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时间:2021-10-16 09:36:09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

李 彬

摘要:《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太难,学生兴无兴趣,注意力分散,课堂不再活跃。如何结合教材教学实际进行有效教学?笔者对自己所教内容进行反思并意识到,教学《现代散文选读》,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教材的特点和选修课的特点,来寻求突破口: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关键词:现代散文教学激发思考拓宽视野提升能力

再一次教学《现代散文选读》,我发现现代散文太难教。《现代散文选读》是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有关选修课程设置的要求编写的选修课教科书,旨在使学生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激起对散文的兴趣,对中外现代散文的艺术面貌有大概的了解,对中外散文名家名篇有一定的积累,掌握散文鉴赏的一般方法,并且唤起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进而以散文化的方式表达自我的热情与勇气。可是教学实际告诉我,达到这样的目标并非易事。高二学生在学完《史记》《唐诗宋词选读》后再来学习现代散文,觉得文章一读就懂,没什么可抓了。于是,上课时,学生的兴趣淡了,注意力分散了,课堂变得不如以前活跃了。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人只有通过主动加工信息才能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学生这样的状态无疑会影响学习效果。于是,我对自己所教内容进行反思并意识到,教学《现代散文选读》,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要针对教材的特点,要针对选修课的特点,来寻求突破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探寻创作意图,激发学生思考

韩愈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作家创作多是为了表达自己情感的需要,文学是情感的产物。散文更是一种主体性很强的文体,它能使创作主体的个性和人格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散文作家直接面对读者,面对人生,坦诚地表现自我的思想、情感,是沟通作者和读者最捷近的认识和体验的桥梁。

《现代散文选读》中,很多文章都渗透了作家的深度思考,如《翡冷翠山居闲话》《云南冬天的树林》渗透了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寒风吹彻》《大海和吹拂着的风》渗透了作家对“生命”的深度思考,《春意挂上了树梢》《雷雨前》渗透了作家对社会对现实的关注,《鞋的故事》表达了对物质文明进步下农村女孩命运的理解与关注,以及对正在逐渐逝去的美好事物的呼唤。

当然,对作家来说,写作实际上是一种有趣的烦恼。作家既希望读者读懂作品,但又不愿意让读者很快抓住文意,因为直白表露既意味着浅薄,也意味着文学性的丧失。这样,学生很难一下子把握散文作品的意旨。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需要优秀散文作品的培养,而优秀作品的优秀之处并非不言自明,作家对生活的独到发现和深刻体验,作家的创作意图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是挑战。

阅读散文,读者应该“披文入情”。要调动自身情感体验的积极参与去探寻作者的创作意图,也就是要读出文本中蕴含的思想情感。读者不仅可以走进作品中去认识作者眼中的世界,心理的世界,了解作者的人品、性格和爱好等等,而且可以领悟到自身可感却难以言传的情感反应,从中找到了自己。这样,阅读散文既有理解作者的愉快,审美的享受,也有发现自我的喜悦,获得的是情感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以及美的享受,在情感体验中认识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在这些方面深入思考,创设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到作者的心灵深处去探秘。学生只有深入“思考”,才能读出一些东西来,品出一点味道来。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人应该多思考,善于思考。一个爱思考的学生,就有探究的动力,能感受到阅读的快乐,能体会到学习的甘甜,而这又能激发他去主动学习,主动思考。

在探寻思考的过程中,思考的方向、方法很重要。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根本应是语言本身,通过对语言的品味,着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毕竟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文学习就得重视语言涵咏,感受借助语言传达出来的作家的情感体会、思考认识,从而学会借助语言来表达与思考,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与能力。

二、用好资料链接,拓宽学生视野

《现代散文选读》这门选修课,是在必修基础上的拓展与提升,旨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使他们能从中外优秀现代散文中认识社会、理解历史、思考人生、感悟自然、陶冶情感、砥砺思想,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丁帆、杨九俊《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参考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8版)“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尝试散文创作”。(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0页)《现代散文选读》包括写人、记事、抒情、写景、状物和议论六个专题,每个专题由专题名、导语、文本、资料链接、品读与探讨、积累与应用组成。其中各专题的“资料链接”是对新课标有关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理念的形象诠释,与课程、教材、教法密切相关的。全书共精选了鲁迅、叶圣陶、老舍、梁实秋、梁衡等名家大师论散文及文学的经典片段33则,这些可供“链接”的“资料”,是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组织有效教学的重要凭借。

这些资料涉及范围很广,有的资料是与教科书某专题所选文本相一致的经典论述,如第一专题选的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资料链接”中就有节选自叶圣陶先生的《〈熟悉的人〉序》中有关写好人物需要“识人观”的论述和李敬泽的《记忆与发现》中对写人物的要求,这些对学生阅读和写作散文都富有启发性。有的资料与所选作家作品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如第一专题梁衡《把栏杆拍遍》的课文是写古代名人(杰出人物)的,“资料链接”就选了梁衡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一段有关写“杰出人物”的方法—找寻发现。有的资料是作家对自己的文本的诠释,是读者解读文本的金钥匙,如第六专题课文有史铁生的《想念地坛》,“资料链接”就选了史铁生《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中谈《想念地坛》的一段独白,言简意赅,无疑是解读文本的最好参考。有的资料是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解读或评论,如第三专题课文有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资料链接”就选了肖凤的《〈萧红散文选集〉序言》中论萧红散文因写“心”而震撼读者的一段。有的'资料是著名散文家谈散文,如朱自清、余光中等,有的资料是著名评论家谈散文,如格非、郭枫等;有的资料视点集中而一语中的,如格非《有情与有心》说“要写好风景,首先要在‘情感’上做立足”;有的资料多点辐射而意味深长,如所选的鲁迅先生的四个片段。这些资料丰富多样,是对“现代散文”的精心过滤,是极为重要的优质课程资源。这些多元呈现的“资料链接”充分体现了选修课特点,具有开放的态势和多样的风格,有较大的选择空间,为高效的“教”和实实在在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用好“资料链接”,能使教学过程走向最优化,能够让学生清晰地认识散文的特性,了解散文的艺术面貌,积累鉴赏散文的经验,激活写作散文的热情。怎样运用这些资料?笔者作了如下探索。

1.引导文本解读

优美的散文融入了作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美学理想和艺术才能等多方面的内容。“资料链接”中有作家对自我文本的诠释,也有评论家针对性极强的评论或解读,教学时可以通过“资料链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感受散文的意境、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提升审美境界,提高道德修养。比如教学《想念地坛》时,就可以参考“资料链接”中的《我们活着的可能性有多少》来解读。再如教学“文字绘出的图画”专题,就可以借助丁玲《漫谈散文》和郁达夫《良友版新文学大系散文选集导言》这两则资料,引导学生去领略写景中所表达的抒情主体的精神意蕴,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生的关注度。这样既能达到鉴赏的目的,又会获得审美的愉悦。在学习状物专题“人与物的对话”时,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罗大冈、莫言、何立伟等对于状物散文的相关论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了解这类散文以神写形的特点,从而进一步走近作家们的心灵世界,了解作家在对“鸟、葡萄、灶、蟋蟀”等物的描写中启迪人类进行自我反省的深远的寄意。

2.引导问题探究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需要引导学生探讨和深刻领悟现代散文的丰富内涵,并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资料链接”中有著名散文家谈散文,有著名评论家谈散文,他们的视界高远,剖析深刻,如果能借助“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不仅能展开丰富多样的高质量的探究活动,更能开拓探究的新视野,使教学更符合选修课程的特点。如学习《葡萄月令》时,可以借助第五专题“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蒲桥集〉自序》中谈论的散文要写得平淡些,“家常”一点等观点,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葡萄月令》一文是如何追求平淡、家常的?”这一有情趣又有意趣的问题。巧妙利用“资料链接”来引导问题探究,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的意蕴,会让学生不断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教学《现代散文选读》要立足高远。所选散文语言典范严谨,富有浓郁的文化色彩,具有深厚的思想内涵,教学时可借助“资料链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引导学生学会深度思考。比如可以借助“资料链接”中汪曾祺的“平淡、家常”说,把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和必修中已学过的《胡同文化》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领悟他的散文特点,这样学生会对这位散文大家“文化情结”及其散文风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鉴赏和探究水平。

3.引导写作训练

“尝试散文创作”“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是《现代散文选读》的课程目标之一。“尝试散文创作”的关键是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的关键要有厚实的积累。“资料链接”中有很多关于散文写作的指导,借助《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并结合所选的文本来引导写作训练,对提高学生的散文写作水平是大有帮助的。比如看了叶圣陶《〈丰子恺文集〉序》,再读读丰子恺的《送考》,对记事散文选材的新鲜、亲切更感性得多;读了状物散文,再看看何立伟的《一千朵花与一朵花》,在生活中会更留意得多;读了余光中《假如我有九条命》,再看看他的《炼石补天蔚晚霞》相关内容,会对“以散文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和交流”理解更透彻。再如现在中学生中有不少喜欢写关于“杰出人物”的散文,读了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后再去揣摩揣摩“资料链接”中他的《触摸人生的坐标》中的“找寻发现”说,会让学生有醍醐灌顶之感,从而写出令自己感动的“杰出人物”来。读了几篇写景散文后,仔细品味“资料链接”内容,学生的写作实践会充实得多,收获会多得多,对自己的个性追求也会更明朗。

《现代散文选读》的“资料链接”是编审者的苦心经营,正确用好“资料链接”这一极为重要的优质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教师自身会加深对选修课程理念的认识,在新课程改革中拓宽教学视野,为课堂教学注入更多的生成因子,并取得更大的成效。

三、超越文本解读,提升学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强调:“应重视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努力提高审美能力。”(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版第19页)学生在原文本的基础上能建立自己独特的感悟,文本不能成为约束心灵的羁绊,而应是再创造的。

阅读散文,会发现其中的空白之处很多,比如看图、改写、续写,读后感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教学中对文本超越的有益尝试。比如在阅读完第一专题的胡适的《我的母亲》、梁实秋的《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和刘鸿伏的《父亲》后,许多学生有感而发歌颂亲情、友情,进而谈到感恩亲人、感恩老师、感恩社会,教师可以趁机在班上组织学生互相点评,一方面加深对原作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创作素材,积淀了写作情感,提升了写作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心灵得到了震撼,灵魂得到了净化。在教学刘亮程的《寒风吹彻》时,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意蕴后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进而思考苦难的意义?请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事例或读过的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超越文本的方法很多,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展示自己的语言风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散文的特点,着眼未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驱力,树立我要学、我能学、我会学、我乐学的自主意识,让学生敢于乐于写出自己的一孔之见。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和思维品德的培养,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自我发展自我成长,从而提高语文素养,为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教师只要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处处不忘培养学生能力,就能让学生真正品尝到现代散文果汁的甘美。

总之,一切教学活动的终极目标是“教是为了不教”。教材是落实语文课程目标的中介,我们只有用新课程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运用现有的资源,因材施教,灵活使用,大胆超越,语文教材才能焕发出独特而迷人的魅力,语文教学才能不断地走向智慧的殿堂。

【《现代散文选读》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现代英语的教学反思范文09-09

高考散文选读10-07

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物理教学反思09-24

唐宋散文教学反思04-08

初中散文的教学反思范文10-10

高中散文《老王》教学反思01-01

散文《春》教学反思范文01-01

近现代经典散文01-09

青春的现代散文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