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3-09-05 08:41:26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华(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怎么写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华(15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1

  天空微明,便听得一声声鞭炮炸裂声,似无理取闹的小孩儿在哭嚎,这时起,春节便拉开了序幕,不比别处热闹,显得分外严肃、郑重。

  在万物昏睡之时,这个村苏醒了,大妈大伯赶紧去集市买鞭炮,香,花捧等祭祖物品。爷爷换上干净的衣物,拿着木鼓与鼓棒,二妈穿梭于厨房之中,准备迎接中午的客人,习惯赖床的弟弟妹妹也打扮的漂漂亮亮,叽叽喳喳聊着天,三间平房,顿时充满了人气儿和柔光,忙碌而充实。

  这祭祖在老家是一等一的大事,伴着鸡鸣,越过草垛。我们才来到太爷爷的坟前。坟前散落着鞭炮的痕迹,放着几束花捧,在这片枯草地上显得格外显眼。亲戚们围坐一团,看坟前一箱一箱的鞭炮噼里啪啦的响着。巨大的声响直穿耳膜,令耳朵嗡嗡发痛。鞭炮声停,就是正式祭祖的时候。爷爷敲着木鼓,亲戚们依次跪地磕头。包括我在内的孩子通常不喜欢这样的习俗。我们仅知道跪拜的人姓“徐”被硬拉着拜完后,便逃也似的跑开,在田野上撒欢儿的跑。而最重视的是老一辈的爷爷奶奶,每一次跪拜眼中都洋溢着认真与崇敬。他们对祖先的保佑深信不疑。

  祭祖之后就是见一见住在附近的亲人,我最害怕这样的时刻。亲戚总是热情款待,边吃边聊,而我却也接不上话,又不好干坐着,浑浑噩噩的不知回答了什么,在这个时刻最想听到的就是“不早了,我们要回去吃饭了。”

  真到了饭点,那才是有热闹的感觉,爷爷家门口有个大院子,一到过年便摆满几十张大圆桌,桌桌坐满了人,这样隆重的吃饭方式通常是老人贺寿,闺女出嫁时才办的,我们这个大家族在春节时刻也能整整齐齐地欢聚一堂。

  这时候的菜都是用大锅炒的',比我的脸还要大上好几圈儿。这菜同福气一般,大家分“福”吃。小的时候我特别喜欢在厨房打下手。二妈要炒菜,我就和奶奶守在炉边一起烤火取暖,一边听老奶奶讲过去的故事,现在想想那应该是寒冬中最暖的时刻。这个村,富了之后再回来时,这间小小的厨房便被设施齐全的集成灶代替了,那之后,老奶奶就不进厨房,只坐在门前发呆了。

  每一张桌上都有大大小小十几道菜,平日里怎么也吃不完的菜,不下一会儿就被吃了个精光。除了小孩子,大人们都喝上了酒,爷爷也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男人聊事业,女人聊家常。孩子们则用啤酒杯装满饮料,学着大人的样子喝酒聊天。

  下午时,一天中最清闲的时刻,看电视或玩游戏或是满堂的疯跑。没人会在今天的玩闹中挨骂。

  随着太阳的落下,村中安静下来,没睡的人们仍然叽喳的聊着天,寒风在夜晚肆虐,人们再次醒来时又是一片寂静,春节,带来了团圆,留下了一家人的幸福。

家乡的风俗作文2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烟花爆竹,是春节的标志。春节总是在这喜气洋洋的场面中走来。可惜,近几年来,环境问题日趋加重,鞭炮就和人们渐行渐远了。不过在乡下的老家,地广人稀,院子里大的像足球场,在城市里模糊的鞭炮声,在这里却是此起彼伏。

  每到春节,舅舅都会准备上几十个红灯笼,沿着屋檐一排排的挂上去,金色的流苏经风一吹,整齐有序地摆动着,配上圆滚滚胖嘟嘟的红小灯笼,形状极为可爱。但,灯笼只是个开场白,令我和姐姐更激动的才刚刚开始,院子这么大,不整点长鞭炮来放放岂不是浪费?舅舅更是这么想的',买的鞭炮就像巨大的车轮,嗯,灯笼到位了,鞭炮也到位了,我在心里暗自高兴,这下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坐在院中等待除夕夜的到来未免太过无聊,舅舅和我们聊起放鞭炮的来由!相传,很早很早的时候,那一只叫年的猛兽因为肚子饿下山来找人吃,没办法,人们只能东躲西藏,年够不到,气急败坏,在村子里大发脾气,正巧一栋竹楼一不小心燃烧了竹子烧的噼哩啪啦响,年听到这种震耳欲聋的声音,看见红色的火光,吓了一大跳,连滚带爬地逃回了山上。聪明的人们掌握了驱赶年的方法,并流传至今。

  说着说着,天空已经黯淡了下来,此时不放,更待何时?舅舅一声令下,从仓库里扛出了大鞭炮,电源插上,屋檐上的小灯笼都亮起温暖的火光,瞬间,偌大的院子里好像心手相连。只见舅舅拿着打火机,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鞭炮就像一只红色的长蟒,瞪着大眼,一副怒气冲冲的样子,舅舅脸上已经密密麻麻攒了一层汗水,手抖得像开启了振动模式,只听打火机“咔啪”一声,舅舅一个转身,我们立马捂上耳朵,结果,万众瞩目的鞭炮,居然毫发未损,场面极度尴尬。好不容易,火苗近了导火索,吡——,红色大蟒吐着他的舌头,慢慢地向后燃烧,舅舅如释重负,赶紧跑到门口躲避去了,忽然,场上传来一阵惊天动地的响声,犹如半天里起个霹雳,震的那房屋也动,天上的星星被火光吓得纷纷逃命,妹妹的小手紧紧掐住我的腰,犹如那老虎钳子一般不肯撒手。红色的火花,唱着噼哩啪啦的歌,在院子中间跳舞,漆黑的夜晚已经照的如同白昼一般闪亮,火花儿在院子中央表演了五六分钟才方罢休。

  不知不觉中,春节已悄无声息地靠近,人们三三两两正准备散场,不知谁吼了一句:春节联欢晚会开始啦!大家又蜂拥而上,围观着电视机前的表演……

家乡的风俗作文3

  我的家乡在福建省南安市英都镇,那儿没有千古遗迹,但有鸟语和花香;没有奇特景观,但有和煦的阳光;没有神秘活动,但有美好的习俗。我们那儿的“拔拔灯灯会”就是一个令人神往,陶醉的风俗······

  大概在宋元时期,英都镇便是富庶之乡,里面有一条河,名叫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溪道“九曲十八弯”,水急滩险,运送货物只能使用驳船——就是那种不能自己游,需要人们来划或拉的船。到逆着水行驶的时候,便需要船夫来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人们融入到了民俗活动当中,百姓以拔灯代替拉纤,祈盼平安,年丰兴旺,一直延续到今天。

  过完年没几天,便到了正月初九,母亲开车,带我和堂哥来到镇上。天还没暗,但是街上已是车水马龙。为了节约空间,多数人把车开到了别处,这才不会占位子。路两旁,他们已经开始,摆卖灯笼了:有红的,,有黄的,有圆的,有方的,有三楞的,有有流苏的,有有提绳的,有有挂钩的,多种多样,形状也不同,真是惹人喜爱,我为此挑选了好久,终于挑了一个红的,圆的,既有流苏又有提绳的,拿在手上,一边逛灯会,一边等着黑夜来临。

  好容易等来了这黑色的帷幕,尽管还没到时间,那些小贩便把摊子收进去,街上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所有人的手里都拿着灯笼,各种样式的都有,之前那些小贩卖的样式,现在几乎全都有了。“开始了!”我等了一个小时左右,终于迎来了灯会的开始。我把手伸进我的灯笼里,打开开关,那黄色的光芒透过红色的纱布,散发出红色的光芒,大家都亮着,一切都有如过年时分,街上满是红色,熙熙攘攘的.人群,一步一步的走着,在一幢大房子前停了下来——那儿已经开始拔灯了,那些人,穿着红色的衣服,提着灯走,人们纷纷让出路来,让他们过去。我挤到前面去,看着那些叔叔在走,他们显得那么有精神,但脸却不很严肃——本来嘛,在这个盛大的活动上,都是开开心心的,没有人会愁眉苦脸的。我退出了人潮,一摇一摆的提着我的灯笼,灯跟着一摇一晃,我的影子也一摇一晃的来凑热闹,这下可好玩了,我和堂哥,弟弟便边随着人潮走,边享受着拔拔灯灯会的乐趣玩得不亦乐乎······

  天已破晓,人们陆续回去,含着睡意的我们,尽管还想再玩会儿,但也必须得回去了······

家乡的风俗作文4

  春节,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广西也不例外,人们祭祖守岁,让除夕这一天独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广西的渔民们就在咚咚的太鼓声中为祭祖活动做准备了。大家陆续来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摆满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内,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红烛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神秘。渔民们祭祀的是妈祖,他们坚信,妈祖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满载而归。鞭炮在四处繁响,太鼓声和铜锣声不绝于耳。

  祭祖仪式过后,便是舞狮表演。渔民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观看。伴随着激烈的鼓点,那头色彩斑斓,装饰华丽的“狮子”,摇头晃脑,还时不时一蹿一跃,活灵活现。几个顽童往狮子的脚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暂而剧烈的响声,吓得狮子慌忙抬脚,向后急退,又背过身瑟瑟发抖,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们逗得更乐了。

  广西的舞狮,俗称“南狮”,“醒狮”,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鬼避邪,舞狮的'形式也丰富多样。狮子出场,先是“喜”形于色,接着被外物阻挡骚扰,不胜其烦,“怒”发冲冠。好不容易去赶走骚扰,棘手的问题又来了,木桩太高跳不上去,难免伤心,曰“哀”。经过几番折腾,狮子终于跳上木桩,少不了一番庆祝,扭身摇尾,“乐”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袭来,“惊”也就顺势上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狮子真是怀“疑”此生。喜、怒、哀、乐、惊、疑,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狮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狮的高潮是“采青”。人们事先在演出场地的最高处悬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狮子”在梅花桩边上蹿下跳,忽一抬头,看见高处有棵生菜,便跃下地,不断向上张望,抓耳挠腮,犹豫不决。过了半晌,猛的一跃,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来。围观的人们拍手叫好,这就是“采青送福”。

  舞狮表演结束,祭祖活动也就进入尾声,太鼓铜锣和鞭炮声渐息,喧嚣过后,留下满地喜气洋洋的红色碎屑。到了晚上,渔民们在自家庭院里,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唤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则去海边点起期盼已久的烟花爆竹,将心愿撒向天空。他们追逐着,嬉闹着,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数一数天上的星星。色彩鲜艳的烟花装饰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这就是广西渔民们除夕守岁的美妙画卷,除夕大摇大摆离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来临……

家乡的风俗作文5

  中国有着各式各样的传统节日,每一种节日,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习俗,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节日,还是宁波的元宵节。

  妈妈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宁波人,从骨子里喜欢吃各式糯米做的点心。而元宵节的汤圆,更是不容错过的。与现代化生产的速食汤圆不同的`是,在宁波,传统的汤圆连糯米粉都是自己做的。

  提前一天,将上好的糯米清洗干净,并浸泡好。到了元宵那天,家家就都开工了。磨米,拌馅儿,忙得不亦乐乎。磨米时,一手推动水磨上的把手,另一只手往水磨里加米,磨出来的米浆沿着水槽,流入放好的桶中。接下来用干净的纱布把米浆包起来,让米浆中的水流干,便形成了一个个糯米块,再将这些糯米块反复揉搓,就变成了柔软的糯米坯子。

  圆子的馅儿也非同一般。将干芝麻炒熟后捣碎,加入绵白糖和小块的猪板油搅拌,不一会儿,便散发出阵阵香味儿,就算是吃饱的人,闻到这香味,恐怕也按捺不住,想再尝个鲜儿吧!拌着拌着,这芝麻馅儿就变得油亮油亮的了,顺滑无比,煞是好看!

  开始包汤圆了!这时,灶边总是有小孩子候着,等着吃汤圆。他们一个个张大了嘴,伸长了脖子,想第一个吃到汤圆。但大人们可被这帮“小馋猫”给惹急了——这样围着还怎么干活儿啊!

  “都出去,谁先出去,吃的汤圆就多!”

  听了大人的这句话,孩子们就争先恐后地跑了出去,大人们也就能安心地包汤圆了。

  大人们包汤圆的手法娴熟,双手就像蝴蝶一样上下舞动,不一会儿,就包好了。这包好的汤圆一个个圆滚滚的,挺着小肚腩,站在那儿,好不可爱!

  把它们放入煮沸的水中,看着白白胖胖的它们一个个在锅中上下浮动,颇为有趣。等熟了,将汤圆盛入碗中,轻轻咬上一口,那馅儿便会流出来,散发出诱人的香味,催促着你赶紧吃了它——这种催促又有谁会不听呢?吹一吹,放入口中,能感到芝麻白糖猪油馅遍布口腔的感觉;咬一咬,能吃到滑嫩清香的糯米皮儿,这种口感,不禁让人想多吃几个。小孩子们可忍不住,不听父母的劝告,吃了一个又一个,直到摸着成了一只小皮球的肚子,瘫在椅子上才肯罢嘴,可眼睛还依旧盯着那碗中“白胖小子”呢!看着一脸满足的孩子,父母也奈何不了他啊!

  这就是我的家乡——宁波的元宵节。与家人团聚,吃着汤圆,便是最快乐、最幸福的时候。

家乡的风俗作文6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家乡的风俗作文7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领土辽阔的国家,这就使得每个民族,每个地区在长期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文昌。但是即使都在文昌,各个村、镇的之间的风俗还是稍稍存在一些区别。我要说的便是我所在的村里的风俗。

  送灯

  送灯是文昌传统民俗活动,在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今年村里的送灯活动我也参加了,当天的晚上,人们将提前准备好的一盏盏花灯拿了出来,这些花灯分有大花灯和小花灯。这些美轮美奂的花灯的制作可有讲究了,尤其是大花灯,它的正面印有“招财进宝”“连生贵子”等象征吉利的词或思古幽情的人物景画,然后灯的周身还会贴上有72个大小红“喜”字和36个“春”字剪纸。待时辰一到,就由一个“灯头”领队,从他家出发,村民们依序排成长队,大人提大花灯,小朋友提小花灯,敲锣打鼓,燃放炮竹挨家挨户地沿村游行。在送灯游行的过程中,每进入一户人家中还会进行送灯活动最出彩的部分——盅盘舞。盅盘舞的表演者分生、旦、丑三个角色,一般为十岁左右的孩童扮演。他们或手持瓷盘瓷盅相互撞击或手摇彩扇,在“八音”(由唢呐、秦琴、吊胡、喉管、竹箫、鼓、锣、钹八件乐器演奏而得名)的伴奏下,三人翩翩起舞,同时伴着节奏或唱或念。在送灯队伍绕过整个村子一周后,他们最终目的地是村子的公庙。来到公庙,人们会先将花灯挂好,然后接着开始轮流到庙内举行祭祖仪式,最后送灯活动才圆满结束。

  公期

  公期”也是海南文昌的'另一种非常出名的地方文化习俗。“公期”本意人们是供奉、拜祭的神灵及祖先的生日。文昌多数地方的“公期”大多都集中在了正月,这个时候正是农闲季节,所以“吃公期”也成为一种村里集体接待亲戚好友的活动。

  记得往年我们家到了“公期”那天,一家人早早就起来了忙着杀鸡择菜了,待饭菜准备就绪,我们会从中挑出一只个头大一些的公鸡,和一盘上好的猪肉,一盘腌好的咸鱼以及酒水、茶水摆放到案子上,再由家里的老人给先祖上香祭拜。所有的仪式弄完,我家的亲戚朋友也都陆陆续续地到来了,在请客人就坐完毕后,我们一家人就将早已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来同客人一起享用。主客在席间觥筹交错、亲密交谈着一年中各种开心有趣的事情,这无形之中又加深了亲戚之间的深情厚谊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风俗,虽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但都属于海南文昌。我深切地希望这些传承于我们先人的风俗可以一直流传至未来。

家乡的风俗作文8

  又是一阵淡淡的艾叶气息萦绕在我的身边,一个个绿绿胖胖的小团子展现在我的面前。咬一口糯唧唧的,丝丝香味沁人心脾。

  没错,这就是青团。青团是一种用草头汁做成的绿色糕团,其做法是先将嫩艾、小棘姆草等(做青团用的野菜一般有三种,泥胡菜、艾蒿、鼠曲草。泥胡菜氽后色做碧绿,以前常用,放入大锅,加入石灰蒸烂,漂去石灰水,揉入糯米粉中,做成呈碧绿色的团子)。青团主要是流行于江浙一带的清明节食品。

  “清明时节天转暖,柳絮纷飞花争妍。”每当清明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包青团。我们家也不例外!在我的记忆里,外婆是无所不能的。每当清明清晨,外婆就会去菜市场买来新鲜的艾叶,用来给糯米“上色”。

  艾叶在我的印象里用途可广了,它是我童年时夏天里的解暑神器。记得每当酷暑来临,外婆就会骑着她那早已生锈的`自行车去买艾叶。回家后把艾叶洗干净,烧一锅水,水开后把艾叶放进去。煮好后的艾叶水掺和着洗澡水一同倒进我专属的洗澡盆里。你可别小瞧那艾叶,在外玩得大汗淋漓的我一头扎进盆里,那滋味凉丝丝,又飘着艾叶独特的清香,令我抛去了一切的暑热。

  我的妈妈一直被我称之为“甜点达人”,这次她将和外婆强强联手,制作出我认为世界上最美味的青团——没有之一。只见妈妈先把艾叶榨成汁,当然外婆也没停歇,把粥放在糯米粉里一搅和,就成了一个大白胖子。妈妈把艾叶汁倒进并没有完全和好的糯米团里,并加上一点最重要的调料——抹茶粉。加入抹茶粉是为了让青团的颜色更鲜绿。

  接下来的一步——调馅。妈妈先把黄油放入锅内,再把肉松和咸蛋黄一同放入锅内翻炒,炒好后把它们分成一个个小方形,馅料就调好了。

  我认为的最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把它包在一起。妈妈负责来把糯米团分成一个个小剂子,外婆负责把馅包进去,我呢,只能在旁边看着,几次想帮着一起包,都被外婆给拒绝了,因为我包的不是太厚就是太薄,唉……只见心灵手巧的外婆把小剂子托在手上,像做陶瓷碗那样,那大拇指犹如电钻,不一会儿就做好了一个薄厚适中的“小碗”。

  上锅蒸完,我们家的门似乎快成了扇“假门”,街坊邻里都知道我们家做青团了。隔壁王阿姨说:“哟,顾姐,又在做青团呀,人老了手艺未老嘛!”我外婆得意地笑了笑,拿了几个青团分给邻居们。

  我爱我家乡的青团,我爱我家乡的风俗,但我更爱我的家人们!

家乡的风俗作文9

  我们家乡,节日气息十分浓烈。不管是春节还是清明节、端午节都很隆重。

  每年的春节,在大年三十夜,家家户户都要做些室内外的祭祀活动。家里,要给自家祖宗烧香烧纸,燃放鞭炮;室外要到外公家的祖坟上去祭祀;正月初一和十五天就去自家的祖坟上去祭祀,都表示对去世的长辈的哀思,还要祈祷祖宗对祭祀人及家人的保佑。

  在我们镇每年春节都要舞龙灯、跳花灯和舞狮子。特别是舞龙灯,近年来越来越时兴,正月十三是我镇的赶集日,镇政府专门设置奖项,让几十条龙龙凤呈祥,对舞得好的龙灯队成员实施经济奖励。在晚上观看龙灯更为壮观,烟花鞭炮浓烟四起,响彻云霄,观众人山人海、满街遍布。

  关于龙灯,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新婚夫妇若是出钱买下“龙宝”放置家中,来年准能生下一个胖小子。你说神不神?

  花灯,现在在我们镇就更加时髦了,很多家庭办喜事,都要请他们去“坐堂”,新式的老式的花灯舞应有尽有,档次越来越高。

  新年,新结婚的年轻夫妇,一定要到女方娘家去拜年。玩耍几天后,回家时,每家亲戚都要发给新人“红包”和一些“回篼粑”,决不让姑爷空手而归。其他亲戚之间为了表示素有往来,也要相互拜年。一般是小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才去给小辈“还礼”。这样亲戚之间的感情联络得越来越浓厚。

  亲戚之间除了春节来往甚密外,要数每年的清明节了。每年的清明节,人们都要买上亲纸和炮仗以及礼物到外公家去“挂亲”——挂念亲人。生的送礼,死的烧纸钱和挂亲。这一天,可以说比春节燃放的鞭炮还要多,比春节外出的`人也多得多,大人小孩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鞭炮烟花从早晨连续不断地响到下午七点左右。漫山遍野的坟头都挂上了白色的亲纸,整个人间悲切沉沉、白蒙蒙一片。

  每年的端午节,也是家乡的隆重节日。我们家乡人过端午节、吃粽子很有讲究。到端午节这天,男方要带上礼物去女方家“打端午”,女方则要送给未婚夫新布鞋和一个棕丝斗笠。现在,人们经济发达了,男方都要给未婚妻买贵重礼品,如高档服装,手表,项链什么的。

  吃粽子也有传说,包粽子的人会在某个或几个粽子中隐匿小粽子或硬币,煮熟后看谁能吃到它,吃到的人,端午后会有好运气。

  特别是大端午——五月十五,县城每年都要到乌江大河举办“赛龙舟”,场面十分热闹。江面车水马龙,河边沙滩上观众比比皆是,临时摊点应接不暇,参赛船只锣鼓喧天,吆喝声连绵不断、魂牵梦萦……此情此景使人觉得比过春节更胜一筹。

  我们家乡的风土人情你了解了?还有很多的乡情待下次告之,好吗?

家乡的风俗作文10

  新年将至时,我的家乡溧阳有这样一种习俗——请车神。

  在长辈们的眼里,请车神是非常重要的年前活动,人们认为向车神献上美食美酒,车神便会保佑新的一年里出入平安,虽然听起来是一种封建迷信,但其实更多的是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期望。

  要说什么时候请车神呢?其实并没有具体的某一天,我们这差不多是小年前两三天,其次一定要是黄道吉日。这一天,外公外婆爷爷奶奶是最忙碌的,他们要做上一顿丰盛的菜肴,拿出香醇的好酒,为家里的车子贴上红纸,这天中午不仅车神吃得好,大家也都吃的`好。

  今年请车神的日子正好是周末,我已经放假了,懒洋洋的躺在被窝里不肯起床,只听“呼”的一声,妈妈把我的被子掀了开来,我冷的打了个哆嗦。“懒虫,快起来,今天我们要去乡下请车神,你再慢点我们就不等你了。”妈妈催促道。一听要出门,我来了精神,飞速的收拾好自己,跟着爸爸妈妈下了楼。

  全家出动。开着跟我们已经有了感情的小轿车来到了外婆家,天气格外的好,在寒冷的冬天感受到了难得的暖和,天上万里无云,真是个适合请车神的好日子。去外婆家的路上就看见村上的好几户人家也在请车神呢。舅舅舅妈已经到了,外公的三轮车,我们家和舅舅家的轿车并排停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爸爸和舅舅一起搬出一张桌子,放在三辆车前面,我很清楚这是用来放上食物的。我和妹妹弟弟都挺喜欢请车神,因为在这一天午餐会特别丰盛,而且请车神多出来的糖果可都要进到我们的肚子里。时间慢慢移到中午,仪式也要开始了。我先帮着爸爸妈妈把写着出入平安的红纸贴在了车上,紧接着外婆端出了一盘盘好菜,寓意美好的鲤鱼,健康的蔬菜,甜甜蜜蜜的糖果,热气腾腾的米饭,最吸睛的要数中间的一盘猪头肉。三辆车放了三碗饭三杯酒,外公、爸爸、舅舅依次上前,把酒洒在地上,代表车身已经喝过酒了,又拣出一些菜和饭洒在地上,也代表着车神已经吃饱了。

  下一个环节人人参与,只见外婆娴熟地将纸钱纸元宝分成三份放在三辆车前,一一点燃,爸爸妈妈上前磕头,又对我说:“大宝,快来磕头保佑我们新的一年出入平安。”我立刻上前,用头轻轻地点了三下地,就连弟弟也被叫去磕头,看他可爱的模样不禁让大家都咯咯笑了起来。

  随后,大家围坐在桌边吃起了一顿丰盛的午餐,这应该是除了大小年夜饭外最重要的一餐了。

  世界上可能真的没有神,但人们依然这么做是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和祝愿,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家人们都能出入平安,小心驾驶。这样的一种习俗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1

  又逢一年七月七,天上的云彩也格外绮丽,布满了老南京的天空。都说七夕这天要观巧云,我在小院里漫步,看漫天晚霞。

  “巧妹巧妹,我们来做巧果了!”

  “来了,来了!”我答应着,脸上是藏不住的喜悦。在我们南京,每逢七夕,家家都要做乞巧果子,俗称巧果。人们说做了果子的人,心灵手巧;吃了果子的人,聪明无双。我跑进堂屋里,食材已备好,满屋面粉的香味。

  个个雪白的面团,娘亲早已备好。这可有讲究,面团好不好,全凭主人揉的多有力,多长久。颜色越白,做出的巧果越美味。

  作为南京小厌蛋头(小孩子),压巧饼这种活儿我很是熟练。在可爱的花叶模具里洒上薄薄的一层面粉,轻轻抹开。我小心地把一个个小面团按进里面,用力压紧。多出来的面皮,用剪子剪掉,保证造型的美观。白白的小团子卧在磨具里,乖巧温顺。可别被它们的模样骗住了,这些小家伙们顽固着呢。

  面团变硬,大家都磕巧果了。我拿着模具,轻轻地请小团子下来。它们傲娇不理,我不由得大力往桌上磕。小家伙们仍旧顽皮,不肯下来。我无可奈何,只好请娘亲大人出马。娘亲在一边看着可乐了,倒腾几下,就把果子磕出来了。我把果子放入烤箱,就冲出屋子,赶着赏最后一抹晚霞。街坊里炊烟四起,晃晃悠悠连着大团大团的彩云,常言道“云出无心”,倒也自在,似仙女翩翩的裙。

  不到一刻,巧果的香味在院里散开。我自然高兴,要来一个透明的纱袋,装上大把大把的巧果,赶着送巧和讨巧。送巧和讨巧就是街坊邻居互赠巧果和糖果,互赠巧意。

  叫上几个小伙伴,小厌蛋头们在小巷里跑开了。此时已入夜,暮色长空温柔地裹着南京,有了丝丝凉意。我们一户一户串门,不多久,袋里就装满了琳琅满目的各色果子。你瞧,赵奶奶家是中国结式的,温四娘家是蝴蝶结式的……夏夜的风,把温热的`果子吹得恰好,随意夹起一个,香酥在嘴里一点点融化,清凉也在身边散开。

  夜已经深了,我们都还不想睡,半卧在竹躺椅上,看天阶夜色。墨色的天空星光灿烂,群星中一条光带时隐时现,那便是银河。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萤火虫星星点点,与远处银河相叠,像牛郎织女一般。我央求阿婆再讲讲牛郎织女的故事。阿婆说:“很久很久以前……”故事从古老的岁月走来,穿过深深的夜色,来到我的耳畔:

  “然后呢?”“然后呢?”我不断地问着。

  阿婆不紧不慢地说着,虽然在书上读过这个故事,但是,在七夕的星空下听这个故事,别有一番久远的神韵。

  听着听着,耳边恍惚有玉石之声,是星星,还是牛郎织女呢?

家乡的风俗作文12

  年的脚步一天天近了,春的气息一天天浓了,年前年后的一个多月里的日子里,几乎浓缩了家乡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一进腊月人们就充满了迎春的热情。第一个节日当是过腊八,每年的这一天早晨,各家的主妇们就早早地起床,忙着洗糯米、捡各色豆类、选各种干果,备齐各种佐料,用文火慢慢熬制腊八粥,等到热气腾腾,香味弥漫整个房间的时候,腊八粥就熬好了,那份精致,那份温暖,是商店里买来的八宝粥是无法媲美的,在寒冷的.冬日早晨,喝上一碗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浑身热乎乎的,好像年一下子就窜到了眼前,就连行走时的脚步也加快了几分。接下来的日子就匆匆忙忙起来,腊八过后,接着就是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有一个很传统的仪式,就是“祭灶”,送灶王爷上天,各家各户点上香烛,摆上贡品,在香案前念念有词:“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这时有一种食品必不可少,那就是全家人都要吃的麻糖,其用意是粘住灶王的嘴,不让他和玉皇大帝打小报告,说家里的坏事。沿袭了几千年的风俗,在现代化的今天也赋予了其新的含义,因为每年从这一天开始,在外奔波的亲人们无论身在何方,都会加快回家的步伐,于是“祭灶”也就演变成“聚灶”,送灶王上天变成了迎接在外游子的回家。紧接着便是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了,打扫卫生,准备年货,家里要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厨房里备足鸡鸭鱼肉各色水果,按照老规矩要吃上七天,这就叫夹年饭,预示着丰衣足食,年年有余。除夕之夜把过年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剪窗花,贴对联,挂灯笼,包饺子,穿新衣,放鞭炮…在一派热闹非凡、忙乱有序的气氛中迎接年的到来。一家人边看电视边聊天,细数一年中的收获,分享一年里的快乐,这是全家人一年中最难得的相聚时刻,等到午夜时分砰砰啪啪的爆竹声响起时,人们怀着不舍的心情,带着幸福的期盼,在除夕之夜守岁,按当地的风俗,除夕之夜睡得越晚就会越健康长寿,有的甚至守岁到凌晨,一夜无眠。

  迎春纳百福,过年求吉祥。正月初一,是最热闹的最幸福的日子,大人小孩三五成群,结伴团拜,小辈要给长辈行拜年礼,长辈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在一片寒喧声中,互致祝福。夜幕降落,各家各户红烛摇曳,大街小巷彩灯高挂,兴奋了一天的人们进入了甜甜的梦想,讲究个“早晨起得早,晚上睡得好”,预示着一年的平平安安。接踵而至的便是走亲戚访朋友马不停蹄,直至红红火火闹完元宵,随着年的脚步款款前行,年的感觉越走越远,越来越淡了…

  家乡的风俗还有很多,希望各位来我的家乡旅游,体验民间风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13

  “噼里啪啦——”

  一簇簇烟花直冲天际,吴川人的元宵节拉开了序幕!

  我的外婆家在广东吴川麦家村。每逢元宵,我必定大饱眼福。在外婆家过元宵节那可是很热闹的,村子里举办的各种活动,每次必有上百个人来参加。人挤人的,一点都不逊色于除夕与正月初一。

  吴川的菩萨游行,泥塑,飘色可是很有名的。

  白天,就是菩萨们的主场了。每一尊菩萨会被人们放在担子上,再找十多个健壮的挑担男子,架着菩萨挨家挨户地游行。这个习俗又叫“菩萨逛街”。人们看到菩萨走来时,鼓掌放鞭炮,虔诚而热情迎送菩萨,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得到菩萨的保佑。

  每一年都会有人报名与菩萨共游。有一年,我的舅舅也加入了其中。活动过后,舅舅说:“咱们村的人,真是热情啊!这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吴川有一个令人惊讶的地方:每年元宵,可是过得比春节还要热闹,成群的游客慕名前来。

  “咚咚咚——”

  听到这声音,我的心随着那声音一起欢悦起来:菩萨来了!

  你瞧!灶王,玉皇大帝,观世音菩萨……一尊尊菩萨,浩浩荡荡地来了。

  大人们拿着串串鞭炮,在家门口燃放;此时的孩子们,蹦来跳去,合不拢嘴。菩萨所到之处,人挤人,大家都汗流浃背,但脸上的笑容那可是藏也藏不住啊!正想着,舅舅在众多探出一个脑袋,微笑着朝我招招手。

  菩萨后面是舞狮。“咚锵咚锵咚咚锵”伴随着鼓声,一只只红黄相间的舞狮朝我们走来。每一只舞师游行时必定会挨家挨户的去“闹”,以祝福每户人家能顺顺利利地过完这一年。

  “妈妈!舞狮来我们家啦!”话音刚落,一只舞狮进了家门。他们跳着,跑着,甭提有多欢闹啦!外婆笑着将几个橘子丢入舞狮口中,那舞狮便“心满意足”,尽情舞啊,耍呀……

  吴川元宵节的晚上那也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看泥塑。泥塑,顾名思义,要用泥土塑造成一座座雕像。饭后,我走在街上,欣赏着那些巧夺天工的鬼斧神工。瞧,那是李白,真是惟妙惟肖!看,那是李清照,栩栩如生……形形色色。

  看完泥塑,妈妈带我去看了花桥。

  花桥,是用各种颜色的.玫瑰和百合装饰的玻璃桥。红似火,白似雪,粉似霞,目不暇接。一阵阵浓郁的花香扑鼻而来,这真是美呀!花桥上也是人挤人的,但谁也没有感觉到,都沉浸在花的海洋之中。

  逛完花桥,外婆家的元宵节也意味着要告一段落了。

  这就是我们吴川人的元宵。

  你来吗?

  我在吴川外婆家等你!

家乡的风俗作文14

  春节在全国人的心中占有崇高的地位。金都人也不例外,金都又有什么过年的习俗呢?

  腊八,既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大雪经常来捣蛋,但人们的心是炽热的总会感觉不到腊八的冷。一年中的农业展览会也是在这个天寒地冻的腊八里。展览会上各形各色,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腊八粥,腊八蒜都是传统人物了。腊八粥是用八种食材糊糊涂涂煮在锅中的,腊八这天几乎没有一家不喝粥。腊八蒜也是必须要泡的,让蒜瓣在有糖的醋中遨游几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冷天,到年底,它们会在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中出生。它们不再单薄,脱下白色的外衣,换上翠绿的新袄,并且能让骨扎更具有浓浓的年的味道。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其实就有一笔浓厚的年味了。当太阳步入西山下,炮杖早已响的忘情了、没命了。小孩子的嘴在这一天就会收许许多多的美味的糖果,因为今天的'习俗本来就要吃糖的。年糕也必不可少。那片金黄灿烂,又软又糯,入口Q弹,香气扑鼻的年糕,代表着年年升糕。这位传统人物可以媲美腊八粥和腊八蒜了。

  大年三十,街上的车辆少了,但空寂的街道丝毫解读不出冷清的气息,大红灯笼映照得是一片一片的热闹,这便是大年三十该有这样的味儿。晚上就更不必说了,如果你从天上看,你还会看到一片形形色色得红,好似在寂静的原野里燃起了点点红彤彤得篝火,金都就这样被包裹在一片火红中,热烈的火红。过年的日子,灯火昼夜不断,炮杖点燃了了旧日的悲伤,悲伤像烟一样蒸融了,欢乐在烟中越来越清晰,一点点沉淀下来。

  守岁是跨年夜的重要的仪式,在午夜十二点前是不准睡觉的,我很喜欢守岁,因为那时可以吃第二顿饭,而且也可以看春晚,春晚上有很多好看的节目,这是多么有趣的事情啊!有一些地方在晚上穿新袄去拜年。

  正月十五,春节的第二个高潮接踵而至,人们的心又欢喜了起来。元宵是一个很好的食物。秧歌也必须要看,偶尔雪也会来凑凑热闹,大雪纷飞,四周白茫茫一片,但大雪早被人们热切的心融化了,有一些人的手都冻红了,也不当回事,一直在津津有味的看着秧歌。看秧歌队中的爷爷奶奶们一扭,一折,一回,一跃,一转,古稀老者,须发皆白,也在这秧歌中焕发了青春的活力。那一辆辆花车是多么的巨大那隆隆声时远时近使人难以分辨出车的远近。

  春节在大笑中走来,又在大笑中走去。当你喜欢上它时,有些人或许正在抓走它让世人再也见不到它。也许,在春节的最后一天晚上,它陪伴着时光一起悄无声息的溜走了,溜走的不止时光,还有那份春节的快乐。月光流,时光流,快乐流,春节也在流。

家乡的风俗作文15

  我的家乡在陕西,那里是一马平川的黄土高坡,也是辉煌先秦的发源地。在这个古朴亲切的地方,如果你听到平地一声高亢冲破天际的唱腔,那便是有人在唱信天游,如果有锣鼓铜钹喧天,那便是社火来了。

  社火是一种大型的民间文化活动,是家乡人庆祝春节的活动之一,更是一种传承已久的家乡风俗。若说春节是一年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那么社火更是给春节增添了一抹浓重的古韵和红火。社火一般在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举行。每当初一过后,各地便陆续有社火登场。一大早,当大街小巷响起锣鼓铜钹声时,人们就知道社火来了,都纷纷从家里跑出来向声音汇集过去。

  在一块大的'空地上,只见踩高跷的演员们第一个上场,他们脸上画着各种不同的脸谱,和京剧的脸谱十分相似,身着华丽的戏服,手拿棍剑刀叉等道具,踏着戏文的诵唱节奏,围着场地走圈。他们脚踩两米高的木棍(也叫高跷),如履平地,真是让人佩服啊!如果你仔细聆听戏文,就会发现戏文和他们的服装道具是相配的。

  第二个登场的便是旱船,它的上面像轿子,轿顶和四角都被各种美丽的花和鲜艳的饰品所装扮,轿的正面是一扇窗;旱船的下面像船,只不过“船身”由绸布围成,人站在里面,双手拿着船沿,走动间,船下绸布飘飘而起。一般船里面的人是小姑娘,外面划船的人是小伙子,他拿着船桨迈着轻盈的步伐,像鱼儿一样游走,后面的小船跟着小伙子的步伐忽左忽右,柔美而灵活。

  社火的节目还有扭秧歌、舞狮和舞龙等。越大型的社火有越多节目,小型的社火则不一定会有舞狮和舞龙。

  社火如此热闹、红火,那它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社火起源于古代人民对古老土地和火的崇拜,中国诗人陆游的“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的正是社火。每当严冬将近,冰雪将融之际,先民们就宰猪杀羊,用自己获得的劳动果实“祭祀”神灵和祖先,此时,终年劳作的先民们终于有了歇息的机会,他们欣喜若狂,打扮自己,在脸上涂上朱砂,把鸟羽缚在头上,狂蹦乱跳,这便是人类最早的社火。他们祈福消灾,去恶辟邪,“击器而歌,拊掌而舞,祈于天地,以其吉也”(《风俗通义》),社火这一活动便这样千秋万代地流传了下来。

  社火承载了人们的美好愿望,体现了人们的智慧和才能,表达了收获与欣喜的丰富感情,它集音乐、舞蹈、曲艺、杂技、武术、戏剧于一体,在锣鼓喧天间、在举手投足间、在妙曼舞动间……。带着人们走进古朴、欢畅、韵味十足的文化氛围,带给人们无限美好的视觉和听觉享受。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9-02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05

家乡的风俗作文06-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09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1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07-16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07-21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