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1-12-16 12:19:13 教案 我要投稿

22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回忆性的文章。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    整篇文章结构严谨,善于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并充分注意了人物工作态度和生活态度之间的联系,使这两方面的典型事例能相映生辉,互为例证,共同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学情分析    因课文较长,又是略读课文,教学时不宜过细。教学前应先让学生把课文读熟,通过预习,解决文中生字词。课上根据“阅读提示”自学,小组交流。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整体结构,从感性上对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有个初步的印象。   设计理念    一.教法:自学引导。    二.学法:小组合作交流。   教学目标    一.情意目标:学习刘老师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能力目标:学习本文从不同方面选取典型事例写人的方法。    三.认知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和主要内容。           2.认识本课5个生字。   重点:了解课文通过哪两方面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精神境界。   难点:理解两方面事例之间的关系,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态度与工作态度是紧密联系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质疑。    1.导言:“风筝”同学们并不陌生,放风筝是许多同学的爱好。今天我们学习“理想的风筝”一课(板书),你有什么疑问吗?    2.质疑:如,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   二.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学生带着疑问听读思考。   三.学生谈听读后的感想,就读前疑问谈谈各自理解。     教师相机介绍作家苏叔阳的一些情况,使学生知道,作者曾遭受过不公正待遇和绝症的折磨,因而对刘老师了解更深,对刘老师的尊敬、怀念更浓、更重。   四.指导自学,合作探究。    1.自学生字新词。    2.读“阅读提示”,自学探究。     (1)本课“阅读提示”中例举了哪些给自己提出的问题?这些“自问”有什么特点?     (2)鼓励学生学习“阅读提示”的方法,通过给自己提问题,思考解答学习课文。    3.默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结构,掌握文章内容重点。     课文的重点部分写的什么内容?(刘老师讲课和课下放风筝这两件事。)   五.按照“阅读提示”的要求,学习课文主体部分。    1.自渎课文,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从不同方面自问。     如:(1)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写了什么事,每件事写了几层意思?       (2)作者写人物用了哪些表达方法?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热爱、尊敬、怀念了刘老师什么?       (3)作者为什么不写刘老师左腿残疾的原因?       (4)怎样理解课题?    2.按照“自问”自学探究,讨论交流。     (1)指导方法:先找出有关句段;再读那些句段(反复地读,边读边品味);思考并说说对“自问”的理解。     (2)点拨、指导,通过群体评议,归纳总结。       作者写人物的'表达方法:选材是最能表现人物的典型事例;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我”在其中,作者写自己的心情、想法。       这样写人,一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感染力;二更重要的是使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对工作和生活强烈热爱、有理想、有追求的思想品质更鲜明突出。三“我”在其中地写,通过衬托更强化了刘老师的美德和形象。     a写“我”的心理活动“后来我考入历史系,和刘老师的影响有极大的关系”。进一步说明了刘老师的课讲得好,对学生的发展、成长影响至深。这也是在暗点文题——在“我”的心中播下理想的种子,升起了理想的风筝。     b刘老师的身教,给学生深刻地影响,使作者在心灵里升起了理想的风筝,要像刘老师那样身残志坚、乐观向上、有理想、有追求。   六.有感情地朗读、品读。   七.作业:     在小组内交流学习本课后的一些收获。 (二)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认识本课5个生字及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内容。   (二)能力训练点    1.培养学生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的能力。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课文,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启发谈话、引导、点拨。   (二)学生学法      自读感悟,讨论。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1.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2.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疑点      结尾句的理解。   (三)解决办法      通过阅读、质疑、解疑来解决重、难点;教师点拨疑点。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组织学生自读及讨论,在学生交流中点拨、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课文。    2.课上自读、提问、讨论、交流。    3.课下阅读相关篇目。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见一些身体有残疾的人。有些残疾人身残志不残,走出了一条灿烂的人生之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理想的风筝”讲述的就是一个残疾人的故事。      板书:14理想的风筝   (二)整体感知    1.轻声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句子。    2.默读课文,体会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读懂了什么?有哪些问题?    3.交流所得。   (三)再读探究    1.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再读揣摩预习提示中提出的问题和自己提出的问题。    2.组内交流,如意见不一致,展开讨论,教师深入某些小组中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3.班上汇报。     (1)为什么“我”一看到春天的一些景物,就不由自主地想到刘老师?       (因为刘老师爱放风筝,春天里的风筝勾起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回忆。)     (2)刘老师在课上讲课和在课下放风筝的情景之间有什么关系?       刘老师在课堂上,“只靠着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不知道要跳跃旋转多少次”。这是靠顽强的毅力给学生上课。       刘老师课讲得好。他对学生充满了爱。       刘老师课下喜欢放亲手制作的风筝。“绝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故意撒脱手”,“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这是一种对生活的强烈的热爱之情的流露。       课上讲课和课下放风筝,都展示了刘老师意志的顽强和热爱生活、不懈追求的思想感情。     (3)结尾句“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这句话既是对刘老师身残志坚的赞叹,又是在告诫我们:应该像刘老师那样热爱生活,不断地追求、创造生活。     (4)题目“理想的风筝”有什么含义。       文中刘老师放飞的风筝是他对生活无限热爱的标志,刘老师腿有残疾、行动不便,但他借自由翱翔的风筝来寄托自己要在广阔天地间大有作为的理想。题目中“理想的风筝”是指刘老师对生活的乐观态度与不懈追求。   (四)总结、扩展    1.通读全文,或听范读录音。    2.谈谈对课文或对刘老师的印象。    3.写法上的启示。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一篇读后感。

【22 理想的风筝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22 理想的风筝 》教案教学设计03-01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01-21

《理想的风筝》的教案设计10-08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10-08

理想的风筝的教案设计10-08

理想的风筝教案设计参考10-08

《理想的风筝》参考教案设计10-08

《理想的风筝》优秀教案设计10-08

《理想的风筝》的教案设计范例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