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考试作文

时间:2023-04-09 16:25:12 作文 我要投稿

精选语文考试作文三篇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写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的独处习惯,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思考自己未来的方向。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考试作文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精选语文考试作文三篇

语文考试作文 篇1

  不朽

  走进曾经的校园,仿佛一切还停留在昨天。拥有着美好回忆的校园被一层层积雪覆盖着,在我眼前发光发亮。

  时光虽然流逝飞快,但回忆却是永远不朽。在雪地里缓缓的走着,一步一个脚印,回味着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在白的纸也终会有污渍,再清的水也终会变混浊,再茂密的树也终会变枯萎,在清晰的记忆也终会变模糊……一切的一切只有时光会为我们证明。

  那长廊,我们曾经在那奔跑,那石椅,我们曾经在那吵闹,那棵树,我们曾经在那说:“时光不老,我们不散。”

  可能是眼泪的饱满,可能是对回忆的敏感,渐渐的眼眶湿润了。走到每一处曾经走过的地方,看到每一处曾经闹过的地方。回忆从脑中溢出来,千丝万缕。

  照片中美丽的校园风景是那么纯真,那么让人留恋,但即使这样的照片留住的只是曾经那一时的风景,留不住的是时光。

  安静的教室里没有了我们的吵闹声,没有了老师的讲课声。再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划的写下“二班”,心中又生出别样心情,听粉笔尖与黑板的摩擦声,耳边又回响起老师的叮咛声,不禁泪流满面。

  学校里的'每一砖,每一瓦都会勾起我的回忆,但属于我的也只是回忆罢了,这个满载着我们的思念的地方,已不再属于我。

  既然这样,就让我的回忆成为不朽,让我的思念成为永远!

语文考试作文 篇2

  一天,蚂蚁一家去野餐,走着走着,它们遇见了一条大河,水深得足可以把它们淹没,大家急得团团转。蚂蚁宝宝说:“我们可以做船呀!”

  这真是一个好办法,大家齐心协力,搬来一根粗树枝,并把里面挖空,插上一片绿叶,船做好了,蚂蚁一家安安心心地过了河。

语文考试作文 篇3

  其实我在写作文时,我没想太多,就是提笔就开始愣愣地写……

  在写该作文首段时,由于时间仓促,为了不至于低分,所以我决定用老师平常教的一些技巧开头,先夺得一些分数。我们老师说比较容易得到阅卷老师青睐的开头,一般是修辞手法比较集中的。所以,我决定采用比喻、对比(这是由关系型作文题决定的)等等。当然,为了使形式好看些,我是比较想用整句的。我原来是想用上排比的,但因为单单一组显得有些单薄;但后来发现写完两组后,再加上一组就有点拖沓,就算了。至于,比喻喻体的选择,我的感觉是主流给人以博大厚重坚实的印象,另类则让人觉得“细微零碎”,所以我选择喻体主要从浩大、细微两方面去联想。选择自然意象,则是因为老师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其实只要往自然意象一想,首先当然是日、月、天、地、林、海……至于怎样想到皓月、林海、华章、小令、交响、独奏,我也不清楚。我在能在记忆中生拉硬扯了……去年在老家过年时,半夜一家人在路上走,那晚的月亮特别的明亮,照亮了夜空中漂浮的云朵,皎洁的月光落在地上,像霜一样晶莹冷清,那时我觉自己是在时间的流里前行,浮想联翩思接千古,连连感慨;至于林海,则是可能是因为小时候常到山上野炊吧。林,从小就在我的记忆里;海,则是为了显其大。华章和小令是平时读优秀作文常遇到的;交响和独奏,则是因为前几天兴起看了罗曼罗兰的《贝多芬》获得的启示。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用主流另类做本体,我也不清楚。其实当时我脑里只想着皓月、林海、华章、小令等等,完全把主流和另类忘了,两组比喻完了之后,才忽然想起应该扣题,于是干脆再用了一组比喻。没想到效果似乎还好,这是运气吧……

  “考试,有时真要点运气。”我们语文老师的这句话也许正式我这篇作文的最佳概括吧!

  谁知道,意外这么多……

  起先,当监考老师(实际上也就是我们语文老师)宣布时间仅剩50分钟的时候,我刚刚完成文学类阅读,正下决心改下仿写题,待仿写题拿下后,时间仅剩45分钟左右,那道短评是怎样也不能写了——转移战场吧!可是我还是慢悠悠地准备写作文,我知道我可以完篇——完篇的作文成绩大概不至于太低吧。当时也就是有那么点乐观的想法,才不至于慌了手脚。

  考试题目是“主流与另类”,明显,关系型作文题。实际上,我比较少接触关系型作文,心里有点不踏实。但当时想也没想就决定来个“大综合”。其实考前前几天,我们老师刚好讲评了一篇关系型作文题,题目是“快与慢”,他说一般思路三个:立此驳彼,立彼驳此和综合辩证,强调忌仅谈一面。我还记得他说综合会比较难写,但我身体构思还是选择了这一方向,因为留给我的时间不是很多,写综合会比较充实;其次这样实力的可选择面也会广一些。后来查看当时的草稿,才知道我当时决定是先谈一下主流话题,再谈一下另类话题,再将两者综合一下。

  构思完成后,大概还剩40分钟左右(实际上我语文考试看到是腕上的电子表,所以对所剩时间没有直观的感知)。接下来是动笔,时间不容戏我玩什么创新,更别谈什么深刻。事实上,我也就是照老师所教的标准顺手写下去。如果真要谈点什么,就写题目是,划去了一个错别字,心凉了半截;写首段时,再写错别字,又凉了半截;写主题时,尽量使引例部分漂亮点,多些论证,以避免空洞举例;注意了一下过度,避免生硬连接造成不良印象;在写综合段时,我注意到时间仅剩15分钟左右,再捏一把汗……

  有点调侃的说完成“写作”过程,我自己都觉得有点疯狂。事实就是这样。有点感谢平时的小积累,自己才不至于在考场上就玩完了。

  我的积累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素材,二是老师的指导。素材方面,老师定了几本素材书,我们平时也就是在空隙时间里看看。其实那些素材也真是多,要全记下来我可没信心。我喜欢挑自己喜欢的人物,了解得深入一些,最好在结尾时想一下自己在考场上会怎样遣词造句。事实上,我觉得那些片段式的素材并没有给我多大的感触,反而是曾经读过的大著在记忆中比较有分量。例如于谦,自从我读了《明朝那些事儿》,怎样都不肯离开我的笔。我觉得我们老师说的“要对素材有感情”很有道理。土木堡之变后,于谦能以一介柔弱书生之名挺身而出,挽狂澜于即倒,本身就是对国家的一种热爱、一种担当,这对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有莫大的.启示。读《贝多芬传》,贝多芬面对苦难时的孤独、挣扎、反抗以及那种含泪的乐观的确是值得我们去讴歌,去学习的。文采方面,我认为主要得益于日记和书籍。日记给了我比较多的练笔机会,甚至有时我会在其上练习一些比较陌生的句式。日记并非一定要质朴才是真,优美的文辞下也可以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书籍的作用毋庸置疑,我觉得贵在坚持,有“前辈“就习惯于每天结束时读上半小时。针对文采的话,我觉得泰戈尔、徐志摩等等诗人给我很多启发,当人不局限于文采。我觉得考前一定阶段内保持良好的语言氛围使我获益良多,仿佛再拿起笔时脑内多了一眼活泉。

  我们语文老师也有谈过,事实证明他的的话很多都有重量级意义。他曾对我说,我不擅长于思辨性议论,而善于抒情性的语言写作,因而在高二时就要求我加强文章深度方面的挖掘,后来因为我沉迷于理化生也就不了了之了。升入高三时,我发现作文成绩每次都要拉我后腿,便决心提升。语文老师先让我回到从前的风格,然后在几次作文训练中针对我的薄弱环节,如引出话题的合理性、过度的自然性、议论的充分性等等,提出了意见,使我的作文有了较大改观。

  相对于其他同学的优秀作文,我的作文会显得更加中规中矩,也就具有更强的“可读”性。我想,这可以解释一点高分的原因吧。这也许也是一种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