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的作文

时间:2022-07-03 08:58:09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精品】风俗的作文五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风俗的作文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精品】风俗的作文五篇

风俗的作文 篇1

  今天是星期四,是我们北街小学五年级全体同学春游的日子,虽然天空下着绵绵细雨,可它却丝毫没有影响同学们春游的心情。因为同学们盼望这一天已经很久了。

  我们的目的地是同学们向往已久的“川北民俗文化园”,川北民俗文化园位于广元市利州区东坝雪峰境内,占地1000多亩。

  从学校出发,大巴车在公路上欢快地飞驰着,车上不断传出嘻嘻哈哈欢笑声和优美的歌声,窗外到处翠绿一遍,让人目不暇接。车行大概走了30分钟左右,我们便来到了目的地。

  走进川北民俗文化园内,一阵阵和煦的春风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我们呼吸着新鲜空气,眼前到处是翠绿一遍,圆内风景优雅,特别是那后面的几座山,重重叠叠,高耸入云。后面的人工湖更是美丽,它清澈透底犹如一面镜子,美丽极了。湖内鱼儿欢腾,偶尔飞鸟从湖面掠过,更为川北民俗文化园增添了几分生机。又说那更美的,便是那些奇异的花朵和那数不清的树木,花儿红的红,绿的绿,黄的黄,紫的紫,蓝的蓝,就像一条条丝带铺在人工湖和林荫小道的周围。而树木更是多得数不胜数,有松树、白桦树、白杨树、桃树梨树等等好多我们都叫不上名来。树蒙在山的周围,一棵是深绿色的、一棵是淡绿色的、一棵是浅红色的、一棵是黄色……将山包裹着,真是美轮美换。

  在教师的带领下,沿着林荫长廊和崎岖的小道往里走,到处都是一遍由鲜花点缀绿色的海洋,偶尔还能看到叫不上名的小动物从林中急驰而过,伴随着同学们的惊呼声,为我们的春游增添了无限生机。一路说说笑笑我们来到了宿营地,同学们将各自带的食物和饮料拿出来放在一起,共享着这特殊的午餐。

  在结束我们的春游之行的时候,园内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不是九寨沟!”让我深受感动。是啊,这里不是九寨沟,但它美丽的.景色却能和九寨沟比美。这是我们每一个广元人的骄傲和自豪,广元——愿你越来越美丽。

风俗的作文 篇2

  满族,现有人口982。1余万人。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其余大部分分布在河北、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山东、福建等省区,一小部分散居于北京、天津、上海、西安、成都、广州等大中城市。居住在农村的满族人,其住房继承了传统的建筑形式,院落围以矮墙,院内有影壁,住房一般为西、中、东三间,大门朝南。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莽势”、“空齐”是传统舞蹈,多在节庆的宴会上跳。舞时二人相对,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称为“莽势”;舞者歌唱时众人拍手以“空齐”二字相和,叫“空齐”。“清音子弟书”是八旗子弟于18世纪中期创作的一种只有唱词,没有说白,配合鼓板、三弦演唱的新鼓词,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曲艺形式。

  满族人很早就信奉萨满教,每逢祭祖、祭天,要由萨满戴上神帽,穿上裙子,系上腰铃,击鼓起舞,边祷边跳。满族人重礼节,有一个时期,小辈对老辈是三天一小礼,五天一大礼;三天见长辈要请安,五天见长辈要“打千”。男人打千要哈腰,右手下伸,左手扶膝,像拾东西一样;女人打千要扶膝下蹲。满族男人留发梳瓣,穿马蹄袖袍褂,系腰带;女性头顶盘髻,穿宽大直统旗袍,不缠足。今天,旗袍已经成为典型的东方女性服饰,风靡全球。

  最能代表满族饮食文化的莫过于“满汉全席”。这种宫廷佳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满族菜肴无论在选料、制作和吃法上都保持着满族特色,制作菜肴的山珍如人参、鹿茸等大都还是来自满族的老家--“白山黑水”。此外,满族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和种类繁多的点心,“萨其玛”就是其中著名的一种。?

  这就是满族,一个独特的民族,听了我的介绍后,你熟悉它了吗?

风俗的作文 篇3

  家人吃得者,则终岁大吉。如今,人们已不信这些了。不过,还有人家在饺子里放上糖块、花生仁等,吃到糖块象征生活甜蜜,吃到花生仁祝愿长寿(花生名长生果)。除夕之夜这顿饺子全家都要吃,谓之曰“岁饺子”、又叫“团圆饺子”。

  古时,称饺子为“馄饨”、“水角”、“角子”、“扁食”、“煮饽”、“银元宝”等等。

  《广雅》记载:那时的饺子叫“馄饨”,形状如饼,到了北齐,形状与以前的就不同了。颜之推谈到:“今之馄邬,形如偃月,形状与现时无异。” 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书中,也有记述:“凡御宴至第二盏,多有下酒肉、咸豉、爆肉、双下驼峰角子。”那时御宴上的饺子是“双峰”的,形状与现时的不同,可能是宫中的特制,与民间的形状不一。经过2000多年的变革,形成了今天这个样儿。

  据近年考古发现,在新疆吐蕃的塔那北地区发掘出的唐代墓葬里,发现木碗里有饺子的遗存,其形状与现在的一样,这表明,在当时人们食用的饺子已经传到了中国的边疆地区。

  北方人都爱吃饺子,把饺子当做佳肴,多有敬人之意,逢年过节,迎宾送亲,总要包饺子。春节、除夕、初一、初五、全家吃饺子,喜庆团圆。辞旧迎新,预祝新的一年幸福、快乐、平安、顺利。 北风东渐,上海街上开了许多饺子店,上海人对饺子也感兴趣了。

风俗的作文 篇4

  苗族是怎样的?他的民风民俗是什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

  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

  简单评语:本文以“苗族的民风民俗”为背景。此文如品茗恳谈,推心置腹,实话实说,不事张扬,颇有亲和力,例如:“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飞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全文层次分明,语言流畅。

风俗的作文 篇5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重阳节的重要标志。重阳节时人们还喜欢佩戴菊花。茱萸雅号“辟邪翁”,菊花又名“延寿客”。

  茱萸是一种能做中药的果实,因为出产于吴地(今江浙一带)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也叫越椒或艾子,它是一种常绿小乔木,树几乎能长到一丈多高,叶为羽状复叶,初夏开绿白色的小花,结实似椒子;秋后成熟。果实嫩时呈黄色,成熟后变成紫红色,有温中、止痛、理气等功效。茱萸叶还可治霍乱,根能杀虫。《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能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能辟邪去灾。

  重阳佩茱萸的习俗在唐代很盛行,人们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能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称为茱萸囊,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这段时间又是桂花盛开之时,因此民间称之为“桂花蒸”,这时必须防虫。茱萸有小毒,有除虫作用,制茱萸囊的风俗正是这样来的。

  可是在宋元之后,佩茱萸的习俗逐渐稀见了。其变化的因由大概要从重阳节俗的重心的潜移中去理。重阳在早期民众的时间生活中强调的是避邪消灾,随着人们生活状态的改善,人们不仅关注目前的现实生活,而且对未来生活给予了更多的期盼,祈求长生与延寿。因此“延寿客”(菊花)的地位最终盖过了“避邪瓮”(茱萸)。

【风俗的作文】相关文章:

风俗的作文03-22

除夕的风俗作文04-30

家乡的风俗作文03-19

宁波风俗作文02-10

除夕风俗作文10-08

风俗冬至作文12-13

冬至的风俗作文12-13

广西的风俗作文12-20

风俗清明作文12-22

关于风俗作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