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我们仨》读后感

时间:2021-11-25 09:31:33 读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大家分享。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

  今天我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仨》这本书里的一个片段。《我们仨》这本书有很多的好句好段,而我读到的最使我印象深刻的是“想着想着,忽然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我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这句话。事情原委是这样的,杨绛先生正在和他的老伴钱锺书和他的女儿钱媛玩得正欢时。电话响了,在家里他是负责接电话的,电话里说让他的老伴中书去开会,在明天早上九点会有人开车来接他,不用带笔,也不用带笔记本,直接就可以去。

  到了第二天,他们吃完饭,一辆车来接中书,他就上了车走了,回到家她也没心情做别的事情,胡思乱想后更是坐立不安,到了晚上,杨绛先生更没有心情吃饭,胡乱糊弄了两口,她坐在沙发上思念着锺书,想着想着,动了一个可怕的念头:他怎么能让锺书坐上一辆不知来路的汽车开往不知哪里去呢,万一他遇到危险了,该怎么办?从这个片段描写可以看出,杨绛先生在现实生活里失去了丈夫和孩子后,在自己编的书里也写出了担心他们的情节。总的来说,杨绛先生她在晚年时期当丈夫和女儿不再身边时是特别担忧的,非常非常担心她的锺书回不来了或者是失踪、迷路了。种种猜想,人都说老伴老伴,老了就怕孤单。就怕失去对方,像小孩子依赖大人一样。说到这儿我也想起曾经一次和妈妈走散了,害怕失去妈妈那种可怕经历。记得那次,妈妈领我去金钻参加画画比赛,因为时间没到,妈妈就在楼下看了几件衣服,而我也在旁边玩。过了一会,我玩够了,想找妈妈,可发现妈妈已经消失了,于是我连忙四处找,都没找到。我很害怕,总担心我再也找不到妈妈了。而妈妈也在四处找我,幸好妈妈去发了广播,让我在一楼等她。我们再次相见时,妈妈哭的都不成个人样了,而我也很伤心,就怕再也见不到对方了。我在生活中找到了妈妈虚惊一场,而杨绛先生无论是梦里还是现实生活中真真的失去了她的钟书和圆圆,好好的一家三口就那样散了,看了让人心疼,让人心酸,都说那个八十多岁的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但是在谁身上发生都是不愿意的,毕竟那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幸福的一家三口只剩一个八十多岁的老人,以后的生活一定暗淡无光,一定不开心,而杨绛先生却在有生之年不是去思念亲人,而是放在精神生活中,写出了《我们仨》这本经典巨作,被反复印刷,成为各大院校同学追捧的书籍,谁能想象得到是出自八十多岁老人之手呢!这可能就是杨绛先生一生写出来的书,所以风靡全球吧!余生杨绛先生又整理了钟书其他书稿。直到105岁高寿离世,才停止读书写作。人的生命不再长短而在于她活的宽度。《我们仨》这本书像我们更好地诠释了这一点。最后送大家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人的一生是短暂的,珍爱生命,热爱生活,活得精彩,活得漂亮,此生足矣!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2

  第一次参加陆河读书会流动书舍的读书打卡活动,这期的主题是人物传记,我选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这本书是杨先生一家三口六十三年的生活的回忆,从一张张泛黄的照片开始带我们走进过去,看看那时的人,听听那时的事,从中发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看到一个单纯温馨家庭的相爱、相聚、相助、相失的人生经历。

  这本书我看的很慢,花了大半个月的时间,认认真真打卡,仔仔细细读完,心里触动不已。果然是钱钟书亲证的“最才的女,最贤的妻”,杨先生真真是一个妙人,有着有趣的灵魂,平淡朴实的文字,却好像有魔力一般的让人沉醉其中,而在她的眼中,任何时候都有美景,所有时光都很珍贵,“当一个如此纯粹,如此清醒,如此专注于当下,生命真是一件赏心乐事”。

  在我看来,《我们仨》这本书对生活和人生还是有着很积极的作用的,首先是杨先生和钱钟书的好读书。杨先生描述钱钟书在法国留学时的读书生活,“他每日读中文、英文,隔日读法文、德文,后来又加上意大利文”。而杨先生自己在牛津当旁听生的时候,听课之余,把图书馆当成了“第二课堂”,她为自己定下课程表,一本一本书从头到尾细读。“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就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他们的女儿钱瑗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在父母的耳濡目染下长大,从小聪慧,也是全家的“读书种子”。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哪怕是读同一本书也会有不同的体会感悟。但是只读书,不思不悟,也是无法有效的汲取到书中的营养的。读书,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而生活的经历让我们更好的读懂书。

  我们仨的相处模式也是很值得学习的。杨先生和钱钟书既是夫妻也是朋友。两个人一起探索生活的未知领域,一起看书读诗学习,相互依靠又各自独立。钱瑗和爸爸钱钟书最“哥们”,两个人喜欢在一起玩闹,连性格上都很相似,肯委屈,能忍耐。一家三口无分长幼,互尊互爱,互为师长,互为兄弟姐妹。正如杨先生在书中写的:“我们仨,却不止三人。每个人摇身一变,可变成好几个人。阿瑗长大了,会照顾我,像姐姐;会陪我,像妹妹;会管我,像妈妈。阿瑗常说:‘我和爸爸最哥们,我们是妈妈的两个顽童,爸爸还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我又变为最大的。钟书是我们的老师,我和阿瑗都是好学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饭,都需我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他又很弱小。”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即使这样,我们还是要勇敢前行,不管命运如何波澜,始终静待心宽如海。感谢《我们仨》带给我的美好,感谢书舍让我找到更好的读书方法。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3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亦散琉璃碎。”

  1、如若年迈,独居一角,静静翻阅岁月装订而成的书。我一个人,将那些琐碎重拾。你们着旧时的衣裳,夜夜入梦来,那沓书稿上,还分明散落着昨日的灰尘。启卷而思,要把那些美好光景都注入后世,尽绵绵相思。

  2、“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

  杨绛先生的文字是淡雅的。她把“我们仨”的`生活用文字轻轻描摹。想是思念费神,不必刻意遣词造句,这是顺回忆流淌而成的文章。她说:"我们不论在多么艰苦的境地,从不停顿的是读书和工作。因为这也是我们的乐趣。’她与钱钟书先生在不安的年岁里几经波折,家,从未是一个固定的居所。两位老人挂着年迈的容貌载着一颗不知疲倦的心。在工作中有游走,住处的流窜,从未影响那一叠厚厚的书稿,铺满每一个新居。我想正是他们对治学的严谨,钻研,热爱,使得这个家弥漫着学者气息,萦绕着挥不去的书香气。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玉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我一人。

  我在书中体悟最多的,是“我们仨”于生活的热爱和理想的追求,我看到病榻之上的钱钟书先生颤抖着写下著作,我看到“我们仨”在分离时记下小小的琐事,然后将这些“小石子”投掷彼此。我看到钱瑗一人承担着百分之二百的工作,我看到他们互相请教,赠与昵称,看到杨绛先生带着行动不便的钱钟书先生去附近“探险”。看到他们各自守在自己的办公桌前,严谨治学。他们不曾沾染名利的气息,即使名声蜂拥而至,杨绛先生也只是用谦和的笑轻轻推脱了。他们未落凡俗,独享别致的学者气息。他们将日子过得朴素,物质世界的匮乏在精神世界的富足面前不值一提。

  还好,有这样一本书让我们得以窥见这个不凡家庭的一角。

  “我们如要逃跑,不是无路可走。可是一个人在紧要关头,决定他何去何从的,也许总是他最基本的感情。我们从不唱爱国调。非但不唱,还不爱听。但我们不愿逃跑,只是不愿去父母之邦,撇不开自家人。我国是国耻重重的弱国,跑出去仰人鼻息,做二等公民,我们不愿意。我们是文化人,爱祖国的文化,爱祖国的文字,爱祖国的语言。一句话,我们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不愿做外国人。我们并不敢为自己乐观,可是我们安静地留在上海,等待解放”

  想成为,成为杨绛先生那样沉静的人,怀息着巨大的苦痛仍能将回忆舒缓的写出。想成为,成为钱钟书先生那样的人,携着独特傲气,做世间独有。

  文学,是美妙的事。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4

  轻轻推开近代文学的大门,她优雅端坐,笔尖在纸上划过,淡蓝色的墨迹上跳跃着生命的精灵,带她回到梦开始的地方。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这是杨绛先生写这本书的初衷。一个世纪老人,缓缓地行走在岁月里,历经百年沧桑之后,念念不忘的仍旧是“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所以她决定用文字来回忆那曾经燃烧着情感与生命光辉的岁月。

  无论身居朱户或者柴门,唯有情感,才是最值得珍爱的

  一个是文学才子,一个是旷世奇女,常人眼中他们的生活,应当是“琴棋书画诗酒花”,然而杨绛先生却更多的回忆了平凡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初入社会,英国求学时的笨手笨脚,兢兢战战,与迎来小生命时的敬畏感恩,温馨知足,到变为“牛鬼蛇神”时的艰难困苦,却苦中作乐,以及后来疾病缠身时的相依相守,牵肠挂肚。娓娓道来的小故事似乎就是这人世间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真实显照。那些细细琐琐的俗世俗物也许不足以勒之于铭,却也萦人心胸,久而芬芳。

  1997年,被杨绛视为一生杰作的女儿钱媛因病离世,次年,丈夫钱钟书也随其后,亲人的相继离开,对她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打击,用她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从“我们俩老了”到“我们仨失散了”一场相聚相离的梦也是这一家人一起走过的后一段路。而如今梦醒了,她能做的只有“我一个人回忆我们仨”。

  与世无求,与人无争,方能顿悟生活。

  我们都是两手空空而来,最终能带走的也不过是曾经走过、看过、想过、惑过、求过、爱过、给过的回忆罢了。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争不抢,不慕名利似乎又显得那么苍白无力,社会的飞速发展把我们强行推入了快节奏的生活中,似乎只有奔跑着才能到达终点,只有争的头破血流才叫生活。而杨绛先生无疑就像一股清流,她可以为了自己的兴趣放弃了美国韦斯利好学院的奖学金。也可以在饱经忧患之时,把世态炎凉当作美酒般浅斟低酌。后来,她更是在百岁之时感慨道:“人生最妙曼的风景竟是内心的从容与淡定。”细细读完这本书,会发现他们这一家人真的是朴素单纯,如兰芷,如清水,不为浮尘所动,只求内心安然。

  书的最后,她慨叹:“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美好的事物总是很轻易地就失散了,但我们可以用文字来记录下永恒的回忆。

  “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世间除她之外,大概再无人能担此盛誉。三毛曾问道:“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杨绛正是用毕生回答了这个问题:“远方并不远,只要我们仨相聚相守,远方就在脚下。”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5

  自多年前偶然读到杨绛先生的《洗澡》,对杨绛的文风甚是喜欢。这本《我们仨》是杨绛92岁高龄,回忆她与钱钟书、女儿圆圆一起走过的风雨路。一路坎坷,一路艰辛,最后只剩下她一个人来思念着我们仨了。

  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我们老了,时常做梦,梦到失散。第二部分是以一个梦为主题,写到她在古栈道上与钟书、圆圆离离合合、聚聚散散,一路脚步或深或浅地走着,可是走着走着还是失散了。刚开始我并没有很深刻地理解这个梦,只当是先生隐喻自己与丈夫、女儿的失散。可读到第三部分的时候,简直潸然泪下。先生对他们一家人的细细回忆。从她和钱钟书新婚去牛津求学一直细述到女儿圆圆和钱钟书的相继去世。看钱钟书和杨绛,这么两个乱世学人,淡泊宁静,与世无争,与人无求,不事权贵,不理世事,袖手书斋,大隐隐于心,躲在人群背后,读书写字做学问。先生与丈夫一起风风雨雨地走过了63年,她对钱钟书的评价是极高的。例如 “阿圆的手脚轮廓,都长的象钟书”“阿圆温厚,不与人争,象钟书”“阿圆好静,象钟书”“阿圆胆子大,象钟书”“阿圆喜欢格物致知。象钟书”。杨绛先生是以钱钟书为骄傲的,她一再强调,钟书温柔敦厚,不事权贵,嗜书如命。

  看了很多人对这本书的评价,有同感,也有异议。个人觉得这本书是本充满温情的书,书中到处都是平淡的温馨,钱钟书的口剑腹蜜,圆圆的聪颖孝顺,杨绛的随意自由。都让我觉得一个幸福家庭也不过如此罢了。其实看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夫妇两人的嗜书如命的状态,不论在何种环境下,他们都坚持看书,书便是生活的绝不大部分。任何时候只要有书,生活就有乐趣。或许这才是文人,这才是真正的知识分子。

  就如杨绛所说,“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了”。这辈子谁也无法陪谁到最后,总有一个人要先走,先走的那个人是幸福的,他不用忍受寂寞,不用忍受思念。后走的那个人注定要学会坚强,学会一个人面对孤独的晚年。夫妇之间,相濡以沫的日子,终究会过去,我并非悲观,只是觉得既然能彼此扶持,相互依靠,那么就一定要把可以相聚相助的日子过得有声有色起来,不论身处何种环境,心若静,风也奈何不了。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6

  我很喜欢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微微泛黄的纸,简单,却散发着一种很清透的气息。看着它,突然会有一种远离城市的宁静,安逸的怡人。书封面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写的“Mom.Pop.圆O”。这样的三个称呼,听上去很亲切。

  《我们仨》不仅是一本回忆录,更可以说是一本充满着人世间一幕幕悲欢离合的剧本。角色都是如此鲜活,即使化作了文字还是如此活灵活现,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似的。我们便好比从窗户纸的孔隙中,悄悄窥视着一户书香门第内,一天天发生的不同故事;即使主角中已有人遽归道山,尽管这故事并不惊心动魄。

  当读到伤心处时,我会落泪;当读到开心处时,我会欢笑;当读到离别处时,我会心酸;当读到家常处时,我则会认同。总之,它能牵动您身上的每一根神经,能将您倒回那一段往事之中。使我大有感触。

  这本书有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只有两页;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用意识流写的梦境,冥冥蒙蒙,虚虚实实,亦幻亦真;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是着墨的篇幅,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杨绛先生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相处,既有各不相扰的专心读书,又有融洽愉悦、妙趣横生的“捡石子”(把不在一起时的趣闻乐事记录给对方分享)游戏,一家三口经历坎坷与磨难,却因为一起的彼此安慰、共同承担从而创造乐趣与甜润。由此可以看出,杨绛先生的一家三口的相知、相契、相亲、相爱是多么的令人敬重与羡慕。

  最后的附录里,有很多张杨先生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他们夫妻俩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我们仨》的故事读完,让我久久不能放下。为他们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之家的风范深深感动着。真希望现世安稳,岁月静好,每一个“我们仨”的故事都让人回味绵长……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7

  竟然像小学生一样开始写读后感了,零零散散的花了两天的时间,将杨绛的《我们仨》看完了。

  以前也听过这本书,看见书名叫我们仨,总能想到些别的,比如大学时候的我们东北仨妞,电视剧中的很多以三姐妹为题材的电视剧。在图书馆看见这本书,就立马借来了,看了才知道,原来讲的是杨绛,钱钟书以及他们的女儿钱瑗他们一家三口的一生的经过。

  书分为三部

  第一部我们俩老了

  这一部就一页纸,作者说她做了一个梦,梦见和钟书一同散步,钟书不见了,她很焦急的找,就醒来了;

  第二部我们仨失散了

  讲真,看完了第二部仍没懂讲的是什么。杨绛说她做了一个梦,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

  第三部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这一部中,钟书和女儿都已经离世,只剩下自己,写三个人一生的事迹;

  刚开始的一部分里说:”我活的很充实,也很有意思,因为有我们仨。也可说: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我们仨”其实是最平凡不过的。

  说到这里我觉得上边这几句是能总结全文的,但是最能总结全文的还是下面这一段: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的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杨绛才二十四岁的时候,和钟书结了婚就一起去英国牛津大学求学,开始讲他们在牛津的点滴,吃住的细节,学习读书上的事情;后来去了法国巴黎大学求学;当时我就感慨,那些很厉害的人物,哪个不是年轻的时候去这学习,去那留学的,学成归来,多牛。

  后来他们回国后,他们的女儿也一岁多了,当时是1938年,战乱时期,和家人一起生活,辗转于苏州、上海、无锡这些地方,讲述了在战争下他们的生活,后来,他们也有了些成就,但是也赶上了当时的各种运动,三反运动,五四运动,在那个背景下,他们的生活贫苦,日子过的也很艰难,后来又赶上“下乡”;他们在那样的背景下生活,日子过的确实艰难;然后后来文章就侧重的讲钱瑗的事情,他们一家学问都很深,三个人都很厉害;但是一生却也坎坷、艰难。

  我现在的读书速度很快,有一些地方完全可以跳着读,这本书严格的算起来一天的时间不到,所以领悟的也不是很深刻,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很多厉害的人物都是喜欢读书的,嗜书如命,但是他们的一生也很波折坎坷,经历了很多的磨难,同时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就是好的坏的并存着。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8

  一场新冠疫情,让我多出来好多时间可以安静的看书,今年看书的速度还算可以,突然觉得在读完每一本书后应该写写读后感,免得日后看过的书都成了过眼云花。此为首篇,希望日后可以一直坚持。

  《我们仨》这本书买来有几年了,总是看过几页就睡过山去,再继续翻看就发现前面写的不知是何事了,尝试几次失败后就乖乖把书放回书架上。清明假期回家再返京隔离14天期间,实在没书看便开始读此书。用了一个半下午看完,十分感动。

  杨绛老先生用最平实朴素的文字,诉说着细碎生活的点滴,那些温馨是属于他们仨的,那些苦难却是属于那一代人的。从和先生的相遇相知,女儿的出生成长,到古驿道上令人心碎的陪伴和离别。“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虽然老人的眼睛是干枯的,但你看得到她心上的眼睛在流泪,然后看得到她心上的窟窿被人生路上他们仨一起捡拾的“石子”再填满。整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每个字都饱含着深情。除了感动于他们深厚的情谊,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的反思和生死观的思考。

  我站在书中父母的视角下,看到了父母不愿孩子远游又希望她自由的纠结,孩子远游时的“牵心挂肚”,虽然我还未为人母;我站在妻子的视角下,看到了所谓神仙伴侣的模样,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的浪漫,虽然我亦未为人妻。现在的我就是圆圆的角色,然而我却漂泊在外无法时常陪伴父母左右。

  经历这次疫情,对于死亡有了更加鲜活的认识。曾经总觉得死亡离自己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头顶上随时都有可能降临,它不管你是妻子是爸爸或是女儿。可能大多数人年少时都想去游荡去掘藏,我曾经也是,最近也在思考到底怎样的生活才是让自己无怨无悔的,即使马上就要死掉也没有很多遗憾的。现在的生活不是,那么剩下的人生要怎样过呢?还想不清楚。

  人活这一世好比是在人间的一次长途旅行,读书认字以便于接收信息和表达自我,学习各种技能支撑自己生存和继续旅行。旅行,更多的是体验、感悟亦或传递爱与善良。然而很多人在这漫长的旅行中渐渐迷失了自己,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对于生活除了麻木的活着没有什么特别的体验,对身边平凡的幸福视而不见,对天边遥不可及的梦想苦思追寻。我时常也有这种感受,亲情与我相隔千百里,爱情或许更远,友情虽近却显淡薄。回想自己过的这短短二十几年,好像并没有多少“石子”留给至亲至爱之人。倘若有一天我不幸早逝,我该用什么才能填补上他们心里的窟窿;倘若更不幸这世上最后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我是否应该从现在开始捡拾我人生路上的“石子”了呢?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9

  他们两老了,爱做梦了,做了一个万里长梦。

  父女两人闹的可爱,都在向杨绛先生告状,一家人的温馨跃然纸上。

  这是一条古驿道,写不尽道不完的离愁别绪在此堆叠。没有折柳惜别,就这样三个人走着走着就成了一个人了。

  阿圆是忙碌的,一边是学校的事务,一边是父母。为人子女,而她还有自己的婆家,那个她和大伟组成的甜蜜的家。我们都会如此,抽不开身去理会公务,分不开心来关心家人。而她匆忙的身影下,是一副旧病复发的躯体。

  杨绛先生和阿圆每天都走尽古驿道,寻找那条小船看望她的丈夫,她的父亲。顺着驿道走下去,每天都在变换客栈。寻到311,踏上长堤,踏上斜坡,踏过跳板,他们三个人重逢了,团聚了,这就足够了。没有过长的陪伴,又该分别了,只好匆忙告别,明日再见。

  阿圆去忙学校的事了,只能每周日一见。她放心不下杨绛先生那刚缓过来的身体,也放心不下船舱里那躺着的父亲。没有办法,面对生活,我们不得不学会妥协,再有不舍,也得迈出步子,抽身离开,任凭心儿在这里挂念。

  柳树一年四季的变化最勤。秋风刚一吹,柳叶就开始黄落,随着一阵阵风,叶子一批批落了下来。春风还没有吹,柳条已经发芽,远看着已经有了绿意,柳树在春风里,飘荡着长条。然后飞絮蒙蒙,飞上一两个月。没过多久,叶已成阴,然后又一片片的黄落。

  杨绛先生在古驿道上一脚一脚的,走了一年多了。

  阿圆也病了,得一年多才能缓过来,短暂告别,便进了医院。

  驿道上,长堤上,跳板上,只有杨绛先生的身影。

  一场场梦,将杨绛先生带到了阿圆的病房,看到了那里的两床一人,听到了大伟与医生的对话。阿圆是有人缘的,花朵越来越多,与病友也相处颇好。

  钱老开始发烧了,杨绛先生不得不将阿圆的情况告诉他,哪怕是梦里的情形。他两的梦很相似,都是关于阿圆的。

  阿圆回来了,来看钱老了,可他让她回去,回家去。阿圆的脸上满是笑容。千叮咛万嘱咐后,阿圆走了。带着祝福走了。她可以休息了,好好放松放松了。

  杨绛先生的胸口仿佛有什么东西掉了出来,慌忙捧起,又送入胸口。

  杨柳又绿了,又黄落了。

  长堤不见了,斜坡不见了,跳板不见了,连同那艘小船里的钱老也不见了。

  杨绛先生再也找不到那艘船了,找不到钱老了。记忆模糊了。隐隐约约记得钱老曾在下船前嘱咐她“绛,好好里(好生过)”

  一场场梦都会醒来,噩梦也是。

  杨绛先生醒来了,以为那是个梦,醒来后和梦里又没有了区别,阿圆走了,钱老走了,无论是梦里还是现实,三个人成了一个人。三里河的家已经不是家,而是一个客栈了。

  他们两的万里长梦是属于三个人的,梦终会醒来,人终会离开。而那切身的爱,切身的痛让我感同身受。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10

  人在,家在。人散,家只是客栈。

  聚与散,尤如一场做了万里的梦。

  正值清明时节,读杨绛先生著作《我们仨》。杨先生将本书分成三部分,看着目录中的三个标题,“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我的眼中已有泪。人生尤如梦一场。杨先生从梦讲起,讲了一个长达万里的离别梦。

  开篇首段,她说,“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我和锺书一同散步,说说笑笑,走到了不知什么地方,太阳已经下山,黄昏薄暮,苍苍茫茫中,忽然锺书不见了。我四顾寻找,不见他的踪影,我喊他,没人应,只我一人,站在荒郊野地里,锺书不知道哪里去了。”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因为害怕失去陪伴自己的眷侣离去,自会做如此的梦,这是因爱才升起的梦。

  第二部首段,她说,“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但梦毕竟是梦,彻头彻尾完全是梦。”第二部的梦,读来,让人真的很心酸。杨先生用诗意幻化的笔,用精妙入胜的结构,诉说着一个让人辛酸的故事,她如在梦中,伤心欲绝,浑浑噩噩,以耄耋之躯奔波于病重的爱人与女儿之间,白发人送黑发人,永失所爱,何等悲戚!她写道,“三里河的家,已经不复是家,只是我的客栈了。”

  第三部开头,她说,“三里河寓所,曾是我的家,因为有我们仨,我们仨失散了,家就没有了。剩下我一个,又是老人,就好比日暮途穷的羁旅倦客;过往徘徊,能不感叹‘人生如梦’‘如梦幻泡影’?往者不可留,逝者不可追;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了。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生活的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温馨的场面很多。1941年暑假,锺书辗转回到上海。两年不见,圆圆好像已经不认识爸爸了,他看见爸爸带回的行李放在妈妈床边,很不放心,猜疑的监视着。晚饭后,圆圆对爸爸发话了,“这是我的妈妈,你的妈妈在那边。”她要赶爸爸走,锺书很窝囊地笑说,“我倒问问你,是我先认识你妈妈,还是你先认识?”“自然我先认识,我一生出来就认识,你是长大了认识的。”这是圆圆的原话。读到这段文字,含着眼泪在笑。

  本书的最后,杨先生说,“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的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我想,杨先生在回忆“我们仨”在一起的时光一定是带着泪幸福着。我还想,杨先生现应已寻得归途,“我们仨”已经再相聚。

  正清明时节,哀悼逝去的先人们。

【杨绛《我们仨》读后感(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杨绛的《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精选15篇)11-30

杨绛《我们仨》优秀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11-30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范文(通用16篇)11-30

杨绛名言警句_名人语录分享01-01

杨绛传读书笔记(通用5篇)04-22

《我们仨》读后感15篇11-29

《我们仨》读后感3000字11-27

点绛唇,点绛唇陈克,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点绛唇,点绛唇陈亮,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 -诗词大全01-01

点绛唇,点绛唇陈亮,点绛唇的意思,点绛唇赏析 -诗词大全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