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文档列表

重视历史地图 挖掘有效信息

时间:2021-10-02 10:33:04 历史论文 我要投稿

重视历史地图 挖掘有效信息

重视历史地图 挖掘有效信息

王 辉 北京市苹果园中学

重视历史地图 挖掘有效信息

                     

文综考试以来,历史和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渗透穿插不断加强,这一趋势提醒我们:要重视中学课本中历史地图内容的挖掘,要培养分析比较地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跨学科综合的能力。以人教版2003年高中课本《中国古代史》(2002年审查通过 选修本)中第12页《春秋大国争霸图》和第13页《战国兼并形势图》两幅历史地图为例,我们从两幅貌似不相关联的地图中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变化一:中原和江南地区华夏族诸侯国的消亡和产生。春秋列国时期处于华北地区的晋国(大致今天山西、河北一带)、宋国(河南一带)、鲁国(山东一带)消失了。出现了三个新国:韩、赵、魏。春秋时期长江下游的吴国、越国也在战国地图上消失了。反映的相关史实;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晋国灭亡。春秋时期的宋国、鲁国也灭亡了。这说明从春秋的争霸战争到战国的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了。变化的意义在于:从各国并立走向局部统一,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也反映出周王室衰微,无力阻止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

变化二:春秋时期分布于秦晋两国北部的白狄、晋国中北部的赤狄、北戎,分布在燕国东北方向的山戎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消失了,同时蒙古高原一带和燕国东北方向分别出现了匈奴和东胡两个少数民族。反映的相关史实:通过中原地区的诸侯国之间的争霸战争,华夏族和其他各族频繁接触,民族融合加剧,主要是其他各族融合到文化先进的华夏族中,改变了华夏族在春秋时期一度出现的“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被动局面。华夏族同化了华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增添了新的血液,文化先进的华夏族活动的范围和空间有所扩大;同时,蒙古高原一带的草原游牧民族也有所发展,匈奴族逐渐强大。

变化三:在战国时期的地图上,(1)北方沿燕国、赵国、秦国北方边境一线,出现了从辽东连绵到西北地区的长城;(2)在楚国、齐国等华夏族各诸侯国边境之间,也出现了长短不一的长城。反映的史实:(1)战国时期,在北方,武力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族第一次统一了广阔的蒙古草原地区,开始频繁袭扰燕赵秦三国边境,给这三个诸侯国造成很大压力。(2)华夏族各诸侯国之间出现的长城则说明战国时期,华夏族各诸侯国的兼并战争更加猛烈,攻防水平均有提高,战争持续时间加长,统一速度加快。

变化三反映的地理信息:对春秋战国时期的气候研究证明:战国至秦朝时期修筑的长城和中国北方地区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体上半湿润地区和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基本重合,这说明长城的修建决非偶然:长城以北,气候多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比较干旱寒冷,适合游牧经济;长城以南,气候多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比较温润,适合农耕定居生活。长城的出现说明:战国时期,中原地区农耕生产方式和北方游牧生产方式的差异和对峙已非常明显,反映出自然地理气候环境对古代民族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整个历史。

总之,通过《春秋大国争霸图》和《战国兼并形势图》两幅历史地图的比较,我们可以培养比较分析地图和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得到许多有用的历史、地理信息。类似这样的插图在课本中还有很多,它们对于培养相关能力的价值,值得我们挖掘。

重视历史地图 挖掘有效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