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作文

时间:2023-04-16 11:34:00 作文 我要投稿

有关传统文化作文锦集九篇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有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很是熟悉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一篇什么样的作文才能称之为优秀作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传统文化作文9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传统文化作文锦集九篇

传统文化作文 篇1

  风筝是一种中华传统文化,下面听听我的介绍吧!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有20xx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就是说,墨子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这只木鸟只飞了一天就坏了。墨子制造的这只“木鸢”就是中国最早的风筝。至东汉期间,蔡伦发明造纸术后,民间开始以纸做风筝,称为“纸鸢”。 最早的风筝并不是玩具,而是用于军事、通讯上。唐代晚期,因为有人在风筝上加入了琴弦,风一吹,就发出像古筝那样的声音,于是就有了 “风筝”的叫法。

  山东潍坊是我国著名的风筝之都,那里每年都要举行一次国际风筝节,可热闹了。

  我还知道风筝是怎么做的呢!首先准备好工具:浆糊, 纸、刀 ,用的材料是:竹篾,纱纸条,马拉纸。

  先将竹篾浸水,令竹篾软身,再用刀将竹篾破开,约三份之一粗度,然后修半形,因为稍后要将竹篾贴在马拉纸上,如果太粗,竹篾会拉破纸张,同时竹篾太粗,纱纸条就贴不稳。将修好的竹篾裁成两条长短适当的长度,约为(16吋及23吋)。下一步,就将马拉纸裁成一个四方,长约24吋,马拉纸是一种非常粗糙的纸张,最适合作风筝。

  此时就可以将竹篾贴在纸上,但要记住,将长长的.竹篾,用纱纸扎在短的三份之一,然后慢慢屈曲,直至长竹篾两端触到纸的对角之上将它贴好。

  最后一步就将风筝的尾巴贴在风筝的下方,较好线与风筝的角度后,就可起放。风筝的尾巴是平衡风筝的主要工具,当风筝乘风而上之时,如果一方较重,风筝就会偏向这方,而尾巴最好比较长,因为越长就会有一个重量令风筝头部升起,使全身受风,平衡了斜的一方。 风筝的丝线可以用牛皮线,棉线,玻璃线等线辘可分圆线辘及排辘将线扎在风筝上,要成一斜角。

  看了上面的介绍,你是否对风筝有了许多了解呢?你也去做一做吧,非常有趣的哦!

传统文化作文 篇2

  端午节是我国民间传统节日。又称端阳、重午、重五。端午原是五月初五的节日,因“五”与“午”同音,所以称为端午节。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关于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个小故事呢!传说,楚国人屈原是一位大诗人,屈原想为国家出力,可是被奸人赶出了楚国。于是屈原投江自杀了。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罗泊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划起船只,在江上打捞他的尸体。有的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过江河里,让鱼虾蟹等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原的.尸体了。有的则拿来了一坛雄黄酒倒进汨罗江河里,说是要用雄黄酒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又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梀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带,便发展电脑了粽子。

  现在过端午节习俗有很多,比如:雄黄酒、赛龙舟、挂香袋、吃粽子、插花和斗百草、驱“五毒”等。数不数不过来,我们杭州每年都要举办赛龙舟。只听呯声一响,选手们便奋力地划着龙舟,两旁的啦啦队的声音非常响亮,在几百米的地方都能听的到。

  端午节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值得大家去继承和发展。

传统文化作文 篇3

  中国有许多传统文化,比如中秋节吃月饼,端午节吃粽子,元宵节吃汤圆...其中,我最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我记得在端午节那天,我妈妈买了一大包粽子,里面有豆沙馅、牛肉馅和蛋黄馅...我问妈妈:你为什么在端午节吃粽子?我妈妈笑着说,"在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我母亲告诉我屈原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当时秦国侵略楚国,屈原悲愤跳江自杀。为了防止屈原的身体被鱼吃掉,人们把粽子包起来扔进水里,这样鱼就可以吃粽子了。当鱼吃饱了,它们不会吃屈原的尸体。母亲说:除了吃粽子,端午节还有赛龙舟的习俗。当屈原跳进河里时,人们争先恐后地划龙舟来救他。龙舟到处追着我寻找屈原。后来,一些地方以赛龙舟来庆祝端午节,以纪念屈原。

  我喜欢端午节的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作文 篇4

  “祖国的儿女,龙的传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文人雅士撰写名著,来突显我们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

  孔子云:“礼之用,和为贵”追求社会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人如己,和而不同,才能兼容并包,和衷共济。和谐是我们国家社会核心价值观之一,为世人所知。这一观点在我心中更是深刻。

  小时候,我还不懂和谐这个词语的含义,与别人相处不太融洽。那一天,爸爸带我去慈祥的胖叔叔家玩,爸爸要和胖叔叔谈公事,所以要我去和胖妮玩,前几天,因为和胖妮不和,所以我们已经好几天不说话了,也没有去找她玩。回家后,我把心中的话全部诉给了爸爸听,爸爸听后说:“女儿啊!你知道为什么有的.友情不长久吗?因为她们俩不和谐,不和谐才会分开,你想和胖妮分开吗?”我仰起了那天真的脸庞,看了看爸爸,然后一头钻入爸爸的怀抱中,“不想”我的声音已有了些沙哑,泪水早已铺满了我的脸庞,肆意地浸湿着爸爸的衣襟,爸爸一边安慰我,一边给我说:“爸爸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你爷爷教会了我两个字,知道是什么吗?”我在父亲的怀中摇了摇那颗小小的脑袋,“是‘和谐’你爷爷虽然一生平平凡凡,但一生最注重和谐。邻里间吵架不和,他总会去调解,在公路上,路人和路人发生争吵他也会去调解。他总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和谐能使万家兴,和谐能使国家旺’告诉爸爸你想和胖妮和好吗”我把那张布满泪痕的小脸抬起来,说道:“想”,“那就去吧”。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自从和胖妮和好后,我们俩的感情日渐深厚,且学习越来越好。我们曾约定过即使日子像流水一样快速逝去,我们也一定要相伴到老!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世界上最好的真理。快去品尝它们吧!

传统文化作文 篇5

  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赋予华夏大地独特的厚重,先哲们的思想言论留给炎黄子孙宝贵的精神财富。但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西方文化日渐受到年轻人的推崇,而伟大的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却不被喜欢。

  学习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俗语有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我们受人恩惠,要时刻记在心中,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的心,并不只是我们要报答所受的恩惠,更应该对有需要的人伸出援手。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一首《感恩的心》唱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鼓励着我们。常怀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的拥有一个更美好的人生未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灿烂活力。因为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会让我们觉得这个世界是美好的。

  我们感谢我们的父母,是他们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陪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教会我们去认识这个美好的世界。

  我们感谢我们的老师,是他们孜孜不倦的传授我们知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他们是辛勤的园丁,精心的呵护着我们,让我们的青春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我们感谢我们的朋友同学,是他们时刻陪伴着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游戏、一起成长,给我们建议鼓励,我们结伴而行才会使我们的人生路更加精彩。

  我们感谢帮助过我们的人,人生路难免挫折坎坷,总有那么多得好心人给予我们帮助。

  我们感谢人生路给我们下绊子的.人,让我们更加深刻的去认识人生,让我们成长成熟。

  我想对周围所有人说一声谢谢!感谢有你们,让我的人生更精彩!

  感恩,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弃,一颗感恩的心不能少。

  “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感恩责任”不仅是我们的宣传主题,更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是我们应该从自身出发,去感恩身边的每个人,并感染身边的人心怀感恩之心!

  感恩,从我做起。感谢父母,那么我们在空余的时间多给我们的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感谢老师,那么我们就应该按时上课,认真听课,尊重老师。感谢朋友,那么我们就应该与朋友互相帮助,友好相处。感谢他人,我们就应该尊重他人,以礼待人。

  感恩,从我做起。我们得感谢我们的学校,给了我们优良的学习生活环境,那么我们就应该爱护我们的校园,尊重爱护我们校园的每一个人。

  “弘扬传统文化,践行感恩责任”,我相信我们能做的更好!

传统文化作文 篇6

  当今的社会渐渐兴起了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潮。各类综艺节目聊诗词,纪录片讲四书五经,电视剧记历史,各类书籍谈文言文,甚至是一些广告都用上了成语,到处都不难见到传统文化的身影。曾经因晦涩难懂让人敬而远之的古典书籍,也渐渐鲜活生动了起来。当我们对古典诗词侃侃而谈时,可能有时会觉得自己的想法好像也不是很有道理,没有理解其中的深意,掌握不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那我们这样学传统文化有意义吗?传统文化有价值吗?我们应该学传统文化吗?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先人思想的精华,是古人的智慧结晶。即使当今的社会发展速度飞快,各种新思想、新文化不断涌现,我们也应该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让传统文化成为我们的思想源泉和精神力量。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内容博大精深,值得我们用心研究。

  或许我们不太理解其中的哲理,学习了也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改变,但这绝对不代表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没有意义。学习传统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耳濡目染,时间长了,在不知不觉中思想行为就会打上传统文化的烙印。人生的路毕竟很长,要经历的事会有很多,在为人处世中对其中道理的理解会越来越深刻。而且,每个人的经历和性格都不一样,所以想法也不一样,对人生的理解也不一样,我们对一些事的理解可能和先人不一样,所以没必要必须和前人的想法一模一样才算理解了精髓。每个人的人生都很精彩,我们学习前人的思想,其实是要尝试理解前人的心境。

  传统文化,是前人对我们跨越时空的教育。时已过,境也迁,往昔沧海已成桑田,但哲人的思想永远熠熠生辉,散发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传统文化,是文学的'瑰宝,精神的宝库,这是一笔无法估量其价值的财富。

  我们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即使深奥如《论语》《史记》,怪异如《聊斋》《西游记》,要学就要熟读精思。传统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早到古代先哲对子女的教诲‘‘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再到现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传统文化的影子,足以体现传统文化的价值。我们应该想的是怎样学好传统文化、怎样领会其精神,而不是应不应该学传统文化、学习传统文化有没有意义。

传统文化作文 篇7

  每年的四月初八是牛魂节,又叫做脱轭节。在壮人的意识里牛是天上的`神物,不是凡间的一般牲口。有一个故事说它四月初八诞生于天上,所以这天是牛王诞日,当初因为陆地岩石裸露,黄土望不到边,尘沙弥漫,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活,牛王奉命从天上来到人间,播种百草,原定是三步撒把草种,谁知它弄湖涂了,竟一步撒三把,使得野草丛生,侵凌田禾。因此被罚留在人间吃草。但天上并没有忘记它,每年四月初八,牛魔王便从天上下到凡间,保佑牛不瘟死因为是给牛过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停止劳动。主人用枫叶水泡糯米蒸饭,然后先捏一团给牛吃。牛栏外安个小矮桌,摆上供品,点香烛,祭奠牛魔王,人们还要唱山歌,唱彩调,欢庆牛的生日。

传统文化作文 篇8

  说起中国的传统文化,我觉得它很美。比起受《圣经》影响其政治经济的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文化不受任何古籍的左右,是一种在生存的岁月长河里自己形成一种最美的文化。

  中国文化很美,美的不予言说,只可自己在这个国家里生活,自己用心去体会。中国人古代一直存在着以民为本的思想。商周时代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说法。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这些思想本身,是进步的。但是也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经历其他东西,将固做过而抑制发展。就比如明清的闭关锁国,自以为自己的国家是天朝,固如金汤疏不知太坚固的城门会抑制城内百姓思想的太过禁锢而不敢轻易变法。就以小见大来说,不赋予女人的生命价值,只是将其作为男人的附庸,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女人却不去否认,只是接受。

  扩大来说,讲男人比作皇权,男人比作女人,可以看出不但女人如此,男人也没有独立生命价值。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官僚,以及无数苍生,都在皇权高压下匍匐。他们或许渺茫过,怀疑过,反对过,但后来,他们再也不曾有过这个念头,是在高高在上的皇权下不敢揭竿变革,因为纲常和科考制度和祖训已经禁锢了他们的头脑,甚至以高呼“吾皇万岁”为终身荣耀。疏不知他们仰望的'皇权在糜烂的生活中穷奢极欲,常常有事没事对它们欺压、掠夺。马克思曾经把这种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蔑视地称之为普遍奴隶制。不是崇高创新,不是倡导一代胜过一代,而是推崇守旧,人民永久的是那些所谓“真命天子”的奴隶,“天可变,地可变,祖宗之法不可变”。使几千年期间,政治体制、思想观念、科学文化,一直压制在皇权贵族之下。一直难以进步,到最后皇权置顶的明清让人们脱离世界的学术思想,让国里人民永久的在三纲五常间穿梭,终于在近代社会不可避免地落后于国际社会。

  文化总是糟粕与精华共进的,所以在这个皇权至上的国度里,有着一大段魅力的瑰宝,物质的,非物质的。诸子百家的争鸣,如一声春雷惊雨,给华夏大地一场润泽。而后自春秋《诗经》开始,先秦散文、魏晋文学、唐诗、宋词、元曲,品读时给人以美的享受,不叫人感慨古文学的博大精深,占列举“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位卑不肯忘忧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便可以看出其高尚无尘的精神世界。如撇开这些,只一首《春江花月夜》可知古人柔美。

  文化是优是劣,孤立地看,是难以得出正确的结论。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与其它国家、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庐山真面,很难描绘,只因为我们都在此山之中。如果将其与西方文化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的是我们有很多东西是西方国家难以比较的。面对生活中种种挑战,中国人并不屈服,而始终保持一种信心、斗志,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日本铁蹄滚滚如乌云压境之时,所当时内战纷扰,但是中国万万众依旧如虎齐扑,用人肉也要把住祖国。也是历史下的中国传统。

  世界文化时代的到来,终将是任何保守力量所难以阻挡的。而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些长处,必将成为世界文化的极其珍贵部分。中国的文化,是5000年来封建社会积累下的,数一数西方文化也就文艺复兴之时硕果累累,当然相比与现在社会,我们的文化糟粕之多,但不能一叶遮目,我们要好好对待呢些美好的诗歌声乐礼仪孝道。

  我眼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糟粕与精华齐有。我们只是要取其会抑制现在发展的糟粕即可。

传统文化作文 篇9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 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 “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 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 “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 ,也 “ 乐在其中矣 ” 。他主张治理国家 “ 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夫子曾经说过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以及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 “ 朝闻道夕死可矣 ” ,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 “ 人 ” ,探究的是无限的 “ 人 ” ,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 “ 仁与德 ” 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 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 “ 仁与德 ” 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为了学习,可以三月不知肉味,这足以见孔子的勤奋,可如果仅仅是勤奋,恐怕孔子就不会如此得到世人的尊敬了。他的好学表现在方方面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是谦虚;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他的学习精神,不仅仅限我们常人的.思维:这个是学问,那个不合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 “ 代圣人立言 ” 。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 “ 圣典 ” ,背得滚瓜烂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