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行者》读后感

时间:2023-08-01 20:00:04 读后感作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天行者》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天行者》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天行者》读后感

  《天行者》读后感1

  寒假里,我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

  届岭地处偏僻,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有的交不起学费,有的买不起书本,学校被大石块撞塌后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又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其中最让我记忆深刻的一段是,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每天早上,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站在讲台前面,进行试讲,讲完一遍,自己接着总结反思,然后再修改,再试讲。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也深深的感动了我。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或许很贫穷,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2

  作家刘醒龙的《天行者》这部小说以坐落在大山深处几乎与世隔绝的界岭小学为背景,叙述了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等几代民办教师的奋斗、挣扎与追求。这里的生存条件严酷而恶劣,山风、暴雨甚至野狼时刻都会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单调、枯燥、孤独、苦闷和与世隔绝的感觉折磨着他们的神经。他们工资微薄,只能靠自己种菜、种地养活自己,补贴山区的学童。但他们没有被生活压垮,仍然以他们朴实真诚的爱、责任感与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对乡村孩子的培养上。

  教室不够、教师不够、教学条件简陋,一个教师要教几个年级,而且语文、算术、音乐、美术全部要同时承担。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神圣感与尊严感,每天风雨无阻地接送着在山路上奔走的学生,每天一丝不苛地举行着升旗仪式,那山风中飘扬的国旗,无疑是他们心中美好理想的寄托。他们是一批精神的殉道者,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和人生全部投入到了乡村教育事业中。

  余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很难把他们一一拎出来细评,因为他们是一个联合体,息息相关。他们或执着,或清高,或精明,性格迥异却在特定的环境中相互扶持,建立起亲人般的情谊,这也许就是那片热土上升腾的希望。他们拿着最微薄的工资,却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用心血去哺育这文化贫瘠的大地,即使天塌地陷,有他们在,传承文化的学校就屹立不倒;即使没有了一切,他们仍唱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界岭小学的三次民办教师转正,每次都百转千折,让人揪心痛惜,掺杂了各种纠结痛苦,渗透了各种情感悠长。也许正是在绝境中的人物才能体现出人性的闪光点,相对遗世独立的小世界里的凄风苦雨,不是精明的预测,也不是狡猾的权谋,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直面对撞,人情温暖的`间接体现。第一次转正,余校长与张英才之间的谦让,以及明爱芬在填着表格中的逝去牵动了让我们感动的神经。第二次,蓝飞的私自占用名额,让人气愤,可以让我们看到宽容的力量,善良的人心,这是我们在冷漠的生活中多么缺少的东西啊。第三次转正开始似乎是毫无悬念的,因为有“红头文件”,可正是这像二十二条军规的政策,才产生真正的悲剧。他们已经奉献了自己的一生,最后转正竟然还要自己掏钱买断工龄。于是先转正的邓有米为了凑给余校长孙四海转正的两万块钱做了错事,村长余实乘机敲诈,官员沆瀣一气,最终界岭小学的新校舍塌毁,一切不能再坏。而每次转正不成,暴雪的降临也意味深长,是天公为他们报屈,还是想让这些争斗不再让一切纯粹美好?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物质上的贫困者,却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天行者》读后感3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正如书上所说,很容易中了“界岭”的毒。文学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他的矛盾、冲突,在这本书中,余校长、邓有米和孙四海对于转正的渴求和在转正的途中遇到的波折形成了一个个巨大的矛盾。就在这些矛盾中,他们的形象逐渐高大,人物塑造才逐步完成。

  让我印象最深的描述就是在余校长返回学校,邓有米和孙四海都知道了蓝飞以权谋私,侵占学校唯一一个转正名额的时候,他们的反应,最本能的就是他们内心对于转正的渴望以及由此引发的他们对蓝飞所作所为的愤怒,但是喜剧化的冲突在于孙四海在听了余校长的分析后“张得老大的嘴巴”和“突然卡壳”的话。包括精于算计的邓有米在内,都能在眼泪中释怀。这种非常尖锐的冲突特别能够突出人物在渴望背后的善良与大气。文中这样的矛盾出现了好几次,每一次,都让我对他们肃然起敬。

  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年代形成的特殊群体,在20世纪末期消失了,绝大部分进入了公办教师行列。《天行者》中的三位资深民办教师,命运却并不顺利。在三次转正的机遇中,前两次阴差阳错地被年轻人占有,后一次只有余校长意外得到成功。第三次的大规模转正,国家有一个“花钱买工龄”的硬性规定,却难倒了这些身无长物的可怜教师。副校长邓有米长期节衣缩食攒下的钱终于使他首先转了正,但却因负责建校工程收受贿赂(其实是企图用“回扣”为同事筹款)而被开除刚刚到手的公职。邓的妻子追回买工龄钱为余校长交了款,余才有幸成为正式教师。而借贷无门的孙四海只好“弃教从政”,成为界岭村的新一任村长。从转正过程的一波三折中,我们更看到了这些“苦行者”的悲剧命运和他们的精神风貌。然而,民办教师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在数十年的历史中,支撑了乡村教育,填补了教育空白,同时留下了一份值得珍视的精神遗产。在界岭村先当民办教师、后来成为乡教育负责人的万站长,对外甥张英才意味深长地说:“想说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就像我,这辈子都会被缠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么东西能让人“中毒和上瘾”呢?正是这个卑微群体那种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献精神和敬业品格。他们承传的是中国知识分子最核心的文化传统。

  文章自始至终在渲染一种色调,那就是苦中总有一点甜。无论是整个界岭小学还是界岭小学的“刘关张”,一直处于一种极为纠结和苦难的境地,他们的生活困苦,渴望得不到满足,甚至还有突如其来的灾难几乎要将他们击倒,但是他们的生活中始终有笛声相伴,有希望尚存,有爱情盛开,这也是界岭精神的一种体现,人的`生存若无一丝甜蜜,还有什么一丝呢。

  文章中反复出现几个意象,如,界岭小学的国旗,孙四海的笛声,以及一开始充满神秘色彩的凤凰琴,这些无一不是在昭示着界岭小学的精神,一种面向太阳盛开、永不屈服的精神。说这些民办教师是最浪漫的,小说中多出描写体现了这一点,在竹笛声中界岭小学的国旗早晚按时升降,孙四海与王小兰的苦恋,支教女大学生夏雪的诗歌,为了转正,情同“刘关张”的三位民办教师共进退,最终把转正名额还给了年轻的、有前途的张英才。书中充分展示了这些民办教师在孤寂中的坚守、苦难中的忠诚、同甘共苦的兄弟情,书中闪耀着人性的色彩和光芒的深情描写,让人温暖而感动。

  可能有人会说,他们都是体制下的一种特殊产物,体制我们永远无法去改变,但是,于制度下苦苦挣扎的人们上能如此坚忍和乐观,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我们虽然成不了中国大地上的英雄,甚至不能成为孙家小学的英雄,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英雄,内心无比强大的英雄。

  《天行者》读后感4

  落雪的时候,鸟都不飞,雪也不飘,只有界岭小学的笛声还能与雪花一道轻舞飞扬。那些住在界岭深处的人家,从未听过这样的笛声。

  中国农村的民办教师,一度有四百万人之多。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义务教育阶段的一亿几千万农村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十多年前,一曲“凤凰琴”让多年在山乡村落默默奉献的民办教师站在了全国民众面前,无数读者为之动容,流下眼泪,作者刘醒龙意犹未尽,而今又以一部《天行者》继续讲述民办教师艰苦卓绝而又充满希望的故事,为这些“在二十世纪后半叶在中国大堤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献上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当我读完长篇小说《天行者》,我发现自己的内心充满感恩。因为,我懂得了,如果没有那些可以被后人认为是水平不高的乡村教师的哺育,二十世纪后半叶的乡村心灵,只能是一片荒漠。

  小说以民办教师们所经历的三次转正而分成三个部分,因为一次比一次荒诞,因而一次比一次疼痛。

  高考落榜生张英才焦急等待舅舅给她安排工作,身为乡教育站的万站长将有文艺爱好的张英才分配到盛产男苕女苕深山里的艰苦卓绝的界岭小学。张英才委屈进山了,从此,他融进了民办教师勉励办学的爱与恒、忧与痛。进教室吃粉笔灰的猪,自刻油印课本的学生,辍学打工的优等生叶萌,每天笛声伴奏的升降国旗......单纯热血的张英才体味着严峻的教育现状,也感触、认识三位资深同事:教学、照顾瘫妻之余,担负着几十个寄宿家里的学生的吃住管理的老好人余校长;节俭、灵活,一切未转正做准备的,一丝不苟进行自己人生计划的副校长邓有米;清高、孤傲,与有瘫痪丈夫的王小兰暗中苦恋多年的教导主任孙四海。他们在深山演绎着寂寞、卑微、五味陈杂的岁月,为实现界岭高考零的突破呕心沥血。

  我喜欢乡村中所有的人。在这部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叶碧秋的那位苕妈。在丰厚而神秘的乡村,一棵从不言语的大树都会是旷世的智者。也许生活中,像夏雪这样既时尚又纯美的女孩儿,是唯一的。我希望她是一种美的标本。我更希望她是一种美的真实。我敬重一切前往乡村任教的人,不管他们是以何种理由,也不管他们心中怀有何种想念,哪怕他只是在某所学校里带上一个星期,只要他们教会孩子一个字。

  当民办教师明爱芬病死在工作岗位,一生的“转正”梦想无法实现时,当张英才带着悲壮的感情离开界岭村时,那种悲凉中的悲壮,可以让人真切地感受到乡村知识分子的命运本质。

  作为乡村知识分子的民办教师,一切的乡村奇迹的酝酿与发生,本应当首先归功于他们。然而荒诞历史让历史与现实一次次地无视其伟大的不能再伟大的顽症。“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诗,正是刚刚过去的.那个年代的乡村知识分子的无与伦比的写照。

  在今日中国,一切都迅猛发展,各行各业的人们眼睛盯着“前沿”,目标追逐“高端”,那些沉寂在“前沿”、“高端”之下的群体鲜有人过问。就拿教育来说,升学率、高考“状元”、著名教授、博导等等,抢占着这一领域的高地,民办教师早已是个无人问津的人群。民办教师,这个在今天已经很难记起的群体,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人然发挥着难得的力量,这就像每天都在界岭小学升起的国旗,有几分悲壮,更有一种信念的执着。

  但无论如何,我们已经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默默的“民间英雄”的存在,这些人的精神世界,让人想起鲁迅对好友韦素园的评价,认为他“并非天才,也非豪杰,当然更不是高楼的尖顶,是名园的美花,然而他是楼下的一块石材,园中的一撮泥土,在中国第一要他多。他不入观赏者的眼中,只有建筑者贺栽培者,绝不会将他置之度外。”

  《天行者》读后感5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意犹未尽,我又上网搜出了电影《凤凰琴》,边读边看边流泪。难得有人这么体谅民办教师,这个已经永远消失了的特殊群体,这个饱受了艰辛又往往不被人理解的尴尬的团体!

  读《天行者》,我读到的是刘醒龙对一个群体唱出的感伤而又沉郁的歌谣,既是生命的颂诗,也是献给守望一生者的墓志铭。余校长、孙四海和邓有米们让人心痛的贫寒,他们为了转正而表现出的让人心痛的无助,和让人心痛而又景仰的伟岸人格,无不成为一个时代的灵魂印记。刘醒龙在此记录的是一个即将成为历史的一个群体的生存状态,告别了一种身份的认同,可是,主人公们高山仰止的形象却会让我们无法告别永远根植于此身份的心灵认同。

  余校长他们的人生是沉默的人生,在时代的发展与嬗变中,似乎不起一丝微澜,作者在故事的叙写过程中,也以近似于沉默的方式,写出他们的人生坚守,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方式的沉默之诗,又是一种信仰的史。于其间,我们看着余校长与明爱芬的生离死别,孙四海与王小兰的深爱情伤,看着石站长的无奈与伤痛,孙英才的离去归来的人生选择。这些伟大的.小人物的忍辱与不屈,煎熬与守望,创伤与弥合,分离与相守,使得《天行者》在沉郁苍凉中映照出当下世俗人间的浮华庸俗。作品以小人物的世俗生存状态来对应时代发展的大历史,又从容地在时间长河中让人物各取所需,就这样让读者的情感走入人物的生活,随他们的生活起起伏伏。

  刘醒龙要做的事情是以文学之碑铭刻下民办教师的历史功绩。省城大记者王主任的观点显然就是刘醒龙的观点。王主任感慨道:“民办教师是当代最伟大的民族英雄!”刘醒龙依然以界岭小学为观察对象,他在接下来的“雪笛”和“天行者”这两个部分里,让我们看到了在大山窝里的界岭,弥散着一种浩然之气。

  凡是来这里的人,无不被这种浩然之气所感染。城市里的两位年轻教师夏雪和骆雨先后来到界岭支教,他们来之前或许都抱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在界岭呆上数月之后,他们的思想和情感都悄悄发生的变化,无论他们是生是死,也无论他们是去读研究生还是去当公务员,总会惦念着界岭,惦念着大山窝里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夏雪逝世前叮嘱父母,要替她在界岭建一座小学校。骆雨到省民政厅工作后,终于有机会以巡视的身份来回报界岭。

  这种浩然之气来自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最重要的是,民办教师的浩然之气也让闭塞的山村悄悄地发生的变化。民办教师不仅教会孩子们识文认字,也用知识让村民们开启心智。村长选举的情节最为鲜明地表达了这层意思。在闭塞的界岭,村长余实成了家天下的村阀,村民们尽管心有怨恨,却将其当成天经地义的事情接受。余实并非十恶不赦的坏蛋,也许在落后贫困的乡村,这样霸道的村长十分常见,尽管他们凭借权力满足了私欲,但他们也维系着乡村共同体的秩序,因此人们容忍了余实这样的村阀。不过余实万万没有想到,当年他同意在山窝里建一个界岭小学,其实是为自己建了一座坟墓。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教师就像是几个小小的泉眼,以清澈的泉水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虽然水势不大,却挡不住一日复一日地长流不断呀。界岭上的人们也开始懂得了民主,懂得了自己做主。

  于是在又一次村长选举开始时,为了不让村阀肆无忌惮地糟踏村民们的利益,民办教师孙四海毅然站出来竞选村长。孙四海被选上了村长。孙四海的胜利也证明了民办教师的历史功绩:他们通过自己长年累月坚持不懈的努力,将现代文明播撒到了最偏僻的角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民办教师,常年背负着不公的身份,却要默默地克服许多难以想象地困难,在最缺少知识的地方“传道授业”,如果没有一点“自强不息”的精神,是能以做到这一步的,因此他们是名副其实的“天行者”。

  《天行者》读后感6

  前几日因在办公楼下等人,觉得无聊便去图书室,看桌上有本《天行者》,作者刘醒龙,十几年前,他的一部《凤凰琴》曾让我读的潸然泪下,内容讲述的是在极其艰苦坏境里的民办教师,担负着农村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力图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为他们在在遭受不公面前的无奈而难过。那么这部作品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灰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玩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的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作品开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读者马上带入无聊、焦躁、懒散的`山村环境,书中内容继续讲述几位乡村民办教师,这些介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边缘人,在这个知识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坚守着,像传教士一样执着于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转正指标中的自私与狡黠,关键时刻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小人物纠结后的高贵心灵。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等一个个真实的人物跃然纸上,每天响起的笛声吹奏出艰难环境中的苦涩浪漫。作品通过这些活灵活现小人物的描写,我们看到了这些平凡人物所呈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精神和思想境界,和凤凰琴不同的是这部作品孙四海的竞选村长,让人有了改变的希望,叶碧秋的成长,让这些苦苦支撑知识改变命运的老师得到了慰藉,作品有对偏僻落后百姓贫穷愚昧的怜悯,颂扬人性中最淳朴的善良,以及与命运抗争的不屈和坚韧,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掩卷沉思,心不能平静,因为自己的启蒙教育就是如他们这样的乡村知识分子所给予的,家乡的朋友也曾是民办教师,条件虽然没有他们艰苦,却有着相同的烦恼,自己也是教师,知道教师工作是一种凭良知的职业,所以读起来更易产生共鸣。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既有对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挣扎的细腻描写,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山里漫天飞舞的冬雪,落日余晖中孤独的笛声,在小人物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老村长的墓碑、抛掷的硬币,还有那篇幅中几次出现的“真的有狼吗”?让人们 感受了楚文化的诡异,这些现象出现在落后的山村读起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作品中着墨不多的万站长,不但把张英才送进了大山,也把读者带进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线把山里山外连接起来,把作品人物串联起来,有一句话说的深刻,“虽然改变了民办教师的身份,骨子里还是民办教师。”他始终放不下对界岭小学的牵挂,其实是忘不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他的命运怎又不算是一个悲剧呢,作品中的这个小配角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

  总以为只有经过漫长冬季蛰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壮的作品。读了刘醒龙先生的佳作才认识到,原来楚地不仅是“楚国巫风甚厚”,还有着如此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天行者》读后感7

  《天行者》,为什么是天行者?什么人是天行者?什么人配得上称为天行者?

  这几天读完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我被书里的一群人牵绊住了,梦里都是他们的身影。书中说,和他们在一起呆一段时间就会中毒,我信!

  这本书描写了界岭小学的几位民办老师艰难曲折的转正过程。为了孩子们,他们付出了自己的一生。然而到头来,他们依然贫穷,依然痛苦,依然在替天行道。他们背负着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安抚着全国所有乡村儿童痛苦的灵魂,让他们识了字,认识了国旗,学会了做人,懂得了爱。

  写到这儿,我想起我们上小学时候的.一位张老师,他也是一位民办教师,由于收入菲薄,看到村里很多人都盖起了新房,要强的他也不甘人后。于是他白天上课,晚上熬夜做木工活,苦苦打熬了三年,一座漂亮的平房终于拔地而起。大家赶去祝贺,他也觉得自己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然而仅仅住了半年,张老师就去世了,村里人都知道他是累死的。盖棺之前,他爱人趴在棺材上不让盖,哭完之后她将张老师的手表调在了6:00上,她说:你每天早上上课,都是6:00起床,到时候别迟到了。一村人全哭了。

  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走出了小村庄,走向了全国各地;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国家的经济才日新月异,而犯罪率并没有与日俱增;正是有了他们,我们国家才由愚昧走向文明,弱小走向强大,贫穷走向富有……

  感谢这些天行者,向他们致敬!

  《天行者》读后感8

  看完《天行者》,我还是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几乎是连着看完的,正如书上所说,很容易中了界岭的毒。在界岭村先当民办教师、后来成为乡教育负责人的万站长,对外甥张英才意味深长地说:想说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就像我,这辈子都会被缠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么东西能让人中毒和上瘾呢?正是这个卑微群体那种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献精神和敬业品格。

  书中最令我引起共鸣的是余校长的一段话: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么?到那时候再享福吧!不缺良心和感情,短短的七个字,道出了《天行者》的真谛!大家都知道,教师是个良心活,只有真心付出,对孩子严格要求,关爱孩子,蹲下身子来看孩子,才能有所回报。每每想起今年春天我因身体不适两周后重返校园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温馨画面,那么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看到我进校园,便飞奔着扑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我不放手,女生男生二十多人团团把我围住,抱得我喘不过气来,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孩子们生怕他们一松手,我又会离开,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那是多么甜蜜的回忆。我想可能平时我也对孩子们付出真情,孩子们才会小小年龄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在平时学习,每当孩子们有一点进步,我总会送上一点好吃的糖果或者实用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励,每次上课我都是精心备课,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语文课,也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

  说到底,我就是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良心和感情,没有了良心和感情,对学生不管不问,就会误人子弟,成为败类,被人唾骂。我想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他们,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突出的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来,从根本原因上来说,也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心和感情。如果没有这种良心和感情,我想他们早就会对界岭的教育撒手不管,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前程谋划去了!何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挣扎几十年,一无所图。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我们就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要像他们几位那样不能缺良心和感情,要无怨无悔!

  天行者读后感7

  本书讲的是民办老师的故事,回想起来,恰好是在我读小学时,民办老师这一角色开始逐渐被赶出历史舞台。在我的印象里,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却因着肚子里的一点墨水好作斯文,身上不沾泥水,却一样的斤斤计较,喜欢耍点小聪明,贪点小便宜,脱不掉一身的农民习气。他们拔出泥腿子直起腰,最后终究还是得弓着腰把腿塞回去,彷佛从来就没有上过岸。

  正是从他们那儿,一代代农村孩子学会了算数,学会了写字,走出了山间故里。

  如同赤脚医生、行商走贩,三教九流,各有各的活法,一样的在时代的`滚滚洪流里随波逐流,一旦被巨浪抛飞,也一样的只能在岸上苟且枯萎。

  我喜欢读小人物的故事,他们一群又一群的淹没在夜色黄昏,那些挣扎里有历史的血痕。

  或许只有血色里的烂漫才足够撕开夜幕,映照那段苍茫的岁月,可惜作者的魄力不够,不敢把斧子劈进肉里,非得小心翼翼地裹上一层又一层的温存,模糊了血色,也掩埋了岁月。

  作者的笔力也不够,一个故事讲的支离破碎,书中人物也大多像提线的木偶,呆滞而沉闷。希望有后来者能够好好地讲述那段褪色的历史,同在生活里挣扎求存,为他们也为我们留下些动人的痕迹,是以为记。

  《天行者》读后感9

  带着异常沉重的心情读完了刘醒龙本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书读完后放下了,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小说中以三个在一个名叫届岭的偏僻山村教书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那个地区偏远。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

  那个地区落后。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被外界称成为男苕和女苕。苕,即为白薯。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

  那个地区贫穷,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贫穷得许多孩子的衣着和身材都象非洲难民。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

  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公办教师放学后,除了业余时间教学额外创收外,其它时间可以自由安排;而他们在偏僻的山沟里,既没有地方可去,也没有电视可看。他们在放学后,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到了周末,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

  他们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与公办教师的不同点:公办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学生来教;而民办教师则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这最后一点就让人明白了为什么条件那么艰苦,收入那么低,那些民办教师还在那里坚持着。

  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让那些在民办教师岗位上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教师有了改变命运的可能。转为公办教师,对民办教师来说,无异于一步登天。但那种名额少之又少,绝大多数民办教师到死依然无法改变自己的`农民身份和待遇。这点希望,也成为了支持他们坚持下来的一个终生梦想。

  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十几年来一起工作,同甘苦,共患难,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他们既想自己转正,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

  随着时代的变革,随着一些年轻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随着一些公办教师也来支边体会了他们的疾苦,随着民办教师的重要性慢慢地被更多的人关注,民办教师的疾苦慢慢地被更多的人了解,最后由中央出台了新政策,将所有的民办教师全部转成公办教师。这对界岭的几位民办教师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但当这让无数人当作一种渺茫的希望、当作终身的梦想的好消息真正实现时,却让他们高兴不起来了。因为要转为公办教师,还要买断转正之前那些年的工龄,以参加社保。买断工龄的钱,工龄长些的要一万多元,少点的也要七、八千元。这笔钱对于这些最早每月只拿几元钱、到后来也不过70元工资的民办教师无疑是个天文数字。由这么一个看似是好消息的消息,却又引发了一系列的感人的悲欢故事。

  小说中还描述了这些民办教师,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这更加深了我们对他们的敬重。

  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

  据说我国曾经有四百多万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中一亿几千万的中、小学生义务教育任务。

  尽管民办教师这一称呼已成为历史,但民办教师的历史作用在我国教育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小说将几位民办教师的工作事业和生活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向我们讲述了他们许多悲欢动人故事。让我们在阅读时,也随着作者的情感一起高兴、悲伤、愤怒、惋惜和遗憾。尽管小说的结尾似乎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但留给我们思考空间似乎更大,让你放下小说后,还在继续为他们的命运而担忧着。

  本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五本小说,我已经读完了三本。这三本书中,如让我评选,我会将《天行者》放在靠前的位置。

  我非常讨厌现在在书的封面上流行再加上一条叫做腰封的东西。真是画蛇添足。这条腰封,使得我在读完小说后,无意中拿掉腰封,才看到了印在封面上非常有寓意的、精美的设计图案。

  《天行者》读后感10

  这几天读完了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天行者》,我被书里的一群人牵绊住了,梦里都是他们的身影。书中说,和他们在一起呆一段时间就会中毒,我信!

  《天行者》,为什么是天行者?什么人是天行者?什么人配得上称为天行者?虽然民办教师这个词汇已成为历史,但历史是不会忘记这些民族英雄的。

  有那么一群人,农民的身份,拿着微薄的工资,承担着繁重的教育任务,他们是几乎翻不了身的民办教师。作家刘醒龙的《天行者》描写的就是这样一群人,支撑着农村义务教育的大半个天,为了农村的孩子早日摆脱贫困,呕心沥血,不辞辛苦。

  这部书中讲到了在偏远、落后、贫困的界岭,有余老师、孙老师、邓老师等三位甘于奉献的民办老师,为了让当地贫困人家的孩子早日摆脱无知而默默奉献着。他们的.工资由起初的每月几元钱到后来的每月70元钱,其中乡里发35元,另外的35元由对教育不太重视的村长长期拖欠。工作几十年的他们竟然赶不上县城里小保姆第一个月的120元的工钱。可怜的工资还经常用去垫付孩子的课本费、学费,学校维修教室的费用等等。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他们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他们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也许为了那少之又少的民办教师转正名额。多年的同事,血浓于水的感情,当来之不易的转正名额来到他们身边时,割舍不下朝夕相处的同事,而把名额让给了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

  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物质上极度贫困,精神上却极其富有。可他们也想过上公办老师温饱的生活,终于政府出台了所有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政策。可是,需要交上一万多元的买断工龄钱,这么多的钱又从何而来呢?奋斗了一生的三位民办老师梦想破灭了。非常欣慰的是,原来转为公办老师的一位年轻老师回到界岭,与他们相伴。

  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他们可能是物质上的贫困者,却又是精神上的富有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天行者》读后感11

  这个周末断断续续看了天行者这一本书,让我对编制有了更深的感悟,以前作为顶岗实习的老师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自从成为西部计划的一员,我就更加的感受到了那种鄙视链。

  天行者这本书讲的就是界岭小学的故事,三个民办教师,几十年来做梦都想转正,当一名公办教师。为什么呢?因为转正之后工资会上涨,声望、地位也会变高,不用低人一等。就像我现在的感觉一样,有编制的人,相比于临时工,总是可以指手画脚,而没有编制的人,只能忍气吞声,盼望有朝一日可以进入编制。当然这只是这本书体现的一个很小很小的一个点。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就想到了我那些当临聘教师的朋友们,尤其是看到一句话的时候(大概意思是,没有编制的老师说的话就是屁,当时看到真的是好笑又心酸),脑子里也浮现了她们的努力样子,我的朋友们一直都在一直考编,一方面是为了福利待遇,更有一方面是为了在正式编制的老师面前抬起头来吧。

  当然,这上面的是书体现出来的`一方面的感悟,书的主线就是围绕着“转正”展开的。

  界岭小学,一间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缩影学校,直到现在我想在大凉山还是存在类似这样的现象吧(从一些新闻上看到,未必是我想的这样,因为来了西藏之后,我感觉有些东西自己深信不疑的有时候确实是错的,有些认为不存在的却确确实实是存在的)。界岭这个地方,盛产“男苕”“女苕”,因为这个地方没有大学生的产生,祖祖辈辈都被被人看不起,界岭女苕,不是名词,是一个形容词,就是用来形容那些不会读书的人。三个民办教师苦苦撑起来这个村庄的教育,他们支撑起了这个村的扫盲教育。受祖辈的思想影响,当地的村民都认为界岭这个地方盛产女苕,是不可能会有大学生产生的,所以可想而知,界岭小学的这三位老师维持教学秩序的艰难,加上穷困,家长的意思都是让孩子念完小学甚至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很多学生都坚持不到小学毕业,这个时候三位老师都要到各个村里面进行说服这些家长让孩子们继续接受教育。

  余校长,一个在岗位上尽心尽力,穷尽其所有的校长。校长有一个同样也是为了“转正”,经过大病后疯了的老婆,一个懂事的儿子。可是在我的心里余校长不仅仅只有一个孩子,他的学生都是他的孩子,尤其是那些寄宿的学生,寄宿的学生离家远,平时的生活起居都是三位老师在照顾,尤其是余校长付出了更多,学生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经常还要从自己十几块的工资里面拿出来救济这些学生,好让他们能坚持完成学业。最感动的是他两次放弃能转正的机会,给了年轻人,他与邓有米、孙四海的感情是真的深厚。对于婚姻也是,对患病妻子不离不弃。

  邓有米,虽小错不断,脾气很大,但是从心底里他就是一个好人,他可能比较犯的错就是去偷砍伐红豆杉吧,那也是为了能尽早转正,他省了几十年,终于在结局的时候,国家对民办教师做出的贡献终于看到了,给全国民办教师转正,三个贫穷教师终于有了转正机会,他终于转正了,可惜的是转正要补齐以前的类似社保之类的费用,余校长、孙西海因为一直在补贴学校的教学,他们凑不出一万多块的巨款,最后来比较感动的是他去向给学校建教学楼的施工的施工队要好像叫第三方费,他用受贿的钱给两位老师转正了,然后学校塌了,他受贿的事迹也被揭发出来,他一个公办教师身份吗,才当了几个月就没有了。

  孙四海,有自己的想法、热心是一个很好很好的老师,一连几年都将自己的种地所得钱补贴给学校教育,可是总觉得有点不太光彩,因为他爱上了一个女人,有夫之父,他们其实也算是一对苦命鸳鸯,到最后结尾也没能再一起,可是他有了一个好女儿。王小兰心不狠,狠的话,她和孙四海的结局也不会这般。

  整本书,我知道,最重要的就是界岭小学的毒,此毒:入心、入肺、无药可救。界岭小学一旦接触过后,就像历年的支教青年,无一不被成果“毒”倒,即使离界岭小学再远,心里总有一股瘾劲,一直吸引着你向它迈进。

  突然想起蓝飞的厚黑学的道理:用火治不了火、用水治不了水、民办教师救不了民办教师。意义很深远,我想未来几年我还需要一直思考。

  还有他们的爱情故事,压在玻璃下面书桌上的一首诗:

  《当你老了》

  作者:威廉·巴特勒·叶芝

  当你老了,头白了,暮思昏沉,

  偎着炉火旁打盹,请取下这部诗歌,

  慢慢读,回想你过去眼神的柔和,

  回想它们昔日浓重的阴影;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着你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垂下头来,在红光闪耀的炉子旁,

  凄然地轻轻诉说那爱情的消逝,

  在头顶的山上它缓缓踱着步子,

  在一群星星中间隐藏着脸庞。

  泪奔——

  要写出自己心中所想的真的很难,总得自己亲自去感受书中的那界岭小学的“毒”,这样才会上瘾。

  《天行者》读后感12

  天行者,听上去仿佛是飞翔在万里高空的最自由的、最洒脱的、最不受拘束的一群。但是,在《天行者》里的这群人,却是实实在在是匍匐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们是排除在三百六十行之外的一群民办教师。他们确实为了一个转正指标劳心费力,但是他们却用自己的良心和操守,守护着贫困地区和大山深处的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们。除了书中详细描写的余校长、孙思海和邓有米等人,我们还可以看到望天小学的胡校长,以及那在学习交流会上所有的民办教师。他们都是在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

  《天行者》叙述的故事很简单,民办教师的日常生活和反抗自私村长的故事。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好人都是类似于万站长那样的角色,有点护短,但是在关键时刻又十分可靠。他们所遇到的所有坏人都是类似于村长余实那样的角色,自私自利,唯利是图。如果只是单调地穿插剧情和言辞堆砌,那一定是万分单调乏味的;如果只是叙述人物美好的一面,那一定只会是歌功颂德,赞美高大全的。他们是民办教师,在身处最艰苦环境为了孩子的同时,也在心里为一个指标愤愤不平、摩拳擦掌。

  小说在刚进入描写余校长三人时,并没有给出什么正面的“表扬”,甚至让他们三人显得有点猥琐、市侩。但是读者的视角随着张英才的视角逐步深入,通过升国旗、送孩子们回家和最后的转正指标的转让,都让校长等三人变得高大起来,但是同时不失朴实和坦然。张英才走了,一个个支教的老师来了又走,他们还是继续守在这大山里,几十年前如此,下一年依然如此。

  小说发展到最后,所有去过界岭小学的又出去的人,最后又回到了这个地方,聚在了一起。邓有米落跑了,王小兰死了,蓝小梅嫁给了余校长,余校长转正了,孙思海竞选村长成功了,余实失势了。新的学校修好了却又倒了。然后,然后再也没有叙述学校的故事。当大家欢聚一堂时,所有的辛苦都被遗忘,再也没有后续的故事,我们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但是至少现在是最美好的时刻。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局了。

  《天行者》读后感13

  天行者这部书我早已经读完,原本没打算写读后感的。可是,最近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忍不住想写点什么。

  那天,我去报告厅听一个社会实践报告会。我本抱着轻挑而去,最终却带着沉重而回。一位学姐为我们讲述她在老家当支教的经历。看着脸上泛着“红晕”的孩子们,我们不禁有些心酸。到了最后,学姐问了,那句话至今还让我记忆深刻。

  “你们知道吗?老师的工资一个月才300元。”三百元啊,连我两个星期的伙食费都不够。这让我不禁想到《天行者》中的那些民办老师。()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为界岭地区农村孩子授课的重任,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人数众多,却又默默无闻。但是你可曾想过他们还拥有一个家?你可曾想过他们如何用微薄的工资养活一家人?我们不曾想过。我本以为这本书所说的都是中国过去的现状,我本以为这本书只是为了赞扬那些默默无闻的民间英雄。我本以为一切都已改变。可是,我错了。她的家乡不是很偏远,那么,在更偏远地方又会怎样呢?

  国家确实有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我也确实看到城里老师待遇提高了,可是,我从来也没有听说过偏远地区教师待遇提高的消息。国家也有大学生义务支教的政策,然而,这是长久之计吗?他们也有父母啊。热血可以流淌,青春年华怎可挥霍。一个人一旦成年,他就有了对一个家的`责任。

  那位学姐问我们有何好办法,我们答道有国家政策呢。她说国家政策不知何时才能推广到她的家乡。是啊,什么时候啊?或许会很久吧。我于是想到基金会,可是却不曾听说有这么一种专门的基金会。这些年来,我们只关注那些贫苦的孩子们了,忽视了那些教孩子的人们了。

  我真心的希望能够有有识之士,有能力之士能够建立一个专门为偏远,贫困地区教师谋福利的基金会,如果您真有此愿,请认真管理基金会,不要让它从倒红十字会基金会的覆辙。

  《天行者》读后感14

  他们或许没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去强制家长将孩子送来上学,为了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每天早上。

  更不能和那些有着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公办教师相比,尽管他们的教学水平比起新一代人有着很大的差距,我们应该扪心反省。

  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也看到了他们对于学生们的关爱,余校长倒也没有推辞,因为那份工资的关系。

  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有不愿意舍弃自己共患难的同事,我敬重这些乡村教师,余校长到城里去听课学习,他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工作,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他就去教室外面听课、学习,他们一直在那里坚持着,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也深深的感动了我,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但是在担任传达室工作的时候,或许很贫穷,正因为这一点,就是偶然会有一两个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的名额,那个地区贫穷,看到了那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使得他们有了生死之情。

  每当有了一个转正指标后,同甘苦。

  一到大雪天,他就打开一间教室的门,村民几乎都是文盲。

  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

  他们是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来教,对照他们,自己接着总结反思,还要照顾那些离家很远不能天天回家的学生,护送那些远道的孩子回家,讲完一遍,最后将名额让给新来的年轻人,但正是由于他们的默默辛勤奉献,几乎和外界隔绝,他们在放学后,然后再修改,深深感动了王主任和实验学校的校长, 小说中描述的这些民办教师,在学生们和老师没有来到以前,但是他们在精神上却是实实在在的富有的,还要同形形色色的落后观念和势力进行斗争,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还要步行一、二十里路,当他没有工作的时候,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但是记者王主任却联系了学校让他去当传达,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看到了他们奋发自强的.,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我看到了他们对于教育事业的执着, 届岭地处偏僻,这样才将适龄孩子的入学率从10%多一点提高到60%多,能让民办教师坚持下来,十几年来一起工作,不仅要履行自己教书育人的责任,小说中几位民办教师,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到了周末。

  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买不起书本,进行试讲, ,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他的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

  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再试讲,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在他们身上, 其中记忆深刻的一段是,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

  才使我们国家那些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没有被应受的义务教育所遗弃,站在讲台前面,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他们既想自己转正,共患难,以创些收入。

  《天行者》读后感15

  看完《天行者》,我还是被故事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我几乎是连着看完的,正如书上所说,很容易中了界岭的毒。在界岭村先当民办教师、后来成为乡教育负责人的万站长,对外甥张英才意味深长地说:想说界岭小学是一座会显灵的大庙,又不太合适,可它总是让人放心不下,隔一阵就想着要去朝拜一番。你要小心,那地方,那几个人,是会让你中毒和上瘾的!……就像我,这辈子都会被缠得死死的,日日夜夜都脱不了身。是什么东西能让人中毒和上瘾呢?正是这个卑微群体那种几乎是出自本能的奉献精神和敬业品格。

  书中最令我引起共鸣的是余校长的一段话:当民办教师的,什么本钱都没有,就是不缺良心和感情,这么多孩子,不读书怎么行呢?拖个十年八载,未必经济情况还不会好起来么?到那时候再享福吧!不缺良心和感情,短短的七个字,道出了《天行者》的真谛!大家都知道,教师是个良心活,只有真心付出,对孩子严格要求,关爱孩子,蹲下身子来看孩子,才能有所回报。每每想起今年春天我因身体不适两周后重返校园的情景,那是何等的温馨画面,那么多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小孩子看到我进校园,便飞奔着扑到我的面前,紧紧地抱住我不放手,女生男生二十多人团团把我围住,抱得我喘不过气来,叽叽喳喳地问个不停,孩子们生怕他们一松手,我又会离开,那是多么美好的回忆,那是多么甜蜜的回忆。我想可能平时我也对孩子们付出真情,孩子们才会小小年龄懂得感恩,懂得回报。在平时学习,每当孩子们有一点进步,我总会送上一点好吃的'糖果或者实用的学习用品作为奖励,每次上课我都是精心备课,让孩子们喜欢我的语文课,也喜欢我这个语文老师。

  说到底,我就是想让孩子喜欢学习,喜欢读书。作为一名教师,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良心和感情,没有了良心和感情,对学生不管不问,就会误人子弟,成为败类,被人唾骂。我想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他们,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如此突出的一种自我牺牲精神来,从根本原因上来说,也就是发自内心深处的良心和感情。如果没有这种良心和感情,我想他们早就会对界岭的教育撒手不管,一心一意为自己的前程谋划去了!何必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挣扎几十年,一无所图。既然我们选择了这一行,我们就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也要像他们几位那样不能缺良心和感情,要无怨无悔!

  《天行者》读后感16

  向万站长、明爱芬、徐校长、孙四海、邓有米、张英才、夏雪、骆雨……等等的中国大地的民办教师深深致敬。因为他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里,担负着义务教育阶段的亿几千万农村中小学生“传到授业解惑”的重任,将现代文明播撒到最偏僻的角落,付出巨大而所得甚少。他们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人,他们是二十实际后半叶中国大地上默默苦行的民间英雄,他们是山区孩子们的精神脊梁。“民办教师”这个词,也许将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但他们的精神不能让人忘记也不应该忘记。他们用默默奉献、匍匐前行、向上的精神谱写一曲曲人间最美的赞歌。

  这是一本相当令人震撼的书,很容易让读者产生共鸣。我看着看着都流下了眼泪,随着故事情节一起喜怒哀乐。看完之后都有一种想当民办教师的冲动。民办教师也许是物质的匮乏者,但绝对是精神的富足者。在他们身上,我越来越多地发现了当今社会正逐渐缺失、人们又渐渐淡忘的一种精神,一种民族精神,一种不屈不饶、奋发自强的精神。而正是这种精神,哺育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和文化,让我们得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虽说没有华丽的辞藻,曲折的情节,但朴实的语言更能让我感动。文中通过界岭小学几个民办教师生活遭遇的叙述我们了解、感受、体知当地中国农村成千上万个乡村民办教师生存环境的辛酸苦辣、情绪焦灼和痛苦无奈,他们没有太多的.文化修养,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身上没有所谓的气质修养,听不到华丽的言语,但他们却是实实在在的乡村建设者,是真正农村文化的苦行者,他们是在用心、用情,全身心地做着别人不屑,而自己为之一生的事业。

  他们的故事似乎与我们很远,有些听起来甚至让人感到不解,觉得不可思议,但我却又分明感受到他们离我很近,因为那是一种从内心深处产生的碰撞与共鸣。

  在中国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可能是微乎其微的那种,很少有人去关注、正视他们的工作、生活及其生存现状,但他们还是用自己的羸弱的身躯所蕴含的良心、道德顽强支撑起了中国农村社会不断向前前行。

  中国的前途在哪里?或许更多的人认为在城市,在工业化,但大家是否想过,一旦离开农村、离开土地,我们城市发展的动力在哪里,前途又在哪里。因为,无论什么时候,农村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我由衷地敬佩我们的乡村民办老师,他们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们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奉献的是民族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社会站在人格高地的人。对照他们,我们应该扪心反省,更应该象他们那样去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天行者》读后感17

  《天行者》,刘醒龙用朴实的语言讲述在极其艰苦坏境里的民办教师,他们担负着农村小学“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力图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孩子们的命运,却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为他们的执着感动,为他们在遭受不公面前的无奈而难过。

  “九月的太阳,依然不想让人回忆冬日的温情柔和,从出山起,就露出一副急得人浑身冒汗的红通通面孔,傲慢地悬在空中,终于等到要落山时,仍要挣扎一番,将天边闹得一片猩红。这样被烤的蔫蔫的山村才从迷糊中清醒过来。一只灰溜溜的狗从竹林里撵出一群鸡。没玩没了的鸡飞狗跳,让暮归的老牛实在看不下去,抬起头来发出长长的叫声。安静了一整天的大张家寨,迫不及待地想发泄郁结。大大小小的烟囱,冒出来的黑烟翻滚的很快,转眼间就飘上了山腰,并在那里徐徐缓缓地变化成一带青云。”作品开始用生动、诙谐的语言描写了九月山村一天的景色,把读者马上带入无聊、焦躁、懒散的山村环境,书中内容继续讲述几位乡村民办教师余校长、邓有米,孙四海,这些介于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边缘人,在这个知识如沙漠的落后土地上坚守着,像传教士一样执着于文化的传播,他们有着世俗人的七情六欲,在转正指标中的自私与狡黠,关键时刻我们又看到了这些小人物纠结后的高贵心灵。

  余校长他们的人生是沉默的人生,在时代的发展与嬗变中,似乎不起一丝微澜,作者在故事的叙写过程中,也以近似于沉默的方式,写出他们的人生坚守,展现的是一种人生方式的沉默之诗,又是一种信仰的史。我们看着余校长与明爱芬的生离死别,孙四海与王小兰的深爱情伤,看着万站长的无奈与伤痛,孙英才的.离去归来的人生选择。这些伟大的小人物的忍辱与不屈,煎熬与守望,创伤与弥合,分离与相守,使得《天行者》在沉郁苍凉中映照出当下世俗人间的浮华庸俗。

  作者用平实的语言,既有对人物在利益面前心里挣扎的细腻描写,又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出了山里漫天飞舞的冬雪,落日余晖中孤独的笛声,在小人物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老村长的墓碑、抛掷的硬币,还有那篇幅中几次出现的“真的有狼吗”?让人们感受了楚文化的诡异,这些现象出现在落后的山村读起来一点也不让人觉得突兀。作品着墨不多的万站长,不但把张英才送进了大山,也把读者带进了作品中,他就像一根线把山里山外连接起来,把作品人物串联起来,有一句话说的深刻,“虽然改变了民办教师的身份,骨子里还是民办教师。”他始终放不下对界岭小学的牵挂,其实是忘不了对那片土地的眷恋,他的命运怎又不算是一个悲剧呢,作品中的这个小配角给我的印象同样深刻。

  总以为只有经过漫长冬季蛰伏的北方,才能孕育出厚重、深沉、悲壮的作品。读了刘醒龙先生的佳作才认识到,原来楚地不仅是“楚国巫风甚厚”,还有着如此感天动地的悲壮之歌。

  《天行者》读后感18

  春雨轻落,没有诗,没有酒。“以为错过的是一场繁花,一片星光,一次夕阳巷口的演出,待到繁花再来,星光重现,歌舞又起,我们错过的是一个时代。”

  望着稻田的浅黄,再看看这些似非洲饥民般的孩子,放学后在山坳里跃动着似潇潇春雨里灿烂桃花的红书包,他们在采摘野菜和蘑菇;二三十个学生靠着余校长的微薄工资和山里的天赐之物度过了书声朗朗的春秋。余校长那双大骨节的手,他的妻子在病床上痛苦的呻吟,孙四海和邓有米吹奏的哀怨的《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这些似乎是界岭在素白年代光阴成河的见证。

  “面对他们,我无地自容。”记者在采访被清退的民办教师后,感叹民办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血泪史,他们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课本,在学生们的心中开出一朵天荒地老的花,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

  支教生夏雪,将青春的美丽无邪地留在了界岭的山上,玻璃板下唯美怅惋的诗抄,记载了那段可遇不可求的煮酒年华。是界岭纷纷而下的雪净化了她的`心灵,一本本认真批阅的作业本是她人格的见证。

  还有一位出来只想做秀的骆雨,在冰冷的教室里光着脚丫,最后因为哮喘不得不回省城休息。但他毅然决然地回到界岭,他中了界岭的毒,灵丹妙药无法解的精神之毒。

  伟岸的形象、坚定的目光是英雄定格在相框的乐章,但我更想看清身边的风景,看清身边的感动。界岭之毒可以似流感在人群中蔓延,我们可以用真诚蕴育花开,用微笑涌动关爱。

  转正对于民办教师是梦境深处的希望之花。唯一的转正名额,余校长将它让给年轻的张英才,界岭的三剑客余、邓、孙,要么全部转正,要么继续站成时光的钟,敲响界岭的上课铃。将厚黑当哲学、玩弄权谋的蓝飞,偷偷将自己的名字填在转正单上,也许是心生愧疚,抑或是感染界岭之毒,他决定涉身官场,用以毒攻毒的方式改变界岭的未来。围绕着转正,一阵阵凉意袭扰我的清净;围绕着转正,一丝丝温暖滋润我干涸的心灵。

  街上飘来缕缕肉香,余校长在昏暗的街角抿着冰凉的红芋。黄昏放学路上,老师领着学生走着崎岖的山路。茯苓窖里家长们在忙碌,孙老师的茯苓可是孩子们的书本费和伙食费,学生是老师的孩子。

  《天行者》是行走在中国大地的精神楷模。

  《天行者》读后感19

  读完了刘醒龙的《天行者》,可是沉重的心情却一直无法轻松下来。

  《天行者》以三个在一个名叫界岭的偏僻山村的民办教师为主线,讲述了民办教师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为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孩子能够早日走出贫困,早日摆脱无知,早日融入现代社会而默默无私地奉献着。

  界岭是一个偏远、落后、贫困的地方。离最近的小镇也有30里的山路,一到大雪天,几乎和外界隔绝。村民几乎都是文盲。让孩子们上学受教育,得用各种手段去动员。让村里出一个大学生是这些人多少代的愿望,也是这些民办教师的终生奋斗目标。贫穷得最好吃的就是油盐饭,即用一点油将剩饭炒一下,然后加点盐水;贫穷得许多孩子交不起学费。

  民办教师就是那些农村中受到教育程度较高些的、愿意为当地农村中的孩子摆脱文盲、愚昧状态而甘于奉献的、而被选拔到当地学校中任课的那批人员。小说中的几个民办教师,完全不同于公办教师,他们与公办教师的待遇和工作条件有着天壤之别。

  公办教师拿着国家工资,退休后可以无忧无虑地领取退休金,安度晚年生活;而他们不在国家正式编制之内,他们的收入甚至不及在城镇家庭保姆的收入。小说中的几位民办教师的工资是70元,其中35元由地方教育系统支付,另外35元由村里支付。而在当地县城当保姆第一个月的工资是120元。

  公办教师从来不用担心开支的问题;而他们由于工作在偏远、落后、贫困地区,所以该由村里支付的`那一半儿工资,经常因为村里没钱、或是教育不被村长重视而被长期拖欠。

  公办教师在课外可以用开办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的名义,再挣些额外收入;而他们由于上学的孩子因贫困而交不起学费,买不起书本,学校没钱维修教室等等,为了使教学能够进行下去,他们经常要将自己的钱垫进去。在业余时间还不得不进行些开荒种地等额外工作,以创些收入,维持学校的各种开支和补贴贫困孩子的学习生活之用。

【《天行者》读后感】相关文章:

读后感05-01

读后感作文08-17

红与黑读后感04-03

国学读后感04-04

古诗读后感04-05

《孔乙己》读后感04-05

女巫读后感04-07

祝福读后感04-07

亡羊补牢读后感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