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风俗作文

时间:2022-02-01 10:24:57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实用】端午风俗作文四篇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端午风俗作文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实用】端午风俗作文四篇

端午风俗作文 篇1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汩罗江边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两千多年后,五月初五成了传统节日——端午节,大家包粽子、划龙舟、煮鸡蛋,用各种方式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又是一年端午节,我很想体会体会这种气氛,便向奶奶要求,让她教我怎样包粽子。

  包粽子,首先要把箬叶洗干净,在热水中泡软。再准备好枣子、鸡蛋、肉等做陷,将自己喜欢的陷煮得香喷喷的,就可以开工了。先把长长的箬叶折叠,围拢来,做成一个窝,中间放进调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后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匀,最后把箬叶包着的粽子做成四角的形状。

  这包粽子的功夫全在最后一道工序,你的粽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个角是不是匀称,是不是有型。我开始学的时候,总是把四个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个角,就是揉成一团球了。

  奶奶就不止一次看着我的“杰作”发笑:“这,这能叫粽子吗?你让细线系在什么地方啊?”

  我晕!感情粽子包出四个棱角是方便用细线系着挂起来的,怎么这世界上就没有圆粽子呢?

  包好

  的粽子放进锅里用猛火煮,大约1小时后,改文火煮30分钟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过程中,我总是急不可耐地要揭盖子察看情况。因为从锅里飘出那粽子的香气,馋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时间总是特别的漫长,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终于从锅里“解放”出来的时候,我高兴得手舞足蹈。放在碗里,用筷子剥开,就可以看到里面金黄松软的“粽肉”了,咬一口,美味无比,我差点连筷子都要咬下来了。

  今年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劳动的果实,那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风俗作文 篇2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家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家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家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家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因为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家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端午风俗作文 篇3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是在古代流传下来的,当时是为了纪念大诗人屈原,屈原因忠国爱民投河自尽了,当地的人们为了不让河里的鱼毁了屈原的容貌,因此大家就动手包起了棕子,再把粽子丢进河里让那些鱼来吃粽子,而不损害屈原的身体。因此人们为了纪念这一天都会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赛龙舟,有的举行粽子比赛……

  端午节这天,按照我们这里的风俗就是杀鸡、包粽子、拜神。这天早上,我们全家人都早早起来开始准备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种准备工作做好,我们就洗好手开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请奶奶到他们家帮忙包粽子呢,做完后,自然也会送几个给奶奶。而我呢,可是最喜欢吃粽子的,一见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馋起来。于是,我丢下手边的粽叶,吃起美味的'粽子。这个瘦肉拌小葱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着,不一会儿就解决了好几个粽子了。“嘻嘻……”大家都捂着嘴巴笑了起来,我不知所措地难为情起来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们为什么都要在偷笑我呢?终于有个人肯要告诉我原因了:“看你这个大花猫,吃得满脸都是。”说着把纸巾给我,我一擦,结果纸巾上全是米饭粒,我也不禁笑了起来。

  终于把粽子做好了,这个时候已是中午了,我们赶紧拿上鸡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见奶奶和妈妈双手合上,跪着,嘴里还在叽哩咕噜地说一大堆话,说完以后便烧起了纸钱。

  这一天,我过得非常开心,因为既有美味棕子吃,还可以听到古老的传说故事——包棕子的来源。

端午风俗作文 篇4

  如果说,节日是一个季节的性格,那么,相对于春华秋实的嘉誉,夏日若少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端午,即便是有炎炎酷暑的助兴,恐怕也会显得有些偏执和单调。

  给夏日画龙点睛的端午,“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老百姓在五月初五这一天,用草药煎水沐浴,以驱邪气,制菖蒲泡酒小酌,尽得滋味。民间端午手系彩线、门挂艾蒿的习俗,千古而然,至今流传。

  也不惟普通人家在端午日盘丝系腕,巧篆垂簪,古时的帝王将相也同样在这一天兴致高涨,与民齐乐。李隆基《端午武成殿宴群官》有诗云:“端午临中夏,时清人复长”,作为一国之君的玄宗皇帝,端午节体察气象时令,抒发盛世豪情。而之所以选择在端午宴请文武百官,或许是这位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也深知端午“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的风俗人情吧。

  五月的端午,可能是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最讲究风水的一个。客观说来,注重择时乘气的风水,并不完全就是一种迷信,风水其实包含了先民对宇宙万物和生命起源最原初的一种观察和思考。而饶有意味的是,夏季本身就是一年四季中最风生水起、吐故纳新的一个,讲究逢凶化吉、趋利避害的端午降生于夏季,或许并非偶然。

  人文系于天文,风水生成风俗。端午的风俗除了拴丝线、挂艾草、赛龙舟、吃粽子等之外,还很难离开一个“祭”字:无论说端午是源起古代吴越地区的龙图腾崇拜,还是发端于江浙一带悼念伍子胥,抑或是如今更广为人知的“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我们看到,礼拜供奉,祭祀水神、龙神,抑或历史英魂,端午的起源,从庙堂到江湖都与“祭祀”紧密相关。通过对远古图腾抑或英魂先烈的寄望,对那种昂扬奋进意志的铭记(龙图腾),对忠诚勇敢行为的表彰(伍子胥和屈原),华夏子孙以端午为节点,给自己形设了一片深远的精神飞地。

  承载着祭祀意义的端午和作为传统节日的端午,又非常具有中国气派——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华文化的根脉,不从来都是与祭祀有着最紧密的关联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火热的夏日,突出祭祀这样一个主题,似乎又显得别有深意:虽然不敢妄加揣测断定选择在燥热中沉静下来,是为体现一种阴阳相生相克的中国文化,这种牵强附会可能有点夸大其词的意味,但在暑气蒸腾的夏日,捧一盏清酒,折一束苦艾,说是于动静相宜中觅得一份故人沉思与心境安宁应该也并不为过。

  现如今的端午,风俗意义已远超过其风水意味,祭祀追怀也由古老的图腾崇拜,逐渐转变为祭奠一位忠君爱国的浪漫诗人。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从来不乏诗意的酵素,当绵延千年的粽香,携带周秦汉唐的气息,从茫茫禹迹一路跨越,飘向神州海外,我们对端午的风水想象和风俗追忆,酝酿的正是一种浓得化不开的中华精神乡愁。

【【实用】端午风俗作文四篇】相关文章:

【实用】端午风俗作文4篇12-04

端午的风俗的作文12-28

关于端午风俗作文三篇01-31

【热门】端午风俗作文九篇01-30

关于端午风俗作文四篇01-27

【热门】端午风俗作文9篇01-25

端午风俗作文合集6篇01-25

【热门】端午风俗作文3篇01-23

【必备】端午风俗作文6篇01-20

【精品】端午风俗作文5篇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