地方呢,谁知她早就排好了自己的行程。妻子有点不高兴,认为早饭聊起挪地方的事儿,老太太一点信息都未透露,好像跟我们隔一层似的。

  我告诉妻子,老太太就这性格,别跟她计较了。以前一直都这样,我们又不是不知道。除非在自己的老家里,其他任何地方,即使是住在自己的子女家,她都觉得缺乏生活的归属感,不踏实。找不到心安理得的感觉,人自然就待不住。

  我曾经专门就这个话题给母亲交流过,问她干吗到哪里都是住不安稳,过几天就想走?她的解释是,在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里坦然、随便。

  “那有什么不坦然的,又不是别人家,自己养大的子女,给你养老不是应该的?”

  “儿子是亲生的,那儿媳妇呢,人家又不歉你的,干嘛要伺候你。”她那意思,人老了干什么都不行了,住谁家里都是个累赘,“人家对你好那是面子,掏里子说,你就是个负担,人心里得有数。别人咋样我不知道,反正时间一长,我心里就犯嘀咕。”

  母亲说的“面子”,我理解就是指那些处于表面的抽象道理,譬如孝敬老人、赡养父母等等;她所说的“里子”,则是指感受、直觉等情绪方面的东西。事实确也如此,很多的时候,大道理谁都会讲,然而要把道理真正熔铸到情感里,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说到底,母亲之所以不管到哪里都待不住,过几天就想走,就是想在别人还没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自己见好就收,免得把关系搞僵了,连累了各家的小日子。

  正是因为母亲有这个想法,在父亲去逝后,关于她的生活安排,我们曾经提出两个方案让她选,一是在三个儿子家轮流过,二是住在一个儿子家,采取一人出力大家出钱的方式。最后她都没同意,依然坚持自己一个人住在老家里。为了防止过年过节的时候,我们兄弟姊妹都往回跑,她才答应春节到三个儿子家里轮流过。

  父亲去逝后的第一个春节,母亲是在我们家过的。那时候我们还住在文化路,楼层比较高,上下也不方便,过了春节,就同意她搬到了三妹那里了。母亲在三妹家住了几天,便回了老家。

  针对母亲到谁家里都过不安稳的心态,我们曾经多次劝说,都效果不佳。把道理掰开了打碎了,一点点地给母亲分析,到最后她还是那句话:到哪里都不如自己在老家随便。

  实在无话可说了,大家就挨家逐户地给她找榜样:“你也学学前门的大娘,你看人家,不管对哪个孩子,都是理直气壮的。”

  “各人有各人的品性,你们也别劝了,我学不了。”母亲坚持说:“如果像××××似的,到最后惹得谁也不喜,那日子过个什么劲儿。”母亲说的也是实情,由于观念上的差别,她身边的老人里,在婆媳关系甚而母子关系的处理上,矛盾不断甚至闹得不可开交的例子,不在少数。“你们也别让我犯难,我自己在家里,没有任何顾虑,过着舒坦。”

  不管自己如何辛苦,也不愿麻烦别人,母亲这脾气,到老都没有任何改变,包括对自己的儿女。今年又该到我们家过春节,她早就告诉过我,过了腊月二十三再去接她,不能太早了。凑巧我妹妹妹夫腊月二十二回老家有事,母亲为了让我省一趟,就自作主张跟着他们过来了。

  我们嘉和的宿舍有个小院,进出很平坦,居室里也很宽敞,母亲也觉着很方便。原来想这次能够多过几天的,哪知道她仍是不改老主意,春节一过,就准备挨家点个卯意思意思,便打道回府。

  临出门,看到我愕然不解的表情,母亲悄悄给我说:这样热乎乎、香甜甜地走,正好。

  说到底,她还是怕时间长了相互之间产生厌烦情绪,再处起来就没意思了。

  母亲的这种心态与性格,是多少年独特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积淀形成的,不是你讲道理就能够让她转变的。既然如此,看来我们要尽孝,遵从她的意愿就变得至关重要了。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新春走基层”栏目,曾在各地就“什么是孝顺”进行采访,受访者纷纷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谈了自己的看法。给我的感觉是,凡是讲得到位的,都是贴近生活实际远离空洞概念的大实话。

  落实到生活实际中的孝顺,真得是要因人而异。因为尽孝不只是让老人在物质上得到满足,更重要的还要感受到精神上的充实。让孝敬达到身与心的和谐统一,应该是最高的追求境界,而能让老人感受到一种顺心如意的快乐,比什么都重要。

  再具体来说,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下走过来的老人,身心需求是不一样的,难以用抽象空洞的大概念来一概规范。像母亲这样的性格,自己忙碌一辈子,到自己该享清福的时候了,反而怕麻烦别人,甚至亲生骨肉伺候她,她都心有不安。这是与她的处世哲学直接相关的。

  从本质上说,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低,与识字多少甚而识不识字没有直接关系。无论思想认识、思维模式是复杂还是简单,最终抵达的,都是一种哲学境界。母亲的哲学,也即她对生活的基本看法,她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以及过日子当中体现出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等,已经凝结为一种基本信仰和人生态度,不可能随着几句解言劝语所改变。

  如何认识母亲的哲学,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想来想去,我觉得放在母亲身上最恰当的,是“慎独”两个字。

  当然母亲不识字,从小也没受过私塾的教育,不可能知道语出《中庸》的“慎独”有什么深切含义。但这并不耽误她受“慎独”思想的影响熏陶,在独特的生活环境里,逐渐形成自我的人格修养。表现在言语行为中,概括起来那就是: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

  就我所了解的母亲,以上十六个字,放在她身上,恰如其分。

  我父亲弟兄三个,一直没有分家,母亲嫁过来,不但上有公婆,每天还要面临着三兄弟所形成的微妙关系。在这样的家庭里,她要想做一个好女人,赢得全家人的尊重,就不但要做到勤劳善良、吃苦耐劳,还必须以身为范、忍让寡言。不论人前还是人后,首先想着别人,无论大事还是小情,都抱着自己吃亏的原则。一句话,宁愿委屈自己,也想办法让别人心里得到平衡。多少年来,母亲就是这样安身立命的。

  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母亲刚强、自尊、忍耐、内敛的个性。在“天下熙熙,皆为利来”的大环境下,要沉下心来维持好一个家,就必须舍弃自身很多的现实利益,以追求心理上满足的方式来平衡自我。慢慢地,便逐渐形成了母亲不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不屑于空泛地表述,而以实际行动昭示众人的秉性。无论对谁,她都会省去空洞俗套的表白,坚持着自己认定的那个理儿,甚至有时会表现出一种不容商量的执拗。

  我早看出来了,母亲生活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用自我牺牲所换来的那种内心的自豪感。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是我们国家最困难的时期,这个阶段,恰恰是母亲操持着一个大家庭,供养着三叔读完高中,成为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三叔在山东医学院还没毕业,放假回家,就有村里人来找他看病。每每这时候,我就会从母亲脸上看到最兴奋最欣慰的表情。

  到70年代末,我毕业成为一名大学教师,再后来弟弟也上了大学参加了工作,在这每一个生活转变的节点上,母亲都会品尝到人生的满足与欣慰的感觉,只是她不便得瑟不善表达,而悄悄地把自我安慰深藏在心底。对于自己一辈子的付出,母亲没有更多的奢望,只要大家都顾家,都想着她,都过得好,这就足够了。

  母亲的这种人生追求看似平凡,实际上却体现了很高的境界,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上讲,它也达到了尊重需求甚而是自我实现需求的心理层面。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村里婚丧嫁娶,要请主事的人,父母往往都是被邀请的对象。被邀请主持管理红白事务的人,在我们老家被称之为总理。好多的时候,父亲是男总理,母亲是女总理,老两口各指挥着一帮人,共同运筹着别人家的红白喜事。我们家在当地的辈份并不高,父母能有这样的待遇,足以说明他们在村人心里的地位与威信。我经常这样想,父母共同接受了邀请,当老两口晚上倚着床头为主家筹划事务的时候,是不是有点开常委会的感觉?!

  总之,长此以往,老太太被众人抬得越高,就越不好意思找梯子下来了。年纪越大,她只好越不能掉以轻心,宁愿继续苦自己,也不能有损于自我的尊严。这样,辛苦自己,成就别人,也就慢慢成了一种做人的境界,一种行为的习惯。

  这种习惯和脾气结合在一起,表现在对待自己孩子的身上,也就形成了一种任性。从我们的角度看,母亲过得有些太认真,太刻板,太不随性了,然而它既然成了一种秉性,要转变也难,这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所概括的.依理顺情、无愧于心,以身为范、慎独寡言,体现在母亲身上,完全是出于生活中的自然,成了她生命的一种纯然表现状态。不论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始终如一,这就形成了“慎独”的高境界。

  “慎独”的根本在于“慎心”,这一点从母亲身上表现得特别明显。认准了那个理儿,就心有所主,无论别人怎么说,都不改变主意,换个角度说,再大的诱惑摆在眼前,都不为所动。

  前年的时候,嘉和的宿舍刚收拾好,我们请母亲来新家过中秋。她来了,过得也很高兴很欣慰,可是只过了一周多的时间,就嚷嚷着该回老家了。我私下悄悄问她为什么,她说在这里时间长了,耽误儿媳妇上班。自己年纪大了,啥忙也帮不上,整天等吃坐喝的,心里不舒服。

  我和妻子好劝歹劝,说她在这里一点都不麻烦,平时吃什么还是吃什么,这么大的房子,能有个老人住着说说话,多好啊。

  “你想想那天晚上,彭市长两口子散步看到你,还很眼热我们呢。说都退休的人了,老母亲还这么壮实,多幸福啊。”

  母亲却说:“别糊弄我了,谁不捡好听的说。再怎么说,我在这里只能是个累赘。”

  别管你怎么劝,她心里守着的都是自己的老主意。母亲的哲学很简单,很朴实也很具体。遵从自我的感受来选择生活方式,只有在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里,她才能找到脚下有根的感觉:心有所依,情有所寄,踏实从容,心里坦然。

  离开故土她就有一种飘泊感,就是住在亲生儿子家里,“慎独”意识也会转化为一种自律情态,约束着自我的一言一行。每次来这里,母亲都会专门交代:你们吃什么,我就吃什么。看她鱼肉都不吃,一天早晨妻子给她多煮了几个鹌鹑蛋,好说歹说,她只吃了两个,剩下的要我们两个分着吃了。而且事后还不忘提醒说:千万不要再给她专门做饭了,早晨吃鸡蛋就行,多煮那几个鹌鹑蛋,让她心里不好受。

  我们家平时吃水果就多,假期里就更不用说了,按妻子的说法 ,吃水果不但要日常化,关键是还要多样化。苹果、柑橘、梨子、柚子等等,每天都会洗上满满两小筐。让母亲吃,她说冬天不敢随便吃东西,不是这个太凉,就是那个上火。没办法,我就会把香蕉剥好亲自陪着她吃。第二天,再拿两粒金桔给她,告诉她这是止咳的,让她没理由拒绝,她才不得不吃。

  妻子吃水果的时候,也不能总是自己吃,有时让让她,她总是那句话,你吃你的,不用管我。端几颗草莓给她,她最多也是只拿一两颗,意思意思就算了。妻子回到餐厅小声问我:老婆婆是真不愿意吃,还是谦虚啊?我只好回答,你都问过她了,意思到就行了,谦虚不谦虚就别管了。她有自己的想法,顺着她才是明智的。

  晚上睡觉前,她端着洗脚盆出来倒热水,我跑过去提起暖瓶帮她倒上,想顺便给她端到卧室里,她态度坚定、甚至有些不耐烦地告诉我:“你甭管!我自己能端。”

  老太太,就这么任性!

  从慎心开始,严谨自律,慎始慎终,这可能就是“慎独”的精髓吧。这种精髓表现在生活中究竟会怎么样,我从母亲身上好似感受到了。在一般情况下,她自己能打理的事情,就不愿去麻烦别人。她内心里向往着一个心神自由的能动性世界,只要是自己还能够亲力亲为,就不愿意别人去破坏它。我只能这样来理解。

  母亲是一个在大家庭里熬出来的“成功”女人。而她的成功完全是以自我的牺牲精神,超强的自我消解委屈的能力换取的。嫁到我们家后,先送走了追求精致生活的公公,又伺候生病卧床的婆婆,好几年如一日。老人都不在了,还要为丈夫、大伯哥、小叔子打理日常的吃喝穿戴,加上抚养自己的孩子,这不但需要吃苦耐劳的精神,而且更需要坚强的毅力。特别是在农村合作化以后,女人需要和男人一样去地里干活,收工回家,男人能够休息了,可母亲还必须围着窝台忙前忙后,五冬六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没有“慎独”的自觉意识和牺牲精神,是坚持不下来的。

  到现在我都还记的,一家人吃饭改善生活,萝卜炖草鱼,家里所有人每人一条,可吃饭的时候,母亲分到最后总是没有自己的,因为她根本不把自己算在内。八月十五吃月饼,每家只能分得一斤,用刀切开,每人一片,弟妹们拿在手里高兴地跑出去了,谁也不会想到母亲自己从来吃不到,最后只是把切掉的月饼渣放进嘴里。还有端午节煮鸡蛋,等等,凡是按人头分的稀罕东西,她总是把自己排除在外。尽管她的高风亮节没有得到过任何人的肯定和赞美,她也没有抱屈过。

  随着年纪的不断增大,我有时候就在想,母亲一生遵从着“慎独”的哲学,她是不是需要刻意地抑制着自己的种种欲望,甚至有时候会有意地压抑着自我?最起码,在考虑问题的时候,母亲会将自己的行为放置于大环境、小环境中反复衡量,进而设身处地的多为别人着想,以尽可能的满足对方心理作为处理事情的依据。

  母亲的哲学的伟大,表现在她年老以后,则更值得钦佩。

  老一代人吃过的苦,是所有人都知道的事实。所以我们看到有不少的人,会很容易把自己的委屈当成资本,借助岁月的积累编织成长长的绳索,一旦时机成熟,便用它对亲人进行道德绑架,以此来达到心理的平衡。体现在现实中,便形成了两代甚至三代人之间的严重矛盾。在进行社会文化道德评价的时候,我们的一些所谓理论工作者,也往往会到传统论理道德里去找依据,要求新时代的人去上演旧的“故事”。

  母亲没有文化,但她从自我的人性体验出发,明白这是不可取也是不可能的。

  母亲也会回忆过去,也会讲当年自己做儿媳做妻子做母亲所受的艰难,但她从来都只是感叹,不会埋怨,更不会想着通过下一代来自我找补。有时候妹妹们会给她开玩笑,说你看你,小媳妇的时候只会伺候人,现在自己熬成婆了,却开始怕儿媳妇了。母亲听了也只会说:那是什么时候,这是什么时候。

  我觉得就这一点,母亲就比那些满肚子文化的卫道士们有见识的多。

  越到后来我越才发现,我的一些秉性,更多是从母亲那里遗传来的。那种隐忍、内敛,那份缘之于骨子里的自尊,那种情愿委屈自己也不会多作解释的沉静心态,成就了自己,也限制了自身。有时候名利就在眼前,哪怕送出个媚笑,躬一下腰或者伸一伸手,就能得到。但就是超越不了内心里的那份自尊。作为熔铸于血液里的生命元素,你就是喊一千遍战胜自我,关键时刻还是依然固我。这样的秉性,限制了客观外在很多应该得到的东西,别人看起来有点可惜,可却也更好地维持着整个生命的平衡,因为到什么时候都无愧于心,所以人的内心永远轻松。

  总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省事的母亲。她的自我苛刻,她的沉静隐忍,她那宁愿委屈自己也要让别人高兴的品性,在长久的岁月里逐渐凝固成不给别人找麻烦的性格脾气。作为一种母爱,它是静默深潜的,难能可贵的。可当我们自身足够强大的时候,就不再注意细细体味随着年老越来越处于弱势的母爱了。我们会自觉不自觉地从自我出发,按照自我的需要来实践所谓的孝道,甚至很多时候将行孝变成了自我心理的满足过程,把老人当成了纯粹的自我实现的载体。一旦自己的行为得不到迎合,还会对老人产生误解,甚至在心理上生发出某种程度的怨气。

  这种带有自以为是的霸道之孝,一不注意,往往就会出现在生活中。真是值得每个人认真反思。

  初八的时候,因为带着母亲去医院看眼睛,我们中午又聚集在三妹家里吃饭。提起了除夕的春晚,聊起来才知道,母亲陪着看了整整一个晚上,实际上什么也没看懂。她只是觉得过年了,心里高兴,所以坚持到12点之后才去睡觉。

  我问母亲:那一个冬天里,老太太们都去你那里看电视,每天一坐就是一屋子,你们看什么?

  她说:“放碟,看戏。”

  怪不得一次电视上放往年的小品《打工奇遇》,母亲很兴奋地给我说:那不是赵丽蓉吗!原来,她们那个时代过来的人,心里也有自己的明星。这里的生活环境再好,也没有她所希望的那种人文环境。她熟悉的人文环境在老家,在那个住了几十年的村子里,离开得太久,她的内心就会找不到感觉,就会不适应。

  正因此,我坚定了这样的想法,随母亲的心愿,她愿意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回去,都随她。

  正月十六那天,我和妻子把母亲送回了老家。当她走进自己家门的那一刻,看着她的背影,满文军《懂你》那深情的倾诉之声,在我心中腾跃而起:

  你静静地离去

  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

  多想伴着你

  告诉你我心里多么地爱你

  一年一年风霜遮盖了笑颜

  你寂寞的心有谁还能够体会

  是不是春花秋月无情

  春去秋来你的爱已无声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把爱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

  多想靠近你

  依偎在你温暖寂寞的怀里

欣赏的作文 篇3

  昨天的心理课上,老师用期待的眼光注视着我,问道:“你的理想是什么?"我心猛然一震,竟哑然了。同学们都惊讶地盯着我:“人怎么能没有理想呢?”“谁说没有?”我的心在狂喊:“我有!我有!”可我嘴里只吐出可怜的几个字:“我想……我想做……”我究竟是怎么了?(少年期是充满朝气、富于幻想的,而我面时老师的提问,竞“哑然”了,也难怪“同学们都惊讶了”。是什么使我“心中狂喊”,口中无言呢?设愚念,让读者随“我”去认识“我的理想变奏曲”。)

  记得小时候,我经常问妈妈,“小鸟为何会飞”,“天上的星星为什么不掉下来”。妈妈却问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调皮地眨了眨眼反问道:“哪里的莱最好吃?”“嗯,北京的吧!”妈妈说。“我的理想是去北京。“我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时的我是个大馋猫,特爱吃。妈妈先是一愣,然后忍不住笑着摇了摇头,但很快她便拍了拍我的头,神秘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你的理想会变的。”(幼年的理想天兵、幼稚、可爱,去一个有“最好吃”的东西的地方,也就称之为理想。“我调皮地眨了眨眼反问”和母亲“神秘地说”体现了一个儿童对“理想”简单、稚嫩的理解。真实可信,符合儿童的心理。)

  一晃,我又大了两岁。上学了,老师在课上孜孜不倦地传授给我们知识;她教我们知道了女妈补天、大禹治水……娓娓动听的话语源源不断地流进了我的心房。从她那里,我一点点认识了世界,才感到自己以前问妈妈的问题是多么幼稚。慢慢地,我有点喜欢老师了。她们多么温柔慈爱,心里装着多少故事和知识啊!我要像她们一样。于是,我决心要当一名教师。可爸爸却对我说:“当老师可不容易,要备课、批作业……”我固执地嚷道:“我不怕!”爸爸却意味深长地说:“你不世,成长中,理想是会变的!”(“上学了”,标志着成长的历程,因喜欢、崇敬老师,便把“当老师”作为自己的理想。面对父亲善意而客观的劝导和意味深长的'话语,“我”固执己见。写出了孩子的纯真、执拗、可爱,从中可以看出“我”片“理想”有了进一步认识。)

  进入中学后,老师常与我们谈理想,让我们正确区分:理想、空想和幻想。渐渐地我意识到以往自己所谓的“理想”就像是空中楼阁,是空洞的、盲目的,可也因为这一点,我十分茫然:我的理想究竟是什么?(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认识到自己时“理想”认识的肤浅,可又不知路在何方。于是感到迷茫,这与文章开头相呼应。)

  今日,无意中读到冰心的一句话:“成功之花,人们往往羡落,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我心中倏忽间抹过一阵波澜,心中豁然开朗。在通往理想、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需要付出汗水、心血,需要不懈地努力。这个过程本身或许就是成长。在这条成长的道路上有坦途也有险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它们都会在我们身上络下或多或少、或浅或深的印迹,而这个印迹正是每一个阶段我们对理想执著追求的见证。所有的印迹构成了我们成长的轨迹。,我们在不断地成长,不是吗?我们在不停地为理想而奋斗,不是吗?既然如此,又何必在乎理想究竟是什么呢?何况“理想“本来就是个抽象的概念。(正在自己感到迷茫之时,冰心的一席话令我“心中豁然开朗”。我们不断成长的软连,不就是我们不停地为理想而奋斗的脸证吗?在这里作者把“理想”这个抽象的概念落实到了生活的具体事实上,体现出时“理想”的进一步认识。)(初中作文)

  所以,我立即拿起笔,做了件我想了很久却一直没做的事,我想写信向校长建议办报,把学校里的每一件有趣的、有意义的事用心写在纯白的纸上,记录下我们学习和生活的足迹。我并不想成为学校的“风云人物”,也无意于“抛头露面”。我只是想体验一下自己向往已久的生活,做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哪怕这个“理想”有些渺茫,哪怕这个“理想”在别人眼里微不足道,但只要我努力过、追求过、奋斗过,我无怨无悔,也无憾了。(用具体的行动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可见作者对“理想”已有了充分的、深刻的认识。)

  因此,我的理想应该有很多很多,我说也说不清,你想也想不到,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不管发生什么率,我都会为了理想而努力奋斗!(表达出自己会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愿望。)

欣赏的作文 篇4

  朋友与敌人,天下把我当对手的人很多,我认为这个对手最有价值的`事情是能够让你成长,让你的客户成长,与此同时,你的对手也变得聪明了,也在不断成长。其实在与对手博弈的过程中,我们要欣赏对手

  我认为,我们这个时代是缺乏信仰的时代,信就是感恩,仰就是敬畏。心存感恩,心存敬畏,事事如意。

欣赏的作文 篇5

  妈妈是个十分热心的人,无论谁有困难,妈妈都会主动地去帮助,也经常主动地去做好人好事。

  有一天,我和妈妈回家,发现楼道里堆了很多垃圾,那时正是夏天,好像是六月吧,垃圾散发出的阵阵臭气让人恶心得想吐,不知是谁还把许多烧过的蜂窝煤渣洒在楼道里,楼梯间好像成了垃圾场。我和妈妈一起用手捂住嘴和鼻子,快步窜回了自己的家中。

  在家里,我已快被臭气熏晕了。可是我刚想坐下,屁股还没有碰着沙发哩,妈妈就拿着抹布、扫把、垃圾斗,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吓了一跳,就问妈妈:“你这是干什么?吓我一跳!”妈妈说:“去打扫楼梯,走,咱娘儿俩一块……”没等妈妈的.话讲完,我就说:“啥……啥……啥……?去扫楼梯!?打死我我都不去!”妈妈反问我:“是不是在我扫楼梯时,你偷玩电脑?”我气呼呼地回答:“扫就扫,省得你瞎猜!”

  我不情愿地跟随妈妈从楼上往下打扫了起来。我刚扫了一会儿,就快被尘土呛晕了,一心只想快点回到六楼的家中。我只和妈妈一起打扫到四楼就扛不住了,就偷偷溜回了家,由于妈妈扫得太认真了没有注意到我的动静,她扫完时已经天已经很晚了,而且妈妈的手上也磨了几个泡,累得顾不上洗漱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就我这次所谓的“扫地”竟然被一个邻居老大爷看到了。第二天,这个老大爷居然来到我的学校,把我“打扫”楼梯的事向我的老师宣扬了一番。当老师在班级里表扬我时,我感到有些羞愧,毕竟我只是拿着扫把在地下胡乱划了几下而已呀!我听着老师的表扬心想,这些表扬的话应该是针对我妈妈的呀!而我又觉得这些话是在批评我自己的。

  这件事虽然过去好几年了,然而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想起来至今还记忆犹新。

  妈妈的好事做了许许多多,数都数不完。就在昨天妈妈还放生了一只正在被别人买卖的小刺猬呢。

  我的妈妈,是个助人为乐的妈妈,是个热心的妈妈,是个好妈妈。

欣赏的作文 篇6

  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城。仙人抚我顶,结发受长生。

  题记

  谪仙,剑侠,酒豪,诗仙,究竟哪一个是你真实的身份,我最欣赏的人?

  在那个盛唐,灯红酒绿,太平盛世,醉生梦死的大唐又有几人听得进你的诤言?

  九十六圣君,浮云挂空名。天地赌一掷,未能忘战争。"以天地为局,人世至今有九十六圣君,但留虚名,未曾见其踪影,倒不如以天地为赌注,一掷决定命运,一直战争不停,人间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太平,太平之下浮现的却是无数的隐患。

  你的诤言无人能够听清,君王和将相昏庸不堪,谁能说清这开元盛世还有多久。你只能用酒、诗、剑和放浪来迷惑自己,灌醉自己,从而忘却种种。

  后花园里,是你的清高与放浪,玄宗为你斟酒,高力士为你脱靴,杨玉环为你磨墨,只求你的一首诗,你的嘴角现出一丝冷笑,我李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我若折身事权贵,又岂能做那出淤泥而不染的青莲居士。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权贵又何为,所谓权贵不过是横行无忌的一个名号罢了。权贵自认风雅,好吟诗作赋,谁又不知他们的诗赋是门客所作,他们所要的,不过是心甘情愿的为他们做事的奴才罢了,然后施舍式的给予一点好处,以搏取一个知贤的名号。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而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你的`不羁,令权贵反感,于是赐金还山"。

  蛟龙本非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

  于是,就带着愤懑、孤寂,上路。

  夙风寒,明月勾,豪杰照古城。

  天有行,地无迹,千秋怎堪一剑扫。

  一剑拔去,天下谁敌手,诤言逆耳,却好过奸佞邪言。

  安史的叛乱来了,大唐的盛世碎了,孤寂的人哭了。

  我最欣赏的人啊,心伤,情灭,国破,家亡,唯有你似乎仍在哭泣

欣赏的作文 篇7

  在茫茫人海中,我最欣赏的人非他莫属,他是一个学习超强的学生,他就是我们班的张友卓,他也是我们班的猪头小队长,也是我们刘老师的得意弟子。

  我们班里有一个三好学生。他叫张友卓,虽然是一个矮小子,但是他是一个数学、语文、英语全优学生之一,他以前和我是一个同桌,但是现在不是了,张友卓的学习始终是班级里最好的,我很羡慕他,为什么我的大脑就没有他的好使,后来我总结了一下,那是因为我还不够努力学习总是贪玩的.原因。

  张友卓这家伙可是会一种功夫,那就是铁头功,那头一砸到你,你马上就会头晕目眩喊痛。他还有很多的爱好,比如说:“他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已经到了痴迷的壮态。就算是下课他也不出去玩,还在班级里看书。”张友卓第二个爱好就是爱篮玩球啦,别看他矮,但是他就是能把篮球投进篮子里,他还会三步跳,这招会的人可没有几个,我心里暗暗的佩服他,等我练好了,我一定超过他。

  有一次我和张友卓比谁的力量大,听完之后他便鼓足了力气和我说来吧比什么?我说比打拳张友卓说那就来吧,我在心里想你只定打不过我,看我怎么把你打败,到了第一局,张友卓用了他的超级灵巧度弄开了我的左拳,然后我在出右拳,他便被我打倒在地下,但是他居然骗了我趁我没注意反倒是把我给摞倒了,我真是失败啊!心里在想你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我真的服了,在这以后我再也不敢和张友卓比赛了。

  我真的很佩服张友卓,他不仅是学习好别的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一定也要努力学习,争取各各方面都赶上他。

欣赏的作文 篇8

  超儿是我的同桌,聪明伶俐,一头漂亮的秀发,高高的鼻子,一笑起来脸上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她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同学们都喜欢她。

  一天课间,老师正在办公室找我谈话,高明突然来叫:“老师,不好了,超儿摔伤了!”我与老师跟着高明来到出事地点,只见超儿痛苦地躺在玉兰树下的地上,右手紧紧捏着膝盖骨,地上流了很多血。老师蹲下身子,让超儿伏在他的背上,老师把超儿背起来,直奔学校对面的乡卫生院。医生为超儿清洗了伤口,啊!膝盖上裂开了一个很大的口子,医生说:“要缝针,为了伤口好得快,并且不能上麻药。”“不能上麻药?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受得了吗?”老师担心地问。“我受得了,老师,你放心吧!”超儿轻轻地说。医生开始逢针了,老师紧紧地握着超儿的手,那穿着线的针儿从超儿的皮肉上穿了过去,老师感觉到了超儿全身都在颤抖,她的牙根咬得紧紧的,汗从她的头上密密地流下来,但是超儿没有流泪,也没有叫一声,多么坚强的孩子!多么顽强的毅力!多么不屈的精神!一针、两针、三针......医生终于缝完了最后一针,一共缝了十二针,医生也被这个孩子的精神深深感动了!

  回到学校,同学们告诉了老师超儿摔伤的原因,原来是刘科爬到树上摘玉兰花,不小心摔了下来,正巧被在树下跳皮筋的超儿看到了,超儿便伸手接住了他,而超儿自己却摔伤了。老师问:“你们当时为什么不把实情告诉我?”高明说:“是超儿不让说的.。”多好的孩子啊!多美的心灵啊!多么崇高的品德啊!泪水蒙糊了老师的双眼,我也被深深地感动了......

  忘了告诉你们超儿的名字了,她叫尹超,是我们学校三年级的学生。 谢谢编辑老师! 祝编辑老师身体健康! 工作顺利!

  家庭幸福!421500

  湖南常宁市宜潭乡乌此学校

  占雁 指导老师 占正帮

  ……

欣赏的作文 篇9

  岁月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小径,路旁有斑斓的蝴蝶,累累的果实。然而我们总是在寻找生命的答案,只一心一意走向面前被绿树遮阴的豁然开朗的大道,忽略了身边的亦是美景。我们错过了很多人,很多事,很多很多,却浑然不知。

  有一个故事:一只小羊不停歇的攀爬,只为尝到山顶美味的、未被践踏过的鲜草。它爬得筋疲力尽,却仍不回头,身后一片一片鲜嫩的小草向后退去,他也从未低下头。它高傲地迈着步子。时间在荏苒,当它终于到达山顶的时候,它发现自己错了。山顶,其实没有草,什么都没有,因为那里太冷了。

  我们有时真的像那只羊,孤傲地走向自己的世界,忽略了那美丽的风景。渐渐的树影凄凉,花蝶匿迹,果实无存,终于发觉到达了一处荒漠。因为我们总是会有美丽的憧憬,总是相信童话般的故事。

  计划永远赶不上变化快。在我们奋力奔跑时,总会有些人、有些事、有些物淡出你的`世界。就想温水煮青蛙,人们总是最后才会惊觉。不如停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慢慢的,一步一个脚印未尝不能画出美丽的弧线。我们可以倔强地永不服输,但我们不可以不休息。有了充沛的体力才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

  当我们停下脚步回望过去时,会惊异地发现:世界,原来是那么开阔;答案,原来一直在我们身边。

  岁月淡去了我们太多的记忆和不舍,我们已经不能再失去了。所以,停下来或者慢下来吧,收拾一下行囊,仔细欣赏一下岁月的面容吧!这样才能走向更遥远的地方。

【欣赏的作文】相关文章:

欣赏的作文04-30

欣赏作文11-30

欣赏的作文06-18

欣赏的作文06-27

欣赏的作文[精选]10-07

欣赏作文08-11

欣赏的作文[经典]10-08

欣赏狮子,欣赏尊严作文2篇10-30

欣赏自己作文02-03

关于欣赏的作文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