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

时间:2022-09-04 20:14:00 方案 我要投稿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

  为有力保证事情或工作开展的水平质量,往往需要预先进行方案制定工作,方案是在案前得出的方法计划。那要怎么制定科学的方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6、“做一做”及教材第69页练习十六第1~3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

  2.能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结论,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分析推理能力。

  重点难点:

  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教学准备:

  三角形卡片、量角器、直尺。

  导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角平角是多少度

  2、计算角的度数。

  3、回忆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出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二、新知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质疑验证结论这样的思维过程,真正整体感知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真正验证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将三角形内角和置于平面图形内角和的大背景中,拓展了三角形内角和的数学知识背景,渗透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效地避免了新知识的“横空出现”。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1、读学卡的学习目标、任务目标,做到心里有数。

  2、揭题:课件演示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

  3、猜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

  4、验证:

  (1)初证:用一副三角板说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2)质疑:三角板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所有三角形。

  (3)再证:请按学卡提示,拿出学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师巡视)

  (4)汇报结论(清楚明白的给小组加优秀10分)

  5、结论:修改板书,把“”去掉,写“是”。

  6、追问:把两块三角板拼在一起,拼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说明三角形无论大小它的内角和都是180°(课件演示)

  7、看微课感知“伟大的发现”(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自己所做的和帕斯卡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过程是一样的,从而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

  三、知识运用(课件出示练习题,生解答)

  1、填空

  (1)一个三角形,它的两个内角度数之和是110 ,第三个内角是( ).

  (2)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是50,则另一个锐角是( )。

  (3)等边三角形的3个内角都是( )。

  (4)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是50,那么它的顶角是( )。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是60,这个三角形也是( )三角形。

  2、判断

  (1)一个三角形中最多有两个直角。 ( )

  (2)锐角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大于90。 ( )

  (3)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不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 )

  (4)三角形任意两个内角的和都大于第三个内角。 ( )

  (5)直角三角形中的两个锐角的和等于90。 ( )

  四、拓展探究

  根据所学的知识,你能想办法求出四边形、五边形的内角和吗

  1、小组讨论。

  2、汇报结果。

  3、课件提示帮助理解。

  五、自我评价根据学卡要求给自己评出“优”“良好”“合格”。

  六、谈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学反思

  今天我讲了《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学生其实通过不同途径已经知道三角形内角和是180°,是不是说这节课的重难点就已经突破了,只要学生能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就算是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了呢我想应该好好思考教材背后要传递的东西。

  任何规律的发现都要经过一个猜测、验证的过程,不经历这个探究的过程,学生对于这一内容的认识就不深刻,聪明的孩子还会怀疑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吗。因此这个结论必须由实践操作得出结论。所以最终我把本课定为一个实践探究课。

  如何开篇点题,是我这次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学生由已知顺利转向对未知的探求,怎样直接转向研究三个角的“和”的问题呢因此我只设计了三个简单的问题然学生快速进入主题。

  如何验证内角和是180°,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环节。由于小学生的知识背景有限,无法利用证明给予严格的验证。只能通过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来让孩子体会,这些都有“实验”的特点,那么就都会有误差,其实都无法严格的证明。但是这节课我们除了要尊重知识的严谨还应该尊重孩子的认知。如果通过剪拼、折叠、想象后,还有的孩子认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值得怀疑的话,这无非也是件好事,说明孩子体会到了这些方法的不严谨,同时对知识有一种尊重,对自己的操作结果充满自信,否则拼个差不多也可以简单的认同了内角和是180°。

  本节课的练习的设置也是努力做到有梯度、有趣味、有拓展。从开始的抢答内角和体会三角形内角和跟大小无关、跟形状无关,到已知两个角的度数求第三个角,这些都是巩固。之后的,求拼接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后,得到的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求被剪开的三角形,形成的新图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这些都是对三角形内角和的一次拓展。让学生的认知发生冲突,提出挑战。

  给学生一个平台,她会给你一片精彩。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内角和是否是180°,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把3个角剪下来拼一拼,个别人可能会想到折的方法。而这节课上有个小姑娘研究的是直角三角形,她的折法很巧妙,将两个锐角折过来,刚好拼成一个直角,这个直角和原来三角形已有的直角就重叠在了一起,两个直角就180°。虽然我知道这样的方法,但是通过试讲,孩子们没有这样的表现,我就没有奢求什么。但是今天的课堂太丰富多元了。这样的方法都出现了让我觉得特别值得肯定。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还是因为我给了他们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当有了空间,孩子才会施展他们的才华。这是我的一大收获。

  前边验证时间过多,到练习时间就有些少,特别是求四边形和六边形内角和时,给的时间过短,学生没有充分思维。

  总而言之,这次的公开课,给了我一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教案设计时,该怎么样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位,怎么样说好每一句话,预设好每一个环节,在教研中听取各位教师的点评,让我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在此,我衷心感谢数学团队教师对我中肯的评价,感谢他们对我的直言不讳,无私奉献自己的想法,让我在教学中,能够在一个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与学生共同去探讨,去发现,去学习。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2

  教材分析

  《分数乘整数》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节的内容是在已学整数乘法的意义和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只是这里变成了分数。对今后求几个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解决。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过整数乘法的意义,约分和分数加法计算。学生可以利用分数加法来推导出分数乘整数时只需把分子和整数相乘的积做分子,分母不变。

  学生在刚学习分数乘法时,可能会有时想不到先约分,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加以强调。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2、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和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

  难点: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1、让学生动手做绸花,加深了学生对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用乘法来算。

  2、让学生操作涂彩纸表示绸带,加强学生对分数意义的推算。

  3、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认识分数乘法算式,加深理解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4、小结。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3

  数学内容比较抽象,而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他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不能以纯抽象的方式进行思维。如果教法单一,呆板,就会导致学生处于“老师讲,我就听”的被动活动中,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数学丧失兴趣,产生厌烦情绪,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注意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创设情境,用老师的情感去感染学生,鼓励学生,并利用直观、新颖的教具,组织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课,就能把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思维活动调节到积极状态,使学生主动地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对知识进行全面巩固提高,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又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激发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化静为动,用鲜明、生动的形象帮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小学生思维特点是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时,要让学生在鲜明,活动的直观形象中,视、听、说、想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建立表象,逐步领悟新知识。利用儿童好奇心强,无意注意占重要地位的特点,通过色彩鲜艳的图例,生动形象的道具来吸引他们,引导他们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

  例:教学应用题时,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如何使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呢?如果单纯用静止的图,学生不太容易理解,如改用活动教具就好理解,如以讲停车场上原有6辆汽车,又开来4辆或开走4辆为例。先出现汽车场停着6辆汽车,接着边叙述边演示,把开来的4辆汽车慢慢向前拉,和原来的6辆合并在一起,老师问:“可以求什么?”“一共有几辆汽车?”学生很快可算出6+4=10(辆),然后,把开来的4辆车翻转过来,变成开走的样子,慢慢向远处移动,小朋友高兴地说:“开走了4辆汽车,还剩6辆汽车。”我追问:“怎样解答”,学生说:“因为从10里面去掉开走的4辆,所以10-4=6(辆)。”这个活动教具演示,便于提示数量的增减,学生又绕有兴趣,从感性上知道了加、减法的关系。

  二、运用学具,组织学生充分参与实际操作活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千方百计地创设条件,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器官协调活动,这样有助于形成稳定的表象,发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教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按老师要求摆小棒,先摆34根小棒,再在它的下面摆出28根小棒,要求整捆和整捆对齐,单根和单根对齐,教师用活动灯片演示,并启发:“这些小棒共有多少根。整捆整捆地加有多少单根单根加有多少单根小棒加起来超过10怎么办”引导学生操作并回答,把新捆的一捆小棒加放在整捆的下面,老师再问:“还剩几根小棒?就是个位上还剩几?结合摆的结果在竖式横线下面个位写上2。同时强调在加十位上的数时,千万不要忘了加上个位满10进上来的“1”,并在竖式的十位上写上6,这样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新知。再如,在数的组成练习中和学生对口令,拍拍手,做各种数字游戏,如练习10的组成,我出卡片8,学生出卡片6,学生出卡片4……这样,采用多种活泼多样的活动,学生兴趣盎然,而且练习密度大,效率高。

  三、设计课堂游戏,让学生在直接参与的“角色”中学习,低年级儿童很喜欢到台上来表演,表现自己的能力,根据这一特点,可让学生进行表演,做游戏,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保持旺盛的`精力。

  儿童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要正确理解应用题数量关系有一定的困难如练习题(1)同学们排队做操,小红的左边有5人,右边有6人,一共多少人?部分学生对于这种数量关系不理解,我联系实际,以生活问题引入,根据题意分角色表演,让学生通过语言,动作展示它们的数量关系,而后学生一起讨论,找出解决办法,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更深刻,更灵活获取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想,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心诚意爱护学生,努力提高教学艺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4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P81例1及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教材地位及作用

  本节课要认识的是分针正好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及1时与60分的关系,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整时、半时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掌握本课知识既为下一课学习用1分1分数的方法读出某一时间做好准备,又为以后学习时、分、秒的认识及相关计算打下基础。

  3、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知道1时=60分。

  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并自觉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4、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会读、写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理解时、分的进率。

  难点:认识每个大格刻度各代表几分。

  教法、学法选择

  1、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把故事、游戏贯穿于各教学环节中,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发挥课件的辅助教学功能,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形象性,赋予抽象的时间概念以鲜活的感性支撑,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合作探究对知识进行迁移、重组,达到认识、理解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目的。

  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设疑导入

  1、谈话引入:这个学期,数学王国里的两位小精灵聪聪和明明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和我们一起上课、做游戏。今天为了准时的和我们见面,他俩特地起个大早,让我们瞧一瞧,他俩是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出发去学校(课件出示挂钟,学生读时间)哟,聪聪和明明可真准时,刚到学校上课铃就响了。(课件出示P81的主题图)

  2、质疑:面对主题图,学生发现钟面上的时间既不是整时,也不是半时,便产生了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他们会根据钟面猜测、争辩,急于弄清楚学校是什么时候开始上课的,老师就此点明课题并板书。

  这一环节巧妙地从聪聪和明明的作息安排进行认整时、半时的复习,选择了学生最熟悉的上课情景来导入新课,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进行猜测,在出现不同意见时进行质疑,激起学生想弄懂知识的欲望,心理上产生了强烈的“我要学”的冲动。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认识钟面刻度

  (1)学生观察学具钟,小组交流,老师巡视。

  (2)汇报、补充,课件演示学生反馈的结果。

  (3)讨论:时针走多少是1时分针走多少是1分时针走到刻度1上表示什么分针走到刻度1上又表示什么

  (4)数一数,算一算:分针从12走到每个大格刻度上各经过几小格每个大格刻度分别表示多少分分针走一圈,一共经过了多少分

  (5)课件演示:分针走到刻度1经过了5小格,刻度1表示5分,走到刻度2经过10小格,刻度2表示10分……

  (6)学生把结果填在P81的钟面刻度图上,尝试用最快的速度记住每个大格刻度各表示几分。

  (7)交流记忆方法。

  认识每个大格刻度表示几分是本节课的难点,因为学生们还没有学过乘法口诀,只能用1小格1小格地数或5小格5小格地加的原始方法,因此我在这环节中采用逐层疏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先让学生从静态的钟面上得到1大格里有5小格,一共有60个小格的新认识、新发现,然后再通过议一议、数一数、算一算,从动态的钟面上理解分针指在每个大格刻度所表示的意义,为正确读取时间做好铺垫。

  2、认读分针指在大格刻度上的时间

  (1)释疑:学校到底什么时候开始上课呢(8时15分)愿意把你认识时间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吗在小组中互相说一说吧。

  (2)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进行小结。

  (3)(把例1的3个钟面帖在黑板上)指名学生读出时间。

  (4)学生试用两种表示方法把黑板上三个钟面的时间写在练习本上。

  (5)指名学生上黑板写,其它学生进行评价,找出写时间时应注意的问题。

  (6)游戏:击鼓传花。鼓响花传时间跑,鼓停花停时间停,执花学生读出课件上钟面表示的时间。

  在这一环节中,由学生自己组织语言介绍认读时间的方法,既有利于学生间相互学习、优化各种不同的认读方法,又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试写时间时,学生参与评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表达能力,学会用赞赏的目光去看待同伴,还由于评价过程留下的深刻印象,使全体学生注意到了准确、整洁、美观等问题,特别记住了分钟数不到10,就要在分钟数的前面加0。而击鼓传花的游戏则寓练习于玩乐之中,避免了单纯练习的枯燥乏味,更使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5、认识时、分的关系

  (1)童话故事:老师发现同学们真了不起,不仅有一双会认时间的慧眼,还有一双会写时间的巧手,为此老师给大家讲个故事作为奖励。你们都听说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上一次小白兔输得非常不服气,于是它又约了小乌龟到周围种着12棵树的圆形运动上来比赛,大家猜一猜,这一次谁赢了好,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一看。(课件演示在相同时间里,小白兔跑了一圈,小乌龟只跑到第二棵树下。)其实,在我们今天认识的钟面上,时针和分针也一直在进行着这样的龟兔赛跑。(龟兔跑场景变成一个钟面)

  (2)小组合作:拨动闹钟的分针走一圈,认真观察时针的变化,探究1时和60分的关系。

  (3)课件动态演示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一大格的过程,验证学生的结论。

  这一环节用龟兔赛跑的故事再次燃起学生探究的热情,学生迫切希望能揭开钟面上“龟兔赛跑”的秘密,通过动手拨一拨终于发现了1时=60分,而课件的生动演示,既验证了学生的发现,又使学生兴趣盎然。

  三、动手实践,巩固新知

  1、老师报时间,学生拨学具钟。

  2、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出自己的作息时间,另一个同学读时间。

  通过动手拨一拨,动口说一说,充分调动了眼、手、脑等感官,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还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了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教育。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1、完成课本P82“做一做”的第1题。

  2、游戏:开火车。课件出现火车的画面,伴着火车声,全班学生排着队开火车,火车声一停,老师提问,学生根据画面提示回答问题。如“呜——火车开到哪里去”“火车开到广州去。”“开到广州是几时”“开到广州是11时20分。”

  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在这一环节中,结合生活实际,设计了开火车的游戏,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师生共同参与的游戏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五、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1)实践作业x年10月12日早上9时,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骄傲与自豪的时刻,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胜利升空。现在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激动人心的场面吧。(播放神州发射的资料影片)我们的神州在太空上遨游了几天后,安全着陆的那一刻也牵动着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心,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时候返回着陆吗请上网查找它着陆的准确时间,设计一个漂亮的钟面,把这个时间表示出来,下节数学课我们将用这些作品办一个钟表展览,好吗

  课后实践作业充满挑战性与创造性,由于神六返回着陆的时间是4时33分,又一次造成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了完成作业,学生必须自觉地运用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去探究新知,学生思维的翅膀才会愈张愈开、越飞越高。

  整一节课,我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组织他们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鼓励他们去猜想、概括,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出色的发现者、勇敢的探索者和快乐的创造者。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5

  教学内容: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教学《分物游戏》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2.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会用画图(连一连、圈一圈)或语言表述平均分的过程与结果。

  3.经历与同学讨论、交流平均分物的过程,体会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教学重点:初步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教学难点:经历实物进行平均分的操作过程

  教具学具:小棒、圆片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是小熊的生日,他邀请了很多好朋友还准备了丰盛的食物,让大家和他一起过生日,你们瞧(出示动物图片)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活动一:分桃子

  (1)学生边动手分一分,边说一说分的过程。

  (2)全班汇报交流。

  2、活动二:分萝卜

  学生帮小兔子分萝卜,讨论说说怎么分。

  让学生动手摆一摆,老师提具体要求。

  组织学生交流分法。

  ④小结。

  3、活动三:分骨头

  (1)帮小狗分骨头,讨论分法。

  (2)小组合作分一分。

  (3)汇报:老师用磁铁板演分的过程。

  4、活动四:画图记录分骨头的过程

  师:老师发现每次分都得用小棒很麻烦,想想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1)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分的过程。

  (2)学生汇报画的方法。

  小结:小熊很感谢大家为它解决的难题,表扬大家都很聪明。

  三、巩固练习,再次感知

  四、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平均分”,请你们回去之后,找找看有哪些地方需要用到“平均分”,下节课我们再来说一说。

  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第七单元“分一分与除法”的第一课时,重点是让学生经历把小数目实物进行平均分,并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展示平均分的结果进一步体验平均分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设计了以小熊过生日进行分物串联整个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感知平均分。教学中,让学生主动建构,师生、生生共同合作,共同探究,实现了由不知到知,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课堂上,能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但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许多不足,例如,只顾虑教学环节的展开,忽略了课堂上对学生适时的评价,过渡性语言还不够提炼,要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总之,今后还需要不断的学习,努力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6

  活动准备:

  1、教具:大象5只、香蕉5根、小狗4只,骨头4根,小猫3只,小鱼3条,青蛙5只,荷花5朵,标记图一张。

  2、学具:幼儿用书33、34页。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依样接放,交替排序。

  出示标记图和4只交替排序的大象和小狗,引导幼儿观察大象和小狗的排列规律,说说:图上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出示2只大象和2只小狗,引导幼儿帮它们排队,请个别幼儿来操作,边排边说:一只大象排在小狗的后面,一只小狗排在大象的后面……最后,从前往后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排队的?

  (2)对应匹配食物。

  出示香蕉和骨头图片,让幼儿看图说说:这里有什么?谁来把它们送给大象和小狗,边送边说:××,我送你一根什么,…

  请个别幼儿在黑板上操作,学习正确运用量词。

  2、操作活动。

  (1)、第一、二、三组。

  排序匹配活动。

  观察标记图上的动物,学习依样接着摆放动物,再对应匹配食物,鼓励幼儿边操作边说。

  (2)、第四、五、六组。

  依样排序。

  观察标记图上的图片,请你依样排列。

  观察实物数量,画出相应数量的短线或小圈,记录实物数量。

  3、活动评价。

  4、展示幼儿活动材料,请幼儿说说他市怎样排卡片的,体验有规律的序列。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小瓢虫(3以内的数)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2、学习按数量分类

  3、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1个斑点、2个斑点、3个斑点的纸制瓢虫若干

  2、树叶3片,儿歌《小瓢虫》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师幼共同玩手指游戏“小瓢虫”

  师:小朋友,你们看我这里是什么?(瓢虫)今天我是瓢虫妈妈,你们就是瓢虫宝宝,瓢虫最喜欢吃害虫啦!我们一起去抓害虫吧!

  小瓢虫,小瓢虫(上下弯曲手指)

  爬来爬去的小瓢虫(五指作爬行状)

  紧紧追上大害虫(加快爬行速度)

  一口把它吃干净(停下做吃状)

  二、利用图片练习手口一致的数3以内的数

  1、观察瓢虫的外型特征,确立对斑点的认识

  师“宝宝们,累了吧!好,我们坐在小椅子上休息一下”

  (出示瓢虫纸)师:咦?一些瓢虫宝宝真顽皮,跑到这里来了,看看这些瓢虫宝宝它们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斑点不一样)

  2、通过数瓢虫身上的斑点,学习数数1、2、3

  (1)老师指着1只瓢虫,提问:瓢虫宝宝的背上有几个斑点?(1个)

  请个别幼儿上前来手口一致的点数1,并齐声说1。

  (2)指有2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手口一致数2,并齐声数1、2,那共有几个斑点?(2个);

  (3)指有3个斑点的瓢虫让幼儿来数一数,也齐声数1、2、3,那共有几个斑点?(3个)

  三、利用游戏,培养幼儿按数量分类的能力

  1、数斑点

  (1)现在妈妈请宝宝们看看自己身上有几个斑点?拿下来,伸出手指数一数,数的时候,请你一边数一边说。

  (2)幼儿数一数,教师巡回指导

  (3)请个别幼儿拿着瓢虫上来数一数,说一说,学说一句话“我身上有几个斑点?”

  2、送瓢虫宝宝回家

  (1)让幼儿把不同斑点的瓢虫宝宝放到相应圆点的树叶上

  师“宝宝们,天黑了,该回家了,那你们的家在哪里呢?(出示树叶)。噢!原来在这里,这些树叶是瓢虫宝宝的家。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圆点不一样),那1个斑点的瓢虫哪个是它的家呢?(一个点的树叶),老师示范(也可以有意摆错了,让幼儿来纠正)。2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3个斑点的家呢?(幼儿上前摆放)好,现在哪些瓢虫可以到1个圆点的树叶家里?(请幼儿上来送)2个斑点的呢?3个斑点的呢?

  (2)集体验证。

  四、幼儿操作

  师:瓢虫宝宝都送回了家,你们高兴不高兴?噢,你们真棒!好,现在啊,小朋友的爸爸妈妈那儿也有一些小动物们想回家,它们希望我们小五的小朋友们送它们回家,你们乐意吗?请你和爸爸妈妈一起送它们回家吧。

  幼儿园小班数学教案:图形分类(数学)

  一、活动目标能把大小(颜色)相同的图形归在一起,并能表达分类标准。

  二、重点与难点能大胆表达分类标准。即分类后能说出是按颜色或大小分类的。

  三、材料及环境创设积木、雪花片、木珠,几何图形等。

  四、设计思路分类活动属于数前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为幼儿以后理解数概念作心理准备。如幼儿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需要对某数所表示的物体的数目进行抽象,而抽象的基础是能够排除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的干扰。这种能力是在分类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所以,小班进行分类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对各种材料的操作摆弄形成一定的概括能力。让幼儿表达分类标准是小班幼儿开展分类活动的重点难点。这是一因为幼儿的概括能力比较差,同时语文表达能力也比较弱。因此,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指导语给幼儿适当的提示,还可以采用放标记的方法让幼儿先把想法表示出来,然后再学习用语言说明分类标准。

  五、活动流程操作经验――讨论归纳――复习巩固操作体验在活动区中提供操作材料,让幼儿通过操作摆弄,积累有关物体的颜色,大小等特征的感性经验。

  (1)分雪花片。材料: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每种颜色的雪花片4-5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雪花片放在一起。

  (2)分积木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圆柱体积木各不相同4-5块,每种形体的积木放在一起。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一起。

  (3)分木珠材料:四种形状不同的木珠,每种4―5个,颜色不同。指导语:请你把形状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或:请你把颜色相同的木珠放在一起。

  (4)分玩具材料:积木、木珠、雪花片。指导语:请你把颜色相同的玩具放在一起。

  2、讨论归纳经过分组讨论帮助幼儿提出和转换分类标准。

  (1)给每个幼儿一些不同颜色的,几何图形,每种都有大和小两种。指导语:请你们把这些图形放在两个盒子里,每个盒子里要放入一样的图形。请幼儿介绍自己的分类结果。并证明为什么把这些图形放在一起。或者可以请其他幼儿猜猜他是按什么标准分类的。

  (2)给幼儿再次分类指导语:刚才你们是按图形的颜色(大小)分的,现在你们再用别的方法分一次。

  (3)给幼儿两盒雪花片,每盒里都有大小,颜色不同的雪花片,四个空盒子。请幼儿给两盒雪花片分别进行分类,两次要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分完后用标记(大)、(小)表示。然后再让幼儿证明分类标准。说明标记应在课前先让幼儿认识。

  4、复习巩固在活动中投资其他材料,并增加每种材料的数量,继续让幼儿操作,学习分类。

【数学课堂导入设计方案】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活动设计方案08-30

高中数学设计方案12-31

小学数学设计方案(精选5篇)10-15

数学高效课堂实施方案03-03

小学数学课堂改进计划08-01

小学数学设计方案(通用5篇)12-02

小学数学课堂总结(精选21篇)04-22

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04-07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方案11-11