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作文

时间:2023-03-30 17:01:38 作文 我要投稿

关于回家过年作文四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回家过年作文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回家过年作文四篇

回家过年作文 篇1

  那一年,我和母亲长途跋涉地上了高铁。那天正好下了一场大雪,荒无人烟,一片凄凉之意。春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多么快乐。我拿好年货坐上了自己的位置,便开始了一切幻想亲人端上好菜,我满上一杯橙汁,正准备畅饮一番呢!

  孩子,能陪我聊会儿天吗?我恍惚中听见一阵沙哑的声音,才下意识地揉了揉睡眼朦胧的双眼,只见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瞪着恳求的眼神望着我。也许是看我醒来了,他继续说:非常对不起,我是农村人,不懂礼节,请原谅我的冒失,打搅了你的美梦。但我真的`很孤独,孩子陪我聊会儿天吧!我默不作声,仅仅只是轻轻地点头。那位老人家随意地坐在了我对面的位置上,并且小心翼翼地问道:年轻人打拼是为了什么?为了赚钱养家呗!我满不在乎的应了一句。什么家?大家庭!我提高了声贝回答他。儿女们不懂得什么叫家,俺家儿子早把我忘了,去照顾他的小家了!我疑惑地继续听下去。咱闺女有出息,成了总经理,在外上班。她也总把我调到离她最近的地方,但总不来看看我。你瞧,大年初一了,她也只说了句:‘新年好!今天加班就不回来了,还有她每年给我九千,你说我要她这些钱干嘛?该咋花呀?’我问他:爷爷!您这是去哪儿啊?我女儿让我到她那里,而她又不知道到哪儿去了!但我非常想念我的那栋老房子,我习惯了生活在我的老宅子里。他带着悲伤的情绪回答着。

  这时母亲上完厕所就回来了,着急地瞟了一眼老爷爷,拉着我就走。没办法,我抽出年货中的的贺卡递给老爷爷,他感动地打开。当我回眸一望,他洋溢着笑容的脸上,眼角挂着一滴滴思乡的泪。

回家过年作文 篇2

  爆竹声声除旧岁,一大早就被各家各户的爆竹声叫醒了。小孩子的玩闹声、大人的交谈声还有爆竹声,相互混合交错,无脑无比。今天是什么大喜日子呢?

  哦,对了,今天是大年三十,一年中团圆的日子。“合家团聚”当然是最重要的风俗习惯啦!这也是万千游子们心中的共同的心愿啊。有句话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这正体现出了游子们对家的温暖的渴望和对年迈的父母的思念啊。又所谓“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

  今天我家可来了不少的亲戚:小姑啦,小舅啦,还有三个闹腾的哥哥姐姐。

  “今天大过年的嘛,我们包饺子吃好吗?”母亲提议道:“外边天气太冷了,吃饺子可以热乎点。”“好!我还没包过饺子呢,一定很好玩吧”小妹妹乐开了花。

  随后,厨房里就是一片忙碌的身影:母亲拿着一根粗粗的擀面棍,滚着一片又一片薄薄的饺子皮,奶奶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包饺子。“把饺子皮平摊在手掌心上,取点肉酱,不要太多,象这样。再把饺子皮的边缘涂点水,粘起来就好了。”

  “哦”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道,便开始工作了。我看奶奶包的轻而易举,也试着包了起来。刚开始包的.时候还不错,可是我的技术毕竟不怎么的,瞧,这不就犯难了么!陷放多了,在粘的时候,皮都破了。“没关系,我包的我来吃!”我自信满满地说道“我再搞点创新!”我说我会做烧卖,把馅放的多多的,然后把皮往中间一凑,搞定。姐姐瞥了一眼说,漏馅的不能煮。我又说要改成包子,把四周的皮拉长,准备做包子,可是我也不是很会做包子,只是见过,干脆把皮往中间凑,像叠被子一样,左右上下乱压住,最后搞成了接近三角形的小包袱样式的东西。姐姐们和哥哥们都一人包了一个小包子,说个人吃个人的,谁都不愿意吃我那个。最后,我灰心了,“不包了,你们都不捧我的场!太不够意思了吧”于是就有了捉弄大姐的“阴谋”。我在母亲那儿抹了一点儿面粉,趁着她不注意的时候,一把擦在她的脸上。她的脸白白的,真像白脸的曹操!“哈哈哈哈……”

  “你这小鬼!看我怎么收拾你!”“啪”的一声,我也是满脸的面粉。就这么一闹,小妹妹和哥哥们也打起了“面粉仗”,笑声在整个厨房间中回荡,久久都不能平静。

  我们的饺子终于快出锅了!可是在锅中散了不少的饺子。饺子皮浮在沸水上,渐渐揭开了肉陷们的“神秘”面纱。哎,我瞧了瞧,散开的几乎都是我包的呢!

  我害羞地说:“看上去,我们都得喝饺子汤了呢!”

  一锅暖暖的饺子汤上桌了,早已是饥肠辘辘的我们美美地吃起了我们第一次的劳动成果。味道虽然不是很好,但也别有风味。

  窗外虽然飘着雪白的雪花,是另一片银白色的世界,可是我们在这合家欢聚的时刻,在这共同围着桌子吃自己包的饺子的时刻,我们的心是那么的欣喜。也许这一份喜悦就是人们一直向往的幸福吧!

  这是欢庆的时节。

  这是团圆的时节。

  这是温暖的时节!

  我们中国传统的节日——春节,也有着其他各种不同的风俗,比如说贴春联,贴窗花和倒贴“福”字,挂贴年画,除夕守岁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哔哔叭叭的爆竹声在午夜12时,回荡在空中,直窜云霄,除旧迎新。对新年的祝福,心愿在此刻埋藏在心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是我们共同的心愿就是“回家过年”!

回家过年作文 篇3

  今天是除夕,下午,我和爸爸妈妈照常来到外婆家。刚走上台阶,迎面就看到大门上贴上了两副红红春联,好是喜庆。

  走进门,闻到一股扑鼻香味,但说不出是什么。走到厨房一看,原来锅里“咕嘟、咕嘟”炖着羊肉,好香啊!我垂涎三尺,恨不得马上就吃年夜饭。外婆端出一大盆饺子馅儿,原来今天年夜饭还有水饺啊。我们帮忙包饺子,可我手没那么巧,不是馅儿太多,就是包成了“四不像”。外面隐隐约约传来几声鞭炮声,我探出头去张望,我坐不住了,放下手上活,就跟小伙伴们加入进去了。

  手上拿着鞭炮,好像有使不完劲儿,玩不完花样,仿佛它是个好久不见老朋友。拿着它,再也顾不得礼貌了,疯狂起来。一眨眼,到了傍晚,我们也玩得筋疲力尽了,回到家,洗个手,准备吃年夜饭。

  一样样菜端上了饭桌,鸡、鸭、鱼、肉样样都有,只要是你能想到。我已经迫不及待了,早就盼着过年了。拿起筷子,却又不知道该先吃哪一样了。再吃年夜饭中途,舅舅、舅妈把红包塞进我衣袋里,看着衣袋慢慢鼓了起来,我满心喜悦。

  “砰、啪……”随着夜幕降临,大家也开始放烟花了。我放下筷子,冲到外面观赏。哇!天空上好热闹啊!烟花纷纷飞上天空,好像是一场烟花选美大赛,形态各异、花样繁多。瞧,那个烟花多像一朵牡丹花呀!快看,那边烟花多像一个笑脸呀……我们干脆把凳子搬到外面,坐上去,有滋有味地欣赏起烟花来。

  除夕这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天晚上,几乎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可我眼皮好像有千斤重,实在撑不住了,睡着了。在梦中,我又梦到了今天放鞭炮,又梦到了这一桌香喷喷年夜饭……

回家过年作文 篇4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

  毕节市层台镇斯栗村杨春考551709

  大概要追溯至二十年前,我大约五岁,那时提起过年,我们差不多同龄的伙伴们高兴得就像一只顽皮的猫儿,在家中蹦蹦跳跳的,那股兴奋劲儿——简直像当上皇帝一般。

  像我们那时的孩子,因为过年会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玩饿,大一点的孩子更可以摆脱平日的“劳役”,因此会开心个不停。

  或许怪那时的日子太过清贫,平日里要吃得上一顿好的是极不容易——吃得上肉的人家很少,一般人家除非是有贵客来的时候,孩子们才勉强可以解一解馋;或就是在走亲戚,“吃酒”的时候。那时候,寨里要是谁家有红白喜事,帮忙的大人总是带着孩子,并且趁人不注意把一两片豆腐或其他什么吃的塞在自己孩子的嘴里。

  又或许是那时的生活过于枯燥,所以人们在玩的都比较简单,快乐也简单,但大家都很知足,生活平平常常的过,日子顺顺溜溜地流。那时过年,大人们总喜欢凑在一起玩纸牌,玩牌的方式简简单单:一副扑克变换着玩“上游”、“怪噜”、“三五反”之类,输了的就罚站或钻“板凳脚”。(我就是那时常跟在父亲身边问这问那的,现在还清晰记得那些玩牌的花样。)大家共娱共乐,输了牌却赢回快乐,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胜利者。

  父亲喜欢在大年初一、初二的白天和晚上翻起民间手抄或刻印的《柳荫记》、《八仙图》之类的书唱个不停,他周围就围着妈和其他年轻年老的妇女,动情处大家唏嘘喟叹,有的还流眼泪,听不明白的时候大家就议论纷纷。我们那一带像父亲年龄差不多的男女都会“唱书”,几年前回家过春节还听父亲给妈唱了几段,很是动听。

  对我而言,那时爸唱书的声音就是最好的音乐,所以对一些如“攒十字”、“莲花落”之类的唱腔至今还有印象。那时寨里有一台唯一的收音机,音乐从那个小东西里飘出——很悦耳,多是些“朝霞——啊——映在——阳城——湖上——”,偶尔也飘出“何日君再来”的感慨。但这种奢侈的声音我们很少听到,有时只是在较远处聆听。有收音机的那户人家很少放歌给我们听,一般要有客人来或过年的时候才能听到,更别说是亲自看看摸摸那“小家伙”了。我的记性一向很好,只要那家人放歌,我听一遍就能“哼唱”了。

  那年头,寨里没有通电,收音机只能用干电池,舍得买电池的人家很少——别说用收音机了,就是用手电筒的人家也很少,我们家那时点的是煤油灯。用油灯灯芯也不敢做大,晚上睡得很早,一般晚饭后就洗脚熄灯就寝;有时熄灯后坐在火炉边听母亲讲“老熊婆”、“七姊妹”和其他的民间传奇或鬼故事。那时听鬼故事时尤其着迷,但一定用坐在爸和妈之间,不敢靠近门,生怕有个东西推门而入把我抓去。我哥不同,从小到大都不相信有鬼,晚上再怎么黑也敢出去解手——我那时最佩服他了!妹妹还在呀呀学语,只有哭的份,享受不到我听故事的高兴和怵悚。但不知怎的明明害怕,却用缠着妈一遍又一遍的讲,自己就一边听一边幻想一边害怕了。

  至于玩的呢,就简单得过分了。除了“抓瞎猫”、“躲猫儿”或学唱花灯外再无其他花样,但那时过年,我们就成天跳来跳去,唱来唱去,变换着玩熟悉的游戏,快乐无穷。有时被大一点的孩子欺负,哭一阵鼻子,又笑眯眯地跟着玩去。

  “过年”这一词在那时是什么概念?我只记得那种兴致了。以至以后长大在寨里老祖公那里听他“摆大传”,读那些《征东》、《征西》的几百部“大传书”都无法把儿时的记忆抹灭。

  但这些年,从我九八年起异地求学直到工作数年后的今天,我对过年的兴致淡得很,真有“过年如过关”般艰难的感觉,真正感受到一个成年人的悲哀了。

  要说这几年,要穿有穿,要吃有吃,要享受有享受,哪里不比儿时的条件强?家里不是早有了彩电、音响了吗?不是有三五好友常在一起把酒言欢吗?但总觉得少了些实在。

  过年真正的快乐是属于孩子们的。但我对他们的玩法有些不一样的感触。很多孩子在家看套碟,对武侠大戏里的动作津津乐道,大一点的孩子们聚在一块玩着纸牌输压岁钱,也有凑在屋子里看大人们“砌方城”玩通宵的。

  而我现在的娱乐也只是看看春节的电视节目和玩玩麻将了,偶尔对着麦克风唱几首歌。回家过年又有什么好玩的呢?不过是为了陪着双亲,一家人吃汤圆,一块看“春晚”,话话家常,如此的简简单单。只是给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父母一丝宽慰,让他们在年老的时候感受到全家团圆的满足——作为父母,或许他们每年的愿望不过如此,质朴而平凡。

  但留在我们心上的无聊、死气、沉寂是过年的鞭炮声爆炸不去的。如果可以,我还是想去看“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乡土戏,听寨里的老人将“西游”、说“水浒”,听大叔的笛声,学着一两首新鲜的曲儿……只是如今事过经年,一切恍在梦中。

  而今天,书还少吗?音乐还少吗?可就是没有那时的探求欲望了。

  这就是长大的烦恼吧——也恰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悲哀。

  但我们还得回家过年,为久盼儿归的年迈、鬓白的双亲——为儿时给我唱书、讲故事的双亲。

  当然,还为我们的孩子。

  我又得思考,我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