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路径选择论文

时间:2021-09-12 10:32:15 论文范文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路径选择论文

  1通识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路径选择论文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具有较为明显的特点:一是通识教育的内容宽广全面,注重更广泛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教育,致力于提升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弘扬先进文化,陶冶情操,追求真理,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健全心智的养成及对价值观的识别选择能力的提升。二是通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涵盖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三大学科领域的知识结构,传授各门学科共通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努力使受教育者形成统一完整的知识结构,注重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避免出现知识的严重割裂和异化现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通识教育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同时,通识教育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体联系,培养学生除了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外还拥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信念执著,品德优良,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科学研究、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三种职能的协调融合。通识教育使高等教育这三种职能的融合成为可能。它所针对的是现代教育中的三大普遍问题,即现代学术分科造成的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分化,现代教育中知识学习与社会运用的隔阂,知识传授与道德培养的分离。通识教育关注人的教育,着眼于学生身体、道德和智力的和谐发展,追求知识、能力与价值的合一。通识教育并不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在肯定专业教育的同时,强调拓宽培养口径,提供更为广泛的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学习的理论与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发展潜力和社会适应性。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两者的有机结合。通识教育所关注的焦点是专业教育如何在专业书本知识与人生、社会之间建立联系,如何打破学科壁垒进行人的教育。

  2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问题分析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强调直接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的目标是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其功利化倾向较普通高等教育表现更为明显。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为培养点,如何把握通识教育的度,促进高职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通识教育在融入高职教育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存在许多困惑。其一,较强的市场依赖性淡化了通识教育的理念。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教育体系中新兴的群体,反映的是社会发展的共同需求,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一支重要力量。从教育本身来说,高职院校必须考虑通识教育问题;但从满足社会需要这点而言,高职院校天然地规避通识教育话题。专业化、市场化倾向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影响巨大。高职院校具有很强的市场依赖性,不得不将社会需求放在第一位。其二,过多地强调实用性而忽略了通识教育的功能。我国高职院校在生源特征差异较大的情况下,更多强调实践实训等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在市场化原则之下,往往比较注重办学行为的短期效应,用诸如英语、计算机考试通过率,以及为促进就业对各种证照考试的鼓励等,来提高社会声誉,赢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其三,较低的社会认可度制约了通识教育的开展。普通本科院校拥有优质的教育资源、良好的社会声誉,而高职院校则相对处于劣势。社会心理对高职院校也极其矛盾,既欣喜它为更多的孩子创造了读大学的机会,又轻视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但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社会观念的转变,高职院校这种尴尬的处境正在逐渐改变。另一个隐性的劣势则是人文底蕴方面。普通本科院校建校时间较长,师资力量雄厚,人文积淀深厚,高职院校难以望其项背。在这种状况下,高职院校要想赢得社会认同,吸引优质生源,还要走很长一段路。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与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极其紧密。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进入教育供求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就必须在思想上站在高等教育应有的高度,对社会的人才需求和道德需求负责,关注社会的长期需求,坚持可持续发展。当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通识教育在培养公民素质上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高职院校仅以满足社会与市场对教育在数量上的需求是不够的,必须在教育质量上积蓄核心竞争力,将市场制约转化为社会驱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培养方式,把通识教育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

  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选择

  通识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立足于个体发展的素质教育,它的教育内容应涵盖人文学科、社会学科及自然科学三大领域,强调个体全面均衡的发展,即不仅要使学生获得一技之长,而且还要使其具备现代职业人所必须具备的各种基础文化、社会生活常识、正确的道德和价值取向。现代职业教育要求在做好专业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职业道德教育。通识教育致力于整合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职业道德素养。通识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为通识教育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可以说,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与实用性。培养独立人格与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这是通识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不是车间里的生产流水线,制造出来的都是同一个模式、同一样的思维,而是开发、挖掘出不同个体身上的潜质与精神气质。通识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产品”。因此,要办好高水平的高职院校,必须重视通识教育,努力加强内涵建设,采取有效途径提升教育质量。

  3.1树立通识教育理念,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整体设计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必须要关注社会需求,但关注的方式要立足长远。应当树立这样的通识教育理念:回归教育本身,着眼于社会的长远需求,基于教育的.需要来思考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和教学管理,思考课程设置的最佳方式。其一,构建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一般包括专业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两大块。其中通识教育又被分成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由于公共必修课的门类及学分,教育部已有统一要求,所以各高职院校在通识教育方面真正有自主权的是公共选修课。而公选课门类五花八门,质量并不均衡,往往变成了专业正餐之后的“甜点”而流于形式,或成为混学分的重灾区。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应当打破常规意义上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壁垒,将通识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之中,整合通识和专业课程资源,构建通识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程整体设计的过程,是在培养人才的目标和方法上达成共识的过程,不能游离于专业教育之外。高职院校的学科一般相对较少,且专业较为接近,可以通过共同讨论与整体筹划,让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而实施经过整合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形成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其二,探索有效的通识教育管理模式。通识教育的制度设计宏观上显现于课程体系,具体则落实于教学模式及其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时代的到来,有限的教育资源被最大化利用,教与学几乎沦落为大班填鸭式。教仅限于知识的搬运,学只是被动地接受,缺少必要的讨论与交流,这样的教与学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倡开展师生课程学习研讨,进行探究式学习,在探究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职院校规模一般较小,更便于开展师生研讨,研讨的问题可以根据课程及学生的学习程度灵活设计。同时,对这种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加强监督管理,使之落到实处,使学生切实受益。其三,开展必要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高职院校应强烈意识到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性,并积极推进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应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增加培养综合素质的非专业课程。其中包含融合多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学校应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兴趣爱好和今后职业生涯发展需求选课,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同时,广泛学习其他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拓宽知识面,从而克服单一技能训练带来的片面性和畸形发展。并且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不断更新课程。通过合理设置各类课程,使所培养的学生兼备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形成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健康人格。

  3.2在实践中推行通识教育

  教育是实践性的,通识教育必须在实践中展开。近年来,各高校推行通识教育取得了一定进展:在教育目标中普遍强调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开设了人文公选课,在校园文化中普遍增加了人文类通识教育讲座的比重。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高校人文教育的状况。由于高职院校在人文积淀方面相对薄弱,所以应当开辟多种途径,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而且必须加强积累,要有长期可持续性。通行有效的做法:一是举办人文讲座,这是促进学术交流、培养学术兴趣、扩大学术视野的良好方法;二是鼓励学生社团活动,如文学社、国学社、书法协会等,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办事能力;三是开展读书活动,如读书沙龙等,以中外传统经典的深度阅读为基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究习惯。如何通过筹划这些通识教育实践活动来发动、引导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可行的做法:一是通识讲座的筹划。高职院校举办通识讲座,应注意规模性和长期性,这样才能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规模效应,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听讲座的习惯以及与教师讨论问题的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视角多元、触类旁通、独立思考的能力。二是图书馆与读书活动的筹划。在快餐文化成为时尚的今天,高校图书馆利用率不高,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用。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图书馆努力加强自身建设,在馆藏的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充分发挥读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将图书馆办成一个开放的读书乐园,吸引学生的关注。三是社团活动与通识教育活动的整合。文学社、国学社、书法协会等社团应该成为通识教育活动的实际宣传者和服务者,社团成员们在宣传与服务的具体事务中既锻炼了能力又获得了精神认同,社团也因之具有更大的凝聚力。举办活动的部门应主动争取学生社团的支持,并通过这部分学生扩大影响。通识教育是现代教育理念中国化的实践过程。用通识教育的理念可在相当程度上整合多样性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模式,赋予通识教育以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既体现时代性又保持民族性,把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结合起来,把现代信息文明与中华优秀文化历史统一起来。只有将通识教育的理念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各项活动中去,与通识教育理念的推广、课程体系的研讨、教学方法的改进互相呼应,互为补充,高职院校才能培养出具有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的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实现真正意义的内涵发展和持久发展。

  4结语

  专业教育重在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通识教育则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个人为社会的服务,为个体今后的长远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有赖于二者的有机结合。高职教育应树立科学的质量观,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不断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需要的办学机制。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路径选择论文】相关文章:

通识教育的现状与实施路径论文01-21

我国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及对策论文01-21

高职院校实训教学的路径依赖与路径调整教育论文09-22

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的论文10-09

关于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及其路径选择刍议论文01-02

优化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路径研究论文10-10

浅析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路径论文02-13

全人培养与通识教育论文01-21

高职院校师资培养路径之探讨论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