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作文

时间:2024-04-19 08:27:17 风俗习惯作文 我要投稿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尝试过写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家乡的风俗作文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热)家乡的风俗作文9篇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1

  世界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我的家乡也有自己的风俗。

  在我的家乡过年时,家家都去到很远的地方买年货,准备吃的、用的、穿的,大家都很忙碌。

  到了腊月二十八时,开始大扫除。我们把家都清理个遍,将灰尘垃圾全部扫出家,然后摆上食物,等待除夕来临。

  到了除夕,每家都做年菜。不管到哪里,总能闻到食物的香味,这天还要贴对联,贴年画,穿上新衣,把自己弄得焕然一新,等待元宵。

  过了初一到了元宵又一个高潮。元宵这天非常热闹,这一天我们都去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在亲戚面前,嘴里一声声的.,新年快乐,恭喜发财,亲戚也总会拿出大红包给我们,我收红包时总会不好意思的拒绝,再收下红包,这样才算礼貌吧,元宵这天我还总是会买很多炮,回到家里放,我先拿出“摔炮”一个一个扔出来,可摔炮的声音比较小,而且才一个,这样扔太慢了,还是一包一起扔才刺激,接着我再拿出“风火轮”点燃,立马往地上扔,风火轮就像陀螺一样,在地上转四周,还散发着火花,还有最重要的“天女散花”放在地上,点燃,它就会像喷泉一样,不过喷出的是火花。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习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2

  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又是农历的元月,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然而,我的家乡福州,在元宵节有着与别处不同的风俗,你且听我说说看。

  清早,街道上行人络绎不绝。熟人打个照面,就互道声元宵快乐,吉祥如意。孩童们裹着棉袄,溜出家门,手拿几盒鞭炮,噼里啪啦迎元宵。家家都在灶台前忙碌,传出的味道香飘十里。四处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好不热闹。

  正午,可少不得吃上一碗热腾腾的汤圆。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用芝麻和甜馅,加以白糖调之,外用糯米粉搓成球状。状如白玉,吃起来软糯香甜,回味无穷。汤圆是元宵节最具特色的美食,其意味着新的一年,阖家幸福,团团圆圆。

  下午,街外忽得一阵儿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一对人马浩浩荡荡朝村里走来。领头一人扛着一台琉璃花灯,后有人顶着孩儿弟、黑白无常、四大将军等的竹制扎骨神像。中夹锣鼓队奏乐。末端是人群抬轿接五显大帝出庙巡视,轿上挂着写有百子千孙的灯笼。大鼓大锣之声在村中回旋荡漾。百姓们夹道观看,伴着鞭炮、锣鼓乐声喝彩欢呼,妇女们捧着香炉在神像前接香。一时,场面盛况空前。游神是福州民间元宵节期间的一项风俗活动,把神像请进神轿里,抬出庙宇沿街巡游,接受民众们的香火膜拜。其寓意神明借神像降落民间,巡视乡里,保佑人们和一方水土平安。

  傍晚,元宵节又迎来了一个高潮闹花灯。元宵夜灯市之壮观令人咂舌。街头巷尾,道路两旁挂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灯,从近看首望不到尾,从远看宛如长龙盘踞街巷。璀璨的灯光映着树影,蜿蜒而去。皓月当空,街道上行人接踵摩肩。细看,一盏宫灯上粘着条灯谜:老赵一走开,完全就变样(打一食品)。不及我细想,旁的孩童拊掌大笑:这可不简单!‘赵’繁体‘趙’,去走之底,剩‘肖’,可不变样!‘肖’谐音‘宵’,元宵!解出谜,他便得意洋洋的`跑开。我也按捺不住跃跃欲试:一口咬掉牛尾巴(打一字)。我脱口而出:‘牛’去掉二横下的竖,改为‘口’,告!也总算猜对了一个灯谜。

  元宵已至尾声,但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期望仍得以留存。这,就是我的家乡福州,独有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3

  我的家乡在连云港,那里的风俗和泰州不太一样。

  譬如在年三十这一天吃年夜饭通常选择中午来吃团圆饭,在吃中午饭之前,我们都要烧纸来拜祭家里死去的老人们,给他们磕头祷告,祈求他们在新的一年里保佑我们事事平安,之后才能一家上座吃饭。

  在年三十的晚上,我们则把平常用的锅洗的干干净净,把馒头、豆腐、桃枝放在锅里,预示着把“晦气”冲走,来年步步高升。这叫“压锅”。

  年三十的'这一天还要干很多的事情,比如要把家里打扫的干干净净,大门上还要贴鲜红的对联。接下来就是“守岁”了,到凌晨十二点的时候各家就开始放鞭炮。来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

  初一的早晨,晚辈要给家里的长辈磕头拜年,说吉利话,长辈给晚辈们发红包压岁,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应为“岁”与“祟”谐音,晚辈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吃过早饭就可以走亲串友。

  初一的这一天不宜扫地,不宜动气,忌讳拿剪子一类的东西。

  这是我家乡有关春节的风俗。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4

  有一幅画需要八十一天才能画完,不多不少,正好八十一天。这是什么画呢?

  没错,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冬至“数九”图。“数九”,相传古代,尤其是北方地区的中国劳动人民,御寒保暖条件较后代简陋缺乏,寒冬也被视为威胁与惩罚而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直接影响人民情绪,甚至会觉得冬季莫名漫长。当时中国人民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方法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威胁下出现的心理危机。

  又是一年冬至,我和父母走在街上,打量着一旁的各色小摊,我们在一家售卖着九九消寒图的店铺前停下了脚步。这九九消寒图有两种:一种是双钩描红书法,有“春前庭柏风送香盈室”和“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还有一种是一枝有九朵梅花,每朵有九个花瓣的梅花。最终,我们选了那幅九朵梅花的。

  回到家,我们把那幅九九消寒图挂在了墙上,并且拿出一杆毛笔,蘸着曙红的颜料轻轻画在了一个花瓣上。画完后,我问爸爸:“数九这个习俗有什么寓意吗,为什么要这样呢?”

  爸爸笑着回答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极数,乃最大、最多、最长久的概念。九个九即八十一更是‘最大不过’之数。古代中国人民认为过了冬至日的九九八十一日,春天肯定已经到来。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很有趣的'节日,而且特别有纪念意义在。只是小时候我们都是自己画的九九消寒图,有意思多了,不像现在,都是买的。”爸爸面露惋惜之色。我也跟着叹气。

  突然,我想到家里有毛笔,有墨汁,有颜料,不正好可以自己制作吗?我们立刻开始行动起来。

  因为之前学过国画,所以画起梅花来十分顺手,先蘸上浓墨,调和适量的淡水,在试笔纸上划了两下,见到色彩适宜,才放心地画起来。线条有疏有密,有的留白,有的浓墨重彩,当最后一瓣花瓣的那一勾完成后,我望向爸爸,他正在一笔一划地写着“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的字样,他把宣纸覆在打印好的样子上,用墨笔勾出他们的轮廓,让我感觉就像印刷的一样。

  我们总共画了三幅九九消寒图,家里三个人一人一幅,在这样寒冷的日子,每人每天一笔,或欣赏,或调侃,既其乐融融,又书写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5

  宁海一市镇西刘村,我的家乡。

  这是一个没有工业,没有污染的小山岙。天台山脉延绵而来,从三面温柔地将村子拥抱入怀。不远处,三门湾的海风挟着淡淡的海腥气徐徐吹来。远天白云,幽静小巷,时光仿佛定格。腊月,当青白色的枇杷花开得纷纷扬扬的时候,外出工作、求学的年轻人和孩子一下子涌了回来,沉睡的古村才苏醒过来。大人们做麦饼、裹麦饺、包粽子、捣麻糍用各种美食迎贺新年,而最受人欢迎的.美食要数十四夜的馏了。

  在宁海,我们是正月十四过元宵节的,我们叫“十四夜”。这天的主角就是馏了。夜幕降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门敞开;屋内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切菜烧火,忙碌而有序地准备着;屋外孩子们呼朋引伴,喊一声“吃馏喽”,拿起早已准备好的青瓷碗,叮叮当当一路敲着,在“侦探”的带领下向已经做好馏的人家进发。我的奶奶是村里一等一的做馏高手。她先将浸泡了一夜的晚粳米磨成米浆,然后把腌好的瘦肉、卤豆腐、冬笋、墨鱼鲞、空心腐,切成大小一样的小方丁,接着把挑好的鲜牡蛎装盆洗净,再炒好炒花生米并切碎,最后把芥菜细细地剁成菜泥,一切准备就绪。开始烧锅了,用猪油翻炒料理后放入盐,加水,等水沸腾后,再放入菜泥,然后徐徐倒入米浆,并不断搅拌直到不稀不稠为止。这样,美味的馏就烧好了。家乡有一句古话是“三十夜的鼓,十四夜的肚”,意思是十四夜的肚子比平时要大好几倍,可见馏实在是好吃。

  这十四夜吃馏的习俗背后还有个感人的故事呢!相传戚继光在台州府抗倭时,村民有感于戚家军衣食无着落,纷纷拿出不多的杂粮混在一起,做成羹状,供军队充饥,这就是最开始的馏,此后年年相传沿续至今。每年的这一天,主人十分欢迎别人到自家吃馏,不管熟悉还是陌生,吃的人越多主人就越高兴。我的奶奶甚至在门口支起了大锅,笑眯眯地盼着客人来吃。从下午四点左右开始,村里已经人山人海了,车子沿着弯弯的山路排的老远,依然挡不住人们的热情。远道而来的客人,熙熙攘攘,沿着老街,每家每户的“讨”着馏吃,留下一路欢歌,因为他们手中捧的是最热情的家乡味啊!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6

  我们家乡宝清的风俗习惯有很多,例如:过年时吃的杀猪菜、粘豆包、扭秧歌、打陀螺等,都很有趣。

  说起那又香又甜的粘豆包,谁不是馋得直流口水呢?你知道它是怎么做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其实做粘豆包的方法并不难,需要的材料有:粘米面、水、红豆和白糖。做粘豆包需要先烀豆馅后和面。先把红豆放进锅里煮,等煮熟了就把它捣碎,捣成豆泥状,再撒一些白糖,就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白色的毛毯似的,白糖的`多少根据个人喜好而定。然后开始和面,首先把粘米面和水和到一起,使它形成一个大面团。因为是粘米,所以做的时候要撒些面粉,这样它就不会粘到面板上了。再把这个面团揪成一些拳头大小的小面团,整齐地排放在面板上。接下来该把豆馅放进去了。那怎么放呢?其实很简单的,先用大拇指在小面团上按一个洞,注意不要按漏了,再盛一勺豆馅放进去,最后把它团成一个团,放到锅里蒸半个小时,刚出锅时,看着它白白胖胖的样子,像一个个雪娃娃,让人不忍心下口。当你拿起来时,香气扑鼻而来,当你咬上一口时,又甜又糯,仿佛置身于白茫茫的雪地里,欣赏着冬季的美景,让人无法忘怀。

  以前,在农村杀猪是一件大事,谁家杀了猪,都要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杀猪菜。就是用自己家腌制的酸菜和新鲜的血肠再加上猪肉一起放到锅里炖,再放一些姜和蒜,味道好极了!让人回味无穷……

  我爱我美丽富饶的家乡宝清,更爱这里地风土人情!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7

  家乡的风俗,总是散发着一种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我的家乡上高,是一座美丽的小县城,算不上大,但在我心中的分量却很足,它的一些风俗你知道吗?

  在上高,人们建房子都极为讲究,从选择地址、破土开工、上梁,直到乔迁,都遵循着一套极为严谨的传统风俗。

  首先是选择屋址。在定地基时,通常要请一位风水大师来看风水,大门一定不能对着山沟深壑、开阔大道以及直冲江河,屋址一定取顺势,并要前低后高,立一块带有“福”字的壁照,可以“辟邪去煞”。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左可比右高,右不比左高,显然,这是古代崇龙尚左的风俗。

  其次是破土开工。人们在开工前,先打好房基,然后在木桩上端裹上红纸或红布,由主家家长挖第一锹土,俗称“破土”,再在四角撒上太平铜钱,俗称“镇邪”。开工多选双日,尤是“逢六”“逢八”,最忌“十四”。有些人还会贴对联,以示喜庆。

  再次是上梁。上梁一定要选黄道吉日,乘太阳高高升起,吹唢呐。并按老幼次序拜梁,让工匠们把梁升起,摆正后,在梁的两端压上麻糍。那场景,热闹非凡,大家伙聚在一起,欢欢庆庆,一醉方休。这种酒,就称之为上梁酒。据传统风俗,一席木、二席泥、唯有三四席。此风俗一直沿袭至今未变,唱彩调,放鞭炮,说吉祥话,抛酒麻糍,糖果……

  最后是乔迁。人们在乔迁时,对小孩一定要和睦,在搬家的过程中,不可多与他人打招呼,切忌午睡,而且一定不能打破东西。在搬家当天,因在新宅煮一些开水及将电风扇在家中四方吹拨,以求“风生水起”,晚餐可煮一些汤圆,甜品,全家共食,表示团团圆圆之意。

  看到乔迁之喜的场景,再思这一连串的过程种种,应该是上高的.祖辈们的经验积累,更是前辈对生活更好更美的追求。

  至今,有些风俗已被改革掉了,但还是流传下来了一些风俗。那是家乡熟悉而又陌生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8

  我的故乡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每年五月初都会格外热闹,因为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准备端午节。

  最终等到了五月初五这一天。

  早上,太阳还没有钻出被窝,人们就已经开始忙碌了。瞧!东家的孩子起了个大早,跑进跑出;西家的孩子也早早起床,忙前忙后;大人们则在屋里屋外一向忙活着。猜猜看,他们在干嘛?他们正忙着做端午节的特色食品——粽子。那里的粽子可谓一绝:白色的糯米掺着几粒红豆,显得格外调皮;有的粽子包裹着猪肉,吃起来喷香可口;有的粽子包裹着蜜枣,包你吃了甜甜蜜蜜……并且,形状也不一样,有三角的,也有四角锥形的;有枕头形,也有小宝塔形的;有圆棒形的,还有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的呢!

  你到街上走一走,空气中弥漫着迷人的粽子的香味。步入并不繁华的街道,小街小巷人山人海,挑东西的,拉家常的人,随处可见。最热闹的要数村子里那片空地啦!看!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成了一个偌大的圆。人们期待着舞狮的队伍快点登场。在一阵锣鼓声中,两只漂亮的狮子登场了。他们左一下,右一下,像只笨拙的小熊。可爱极了!

  时间像个顽皮的孩子,转眼间,一点多了。人们排着长队,又一次走出了家门,站在街道两旁。年轻的小伙子穿上节日的盛装,从街道中穿梭而过,到镇上去参加一年一度的'赛龙舟。此时,镇上那条不知名的河变得可热闹了。

  午时三点,比赛开始了。河中的那一只只龙舟一字排开,像一批威武的战士。龙舟上队员们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他们紧紧地握住划桨,整装待发。鼓手们也摆出了各自的架势,好象在说:“今日的比赛必须是我赢”。三点十五分,不知从哪里传来了一声铿锵有力的哨声,龙舟仿佛是一条真龙在碧波上划行,水面上留下一道道水纹。鼓声、呐喊声交织成一支动听的乐曲……

  夕阳西下,夜晚的静寂替代了白天的繁忙。饭后,人们集中坐在空旷的平地上,树阴下,打个火堆,围着火堆尽情地跳着,唱着,饶有兴趣地聊着午时的比赛。

  家乡的端午节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繁忙中带着几分悠闲。走在大街上,我的心境异常激动。因为,这也是孩子们的节日。

家乡的风俗作文 篇9

  我的家在兴安县界首镇,这是一个自古以来就以人口密集、交通、经济发达而著称的重镇。这里的年节风俗非常浓厚。那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离过年还差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做过年的准备了:买糖果、买各种水果、买烟花爆竹、给家人买新衣裳等等。家庭主妇大袋大袋的年货买回家,集市上天天如同圩日,好不热闹!到了年二十七、二十八那几天,许多家庭自行在家磨豆腐、打粑粑,家中养有肥猪的还会杀上一头猪,腌上几十斤腊肉,干得欢天喜地。到了年三十,家家户户的大门上都贴上了红对联,挂上了红灯笼。

  过年前的忙碌是大人的事,与我们小孩子没有多大关系。我们盼望的是年三十晚上。这天晚上,忙碌了半月的与在外地而赶回家的一家人团坐,生起一盆旺旺的炭火,火炉上架锅,热气腾腾,各种美味佳肴皆烫入了火锅。馋嘴的孩子可以放开肚皮吃,也没有人说什么。鲜美的菜吃罢,最后少不了的一道菜就是鱼。听奶奶讲,过年吃鱼,就年年有余。

  年夜饭很重要,但对于我们小孩子来讲,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年夜饭后守岁时长辈给我们的红包。年夜饭刚撤下,各种诱人的糖果又摆上了桌。我们无心吃它,心里惦记的是今年的红包多不多、重不重。这时间,长辈都会给晚辈发红包,图个吉利。接到红包的小孩个个眉开眼笑,连声道谢。孩子们收好红包,又去放烟花了。接近十二点钟,喜庆的烟花声、鞭炮声响彻云霄。

  年夜饭后,隆重的拜年又接着开始了。从新年的初一到十五,都是走亲访友的日子。在这期间,人们互相来往着,祝福着,小孩们穿上新衣服也跟着大人到处拜年,沉濅在欢乐中。元宵节一过,勤劳的人们要开始一年的劳作,争取来年过得更加美满!

【家乡的风俗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作文06-03

家乡风俗作文11-04

家乡的风俗的作文11-10

家乡风俗的作文11-07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1-25

(精选)家乡的风俗作文11-27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09-02

家乡的风俗作文[精选]10-13

家乡的风俗作文(经典)10-24

(经典)家乡的风俗作文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